导图社区 第二十一章:抗肿瘤药
这是一篇关于化学工业出版社《药物化学》的思维导图,详细整理了第二十一章:抗肿瘤药,适配复旦本科、考研,重点整理。
编辑于2022-07-22 12:01:49抗肿瘤药(Antineoplastic Agents)
概述
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
手术切除
放射疗法
利用电离辐射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化学疗法
使用细胞毒素药物,影响细胞分裂周期
靶向疗法
药物分子特异性与肿瘤细胞中突变的酶、蛋白等结合,有选择性的杀死肿瘤细胞
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干扰素或疫苗等使肌体产生对抗肿瘤免疫反应
激素疗法
调节某种激素的水平来控制生长(乳腺癌、前列腺癌)
抗肿瘤药物作用机理
直接作用于DNA,破环其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环磷酰胺
干扰DNA合成的药物
氟尿嘧啶
作用于结构蛋白的药物
紫杉醇
作用于肿瘤信号传导通路的药物
伊马替尼
直接作用于DNA的药物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
概述
使用最早,临床应用广泛
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主要是DNA)中含有富电子的基团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 分子发生断裂
细胞毒性
同时抑制其他增生较快的正常细胞,导致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严重副反应
按结构分
氮芥类
结构
载体部分
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提高选择性和活性,改善毒性等
烷化部分
药物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功能基团
作用机制
代表药物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作用特点
前体药物,进入体内经肝脏活化发挥作用
毒性较小,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膀胱毒性,可能与代谢产物丙烯醛有关
理化性质
水溶液酸不稳定
选择性机制
临床应用
环磷酰胺抗肿瘤谱广,毒性比氮芥小,某些病人观察到有膀胱毒性,可能与丙稀醛有关
类似物
异环磷酰胺和氯磷酰胺是环磷酰胺的类似物,其中异环磷酰胺治疗指数高,毒性小,与其它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
氮丙啶类
噻替哌

甲磺酸酯类
白消安

亚硝基脲类(Nitrosoureas)
代表药物
卡莫司汀(Carmustine)
又名卡氮芥,BCNU
酸性稳定,碱性不稳定(释放N2和CO2)
2-氯乙基具较强的亲脂性,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用于脑瘤的治疗
金属铂络合物(Platinum Complexes)
代表药物
顺铂
作用机制
铂配合物进入细胞后水解,在体内与DNA 的两个鸟嘌呤碱基N-7位络合,破坏G-C之间氢键,扰乱DNA 双螺旋结构,使其局部变性失活
临床应用
抗肿瘤谱广,可用于治疗膀胱癌,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等
是治疗睾丸癌和卵巢癌的一线用药
第一代铂类抗肿瘤药物,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肾毒、神经毒性、耳毒、胃肠道毒性),水溶性低,容易产生耐药性
结构改造
卡铂
亲水性的1,1-环丁烷二羧酸根使水溶性大大增加,毒副作用有所降低与非铂类药物无交叉耐药,可联用
奥沙利铂
1996年,第一个抗肿瘤手性铂配合物;(R,R)异构体手性1,2-环己二胺配体嵌入在DNA大沟中
奈达铂
舒铂
博来霉素类
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DNA Topoisomerase Inhibitors)
概述
真核细胞的DNA拓扑结构由拓扑异构酶Ⅰ和Ⅱ调节,维持DNA复制、转录修复、形成正确染色体结构
分类
作用于TopoI的抗肿瘤药物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
作用于TopoII的抗肿瘤药物
嵌入型
放线菌素D
蒽醌类
平面的四环结构特征
代表药物
盐酸多柔比星(阿霉素)
结构
脂溶性的蒽醌环连有柔红糖胺
两性分子(酚羟基和氨基)
与四环素比较
性状
橘红色晶体,易溶于水,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迅速分解
临床应用
易透过细胞膜,药理活性强,抗肿瘤谱广
毒性
具有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
醌环还原成半醌自由基,诱发脂质过氧反应,引起心肌损伤,改造柔红霉素氨基和羟基以图解决
米托蒽醌
减少蒽醌结构中非平面环部分和氨基糖侧链
蓝黑色晶体,盐酸盐有吸湿性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抑制DNA和RNA的合成
抗肿瘤活性是多柔比星的5倍,心脏毒性小
非嵌入型
鬼臼毒衍生物
干扰DNA合成的药物
概述
可以抑制DNA合成中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核苷的代谢途径,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抗代谢抗肿瘤药物,占化学治疗的40%
选择性差,对增殖较快的正常组织如骨髓、消化道粘膜等也具有毒性
多数用于治疗白血病(现在另有免疫治疗)
体内代谢物结构细微改造获得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F/H;S/O;NH2/OH
分类
叶酸拮抗物(Folates Antimetabolites)
叶酸生理功能
提供一碳单位,为DNA的合成提供胸腺嘧啶
代表药物
甲胺蝶呤(methotrexate)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抗癌化疗药物、早期流产药物以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
副作用
贫血、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头晕呕吐等
大剂量使用可导致骨质疏松
嘧啶拮抗物(PyrimidineAntimetabolites)
尿嘧啶衍生物
代表药物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
简称
5-FU
作用机制
尿嘧啶掺入肿瘤组织速度较其他嘧啶快
胸腺嘧啶(T)合成酶抑制剂,胸腺嘧啶合成酶(TS)被抑制,阻断尿嘧啶转化为胸腺嘧啶
F/H原子半径相近;C-F键特别牢固;代谢中不易分解,不能有效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从而抑制DNA合成,肿瘤死亡
稳定性
亚硫酸钠水溶液中较不稳定
临床应用
抗肿瘤谱比较广,治疗实体瘤的首选药物
毒性
毒性较大,可引起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胞嘧啶衍生物
嘌呤拮抗物(PurineAntimetabolites)
巯嘌呤
作用于结构蛋白的药物
概述
微管蛋白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
分类
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药物(Agents Inhibiting on Tubulin Polymerization)
秋水仙碱、长春新碱
抑制微管蛋白解聚的药物(Agents Inhibiting on Tubulin Depolymerization)
代表药物
紫杉醇
具紫杉烯环的二萜类化合物
促微管聚合,抑制其解聚
纺锤体功能丧失,有丝分裂停滞
对多种耐药肿瘤疗效较好
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信号通路抑制剂
Agents Inhibiting on Cancer Signaling Pathways
概述
在很多的肿瘤中,蛋白激酶过表达和上调广泛存在
Tyr残基的磷酸化不仅可以调节酶的活性,还可以使蛋白质产生特异性吸附位点
超过50%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
可分为受体型和非受体型两种,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为受体型蛋白激酶抑制剂
分类
Bcr-Abl 蛋白激酶抑制剂(Protein Kinase Inhibitors of Bcr-Ab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
骨髓移植;仅有20%-25%的患者拥有移植资格
代表药物
伊马替尼
第一个分子靶向治疗肿瘤药物,开创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
CML患者5年生存率从原来30%,提升到近9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Kinase Inhibitors of EGFR)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
跨膜蛋白,四种相关蛋白家族
ErbB1(EGFR,HER1)、ErbB2(HER2) 、ErbB3(HER3)和ErbB4(HER4)
胞外配体结合区、跨膜结构域和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区
抑制剂设计思路
选择性抑制细胞外配体结合区(配体-受体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小分子抑制剂体内对激酶抑制活性不高
选择性抑制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区,设计小分子ATP或底物类似物
发展历程
第一代可逆EGFR-TKIs
随机筛选发现
喹唑啉类:可逆型ATP竞争性拮抗剂,强EGFR 抑制能力,较高选择性
克服耐药,发展了第二、三代,第四代非ATP活性作用位点的研发进行中
奥西替尼

第三代不可逆型EGFR-TKI,治疗EGFRT790M阳性NSCLC,一线用药
代表药物
吉非替尼
第一个选择性EGFR-TK抑制剂,对ErbB1选择性是ErbB2的200倍
治疗多种实体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直肠癌,乳腺癌等
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Kinase Inhibitors of Multiple Targets)
索拉非尼、舒尼替尼
其他靶点抗肿瘤药物
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
概述
蛋白酶体
多亚基大分子复合物,可以降解泛素标记的蛋白
泛素
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可以标记要被降解的蛋白
泛素-蛋白酶体
细胞中重要的非溶酶体蛋白降解途径,通过调控与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途径,激活或抑制原癌基因及其抑癌基因表达,直接或间接影响恶性肿瘤发生
已成为肿瘤预防和研究抗肿瘤药物新靶点之一
代表药物
硼替佐米(Proteasome Inhibitors)
发现
三肽醛类化合物优化而来
醛基与蛋白酶体β亚基上苏氨酸羟基亲核基团形成半缩醛发挥抑制活性
临床第一个蛋白酶体抑制剂,阻断NF-κB等多条通路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治疗
副作用:周围神经病变的概率增高(β1亚基活性抑制所致)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代表药物
伏立诺他(SAHA)
通过提高染色质特定区域组蛋白乙酰化,诱导细胞凋亡及分化
酶活性部位含锌:螯合
抑制多种HDAC;通过诱导细胞分化、阻断细胞周期、诱导凋亡调控而发挥作用
治疗加重、持续和复发或用两种全身性药物无效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