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试剂与反应活性
这是一个关于试剂与反应活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试剂、溶剂、亲核试剂的亲核性、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等。
编辑于2022-07-23 15:48:30试剂与反应活性
试剂
指化学活性相对较高,相对分子量小,在反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那种反应物
按试剂功能和作用:卤化试剂、烃化试剂、酰化试剂、硝化试剂、磺化试剂、氧化试剂、还原试剂
按反应机理:亲电试剂、亲核试剂、自由基试剂
亲电试剂 E+ 缺电子的物种,它具有接受电子的能力
亲核试剂 Nu- 富电子的物种,一般带负电荷、 具有未共用电子对或者具有π电子体系
溶剂
极性/非极性
非极性溶剂
极性溶剂
由具有偶极矩的分子,即极性分子组成的。 具有介电常数高、溶剂化倾向大等特点
水、DMSO、甲醇、丙醇等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水>DMF>甲醇>乙腈>乙醇>丙酮 >1,4-二氧六环>THF>乙酸乙酯>乙醚 >二氯甲烷>氯仿>苯>二硫化碳>正己烷>石油醚
介电常数 ε>15极性溶剂 ε<15非极性溶剂
质子性/非质子性
质子性溶剂
分子中含有可作为氢键给体的O-H键或N-H键的溶剂 如:水、醇、酸、胺等
非质子性溶剂
如丙醇、DMF等
非质子性极性溶剂
具有极性大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在有机化学中非常有用 常见有DMF、DMSO、HMPA
溶剂化作用
定义:溶质被溶剂分子包围的现象 如NaCl被水溶剂化
本质: 一个极性分子有带部分正电的正端和带部分负电的负端,如R-O-H。
离子-偶极作用(离子-偶极键): 正离子与溶剂负端,负离子与溶剂正端相互吸引
离子偶极作用的溶剂化本质: 一个离子可形成多个离子-偶极键, 结果是离子被偶极化,被溶剂分子包围。
溶剂化结果
稳定离子,降低化学反应活性
亲核试剂的亲核性
亲核取代、亲核加成
影响因素: 试剂碱性、试剂的可极化性、试剂体积、溶剂影响
试剂碱性
亲核性:提供电子对与带正电的C的结合能力 碱性:提供电子对与质子(或其他路易斯酸)的结合能力
很多情况下,试剂亲核性和碱性一致 试剂的碱性强,亲核性也强
具有相同进攻原子(中心原子)的亲核试剂
同周期元素组成的负离子试剂
相同进攻原子的负离子和中性分子,前者亲核性>后者
试剂的可极化性
指它的外层电子云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可极化性越大,亲核性越强
同族元素,从上到下,亲核性增强
试剂的体积
体积增加,亲核性降低
一些体积大的试剂称为不亲核碱,作为碱使用,可减少亲核反应发生 如:叔丁醇钾、二异丙基胺锂(LDA)
溶剂的影响 (溶剂化作用)
卤素负离子
在非质子性溶剂中, 亲核性顺序和碱性一致
在质子性溶剂中, 亲核性顺序与碱性相反
由于在质子性溶剂中,体积小的-易与形成氢键(溶剂化)而被溶剂包围,大大降低亲核性。 体积大、电荷分散的I-溶剂化程度小,亲核性强
综合影响,在质子性溶剂中亲核性强弱顺序
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
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越强,反应活性越高
离去基团碱性越弱,越容易离去
可比较共轭酸酸性,酸性越强,碱性越弱,越容易离去
常见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强弱
SN1反应、SN2反应及其活性
SN1反应 (C+稳定性)+
单分子亲核取代
反应决速步是C-X键断裂生成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越稳定,反应活性越高
卤代烷反应活性顺序: 叔卤>仲卤>伯卤>甲基卤
极性溶剂(水、醇等)有利于SN1反应
立体化学:外消旋化
C+越稳定,外消旋化比例越高
SN2反应 (空间位阻)-
双分子亲核取代
反应决速步主要取决于过渡态的相对稳定性即中心C周围的空间位阻, 空间位阻越小,反应活性越高
甲基卤>伯卤>仲卤>叔卤
强亲核试剂倾向于SN2机理
极性溶剂不利于SN2反应,SN2一般在丙酮中进行
立体化学:构型反转
烯丙型、苄基型卤代烃,在SN1和SN2活性都比较高; 卤原子连在桥头化合物,活性都很低; 乙烯式卤代烷和芳卤也很难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较好的离去基团倾向于SN1反应 较差的离去基团倾向于SN2反应
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及活性
直接连在芳环上的X不活泼,但若X的邻或对位有吸电子基, 可以发生水解、醇解、氰解、氨解等亲核取代反应
芳卤的亲核取代不是SN1也不是SN2,而是一种加成-消除机理
第一步生成σ-络合物是反应决速步,络合物稳定性是关键
苯环上卤原子邻对位取代基性质与数目, 取代基吸电子能力越强,吸电子基越多,反应活性越高
卤原子电负性越强,反应活性越高, 卤原子有利于络合物负电荷的分散,提高中间体稳定性
不同卤代芳烃活性顺序
氯代芳烃>溴代芳烃>碘代芳烃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活性
双键上电子云密度增加,反应加快 给电子基密度增加,吸电子基密度降低
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活性比单烯烃高
共轭二烯烃与取代烯烃的Diels-Alder(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共轭二烯烃必须是S-顺式构型
取代烯烃中,双键连有吸电子基, 随着吸电子能力增强,反应活性增加
芳香族的亲电取代反应活性
第一步:亲电试剂与苯环加成生成σ-络合物, 第二步:σ-络合物分解失去一个质子,得到取代芳烃, 第一步决速步,与络合物稳定性有关
邻对位定位基 (活化苯环,X除外)
定位能力越强,反应活性越高
间位定位基 (钝化苯环)
定位能力越强,反应活性越低
五元杂环(呋喃、吡咯、噻吩)反应活性较高(都高于苯), 而六元杂化(吡啶、嘧啶)活性低于苯
亲电取代反应活性
消除反应活性 (卤代烃)
单分子消除E1反应
第一步:卤代烃理解成C+,决速步 第二步:C+失去质子形成烯烃
双分子消除E2反应
一步完成,碱进攻β-H
在消除反应中,无论E1还是E2反应机理,不同卤代烃反应活性都是
叔卤代烃>仲卤代烃>伯卤代烃
烯丙型、苄基型卤代烃消除后,一般都形成稳定的共轭烯烃,具有更高的消除反应活性
卤代烷的消除反应,消除取向遵循扎伊采夫规则,即生成取代多的烯烃
取代多的烯烃更稳定
醇在酸催化下的消除反应与卤代烃消除反应类似
E2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被消除的两个基团处于反式共平面 (在a键消除,e键无法反式共平面)
消除反应活性比较
消除后生成的烯烃越稳定,活性越高
如果比较E2反应活性,则满足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要求(反式共平面)
卤原子或羟基在桥头C上,很难消除
羰基化合物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电子效应
吸电子对反应有利,给电子不利
空间效应
与羰基想连基团空间位阻越大对反应不利
综合电子和空间效应,羰基化合物亲核加成活性规律
醛活性高于酮
脂肪醛(酮)高于芳香醛(酮)(苯基此处给电子)
与HCN、NaHSO3加成为平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