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分享高考学霸整理的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思维导图,这一单元的历史知识几乎必考,赶紧通过思维导图一起好好的学习下历史必修三的知识吧~
分享三年级下册英语的思维导图,一张思维导图可以轻松帮助你掌握三年级下册英语的各种单词、短语以及句子,轻松搞定三年级英语的预习和复习
分享三年级上册英语的思维导图,一张思维导图可以轻松帮助你掌握三年级上册英语的各种单词、短语以及句子,轻松搞定预习和复习
这是一张九上历史思维导图,九年级上册历史包含古代亚非文明、古代欧洲文明、封建时代的欧洲、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步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和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全书共七个单元的必考知识点,一张思维导图帮你快速掌握九上历史知识点,预习、复习都能用的初三历史思维导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出现背景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经济
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主要流派和代表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仁、礼;以德治国;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整理“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道”是世界本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道”是最高原则;“齐物论”
法家
韩非子
法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历史意义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影响
积极作用
“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消极作用
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者
董仲舒
接受者
西汉汉武帝
目的
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涵
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加强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容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儒家正统地位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对形成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汉武帝兴办太学
建立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地点:长安
概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缓解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的传播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从此如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他措施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
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背景
东汉到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
隋唐,“三教(佛、道、儒)合一”融合趋势加强
唐中期,韩愈和李敖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出现的先声
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把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代表人物
“二程”
程颢
程颐
天理
核心思想:“天理”是世界本原
天理的核心是“仁”
格物致知
朱熹
先有理而后有气
“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陆王心学
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
“致良知”“知行合一”
意义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任务已完成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专制统治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
“西学东渐”
问题
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离经叛道”的李贽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代表作
《焚书》《藏书》等
进步思想主张
地位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
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共同的生活背景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共同的思想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不同的政治理念
黄宗羲
激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继承民本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经世致用
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
王夫之
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私得,应当耕者有其田
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具有比较鲜明时代特色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弊端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