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读书笔记
“宋茶研究的巅峰之作”,书中涵盖了宋代点茶茶艺及茶具的详细介绍、贡茶及赐茶制度对宋代政治的影响、宋茶与社会日常生活、宋茶相关书画作品以及宋代茶书汇总。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宋茶的书籍,但范围并不局限于宋代,作者对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同时,书中对宋代贡茶和赐茶、茶与古人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如果读完对中国茶文化感兴趣,还可以根据书中参考的文献进行深度阅读。
编辑于2022-07-27 17:29:22《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是利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和有效表达的实操书籍,作者从”系统思维的必要性、用框架解决问题、自上而下的表达“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引导读者逐层构建思维框架,熟练掌握系统思维的运用,最终形成个人知识体系 本书案例干货很多,详细内容可见思维导图
本书是豆瓣管理学图书的NO.1,说是职场圣经都不为过,作为管理学知识的入门读本,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科开创者,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本书提出管理者可以从时间管理、重视贡献、用人所长、要事优先、有效决策这五个方面训练学习,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卓有成效,具体内容可参考导图。
“宋茶研究的巅峰之作”,书中涵盖了宋代点茶茶艺及茶具的详细介绍、贡茶及赐茶制度对宋代政治的影响、宋茶与社会日常生活、宋茶相关书画作品以及宋代茶书汇总。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宋茶的书籍,但范围并不局限于宋代,作者对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同时,书中对宋代贡茶和赐茶、茶与古人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如果读完对中国茶文化感兴趣,还可以根据书中参考的文献进行深度阅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是利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和有效表达的实操书籍,作者从”系统思维的必要性、用框架解决问题、自上而下的表达“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引导读者逐层构建思维框架,熟练掌握系统思维的运用,最终形成个人知识体系 本书案例干货很多,详细内容可见思维导图
本书是豆瓣管理学图书的NO.1,说是职场圣经都不为过,作为管理学知识的入门读本,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科开创者,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本书提出管理者可以从时间管理、重视贡献、用人所长、要事优先、有效决策这五个方面训练学习,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卓有成效,具体内容可参考导图。
“宋茶研究的巅峰之作”,书中涵盖了宋代点茶茶艺及茶具的详细介绍、贡茶及赐茶制度对宋代政治的影响、宋茶与社会日常生活、宋茶相关书画作品以及宋代茶书汇总。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宋茶的书籍,但范围并不局限于宋代,作者对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同时,书中对宋代贡茶和赐茶、茶与古人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如果读完对中国茶文化感兴趣,还可以根据书中参考的文献进行深度阅读。
导读
茶叶发展
西汉:茶饮是有茶叶夹煮它物而成的的混合型饮料,借用“荼”字
唐代:饮茶渐次遍布全国,出现专用字“茶”,多为饼茶
宋代:形成贡茶规制和茶文化,茶成为日常饮品,全民饮茶,有饼茶及叶茶两种形态
明代:茶具开始以茶壶为代表,叶茶为基本形态
宋代的茶饮技艺
本书梳理了宋代茶艺、茶文化及茶文化交流的基本脉络,同时也会对不同时代的茶文化进行比较,文中相关材料非常丰富
当代有关宋茶研究的巅峰之作,从宋代茶的技艺、制作、茶具、贡茶、赐茶,到茶在社会生活、道院寺庙中的各种文化习俗,推荐每一位想深入了解点茶的朋友
宋代茶艺
茶叶制造
采茶时间
唐代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明前茶为贵
宋代
贡茶制度导致采茶时间提前到惊蛰,出现“喊山”的民俗仪式,之后固定为社前、火前、雨前
饼茶生产工序
采茶
(宋)在初春日出之前的清晨,采摘带有夜露的茶,采摘过程不能收到物理损坏和汗渍污染;(唐)只要天晴即可
拣茶
对茶叶原料品质进行等级区分,有斗品(一般是白茶)、拣芽(经过拣择的茶叶)、茶芽(一般茶叶)三种
拣芽又分为中芽(一旗一枪的芽叶)、小芽(细小得像鹰爪的芽叶)、水芽(小芽中心的一篇)
蒸茶
唐、宋一样,上锅蒸茶,过程中要注意火候
研茶
(仅针对于贡茶):(宋)将叶状茶加工成粉末或糊状,研磨越细越好,贡茶在研前需要将茶叶中的汁液榨压干净,贡茶用水为龙井水;(唐)称为“捣茶”,但要求留有芽尖,不是越细越好,贡茶用水为金沙泉水
造茶
(宋)入棬模制造茶饼,材质为铜、银、竹等,刻有龙凤图案;(唐)称为“拍”,棬模材质为铁
焙茶
最好用炭火,火候极其重要,需要重复几天多次焙
叶茶生产工序
采茶、蒸茶、揉茶、焙茶四道工序,与现代蒸青茶方法基本一致
上品茶
采茶时间
明清为谷雨前后的茶,唐宋为清明前后,均需要天晴无雨;明之前上品茶均需在日出前从凌露采摘,明后期才放松为不晒干即可
加工工艺
选取嫩芽,从宋代的生晒到明清的人工手制
品种
白茶因数量稀少,最为金贵
成品茶鉴别
方法
冲泡前,对外观、色泽等方面进行鉴别;冲泡后,通过对茶叶与茶叶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的品尝来鉴别
唐代
品质好的茶饼表面呈现有规律起伏的褶皱状,汤色绿为佳茶
宋代
从茶饼外观、茶汤、茶香以及斗茶多方面鉴别,细腻入微,汤色白为佳茶
茶叶保存
因为一般为紧压过的饼茶,保存主要针对防潮问题
唐代
玉合、丝绢包、纸包、茶笼、陶器
宋代
火烘培+密封罐,在收藏之前,先放入茶焙中,以温火再将茶饼烘焙一次,然后再放入容器中密封保存;香蒲叶包裹等密封藏茶法
茶饮技艺
茶饮在唐宋都是以多种方式并从的,但主导方式都是从官僚阶层开始,最终大幅推崇。宋代茶艺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末茶为基本原料,追求白色茶汤,茶饮方式经历了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的过程
蔡襄的《茶录》是目前现存宋代茶书中最早的完整茶书,介绍了点茶的具体方法,使得点茶法从多种饮茶方式中脱颖而出,后宋徽宗写的《大观茶论》再次介绍点茶法: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
唐代煎煮法
将茶饼酌取适量碾成茶沫,按喝茶人数以人各一盏的茶量约多取一碗水,放入锅中烧煮,水烧开第二滚时,先舀出一碗,再将茶沫从锅中心放入,同时加入盐搅拌,过一会将之前舀出的水倒入锅中
宋代点茶法
随着北苑贡茶制度的确立,建茶从官僚士大夫阶层开始成为名茶,点茶法也成为主导品饮方式,点茶时让茶沫紧贴着茶碗壁就成功了
碾茶
将茶饼敲碎成小块,把茶块放入碾槽中,快速有力地碾成粉末,这样会保证茶色洁白;从碾茶起就茶香四溢
罗茶
唐、宋一样,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罗中细筛,点茶时使用的茶末越细越好
候汤
烧点茶用水,水质要好,清轻甘洁,多用泉水;掌握火候,用刚过二沸略及三沸时的水,等水的沸腾完全停止后再点茶
熁xie盏
用开水冲涤茶盏,将茶杯预热,有助于激发茶香,点茶时使茶末上浮
点茶
茶碗放入“一钱匕”的茶,先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及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水一边用茶匙击拂,《大观茶论》记录注汤击拂七次
分茶
分茶在两宋期间,被视为与书法等技艺相提并论的技能,被称为“汤戏”或“茶百戏”,是在点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茶艺
在注汤过程中,用茶匙击拂拨弄,使茶沫幻化成文字、山水、草木、花鸟等图案
斗茶
斗茶的核心在于竞赛茶叶品质的高下定胜负,基本方法是通过“斗色斗浮”来品鉴的,斗茶的上品是白茶
茶色为白色是绝品,最终标准不全在茶香、茶色,而是看茶碗壁上显现的水痕,先现者为胜,即“水脚一线争谁先”
宋代末茶茶艺消亡的原因
与自然物性相违
过分崇尚白色茶汤,导致所有茶种都需要榨去茶叶汁液,进而影响茶叶原本色味
高制造成本
在贡茶制度下,高制造成本成为高品质茶的前提条件,但在社会各阶层学习和模仿中,自行降低了原来的标准和要求,最终消解不传
掺假制假
上品茶的的团茶因制作工序,会出现偷工减料、降低品质的现象
点茶茶艺泛化
元初文人地位骤降,使得作为文人雅玩的末茶茶艺失去主体,成为民间日常生活中的泛化,逐渐被消解
宋代茶具
唐代煎煮茶饮时,对生火、煮茶、碾茶、盛取水盐、清洁的用具较多;宋代则集中在碾罗茶叶、煮水点试的用具上
宋代茶具对辅助、附属性用具尽量从简,主要集中在茶饮茶艺活动自身上(茶叶、用水、点茶),与宋代社会的幽雅之风相关;宋代建盏以强烈的对比反差为核心的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领域显得格外独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壮美的风格”;也正因为此,较为局限,虽对日本茶道具起着重大影响,但在中国没有流传至今
宋代茶具
藏茶用具
茶焙:竹编而成,内置炭火,顶有盖,中有隔
茶笼:用蒻叶编成的,不用火,将茶饼用蒻叶密封包裹后,盛在蒻叶笼中,放在高处
碾茶用具
明代之后,因茶饮方式的变化,碾与磨从茶具系列中销声匿迹
茶钤:碾茶的准备性工作的附属辅助用具,用于夹着茶饼在火上烤炙。襄以后,茶钤再也没有作为一项茶具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
砧椎:碎茶用具,一块砧板,一只击椎,砧与椎的制作材料一般为木头
茶碾:用于碾碎茶叶,材质为银或铁,不能伤害茶色,形状上“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
茶磨:也是用于碾碎茶叶,一般都是由石制的,首先石磨一般都不会有害于茶色,从物性上来说它也更接近于自然
棕帚:碾茶的辅助用具,用来将被碾磨开的茶末清扫归拢到碾或磨的中心,便于继续碾磨
罗茶用具
茶罗:因为要求茶末极细,所以对罗底的材料要求很高,“用蜀东川鹅溪画娟之密者”
茶合:木制或瓷制,用来装罗好的茶末,方便存储和外出时使用
生火煮水用具
茶灶:用来生活,宋代茶炉茶灶体积较小,有砖砌、石砌,也有主编
汤瓶:用来烧水,材质一般为金银,大腹小口,有壶把,壶嘴长且有较大弧度用;另有配件瓶托,作为安全性辅助器物,防烫
水铫:用来烧水,柄是直的,离火较远,水烧开了,柄亦不烫手,可以直接拿用而不会被烫
点饮用具
茶匙:用金属制的匙勺状,点茶击拂用具
茶筅:类似于细长的竹刷子,在茶匙的基础上对茶汤进行梳弄,使点茶的过程受点茶者控制
茶盏:用来盛茶汤,是一种较浅的小碗,建窑盏为黑色釉,撇口或敞口,瘦底小圈足,其中一种因内壁有玉白色毫发状的细密条纹,类似兔毛,被称为“兔毫盏”;部分盏配有盏托
清洁用具
茶巾:唐代用于茶饮茶艺的清洁用具种类较多,有札、涤方、滓方、巾等多种,而宋代只有一种“司职方”,也就是揩拭用的布、帛、绢制的茶巾
宋代茶具地位
宋代与唐、明代茶具比较
茶焙:竹编而成,内置炭火,顶有盖,中有隔
茶笼:用蒻叶编成的,不用火,将茶饼用蒻叶密封包裹后,盛在蒻叶笼中,放在高处
宋代与日本茶具
宋代茶具,对日本茶道具起着重大影响
日本《吃茶往来》中的斗茶会,遵奉的是宋代品评茶艺的审美和价值标准,其中建盏、茶筅、汤瓶、天目台均为宋代传入
另外一个物件——几案,在宋代其自身并未能侧身茶具之列,但它在宋代时传入日本,之后却在日本茶礼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开端作用;属于日本特色
宋代茶具的审美趣味
宋代建盏以强烈的对比反差为核心的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领域显得格外独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壮美的风格”;也正因为此,较为局限
黑釉碗盏:因宋茶特有的白汤,宋代的盏多为黑色(兔毫盏),除了盛贮茶汤的实用功能之外,还有对比、映衬茶色的审美功能;另有油滴盏、玳瑁盏、建窑盏(曜变天目盏)等
宋代点饮茶具失传原因
条令上明太祖诏令罢供饼茶,末茶作为主导的茶叶形态,历史性的消失了,与之对应的茶具失去服务对象
兔毫盏作为末茶茶艺的主导器具,其审美趣味与宋代文人的基本审美相差太原,很少被称赞或收藏,两宋时代,文人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以青色为主调的瓷器上
汤瓶和茶筅制作工艺和材料所含价值均不高,且汤瓶当时茶酒共用,没有成为名器
茶与宋代政治生活
贡茶
贡茶引起的茶税,作为政府重要财政收入来源,成为地方官员非常规竞争的手段,对宋代政治有浓墨重彩的推动作用;贡茶制度和赐茶制度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茶税作为两宋财政的重要补充地位,另一方面贡茶的发展也体现了皇权的阶层划分和皇权形象
北苑官焙贡茶
贡茶惯例在宋代建国之初被沿袭下来,并得到了很大发展,贡茶种类前后共计57款
贡茶种类
研膏茶:与普通片茶相比,多了研茶的工序
白茶:因为宋代喜爱白茶汤,所以容居第一
贡茶发展
北宋太宗初年:初步建立,用特别的棬模压制贡茶茶饼,有了龙凤这类贡茶的专用标志图案,直至宋亡
太宗末年:因赐予范围扩大,龙凤茶不够用,又出现了“石乳”“的乳”“白乳”“京铤”四种新款贡茶,供赐不同层级
历庆七年:蔡襄通过减少茶饼尺寸,添创了小龙团茶
宋徽宗:“茶皇帝”的出现,让北苑官焙贡茶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添加了四十多种贡茶
宣和二年:郑可简升级了原材料,在贡茶茶叶中,抽取中心最细的一缕,制成最上品的龙园胜雪
建炎初:南北形势大乱,北苑官焙散亡,一方面叫着减免贡茶,一方面恢复旧日的贡茶制度,对专供皇帝的茶一直照旧
贡茶等级及数量
时间:春分前>清明节前一两天>谷雨前
材料:水芽>小芽>中芽
细色茶每年所贡三百五十斤左右,粗色茶每年所贡五千三百斤左右,总计不到6000斤
贡茶影响
体现皇权形象:宋代起,通过专用棬模图像,区分贡茶与一般茶,确立了皇权不可逾越的形象
影响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福建漕司不在福州,很大原因是因为建州贡茶,为了完成足额上贡
推动宋代茶文化发展:贡茶的极度精致化,以及皇室成员对茶饮的重视,使文人对茶的关注和研究日益深入,借助茶叶完成政治活动;上层社会对贡茶的消费热情也加剧了民间对茶叶的消费,推动茶馆、茶肆遍布
一般贡茶
建国初年贡茶
不管是南唐还是吴越国,茶作为贡物,是为了赎买和平和国土安全,但也只是暂时苟安,并无法抵挡兼并统一的历史趋势
地方贡茶
茶税在两宋财政中占据很大部分,贡茶的减免在制度下只是暂时的,或者直接将贡物折为市价,并没有从根本减轻赋役
赐茶
赐物作为中央集权的皇帝使用“恩威并施”的统治手法中“恩”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唐代时,赐茶已经成为制度,这使茶提升其文化价值,进而进入精神文化领域;贡茶与赐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互促的关系:贡茶规制的确立,使得赐茶成为常规;而随着赐茶量的扩大,又反而促使贡茶更加质精、品众、量大;对大臣和将士赐茶,以示慰劳、抚问以示恩宠,同时赐茶也成为维护与道教、少数民族关系,表明太平盛世的工具
赐大臣茶
贡茶
“龙茶……赐执政、亲王、长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舍人、近臣赐京铤、的乳,而白乳赐馆阁”
在宋代,为了酬劳或以示恩宠,按受赐者的官位高下,赐给大臣等第不同的茶叶,后续形成常规性赐茶
贡茶与赐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互促的关系:贡茶规制的确立,使得赐茶成为常规;而随着赐茶量的扩大,又反而促使贡茶更加质精、品众、量大
茶药
劳问大臣并赐茶药,在宋代赐大臣茶事中极为常见
赐将士茶
唐代
由于茶饮兼有消食化瘴等药性,自唐中后期以来,它一直就是军队中的一项必备的军需物资之一
宋代
初期:将茶作为一种必须但尚未常备的军需物资
中后期:大抵是赐给将领,以示慰劳、抚问以示恩宠(非常规)
赐僧道茶
宋代起道教受统治者扶持非常发达,赐茶成为帝王与道教的维护往来关系的纽带
赐庶民茶
为了表现有道明君与太平盛世,两宋很多帝王常会在重大活动中,赐茶给京城民众(非常规)
因宋代对贡茶的追捧,赐茶作为上流社会物品,以茶作为赐物,必然能在其与民众加强亲和性的举措中起到重要的良好作用
赐四裔
宋以后,少数民族表现出对茶饮的依赖倾向,茶成为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贸易的一项重要内容
赐茶扮演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角色,时而用茶作诱饵,时而用茶作筹码,时而用茶作奖赏
茶与政府礼仪
宋代的茶礼也从某些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宋代政治生活的一些特性,渐渐强大而独断的皇权与日益软弱的相权,随着撤座撤茶礼的繁盛,显示了独断帝王在人格与尊严上对官僚系统的彻底征服与不平等,使中央集权的皇权走向极端,也走向消解
茶礼与相权
撤座废茶礼
侧面反映了一种现象:渐渐强大而独断的皇权与日益软弱的相权
撤座撤茶表象的背后,是独断帝王在人格与尊严上对官僚系统的彻底征服与不平等
帝王从此将自己彻底凌驾于官僚系统之上,并经常与运转的官僚系统严重对立,使中央集权的皇权走向极端,也走向消解
政府常规茶礼仪
每当国家举行重大典礼或常规仪式时,茶礼都是宋廷的一大正式礼仪
祭奠茶礼仪
景灵宫四孟祭飨用茶、先皇帝后忌日祭奠用茶、丧葬之礼用茶
常规茶仪
天子诞节赐茶、朝献景灵宫赐从官茶、幸宫观寺院赐茶、巡幸赐茶、阅武后赐茶、赐翰林学士茶、视学赐茶、入閤仪中赐茶、大臣赴宴赐茶、诸王纳妃用茶、群臣朝觐出使宴饯之茶仪、外国使臣见辞之茶礼
赏赐性茶仪
学士抄国史赐茶、进书赐茶礼
政府茶礼
都堂点茶、省试具茶汤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
日常社会生活
宋代茶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与茶相关的观念和习俗成为宋代茶文化多姿多彩的现象之一
茶与生活习俗
客来敬茶
很长时间里,茶叶都是和葱、姜、橘皮、薄荷等其他植物叶混合煮成饮料
两晋南北朝时,在江南地区,茶成为普通饮料,形成客来敬茶的习俗;在两晋,客来设茶是不常见的个人行为,在东晋,以茶待客被当作节俭、朴素的象征
唐以后,以茶待客习俗扩大了范围,除江南地区外,交广地区也出现这一习俗
北宋时,客来敬茶已经遍布宋境,习俗是客来设茶,送客点汤,延续到元代(汤取药材,甘草为必要成分)
清代后,茶饮成为主要的基本居长饮料,人们不再饮汤,点汤送客发展为端茶送客
居家饮茶、以茶睦邻
茶在送人居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料可见墓葬壁画
邻里之间的交往,以茶水往来,代表着以“客礼”对待邻里
茶与婚俗
婚姻仪礼中用茶,主要是取茶有不移之性,表明了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男性中心的观念对婚姻中女性的要求
宋代婚仪中,茶与前举羊酒等诸物并重,无论相亲、定亲、退亲、下聘礼、举行婚礼,皆需用到茶
自茶进入婚礼后,“三茶六礼”则成为举行了完整婚礼明媒正娶婚姻的代名词
饮茶禁忌
宋代有人将饮茶视为享乐行为,在父丧期间应当禁绝之
宋代与建盏配套的木质茶托多为朱红色漆漆就,丧事一直是忌用红色物品的,所以宋代在服丧期间的人,喝茶时有不能用茶托之俗
茶饮料业
单纯茶饮,只以一种茶叶点泡而成
混合茶饮,将茶叶与其他多种物品混合在一起,擂碎后,或冲泡或煎煮而成
茶肆与市民社会生活
宋代茶肆
茶肆是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现的一种专门行业,茶肆、茶坊、茶楼、茶店是宋代诸大城市乃至县乡市镇中极为常见、为数较多的专门店
茶肆茶坊中往来人众巨大,流动性强,使得它成为消息传播的重要场所,满足了信息交流不方便的古代社会消息传播的需要
茶肆的存在展示了社会的众生相,有很多事情都是以茶肆为背景,或者就是在茶肆中发生
茶肆除了经营茶饮,或为其他行业提供场地和多收费的由头外,还会随着时节经营一些其他物品
宋太祖赐蜀宫画给茶肆,形成了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丰富多彩的经营手法
茶肆功能
茶楼教坊:茶肆作为一个重要的消费娱乐场所,又为戏曲的传习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行业聚会处:茶肆成为诸行寻觅专业人力之处,有点像现在的专业劳务市场与同业行会
文人士大夫社交场所:茶坊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既正式又随意的社交场所
花茶坊和水茶坊:消费娱乐业常常和色情业结合在一起,茶肆亦不例外,形成以茶为幌子的色情场所
歌馆:卖歌卖艺,艺伎茶肆歌馆的消费高过了任何的茶肆包括花茶坊
书场:南宋,小说讲史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茶肆则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茶肆经营者
经营者自身素质普遍较高,对于素质不好的经营者,可通过茶肆的行会组织禁止其再从事茶肆业的服务
茶事之社会服务
茶酒司
官府:茶酒司几乎包揽宴席中所有事情的所有过程,主事甚多
茶酒厨子
民间:茶酒厨子为民庶办理红白喜事、请客宴席一类事情
茶会
较早的正式茶会是佛门为与文人吟诗论佛而组织的
五代时的茶会,称为“汤社”,目的完全在于饮茶、评茶
宋代的茶会,已经开始具有品饮茶汤之外的社会功能,有的类似现在的同乡会,以茶会集;另一部分文人们聚集的茶会上,常常还会行茶令
宗教生活
宗教对宋代茶叶的贡献
佛僧种茶
北茶苑所产的茶,数量远抵不上宋代的茶叶消费,作为北苑名茶补充,很多是由佛教僧侣栽培的
宗教的目的是用于在佛前的供奉;世俗的目的,是因为寺院用茶量大,用于僧侣自己饮用及用于招待僧俗客人时的饮品,若再有余茶时便用于出售贩卖规利
佛寺名茶
杭州佛寺名茶:宝云、香林、白云、垂云诸茶
越州佛寺名茶:日铸茶
湖州佛寺名茶:双井、顾渚
建州佛寺名茶:石嵓白
岳州佛寺名茶:灉湖茶
泉州佛寺名茶:岩缝茶
僧徒茶艺传习
茶圣陆羽自小便是养在佛门,离开寺庙之后,终生做了居士,创设了全新的茶艺与文化
宋以后,精于分茶之艺的仍以佛门僧徒为上
茶对宋代宗教生活的作用
茶与佛教
饮茶成为佛教僧徒寺居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喝茶去”成了赵州从谂禅师的名句,茶成为禅宗僧徒参禅悟道的一种凭借物
宋代:喝茶则成了寺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饮茶成了禅林制度,每天都有规定的时间用于喝茶
唐宋以来,茶礼成为丛林清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成为佛前贡品之一
助缘传道的茶汤会
茶成为僧徒与文人士大夫交往的重要媒介
宋代禅宗的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宋儒倡导的“格物致知”内在精髓颇为一致。僧徒们以茶参禅,有心向禅的文人们也以茶悟禅
当文人们具文敦请僧徒作佛会时,则出现了一种专门的文体形式:茶榜。内容都是有关饮茶、参禅、悟禅的,言语精妙,充满机锋、禅意
茶成为寺院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
茶与道教
以茶显神迹:茶坊茶肆被选作道仙显神迹的场所
在圣位前供茶
以茶迎神诞
《禅院清规》与丛林茶礼
唐百丈怀海禅师制立禅门共居规约《禅门规式》,从制度上保证僧团的管理与发展;北宋宗赜禅师更为详细地制立规范——《禅苑清规》;《禅苑清规》中备载丛林诸般茶礼茶会,是宋元以来丛林茶礼之源泉与根本,从中可见丛林茶礼的全貌。
《禅苑清规》是现存可见最早的完整丛林清规,对宋元时期寺院制度礼仪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研究宋元及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材料
《禅苑清规》的茶礼,从受戒出家,到上堂、念诵、小参,直至冬夏四节茶礼,诸节斋会,日常生活,直至迁化,无一不有,足见茶汤之礼在丛林生活中的隆盛
宋代实行十方丛林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掌控了十方寺院(乃至子孙制寺院)住持的任命权,在丛林日常仪礼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向皇权示好,在《禅苑清规》中已经可见几处念诵中对于皇权和帝王的祝诵
清众为丛林茶礼之根本
丛林茶礼自禅僧入院挂搭开始,寺院对于新到僧的茶汤礼是非常隆重的
迎待新到之礼:“早晨茶,斋后茶,放参汤,并烧香一炷。如晚间,不请吃汤。斋后茶了,就座点汤。”
在参加各种丛林茶会的所有步骤过程中,赴茶汤客人都不得随意说话嬉笑
新到僧人入寺后首先要习熟的是赴茶粥与赴茶汤之礼
受请:在受到邀请参加特为茶会时,一定要弄清茶会的地点顺序
闻鼓板赴集:听到举办茶会的茶鼓板声后,及时到达茶会场所,明记自己的座位照牌,随首座依位而立,在住持人或行法事人揖座后,安祥就座
在行法事人烧香问讯时,要恭谨致礼
饮茶吃药时要举动安详,不得出声
谢茶退席时,俱要行为安详,致礼恭谨
四节茶会为丛林茶礼之盛典
四节茶会,是寺院管理层和带领大众修行的高僧,分别为下一级职级者或首座和大众举行的茶会盛典
四节:结夏、解夏、冬至、新年,是宋代禅宗寺院最重要的节日,于此时所举行的茶汤礼,是寺院最重要的仪式、礼节;每次茶礼共举行三日
举办地点:①住持人(常称堂头和尚)在方丈(又称堂头)举办,称为堂头煎点;②住持、知事、头首在僧堂(或称云堂)举办,称为僧堂内煎点
四节茶会的程序礼仪(僧堂内煎点)
茶榜请客:丛林茶会请客,先由请客主人(堂头、库司、首座)专程去所请之人处礼请之后,再由专门职人——“书状”写茶榜状,贴于僧堂门颊,礼请大众
堂头煎点请客不需要茶榜,只需要侍者到受邀人的住所礼请即可
鼓板集客:茶会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打鼓集客,宾主立定
闻讯烧香:众人就坐,行法事人问讯烧香(住持人茶会则由侍者代行)
吃茶:①茶,行法事人先问询主请人,请其吃茶,然后巡堂劝大众饮茶,茶罢烧香;②药:先请主请人吃药;③茶,再行茶烧汤,请茶劝茶
谢茶:收盏并表达谢意,触礼三拜
送客:僧堂内煎点茶会结束送客时,皆是先送住持人出堂外,然后行法事人(侍者、库司、首座)再入僧堂内,上下间问讯讫,再打钟出堂外
职事任免茶会为丛林茶礼之常务
主要知事头首的僧职任免程序运作过程中,咨询确定人选及请任新知事头首之人时,都要用茶礼
新知事头首就任后,要接连举办三天的茶汤会,特表“贺谢之仪”,与四节之礼一般隆重;一般任职一年,即自行求退
知事头首的职事任免茶会程序
请主要人员吃茶,茶罢咨询确定新任知事之人选,人选确定后,请新选定的知事到咨询茶会上,再点茶
新任知事与住持及众知事头首递相贺谢,吃汤,鸣钟集众入堂告众,诸礼毕
新旧知事交接文件及其他事宜,张贴茶榜告知众人,准备举办贺谢煎点仪式
三次茶汤会开始,程序类似四节茶会众人到了之后的仪式
僧众茶会、居常茶礼为丛林茶礼之基础
普通僧众特为煎点特点
请客直截当面
在僧寮或借方丈举行,茶会仪式空间中没有圣僧像,仪式更为日常生活化
在谢茶之际有言语答对,增加僧众之间的交流,使丛林茶礼平添生动之气。
普通僧众特为煎点种类
入寮腊次煎点:为各寮僧众依腊次(受具足戒年数而定之席次)举行茶会,请客只需一次面请即可,不用送客
普通僧众之间特为煎点茶汤礼
僧众“特为本师及嫡亲师伯、师叔、师兄之类”煎点茶汤礼
法眷及入室弟子特为堂头煎点
随事而设的日常茶礼:巡堂茶、巡寮茶、浴茶、病起茶汤、客位茶汤、官客茶汤等
宋代佛教与茶文化往日本的传播
中日僧人的宗教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宋代茶文化往日本的传播,中国宋代茶叶、茶具以及一些茶仪,在日本茶道的自身发展过程中,成为其描摹的对象,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与某些特色的出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有关茶的观念
茶与社会人生
宋儒讲格物致知,他们从茶叶茶饮中省悟到不少的人生哲理,常以茶砺志修身,以茶明志讽政;他们对茶性的认识也从微小处折射出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的根本态度
朱熹
从茶所蕴藏的甘与苦的辩证物性,推导开去到社会人生“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的辩证道理
以人喻茶:“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
苏轼、司马光
司马光对茶与墨物性截然相反黑白分明的认识,与他的政治性格完全一致
苏轼则在茶与墨黑白尖锐对立的表象之外,看到了奇茶妙墨皆香这一在本质上的相同
苏轼以茶喻事总有不足,达观地对待人生的磨难,潇洒磊落
咏物诗
诗人们以茶自况君子品性:以茶味的苦涩象征忠臣苦口直谏,以茶的纯净象征君子洁身自好,茶味甘香象征君子操守如一的美德,以茶的纯真象征君子刚正廉洁的品性
茶与酒
唐代抑酒扬茶的言论较多,诗文中留存的都是认为酒远远比不上茶饮
宋人罕见以茶薄酒的言论,而多行以茶代酒之实,最著名者当数黄庭坚
茶与养生
唐代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认为茶可治万病
钱易《南部新书》中认为茶可养生,延年长寿
毋煚《代茶余叙略》中认为茶的好处是眼前的易见的,而坏处却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累积性的
宋代
人们对茶的看法趋向一分为二,比较客观。认为茶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有害的另一方面,应该恰当使用茶饮,以扬长避短,发挥茶的好的作用
饮茶养生:除烦去腻、可治眼病、消积化食、解曲鳝瘴
其他
宋代,很多人都将饮茶作为人生的一件乐事,例如冬天“以雪水煎茶”
“以茶助学”:李清照以茶为角,品茗助学,茶香书香,闲情雅趣,跃然纸上
“对花点茶”:在花前饮茶问题上发生改变,认为花香并不会冲击茶香(到了明代,花前饮茶则成为雅上加雅的雅事)
茶与宋代文化(特定领域的侠义文化)
宋代茶书
宋代茶饮消费极为普遍,官焙贡茶规制空前绝后,实行茶叶专卖制度,茶饮借此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有关贡茶、茶法、茶艺的各种专门著述相继出现,呈现为中国茶叶著述史上的一个高峰;宋代流传至今及可考的茶书约有30种,数量远远超过唐代(12种)、清代(12种),略少于明代(50余种)
唐代:茶成为社会广泛使用的消费品后,也成为利之所在,唐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诗人们则将茶大量引入诗文中,人们对茶事茶艺的关心增强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部专门茶书
宋代茶书书籍
《茗荈录》
陶谷(903—970),历仕后晋、后汉、后周至宋,《茗荈录》是他于北宋开宝三年(970)死前写成的《清异录》一书中的一部分
《茗荈录》共十八条,内容都是与茶有关的故事,对于较少记载茶事的宋代初年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材料。《茗荈录》分别记录了一些名茶之名,艺茶及饮茶之事,茶的别称、戏称和茶百戏、漏影春等茶艺技术
《述煮茶泉品》
叶清臣(1000—1049)“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1024)第进士,在两浙转运副使及知永兴军任上
这是宋代唯一一篇专论饮茶用水的文章,认为即使是再好的茶叶,如果用水不好,点试出来的茶汤效果必然会很差
《茶录》
蔡襄(1012—1067),天圣八年(1030)进士。既是福建人,又曾任福建转运使,造茶进贡,因而习知茶事
这是宋代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茶论专著,为宋代艺术化的点茶技艺奠定了基础
《茶录》分为上下两篇,主要是写建安茶的烹试方法的。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十条,下篇论茶器具,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条
《大观茶论》
徽宗赵佶(1082—1135)是古今中外唯一一位写过茶事专著的皇帝,醉心茶艺,曾多次为臣下点茶,对于茶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观茶论》,分为地产、天时、采摘、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二十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宋代的茶叶制作和点茶法
对点茶法从茶叶生产制作到点试的每一步技艺所作的,集大成式的总结
《东溪试茶录》
宋子安,书作于治平前后。他因为丁谓、蔡襄两家茶书记载建安茶事尚有未尽,所以写作此书
书中对于建安诸焙沿革及其所属各个茶园的位置和特点,诸种茶叶的区别、性状和产地,采摘茶叶的时间和方法,以及若用法不当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茶病等方面,作了切实详细的叙述
《品茶要录》
黄儒,字道辅,建安人,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博学能文,不幸早亡,独此书传于世
全书前后各有论一篇,中分十目,详细讨论采制茶叶中可能出现的诸种弊病
《宣和北苑贡茶录》
熊蕃,字叔茂,福建建阳县人,工于诗歌,于1124—1125年写成《宣和北苑贡茶录》
书中记述了建安贡茶的历史沿革和贡茶品类,其子于淳熙九年(1182)增补此书,绘图附入,共有38幅图,并附载各种茶钅夸的大小尺寸,此外又将其父所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也附在篇末
《北苑别录》
赵汝砺,福建转运使主管帐司,写于淳熙十三年,为补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而作
综合二书,则两宋北苑贡茶的历史沿革,以及生产贡茶的茶园地址,茶叶的采制方法,贡茶的名称、形制、纲次及贡数,全都详细叙述到了
《斗茶记》
唐庚(1071—1121),绍圣进士,写于政和二年
书中记录了他与二三友人斗茶“而第其品”的经历,这种评第茶叶品次的斗茶,是宋代三种斗茶形式中的一种,与斗色斗浮的腊茶斗茶法大异其趣
《本朝茶法》
沈括(1032—1096)曾主持三司工作,通晓茶法变更与茶课岁入之数,遂于晚年所著《梦溪笔谈》“官政”之下详记“本朝茶法”与“国朝榷货务”二条,记录了至其执掌三司之前的茶法变更与茶赋岁入
明人喻政编《茶书》时,将此二条析出,单列为一种茶书,取“本朝茶法”条首四字为题,首次将茶叶经济与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引入茶书专门著述之中
《茶具图赞》
审安老人于咸淳五年(1269)写成,选择宋代较为典型的十二种茶艺用具,假以职官名氏,各为图赞
重心在于阐述各种茶具宜于茶艺的方面,并将这些方面各以一些恰到好处的职官名称予以概述,从而叙述和描绘它们与当时现行文化中的相关方面,重点在于揭示茶文化尤其是茶具文化与现行文化的内在联系,而不是重在阐述宜于茶艺的器物
失传茶书
丁谓《北苑茶录》三卷、周绛《补茶经》、刘异《北苑拾遗》、沈立《茶法易览》、沈括《茶论》、吕惠卿《建安茶用记》、王端礼《茶谱》、罗大经《建茶论》、蔡宗颜《茶山节对》《茶谱遗事》、曾伉《茶苑总录》、章炳文《壑源茶录》、桑庄《茹芝续谱》、范逵《龙焙美成茶录》、刘异《北苑煎茶法》、《北苑修贡录》、《茶法总例》、《茶苑杂录》、《茶杂文》
宋代茶书特点
作者
宋代茶书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身为官吏的文人士大夫,他们这样的身份特点对宋代茶书的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绝大部分茶书作者或热衷或精研于茶艺茶事
很多作者都曾从事茶事,所写的茶书,几乎都是与其执掌密切相关的事务如贡茶、茶法等
部分作者是福建或北苑茶乡之人,为自己家乡的茶业茶事著书立说
选题
北苑贡茶:宋代茶书的选题,半数以上都集中于北苑贡茶官焙所在的建安;如此众多的茶书专门叙述一个地方的茶叶生产制作与点试技艺,这在中外茶文化史上都是绝无仅有
茶法:宋代有关茶法的茶书共有三部:沈括《本朝茶法》、沈立《茶法易览》、佚名《茶法总例》,茶法著作较多也正是反映了宋代政治生活实践中茶法纷繁多变的现状
茶艺: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中有一半左右的篇幅记录或探讨了建安北苑贡茶的煎点之法;《品茶要录》通篇讨论茶叶生产制作工艺与技术对茶汤最后点试效果的影响,表明宋人对茶饮点试技艺的重视
重心
茶艺一般包括五方面的要素:茶叶,用水,器具,技艺,人物
由于宋代北苑贡茶茶叶新品、极品相继而出,茶叶本身成为整个茶艺茶事活动中人们最为关注的部分
统计宋代茶书,论水者一,论器者一,论艺者四,记茶者十八,叙茶法者三,其他三
唐代茶艺关注人、茶、系列茶具;明代茶艺注重人、茶、茶壶;日本茶道则重人、茶具和礼法;而从宋代茶书来看,宋代茶艺极注重茶叶
其他特色
北宋多于南宋,写成于北宋的就有十八部,成书于南宋的只有四部;一是因为北苑茶已被熟知,暂未发现茶书新选题;而是以为战乱让人们武侠从事茶艺活动,更多趋向饮酒
宋代出现汇编与补遗性茶叶著述
注重茶与社会文化整体之间的各种关联
宋代茶书影响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宋代茶书为中国茶文化史保存了极具特色的末茶茶艺,宋代的点茶、分茶技艺,达到了末茶茶艺的巅峰
众多身为官吏的文人士大夫参与写作茶书,无形间将茶文化的地位大大提升,茶艺成为为全社会所接受的技艺
宋代有关北苑贡茶的茶书,为人们了解宋代北苑贡茶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其他朝代类似材料大部分都是缺失的
详细记录了北苑贡茶的品名、生产加工的具体过程及研磨、烘焙的具体技术、时数的要求、每纲贡茶的具体数量等
宋代茶书注重茶与社会文化整体的关联,将茶作为折射现有文化传统的一种载体
宋代茶书绝大多数皆为著作者的首创,且自成体例,不沿袭唐人茶著,也不因循时人所作,与其他朝代截然不同
对中国茶文化史的影响
宋代在茶艺中最重茶叶的观念一直传延至今,与中国人的乐生精神高度一致
将茶法写入茶书,既开拓了茶文化的领域,也为中国经济、法律、边贸等方面的研究,保存了大量的可靠材料
汇编性茶书的出现却为明以后的茶书著述开了一个坏头,明代开始胡编乱凑导致错误百出,再中国茶文化史中制造了一批文化垃圾
茶书缺失
茶书缺失,是宋代极具特色的茶艺文化未能在中国茶文化史中世代延续下来的原因之一
集中记述建安北苑茶,忽视建安之外的产茶地,既是宋代茶书的最大特色,同时亦是它的缺失;导致不能从宋代茶书中看到宋代繁盛的茶文化全貌
宗教与茶文化的关系完全缺载
宋代茶书未能突破社会观念中的这些范囿,只敢说茶论艺,不重视茶事活动中人的主体作用
茶与宋代诗词
由于茶叶兼具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既可以寄情,又可以托以言志,因而茶主题在宋诗与宋词中频频出现;同时,茶在“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诸种文化生活中,成为一种同样具有文化性的伴衬,在宋代茶诗词中都有反映,同时,茶也都为它们平添了几分雅韵
宋诗词中的重要意象
宋代茶诗词继承了用前朝人、事、物典的文学传统,所使用的与茶有关的意象,大都集中在汉唐两代
陆羽《茶经》
入宋以后,陆羽成为文人士大夫心目中茶事与茶文化的代表形象
《茶经》,在宋人茶诗词中亦常被视为茶事活动及茶文化的指归
读写《茶经》成为茶事文化活动的代名词,而续写《茶经》则成了文人们在参与茶事文化活动时心目中的一个理想
玉川子卢仝
卢仝因《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成为宋人茶诗词中最多论及的意象之一
诗中的七碗茶部分,更因其俨然有饮茶而得道升仙的意境,成为宋人茶诗词中诸多意象的原型
以卢仝、玉川、七碗、清风两腋、风腋指代茶饮;以清风两腋、风腋指飘然欲仙
张又新《煎茶水记》
将“陆羽与李季卿会饮扬子驿,品鉴南零水后又品第天下二十种宜茶之水事”用于诗典
酒人酒事
宋代诗词的意境不独限于茶,酒人、酒事,在茶饮初兴时就常被用来与茶事对比
诗词中的宋代茶艺
茶叶的生产制造
种茶:韦骧《钱塘集》卷七《茶岭》:“种茶当岭上,日近地先春。”说茶要种在高山之上,以便接近太阳以先期春暖萌发
采茶:熊蕃《御苑采茶歌》十首,详细地记叙了北苑采茶的过程,及采茶不许见日,芽叶要求带露的一些具体要求
造茶:蔡襄《北苑十咏》之五《造茶》记录了造茶工序的诸过程:“屑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足。”
包装:梅尧臣《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春芽研白膏,夜火焙紫饼。价与黄金齐,包开青箬整。”讲到用青箬包装茶叶
茶汤点试过程
碾茶:“何意苍龙解碎身,岂知幻相等微尘。莫言椎钝如幽冀,碎璧相如竟负秦”,记录碾茶铿金碎玉的过程
罗茶:“新剪鹅溪样如月,中有琼糜落飞屑。何年解后紫霞仙,肘后亲传餐玉诀”,记录罗茶用四川鹅溪的织绢
均茶:“密云惊散阿香雷,坐客分尝雪一杯。可是陈平长割肉,全胜管仲自分财”,写茶汤点好之后均分给坐客的情况
茶具
宋代茶书并未将宋人所用的茶具名目与质地记录完全,而茶诗词中有些篇什则可补宋代茶书之阙
茶臼:秦观的《茶臼》
茶盂:彭汝砺《赠君俞茶盂》记录了宋人对茶盂的使用,且所使用的茶盂质地为陶瓷;黄庭坚《答许觉之惠桂花椰子茶盂二首》则是用椰子壳作茶盂
茶匕:吴则礼所作《同李汉臣赋陈道人茶匕》,展现了宋人调茶用具的多样性
煮水用具:吕南公《茶铛》所用茶铛,苏轼《次韵周穜惠石铫》所用石铫
茶灶:梅尧臣《茶灶》
茶合:苏颂《宣甫随行有端石茶匣甚佳道中为仆夫所损某见之谓微瑕无伤寻蒙送示有二绝句依韵拜答》诗中记录了宋人的石制茶合,说明宋人的盛茶用具茶盒,不仅有木制,也有用石制者
茶硙:碾茶用,黄庭坚“我家江南摘灵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茶诗中的宋代文化生活
茶与酒
宋人一般在酒后饮茶“酒阑更喜团茶苦”,其一是茶能解酒,其二是酒后饮茶可以增加聚会的时间,将欢乐的时光留住并延长“遣兴成诗,烹茶解酒”
有时人们将既饮酒又喝茶看作一种悠闲自得生活的象征:“懒散家风,清虚活计,与君说破。淡酒三杯,浓茶一碗,静处乾坤大。”
人们对酒的喜好程度总是超过了茶“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
宋人常在不同的情境下分别饮酒饮茶,陆游《吴歌》“困睫凭茶醒,衰颜赖酒酡”
茶与花
宋代人们以花下饮茶为更雅之事。如邹浩《梅下饮茶》:“不置一杯酒,惟煎两碗茶。须知高意别,用此对梅花。”
茶与琴
宋人饮茶听琴,欣赏古画,甚为清雅,《雨晴》“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茶与棋
文人士大夫们雅集相聚时,烹茶品茗、弈棋娱乐、吟咏唱和,吴则礼《晚过元老》“煮茗月才上,观棋兴未央”
茶与画
饮茶观画,饮茶试墨书法,是为宋代文人们所称道的清雅情趣,张耒“看画烹茶每醉饱,还家闭门空寂历”
茶与书法绘画
宋代是我国绘画艺术又一个鼎盛发展的时期,茶作为浸润在社会生活诸多层面中的一种物品,也自然而然地为宋代的许多画绘入丹青。同时,宋代的文人书家们,也留下了大量的茶书法作品
茶与宋代绘画
与茶有关的绘画作品
徽宗赵佶画有《文会图》,画面即是众多文人在园林之中雅集,品茶、饮酒,兼而有之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从画面上看是卖茶沽茗者之间在斗茶竞卖。
刘松年《撵茶图》可让人们看到宋代文人小型雅集品茗观书作画的生活场景以及宋代点茶的器具与程式
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描绘出宋代主要茶具的图谱
文物中与茶有关的绘画作品
宋代文物尤其是墓棺壁画上的茶事作品,对宋代饮茶生活最贴切的反映
洛阳宋墓进茶图、宋人宴乐图(即河南白沙宋墓主人夫妇图)、洛宁乐重进画像石棺进茶图、河南宜阳宋墓石棺饮茶图、宣化辽张文藻墓茶图
茶与宋代书法
蔡襄的茶书法
蔡襄小楷作品《茶录》,宋代最重要的茶书
蔡襄行书作品《北苑十咏》,记录了他监理贡茶之事的全部过程,内容涉及宋代贡茶的生产过程、点试以及修贡制度,是研究了解宋代北苑贡茶的重要参考资料
蔡襄行书作品《即惠山煮茶》,现存可见最早的惠山泉煮茶书法
苏轼及其他文人的茶书法
苏轼手札《道源帖》又称《啜茶帖》
黄庭坚的行书作品《茶宴》
米芾《苕溪诗卷》,与文人聚会时的燕饮有关
小结
小结
茶,兴于唐,盛于宋,在宋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
宋代自北宋初年起渐渐形成了一套空前绝后的贡茶规制,北苑官焙贡茶极度精致而奢华,为宋代茶饮的艺术化追求提供了优良宽厚的基础
宋代末茶点饮技艺,从器、水、火的选择到最终的茶汤效果,都很注重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步天下的特点;而其汤白盏黑,这种强烈反差对比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是不多见的,独具时代特色
宋代贡茶“规模龙凤”以帝王专用图案在茶叶这一细小的物品上确立了皇权的不可逾越,而以不同品名贡茶分赐不同级别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也在细微不易觉察处维护着中古社会官僚体制的等级制度;以贡茶为主的赐茶,则极大地提升了茶的社会和文化地位
在茶成为宋代全社会普遍接受的饮料的前提下,它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多的关联,出现不少与茶相关的社会现象、习俗或观念,一起极大地丰富了宋代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
茶不仅为宋代宗教僧道徒们日常饮用,也成为他们修炼、传道所借助的物品之一,更是宋代禅僧与文人士大夫交往的媒介之一。宋代点茶法及其某些器具、程式、理念被入宋学禅的日本僧人传回日本,与日本文化相结合而发展,形成如今成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
由于茶饮、茶艺活动的普泛化,使文人士大夫们经常接触到茶叶、茶事,从而为文人们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同时成为一种和“琴棋书画花”一样具有文化性的伴衬,诸般文人的风雅情趣生活都与茶联系在了一起,茶成为文人士大夫闲适生活中的赏心乐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