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是透过媒介文本和产生文本的活动(文本生产意义和产生过程)审视和揭示媒体生存关系结构,决定意义生产过程的要素。
编辑于2022-07-27 20:45:29媒介批评
第一章什么是媒介批评
透过媒介文本和产生文本的活动(文本生产意义和产生过程)审视和揭示媒体生存关系结构,决定意义生产过程的要素
媒介批评是让人们看到媒介制造意义的过程和该过程的规则
大众媒介为何&如何构建生活: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有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营利
宣传
公共与公益性
为什么研究文本生产、大众媒介意义,研究什么
媒体不是镜像,而是出于自身利益诉求构建(新闻寻租)外在世界的意义
批评什么
阐释媒介制造了怎样的意义
使用怎么的符号,为什么是这些符号
符号被赋予怎么样的意义
反思意义生产过程的成规、按照什么标准制造意义
媒介批评的具体内涵以及传统媒介研究的区别
媒介批评的立场:揭示性、反思性、自我反省立场
媒介批评的内涵与研究对象
揭示媒介符合建构意义(符号学、叙事理论)
媒介建构意义于社会与受众影响(文化霸权、女性主义、读者反应、大众文化理论
与传统媒介研究的区别
媒介批评(媒介制造意义的过程、后果、影响
传统媒介研究(对文本质量高低经验式论证与阐述
媒介批评的理论工具
符号学:大众媒介如何通过符号构建外在世界
符号学理论与媒介批评
理论基础:符号学研究符号及其作为文化意义生产工具的一门科学,涉及意义表达一切领域
研究对象
用以表达、交流、沟通的符号和符号系统
符号使用的规则、符号如何赋予事物意义
研究宗旨
语言符号与涉物之间的非自然性
表征过程(赋予意义过程)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核心问题:阐释大众媒介表意的规则和机制
语言符号如何表意(语言学
大众媒介如何借助符号建构神化,强化主流价值观(符号学
来源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言语表意活动的准则(使用规则、共享信码)P12-13
言语:根据言语规则形成的差异化个人表达
能指(物质形式)所指(抽象形式)
能指和所指对应关系武断、随意、约定俗成
能指和所指对应关系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也有不可变性、顽固性
组合与聚合(话语是线性关系)
组合:前后两个组在一起理解。eg科技让生活更美好(why not 更糟糕)
聚合:同一个位置相互替换eg。教育 培养习惯/带来变化
罗兰巴特符号学
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
第一层直接意指:符号(能指)与客观事物(所指)建立对应关系eg玫瑰代表花
第二层含蓄意指:符号在直接意指基础上赋予事物抽象新意义eg玫瑰代表爱情
主体间性:符号双方编码解码彼此熟悉了解语境eg丰田霸道汽车辱华
神话myth
什么是神话:是一种意指作用的方式:神话是渗透意识形态的符号文本将历史自然化,现实合法化
神话生产
修辞手法和神话类型
历史丧失(熊本熊)
同一化(地域、性别偏见eg河南人、男人装
同语反复eg苹果广告
质的量化eg手机各种参数
事实确认eg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破译神话
为什么破译,神话功用
统治阶级制造的假象,将历史自然化、现实合法化
加固头脑中的刻板印象
如何破译:回归符号直接意义(本义)
符号学分析(符号与符号学)
符号的意义:承载意义的代码、传递信息、指示和成为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x指代Y,x是Y的符号
什么是意义?人对自然、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与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从何而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协商而来
媒介批评如何研究符号:符号在具体情景下的意义,意义生产中使用符号的规则
调用哪些符号
符号赋予事物什么意义
意指实践如何发生(意义怎么被植入事物
为什么是这些意义,这些意义的接受后果
历程
索绪尔:符号学
皮尔斯:符号分为象征、图像、指示(三种相互联系
图像符号:客体有某些特征(类似)声音、气味、图片
标志符号:客体本身或客体有实际联系(物理性联系)eg路标、箭头、专有名词
象征符号:按照习惯,指代某物(习惯、约定或规则)eg语言、四个圈:奥迪
罗兰巴特:意指系统的作用方式
安伯托·艾柯:符号学是研究撒谎的事物
隐喻和转喻
隐喻
隐喻是修辞技巧,有相似性eg万宝路
日常生活经验的基本方式(摔倒fall down,高兴cheer me up
日常隐喻中隐匿的意识形态
对重要的抽象事物以隐喻方式体现在日常中,成为常识
统治阶级的权力维护,自己的思想变成所有阶级的常识
日常隐喻需要警惕
转喻
修辞,用部分代表整体eg白宫指美国政府
意识形态:统治阶级如何通过话语霸权控制社会
意识形态与媒介批评
理论基础:基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阐述统治阶级控制与其他社会关系与控制方法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释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有明显阶级性
意识形态作为虚假和错误的意识“虚假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修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政治经济转向文化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观念形态、认知框架,不存在真实和虚假的问题
意识形态符合知识和表示,以非暴力(被接受)的方式维护少数人统治
文化问题归结为意识形态
核心问题:大众媒介在传播意识形态同时如何参与(意识形态)建构。eg专家控制大众理解
福柯的权力观与话语理论
微观权力:权力是网
权力与知识的关系,权力通过话语产生知识,配合手段渗透社会
话语:福柯对话语理解:事物价值判断,构成陈述的逻辑都是权力掌握者提供
话语、意识形态与神话之间关联
意识形态作为认知框架=话语是一组陈述,决定了谈论事物意义的方式
布尔迪厄 习性≈话语:习性是文化框架,个体关于社会世界以及个体行为贵干的概念图式
神话以霸权的方式承载与传播意识形态
大众媒介的话语霸权
话语霸权
大众媒介的话语霸权
媒介如何利用话语霸权控制社会
运用霸权将统治者利益说成普遍利益
用专家话语控制大众理解
媒介文本中推崇工具理性与消费至上主义
议程设置牵制大众思维(新闻将信息联系而构建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判断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狱中札记》与文化霸权的提出:葛兰西的创见
区分统治和压制两者的含义
社会宰制性阶段分为政治社会(政府)和市民社会(大众媒介、教育
文化霸权理论
含义:统治阶级维护其对社会控制过程中与其他阶层的关系和控制其他阶层方式
运作方式:统治者将自己的利益构建为社会普遍利益
作为动态过程的文化霸权
意义争夺的动态过程(从属群体总与主导意识形态描绘的图景冲突
宰制群体会吸纳产生于从属群体的意义要素以争取认同(网络语收编)
意识形态通过?维护霸权:共识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主体性 与召唤理论
主体性提出:主体性是文化构建的,无意识是内化了的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阐释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拓创新:意识形态是持续且无所不在的实践
意识形态是个人同他存在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意识形态如何发挥作用?通过构建人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形态如何发挥作用?通过征询构建主体性
含义:个体被话语的、语言的、象征的秩序召唤
目的:意识形态通过把个体质询为特定形式的主体,并使它自觉接受主体身份,从而达到再生产现存生产关系的目的
观看过程中通过确定主体位置进行意识形态再生产: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女性主义批评(谁在看、谁被看、看什么、观看强化了怎样的主题身份位置
意识形态评价:意识形态无处不在,无可逃避
叙事理论:大众媒介如何通过媒介文本内置的结构生产意义
理论基础:讲故事的规则如何支配故事走向(叙事结构),人物类型以及扮演的角色(角色功能)eg春节期间农民工常常是被慰问对象
核心问题:用叙事理论解释新闻中的故事性、冲突性、类型化的模式和人物
叙事结构:情节走向、情节连接;人物功能:人物类型,故事中的作用,彼此关系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
结构主义
内涵:思维方式、认知世界的方法,寻找心灵赖以体验世界的组织类别好形式
代表人
索绪尔语言学
罗兰·巴特符号学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思想
分类与二元对立
异常类别(不适合二元对立,不得被控制
跨界仪式(缓和类别之间过渡
叙事与叙事学
什么是叙事
叙事学的定义与缘起
故事遵循的规则与深层结构
发展历程:20C20S普罗普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故事归结为7角色、31行动功能
《民间故事形态学》观点
故事常识与变量,母题是故事最小分析单位是变量;人物行动功能是常熟
人物功能的定义:人物动作,动作对故事在充电结果,人物承载的动作与结果的顺序相同
人物与功能类型存在二元对立的结构
叙事理论的主要概念
故事(故事模式、人物
为什么研究故事的结构/模式
故事的模式先于故事存在
故事模式是常规和逻辑共同要求与限定的结果
什么是故事的结构/模式?叙事逻辑准则
故事事件之间的衔接
因果逻辑
时间顺序、空间、人物
核心事件、卫星事件
讲故事的方式(作者叙事视角、身份背景
时间(叙事中双重时间、时间在叙事中作用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发现媒介文本中潜藏的叙事结构
新闻报道中
基本结构、基本序列(情况形成——采取行动——达到目的
复合结构、符合序列
连接式(因果关系、
镶嵌式(大故事套小故事)
两面式(同一件事不同视角
影视剧文本的叙事结构
线性叙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非线性叙事
戏中戏(eg盗梦空间
多重(双)时空(回忆或非现实手段教会eg.this is us
平行时空(通过梦境、幻想、平行时空存在两个时空
主题并置(故事不关联,有暗含的主题eg云图
对话式复调(同一件事多个侧面
环形结构(颠覆时空eg
识别媒介建构意义的套路
冲突的复杂性被简化
冲突双方按照共识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
新闻只呈现冲突最激烈、最紧张的时刻
新闻提供简单的方式化冲突,所有冲突好解决
叙事结构与逻辑
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
为何区分核心事件和卫星事件
"在典型的叙事中.只有主要事件才是故事支架的一部分。按照罗兰·巴特的观点.每一个这样的主要事件.被称之为核心.其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要删除核心.就一定会破坏叙事的逻辑。”
区分
·核心事件属于功能性事件,对故事的后续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引发作用,是故事中的关键或转折点。
·卫星事件属于非功能性事件,不会影响故事发展的基本叙事逻辑,对核心事件起到补充与丰富的作用。
新闻叙事研究领域中的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
核心事件
·主要事项:构成新闻事实的核心内容。
·次要事项:对新闻事实性质、形态、结果具有较小的影响。
卫星事件
·边缘事项:使人们获得更多细节性的信息。
背景事项:提供新闻事实的各种背景资料。
民生新闻节目舍本逐末,对于卫星事件的过度消费导致被整改、停播(1818黄金眼
外媒记者非虚构写作通过卫星事件表达特定主题(长乐路
叙事学的其他概念
作者是谁?
1、布思对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与真实作者的区分 隐含用以区分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人和处于日常生活的这个人。隐含作者的概念既涉及到作者的编码,又涉及到读者的解码。
2、查特曼在叙事交流图中对作者进行的思考
1)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
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与叙事文本之间的虚线,表明二者与叙事文本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因而也不属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范畴(两者不受文本内在的话语结构与权力的控制)。
·真实作者指处于日常生活状态中的作者(在这个层面上作者受生平经历影响)。
2)隐含作者
·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人(以特定的立场、方式和面貌来写作的人)。·隐含作者“不是一个人,没有实质,不是物体,而是文中的规范。1
被限定为某—种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一致的领域";被限定为一种文体风格上的统一
3)隐含读者
隐含作者心中理想读者
文本预设读者,和迎合作者完全保持一致,能理解作品的理想化阅读位置
符合文本意识召唤的主题位置、自觉认可文本中包含的主导意识形态的读者
4)叙述者与受叙者
·叙述者是文本中讲述故事的人。
·可以是隐含作者(比如记者现场报道),但也可以不是隐含作者而是虚构出来的人物(比如小说故事中作者虚构出来的讲述故事的那个人),也可以新闻报道中的当事人。
·受叙者是故事叙述的对象。
福柯关于“作者是什么"的思考
作者写作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受到4种要素的限定:
作者被限定为一种标准的质量水平;
被限定为某种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一致的领域
;被限定为一种文体风格上的统一;
一个确定的人物,在他的身上集中了一系列事件
话语——公众舆论、宗教感情、公共道德、职业操守等都会限制作者的叙事。
隐含作者在一个已经被建构的身份席上说话,受制于"场域"/职业话语体系以及主导话语结构的控制与影响。
视角与聚焦
广义上的视角
视角是文本表达出来的观察描述对象的角度、程度、层面与方式,包含了对于描述对象的立场与观点
有叙事,就必然有叙事视角的存在。托多罗夫认为“视角具有第一位的意义”
而在新闻报道中,视角便是意识形态对事实的折射
狭义上的视角
零聚焦
叙述者>人物。
无固定观察角度的全知叙述,叙述者说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要多。
缺点:带有较强虚拟性与主观性,可能背离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
内聚焦
·叙述者=人物。
·叙述者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
报道之中,通过设置"记者"的视角,以强化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外聚焦
·叙述者<人物
·仅从外表观察与描述人物的言行,不透视人物的内心
复合聚焦叙事
“叙事视角的问题(叙事视角的选择),从根本上说就是叙事者权力限制的问题(作者权力的体现)。叙事视角的选择往往是叙事者为实现某种叙事意图而特意选取的—种叙事策略。“
读者反应理论:解构主义与接受美学
结构主义的内涵
结构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世界的方法。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极为关注。最终目的是阐释人的“永恒的结构”,语言、个人行为、感觉都可纳入研究范围,以寻找心灵赖以体验世界的组织类别和形式
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发展脉络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警惕结构对人的束缚蒙蔽:解构主义用户梳理话语中被压抑的、边缘的以及缺席的内容
反对逻各斯中心论:反对微球真理而力排文字歧义的霸道逻辑
打破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所指/意义的延异(结构主义认为所指的含义无法确定,形成统一认知
读者反应理论
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
开创与发展
姚斯:期待视野
理论来源
阐释学
海德格尔:前理解结构。对事情的解释建立在先有的概念上
伽达默尔:视野。解释的过程是让自己的视野与对象内容包含的过去的视野融合,形成新的视野
期待视野
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已有的经验、素养、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会形成对作品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望。
伊瑟尔:文本召唤结构
理论来源:英伽登现象学
“图式"与"不定点” 文艺作品是有语音现象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图式化外观层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一个图式化构成物。
文本召唤结构:由“空白”和“否定”组成
空白
电视剧的空白策略
通过留白,邀请受众参与剧情走向的讨论,与人物、时间意义的构建
通过停顿:连续叙事,每一集有相对对立的情节,观众期待在剧集结束后得到满足
空白是本文中未写出来或未明确指出的部分
为什么文本中存在空白,符号学的解释,能指和所指两个层面建立对应关系(含蓄意指的理解需要主体间性
为什么好的作品需要空白,适当留白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准则
否定
电视剧的否定策略
否定现实:打破读者头脑中固有的意识规范,揭露与批判现实中不为人知的丑陋
否定形式:情节与人物命运的反转
内容上,多数文学本文具有否定读者生活的现实作用,打破读者头脑形成的固有意识规范
形式上,好的文本在情节、叙事结构上促使读者形成流动的期待
由文本召唤结构(填补空白产生流动的期待(流转期待
电视剧引入新角色
流动期待的定义:阅读充满张力,阅读的结构是产生不断改变的虚拟世界
流动期待在媒介文本中的体现:媒介文本的播出与解读是持续性的(美剧)
斯坦利费什
文本意义观:解释作为一种艺术意味着重新构建意义
阅读是一个受限定的过程
阅读不是个体随意的行为,而是一种神话时间
阅读有历史性,浓缩的内在参照提的结构中完成
阅读是深化实践,强调“被限制”。个人的一切在话语中确认
有知识的读者(阐释共同体,后期改名)
概念提出背景
利法泰尔“超级读者”
布思“隐含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是“一种与本文结构的暗示方向相吻合的读者.即受制于本文结构的读者……同时还包含着读者再创造的能动性和对作品意义的参与和实现”
卡勒“有文学能力的读者
内涵
·能够熟练地讲写成作品本文的那种语言;
·充分地掌握"一个成熟的,包括词组搭配的可能性、成语、专业以及其他方言行话之类的知识(亦即作为适用语言的人和作为语言的理解者所具有的经验);
·文学能力
阐释共同体
大众媒介/意见领袖作为阐释共同体
利用专家话语,控制大众理解(话语霸权控制社会的具体方式
大众媒介产生的意义浸透了消费主义,利用商品“自由承担广泛文化联系与幻觉的功能,把罗曼蒂克、功成名就、奇珍异宝、联系起来
读者与阐释共同体的联系以阐释策略/神话实践为中介
阐释共同体将读者个体的主观性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框架内,建立一个完整的意义阐释体系
核心观点
文本:文本意义的出现必须一读者参与为条件
读者:不是被动,阅读是召唤意义苏醒的过程
作者:原意不可能真正获得
意义与价值:把文学研究的中心由作品、作者转移到读者,是对以文本为中心的结构主义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反叛,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影响:与大众文化(费斯克的“生产式文本”)、解构主义、女性文学等理论视野与学科领域融合。
女性主义理论
性别是什么
性(自然性别)sex与性别(社会性别)gender的区分
性sex,人类生理上区别
性别gender,文化产物,认为与表意的区分,;来源于社会建构
关于性别的几个概念
性别认同:自我观念,通过学习最先获得的观念,不同文化赋予两性的特质有区别
性别角色:男女不同的社会地位,对男女不同的要求和限制
性别主义:以两性之间有不可改变的差异为理论基础
双性化理论:不是两性错位,也不是易性癖,而是综合的人格类型。
文化是有性别的,不存在超越男人、女人的纯粹客观性文化
男性的文化,除了极少数领域,我们的文化完全是男性的
男性的文化成因:对功能社会学理论的反思
功能社会学理论的观点:性别是区分社会稳定的基石(不同的分工)
对功能社会学理论的反思:各司其职就是肯定了女性的臣属地位
女性主义理论发展道路
18C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启蒙运动
要求女性和男性有平等权利
19C文化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理论
强调差异,强调女性特质的意义和价值。恢复融洽、平和的规则
20C激进女性主义
60C妇女解放运动
在社会问题上与男性的统治争夺支配权力,攻击已有的爱情观,反对色情文学
20C后半叶生态女性主义
多元文化理论
创造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政治,有别于二元对立的男性世界观
两种女性主义
本质女性主义:不隐晦性别的生理学基础,并认为女性主义更富于人性
反本质女性主义:女性的主体性(性别差异)是社会构建的结果
在媒介解读实践中运用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作为媒介批评理论与工具
研究对象:文化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女性要么被排斥在男性之外,要么成为男性凝视、消费的客体与对象
研究目的:消解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四种类型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坚持平等
研究思路和关照问题:从性别差异角度出发,呈现媒体表征性别形象和意义的差异
高拉格:女性被显著性低度呈现,被称为“女性在大众媒介上的灭绝
米翰:媒介在错误表征女性形象——作为男性奴仆缺乏自主意识
媒介生存女性消费群体时也在生产男强女弱的社会关系,女性不要争取与男性一样的社会地位否则会招致厄运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基于葛兰西“霸权”理论。媒介生产女性消费群体同时也在生产男强女弱的社会地位。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反对父权制,强调女性和男性差异
代表性研究:肥皂剧建构的两种神话(中产阶级+妇女价值)
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
男性女性是文化建构的产物
福柯对于女人味的虚假揭示(话语建构了性别特征,权力借助话语在文化中共发挥作用
认可与接受女人味将丧失自我
否定与拒绝女人味则会被边缘化对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对通俗文化文本中男性窥视视线揭示
文化研究理论与媒介批评大众文化作为抵抗的工具与场域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的内涵
研究边界:不是泛指一般对文化现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对象与目的:从文学研究跨越到社会学研究领域,文化现象如何与意识形态、种族、阶级或性别等议题产生关联
意识形态再发现与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
霍尔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借鉴
意识形态再发现
揭示底层与统治阶层之间复杂的权力斗争关系与结构
葛兰西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研究基本主题:文化与权力的关系
文化研究中的“文化”:
阶级、性别、种族及其他不平等被合法化和自然化,
文化是弱势群体用以抵抗其受支配地位的场所
在权力中思考文化
关注社会统治集团如何利用文化来是自己的统治合法化(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福柯话语与权力理论
对于被统治的社会(边缘)群体的文化反抗资源的挖掘(费斯克吸收德赛图与罗兰巴特思想提出文化快感
文化研究发展路径
一阶,文化主义时期(发现工人阶级文化,强调与精英文化差别
二阶,结构主义时期(吸收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致力于文本的意义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三阶,文化霸权理论时期,大众媒介被视为意识形态争夺场域
四阶,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强调受众消费快感、性别、阶层、种族成为重要议题
五阶,数字媒体时代(批判视角研究传播新科技在文化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伯明翰学派
简介
历程和代表人物
中心成立初衷是为亚文化族群,特别是工人阶级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族群做出辩护
将文化意义的生产和阐释作为动态的权力“场域”来看待,大众通俗文化是受众反抗霸权的方式
学术立场
文化意义的产生和阐释作为动态的权力场域来看待,大众通俗文化就是受众反抗霸权的方式
亚文化研究
亚文化缘起
20C40S美国社会学鼻祖芝加哥学派最早使用
20C60S伯明翰学派研究亚文化。聚焦工人阶级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关注“惊世骇俗”的外貌与行为,认为亚文化的功能在于为成员赢得与正你去文化认同的空间
亚文化内涵
相对概念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主导文化dominant culture或支配文化
对主导文化来说,亚文化是另类的与抵抗性的
与反文化相比,亚文化只提供象征性、符号层面的抵抗
亚文化既是对主导文化的否定也是对其的补充,有时还盗用主导文化的符号形成自己的风格
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理解 边缘群体如何利用文化资源抵抗
抵抗性
风格化
如果把亚文化视为文本,风格是文本的文体,包括叙事、韵律、语体,菲尔科恩成为形象、品行、行话
风格是文化认同(身份)的表达,是一个赋予群体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强有力途径
边缘性
收编
为什么收编:虽然补鞥呢对资本主义实质性颠覆,但以噪音方式干扰了霸权顺利实施
什么是收编:视图将亚文化的风格整合、吸纳进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
如何收编
意识形态收编(夸大危险
商业收编(支配文化借助市场扩散亚文化群体风格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斯图亚特霍尔从符号学角度,结合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关于协商的成分
霸权式解读(按照编码者的设定完全接受文本
协商式解读(承认主控符码合法性
反抗式解读(受众以自己方式解读主导性话语
受众解码信息的三种方式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与快感理论
何为大众文化
费斯克:大众文化在权力以及对权力进行中的各种形式抵抗
阿多诺:工业化体制下经济的既得利益集团硬塞给大众的文化
费斯克的快感理论:身为下层的大众可以利用一切文化产品提供的资料生产和流通各种不同意义
躲避、冒犯式快感
生产式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