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细目,很适合预习和复习用!导图包括从宇宙看地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等知识点。
编辑于2022-07-25 19:39:27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宙
基本天体
恒星
炽热气体、质量膨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如太阳
星云
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其他天体
行星
自身不发光
流星体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
流星
进入地球大气
陨星
流星残体落地
陨石、陨铁
彗星
绕太阳运行
体积大、密度小
宇宙范围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地球
太阳
太阳辐射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
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煤炭和石油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
光球层
太阳黑子
周期:11年
色球层
耀斑
周期:11年
日冕层
影响
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产生磁暴现象
地球(形成)
宇宙条件
三性
同向性
共面性
近圆性
太阳光照条件稳定、太阳周围恒星际空间稳定
内部条件(三适中)
与太阳距离适中、地表稳度适宜、液态水存在
质量适中、引力使得形成大气层
避免生物遭受过多的紫外线伤害
避免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使得昼夜温差适宜、有利于生命活动
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都不至于过大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地层与化石
地层: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
岩石
石灰岩
浅海环境
页岩
静水环境
玄武岩
火山活动产物
化石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地质年代表
前寒武纪
地球上出现海洋
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细菌
重要的成矿时期(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
显生宙
古生代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陆生裸蕨植物出现
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种子植物出现
爬行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成煤期
盘古大陆轮廓初现
中生代
恐龙出现、盘古大陆(泛大陆)形成、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鸟类出现、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
恐龙灭绝、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新生代
被子植物繁荣
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
冰河时期、大量哺乳动物灭绝、人类诞生
地球演化
生物演化
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
海陆变迁
盘古古陆(泛大陆)
形成于中生代早期
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
距今两亿年前
七大洲四大洋初现
距今6500万年前
矿产形成
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
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
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连续圈层
平均厚度17千米
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地幔
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塑形物质组成的软流层
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
厚度约为2800千米
介于莫霍面(地壳)和古登堡面(地核)
地核
古登堡面之下、厚度约3400千米
外核
液态
内核
固态
地震波
横波
介质:固体
速度慢(左右摇晃)
纵波
介质:固体、气体、液体
速度快(上下颠簸)
地震来临
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围绕地球外部的大气圈层
水圈
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广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狭义:地球表面表层生物的总和
地球特有、非常活跃
判断地理方向
利用太阳判断方向
夏半年
东北方向升起
西北方向落下
冬半年
东南方向升起
西南方向落下
正午:正南方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北极星
正北天空
利用地物判断方向
向阳与背阳
在北半球,南侧融雪快
植物的向阳面枝叶茂盛、背阳面的树干上常长有苔藓
树木年轮:向阳面的宽度大
北方传统民居多坐北朝南
屋顶太阳能光板
北半球朝南
纬度越高,集光板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大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圈的组成
低层大气:干洁空气、少量水汽、固体杂志
二氧化碳
含量少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一定含量水汽可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大气中的尘埃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
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
影响人类的呼吸系统
氮气和氧气是主要组成部分
“氮氧大气”
氮气
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气
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成分
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大气圈的分层
对流层
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
集中了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志
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厚度
从赤道向两级递减
低纬度:17~18千米
中纬度:10~12千米
高纬度:8~9千米
一般为8~16千米,平均厚度为12千米
平流层
位置
对流层之上
顶部距地面大约50千米、厚度约40千米
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上冷下热
臭氧层
平流层中20~40千米的高度
臭氧含量极高
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由伤害的紫外线
对流很弱、以水平运动为主
利于飞行
高层大气
密度很小
电离层
在80~500千米高空
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
太阳活动强烈或出现雷电现象时,会扰乱电离层结构,影响无线电传播
气温直降率的变化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逆温
现象
海拔升高气温也升高
气温直降率低于正常水平
影响
致使对流受阻。不利于空中污染物的扩散,加重大气污染
影响飞机起降,有利于高空飞行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波长与能量
波长越长,能量越小
反之亦然
地面辐射
低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
主要集中于红外波段,相对于太阳辐射,为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反射向地面的辐射
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与天气、云层密切相关
降雨后、云层厚时往往大气逆辐射强
应用:温室大棚、地膜等
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
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类型
山风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
原因:地表受热不均
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区
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区
风向
高空
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最终可偏至平行于等压线
低空
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
北半球向右偏45°
风向与摩擦力相反
水圈与水循环
水圈的组成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海水温度
热量来自:太阳辐射
分类
表层海水的温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
垂直方向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一定深度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高纬度地区
冷中间层
冬季冷却的海水由于密度增大而下沉形成的
比热容较大
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海水盐度
与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
副热带地区盐度最高,向赤道和两级递减
海水密度
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密度越大;压力越大,密度越大
密度流
直布罗陀海峡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波浪、潮汐和洋流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环节
蒸发、降水、径流
空间范围
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见大循环
生物圈与植被
生物圈
调节稳定地表环境
植物类型
森林植被
常绿阔叶林
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樟树、椰子树
落叶阔叶林
湿润、半湿润温带气候区
桦树、柳树、杨树、银杏树
针叶林
寒温带(亚寒带)
云杉、冷杉
草原植被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荒漠植被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成因
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
造成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社会失稳
资源环境破坏
常见自然灾害
地震
洪涝
滑坡、泥石流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遥感
RS
主要:对地表进行拍照
全球定位系统
GPS BD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对地理空间的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发育条件
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植被茂盛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
发育过程及因素
过程
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
指溶解由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和淀积过程
因素
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
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
分类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影响
利
冬暖夏凉
为居住、防空、储藏提供便利
弊
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
不利于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
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敦煌风蚀地貌
顶平、身陡
风蚀柱
风蚀蘑菇
头大、身小
风蚀雅丹
风积地貌
鸣沙山
纵向沙垄
沙丘
金字塔型沙丘
新月形沙丘
迎风坡较缓
背风坡较陡
河流地貌(澜沧江为例)
河流源头的宽浅河谷
位于青藏高原面上,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
上游山区的“V”字峡谷
澜沧江流经横断山、云贵高原以及中南半岛北部高地
落差大,水流急
水流向下侵蚀作用弱
冲积扇
规律
从扇顶到扇缘
地势由高变低
沉积物由厚变薄
颗粒物由粗变细
过程
河流从上有携带大量泥沙
在出山口的位置,落差小,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曲流和牛轭湖
曲流
过程
地形坡度较缓
向下侵蚀减弱,水流以侧向侵蚀为主
弯曲到一定程度,称为曲流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北半球东西方向河流向右侵蚀
如长江,南岸侵蚀,北岸堆积
牛轭湖
河流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弯道形成
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经常和冲积扇一并考察
河流注入海洋,流速减慢,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地貌的观察
坡度
利
利于排水,防止农作物受涝
大题常考坡地优势
弊
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
山地适宜发展林业和牧业
土壤成因
土壤概况
分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成土母质层
基岩
反映现象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
土壤发育程度高
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
土壤发育程度低
组成
矿物质
40%
有机质
10%
水分
20%~30%
空气
20%~30%
影响因素
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例
花岗岩风化物发育
含砂较多
石灰岩风化物发育
黏土较多
气候
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提供水分和热量
例
常年温暖湿润的地区
岩石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较快
干燥、寒冷的地区
岩石风化速度慢、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较慢
生物
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提供有机物
改变土壤结构,形成肥力
植被起最重要的作用
高度、坡度、坡向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
例
陡峭的山坡
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加速地表疏松物质迁移
难以发育深厚土壤
山麓低地或者谷地
沉积物形成较厚的土层
时间
决定发展进程
人类活动
耕作活动
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性状
提高生产能力
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
破坏土壤结构
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分类
土壤类型
砂土
大孔隙多
通气、透水性强
保水、蓄水性能弱
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通气、透水性能好
蓄水、保肥性能强
黏土
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
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强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壤颜色
黑土
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
性状好、肥力高,适合植物生长
红土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
酸性强,土性较黏,肥力较差
原因:降水多,土壤淋溶作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