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 学习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九章,学习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学前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概述,学前儿童的学习三个模块的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学习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习活动概述
学习的定义
广义的学习:人或动物在生活活动中,凭借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换
1 学习引起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换 2 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换是相对持久的 3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并不是生理需要的产生
狭义的学习:人的学习活动
学习的分类
学习的内容: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 态度与社会规范的学习
学习的方式: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 有意义学习需要教师和幼儿的大量互动 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教师能否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学习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学习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学习促进生理发展(感觉剥夺实验;托儿所实验)
学习促进心理发展(白鼠实验;“狼孩”例子)
身心发展制约儿童的学习
学习对生理发展的依存性(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学习对心理发展的依存性(拔苗助长,填鸭式教育)
学前儿童的学习
学前儿童学习与脑的发展
脑的发展为儿童的学习奠定自然物质基础
婴儿脑重350~400g,约占成人的25% 一岁末为800~900g 三岁时为1100g,约占成人脑重75% 七岁时发展至1280g,接近成人脑重
学习与脑的关键期发展
奥地利劳伦兹“印刻现象”
脑的关键期:胎儿晚期和新生儿期
学习的关键期: 7~10个月 爬的关键期 10~12个月 站、走的关键期 6~12个月 依恋形成的关键期 2~3岁 口头语言的关键期 4~5岁 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胎儿至8岁时训练幼儿平衡觉关键期;出声至7岁是训练机体觉的关键期
额叶:控制人有目的有意识的高级心理活动 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枕叶:与视觉有关 颞叶:与听觉有关
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
游戏性
操作性
直接经验性
模仿性
无意识性
学前儿童学习的类型
婴儿的学习: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经典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模仿学习 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复杂的学习
1⃣️条件反射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2⃣️模仿学习是天生的学习能力,延迟模仿反映了长时记忆的水平
学习内容: 技能学习(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言语信息的学习 社会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
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操作学习与言语学习 关系中的学习
复杂程度: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
理解程度: 机械学习(机械材料与有意义材料) 有意义学习
学前儿童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内容有意义 学习方式方法有意义 学习结果有意义
特征
学习价值取决于幼儿自我 学习的过程表现为幼儿全身心投入 学习推动力来自幼儿身心内部 学习的效果呈现全方位渗透
促进策略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 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 遵循幼儿的学习方式 采取积极的激发策略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前儿童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概述
引起个体的学习活动,维持已发生的学习活动,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
对幼儿的作用
激活作用
定向作用
强化作用
调节作用
学习动机的分类
动力来源: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目标远近: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具有相对性)
作用大小: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奥苏贝尔指出: 1、附属内驱力,外部动力来源,在幼儿期最为明显表现为期望成人赞许,同伴接纳 2、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动力来源,青少年期,表现为渴望地位,权威 3、认知内驱力,内部动力来源,青少年期,表现为对知识的兴趣,求知欲,好奇心(最稳定最重要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学习任务的特点
学习任务的难度水平 学习任务的有趣性和新颖性 学习任务的明确性
教师的行为与态度
对学习活动而言
对幼儿而言
儿童基本需要的满足状况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高层次需要产生 幼儿缺乏学习动机是由于缺失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教师应关注幼儿爱与尊重的满足 缺失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 发展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
瑞恩和黛西的“自我决定理论”三种基本需求:自我需求,归属需求,胜任需求
促进学习动机的措施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习任务难度适中 肯定,鼓励,信任幼儿,充分发挥教师期望效应的作用
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及时反馈,积极评定
及时反馈结果
采用积极评定
恰当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应具体明确 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 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奖励应当众进行,利于上进心,惩罚私下进行,保护自尊心 实施奖励与惩罚应注意个别差异性
鼓励合作,适度竞赛
三种不同群体目标结构: 合作性目标结构(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积极性) 竞争性目标结构 个别化目标结构
竞赛应注意: 引导幼儿了解竞赛的意义 竞赛要适度 注意竞赛的组织方式
正确的归因指导
引导幼儿进行客观归因
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改变幼儿思考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