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企改革历程
下图是一篇关于国企改革历程的思维导图: 1978-1992经营权改革阶段、1993-2002所有权改革阶段、2003-2012监管权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项目时间管理6大步骤
项目管理的五个步骤
电商部人员工作结构
电费水费思维导图
D服务费结算
组织架构-单商户商城webAPP 思维导图。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国企改革历程
1978-1992 经营权改革阶段
目的是放权让利,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希望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经营权下放,激发国企经营活力。中央通过出台承包制、利润留成、“利改税”、“厂长(经营)负责制”等方式,力图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国企经营活力。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企业权力下放,一次是1958年,一次是1979年。但是,两者有本质不同。1958年在工业企业下放的同时,大力推行工人民主管理,而1979年的放权让利同时大力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993-2002 所有权改革阶段
目的建立国企股份制改革、国企“抓大放小”重新整合。要求在国企中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实践中,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战略,即抓好关键少数大企业,放活数以万计中小企业。伴随而来的,是大量中小企业的租赁、改制、出售、破产,以及职工的“买断工龄”和“下岗分流”。随着政企分开逐见成效,以及国有大型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变得越来越庞大,如何实现国家有效监管成为核心问题。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的重要分界线和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
2003-2012 监管权改革阶段
目的是加大股份制改革力度、推进股权分治改革、建立董事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施政策性破产等,国企改革进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阶段。为解决国有大型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国务院于2003年成立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履行监管职能。随后,国资委逐步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管框架和法律法规体系,并开展股份制改革。但国资委并非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国企所有者缺位问题依然存在。
2013年至今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目的是更大程度释放国企经济活力、提升国企业绩。在经营权方面,体现在董事会建设、职业经理人选聘、业绩考核、薪酬分配差异化等制度建设上;在所有权方面,主要体现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改革上;在监管权方面,从原先“管人、管事、管资产”的企业监管模式,转变为以组建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的母公司,通过股权关系构建管理纽带,实现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变。
第三轮国企改革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国有资本独大、垄断现象依旧严重,政企不分、国企“行政化”经营色彩浓重,国企业绩普遍不佳。
第二轮国改完成了股份制改革的建设,但国企体制改革不彻底,国企盈利能力仍旧较差。
第一轮改革探明了国企改革方向,初步完成了国企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但未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且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