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脉诊思维导图
主诸虚证,又主湿。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之证。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编辑于2022-07-30 07:39:00脉诊思路
脉理
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 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 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脉象难明。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 脉有上越之势,有下驱之势; 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 有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
脉象
脉位: 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
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重按则脉力稍减但不空虚的脉象。
洪脉与浮脉在浮取时脉体均清晰,其区别是 洪脉应指力量常大于浮脉,在中取时脉力并不减弱,反较浮取时增强;浮脉轻取有力,稍重按(中、沉取)则脉力减弱。 濡脉以细软无力,轻取即得,稍按脉力微弱为特点,实际上是浮、细、虚三种脉象的复合脉,主病以湿、虚为多,可见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部位,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抵抗,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 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故浮而有力。
寸
浮实, 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 无汗者宜葛根汤, 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 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 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
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关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心下痞,太阳病。 关浮不及为虚满,宜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关浮太过为实满,大黄黄连泻心汤; 发热汗出而痞满者,宜桂枝人参汤、厚朴七物汤。
尺
尺脉浮,为伤肾,下热风,小便难。 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
如果表证脉见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为表虚证的表现。若内伤久病体虚,阳气不能潜藏而浮越于外,亦有见浮脉者,必浮大而无力,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寸
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
关
尺
沉脉: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主里证。因邪郁在里,气血内困,则脉见沉象。
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 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
因病邪内郁,正邪相搏于里,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
寸
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 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
关
尺
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寸
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 有寒,宜服吴茱萸汤。
关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 太阴病。宜橘枳姜汤,泽漆汤。
尺
尺脉沉,水气病,腰背痛。太阴少阴合病。宜肾气丸、肾着汤
伏脉:脉来伏隐,重按推筋着骨始得。或曰:极重按之,着骨乃得
沉脉与伏脉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触及, 沉脉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动均匀, 伏脉必须推筋着骨始得。
见于邪闭、厥证、痛极等病证。
寸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 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关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太阳病中寒,宜五苓散。 下利而心下坚满者,甘遂半夏丸。
尺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 少阴病。宜四逆散合四逆汤。
牢脉: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不应,沉取始得, 坚牢不移,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 伏脉非推筋至骨,不见其形。 牢脉,即实大,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以此为别耳
多见于阴寒积聚的病症,如症瘕、痞块、疝气等。 邪气牢固而正气未衰者,如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 或气血瘀滞,凝结成块而固定不移, 在脉象上则可表现为沉弦实大的牢脉。 若失血、阴虚等患者反见牢脉,当属危重征象。
寸
关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 厚朴大黄汤。
尺
尺脉牢,阴寒盛,水蓄下焦,腹满,阴中急。 少阴病。外阴肿者,宜牡蛎泽泻散, 少腹痛剧者,宜通脉四逆汤。
脉力
虚脉:无力
寸
关
尺
实脉: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 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实脉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 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大便不通或气痛。
寸
关
关脉实,胃中痛。阳明病。 宜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
尺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太阳少阴合病。 宜栝楼瞿麦丸、枳实芍药散。
脉形
郁脉:
细脉:脉管在指下感觉细小,有的形容脉细如丝,但脉起落搏指明显,能分清次数。其特点是脉窄,波动小。
细脉虽脉细如线,应指明显,起落清楚; 微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 弱脉则沉细而软,须重按始得; 濡脉浮细而软,脉位浅表。
主虚证,主要指阴虚、血虚,阴血不足脉管不充盈,所以脉现细小。阴阳气血都不足的久病虚证,脉也细小。单纯的阳虚气虚,脉现沉微,阳虚气虚较重出现阳亡气脱的危险阶段时,脉反现浮大无力。水湿较重的病人,由于水湿充斥皮肤,脉管受到挤压便显得细小,但细而柔软。
寸
寸脉细,发热及吐,太阳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宜黄芩汤;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吐不止,宜大半夏汤、橘皮竹茹汤。
关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 太阴病。黄芪建中汤。
尺
洪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在去时比来时显得势缓而力弱。
洪脉轻取时如波涛般汹涌,来盛去衰, 沉取时反而略微衰弱。 实脉虽然不如洪脉狂急,但在浮取或沉取时,都极为有力,不论来去都十分强盛。
主热证,通常是由于阳热亢盛至极,或是由于脏腑间有火热内蕴,所产生如烦渴、面红、身热、等症状,因而会出现如波涛般汹涌,来盛去衰的洪脉。 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
寸
寸脉洪大,胸胁满,太阳阳明病。 宜白虎汤、小陷胸汤。石膏脉。
关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阳明病。 烦渴者,宜白虎汤; 口苦者,宜大柴胡汤。
尺
微脉: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按之欲绝,至数不明(特细小)
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但邪不太深重者,或尚可救。多见于心肾阳衰及暴脱的病人,或慢性虚弱病后元气大虚等。
寸
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 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 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 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 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 喜唾者宜理中丸。
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关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隐隐痛。太阴病。宜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 双关脉微欲绝,饮食无碍,此损在肝,伤在脾,为纯阴结,太阴脾气将绝之兆,当防肝癌,当大剂温阳,四逆汤加人参。
尺
尺脉微,下焦虚寒,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 太阴病。宜小建中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即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多见于大出血、伤阴之后的脉象。
芤脉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多因血崩、呕血、外伤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过多之时,血量骤然减少,无以充脉,或因剧烈吐泻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若失血、伤液之后,血管自敛,或经输血、补液等而阴液得到补充,则往往不再现芤脉。
寸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关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升者,以膈腧伤故也。 厥阴病。宜黄土汤。
尺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太阳少阴合病。宜猪苓汤,
脉松紧度
弱脉:脉来细软而沉,柔弱而滑
弱脉多见于气血不足的虚证。 血虚脉道不充,则脉细;气虚则脉搏乏力,则脉沉软而无力。 弱脉须与相似脉濡脉相区别。弱脉、濡脉在脉势上均细软而无力, 但弱脉须沉按始得;而濡脉则轻取即有,稍用力则无。 弱脉与弦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弱脉常同涩、细、数等脉兼见。
寸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 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关
关脉弱,胃气虚,食欲差,太阴病。 宜小建中汤、人参汤、薯蓣丸。
尺
尺脉弱,阳气少,肾气弱,发热骨烦。少阴病。宜肾气丸。
濡脉:浮而细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
主诸虚证,又主湿。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之证。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寸
关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脘腹隐隐不适。 太阴病,宜附子粳米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尺
尺脉濡,苦小便难。少阴病。宜栝楼瞿麦汤。
弦脉: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的脉象
弦脉是脉管较硬,弹性差,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紧脉主要是脉管绷急,弹性高,脉体不大而脉势有力,弹指如转索。 紧脉的特征是,脉来急劲,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或左右弹指的感觉,而坚硬度弱于弦脉。
主病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生理性弦脉在春季多见,其脉象与病理性弦脉相比较为柔和。弦是脉气紧张的表现。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与筋之弛缓、强劲之性相同;肝主流泄,调物气机,以柔和为贵,若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郁不利则见弦脉。
寸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 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关
关脉弦,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此邪在胆,逆在胃。少阳病。 双关脉细弦,宜小柴胡汤;双脉脉细弦不对等,宜柴胡桂枝干姜汤; 左关独弦,必失眠,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左寸、右关弦,余脉稍弱,宜丹栀逍遥散。双关弦,宜四逆散;
尺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太阴少阴合病。 宜《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当归芍药散。
紧脉: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泣,困遏阳气。寒邪侵袭机体,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正气未衰,正邪相争剧烈,气血向外冲击有力,则脉来绷急而搏指,状如切绳,故主实寒证。寒邪侵袭,阳气被困而不得宣通,气血凝滞而不通,不通则痛。 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旨, 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 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 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 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寸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宜麻黄汤;
关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胀痛。 紧为弦之甚,主寒闭不痛或内有久寒,厥阴病。 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脉紧者为实,大实痛者,太阴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尺
尺脉紧,分左右,定上下。脐下痛。太阴病。宜枳实芍药散。 尺上紧,在男前列腺病,宜桂枝茯苓丸; 在女胞宫寒,宜当归芍药散;紧在左,病在左; 紧在右,病在右;均宜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 尺下紧,腰腿寒痹疼痛,宜肾着汤,乌头汤。
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缓脉:一息四至,来去弛缓松懈 缓脉与紧脉为相反的脉象。
缓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 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 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 缓涩脾薄,缓弱气虚
寸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宜桂枝加附子汤。
关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太阴病。宜桂枝汤加人参。
尺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少阴病。 宜栝楼瞿麦丸、防己黄芪汤。
脉率: 超过90次每分钟为数, 少于60次每分钟为迟。
数脉:脉率在每分钟100~139次 (一息五至七至)
紧脉左右弹指,脉势较数脉急;滑脉往来流利,脉势尚柔和; 疾脉较数脉往来更快,每分钟在140~180次之间一息多为7~8至。 数脉往来较快,一息超过5至;疾脉主病较重,数脉主病较轻。 临床上数脉常同浮、细、弦、滑等脉兼见。
数脉主热证。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 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寸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 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黄连、栀子脉。
关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灼热而痛,心中懊,食后易饥,消渴, 阳明病。宜栀子大黄汤。
尺
尺脉数,下焦瘀热,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腹皮急,虑肠痈、急性盆腔炎。太阳阳明合病。宜大黄牡丹皮汤、 赤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
迟脉:每分钟脉跳小于60次,一息三至则
迟脉须同近似脉(缓脉)相区别, 迟脉来去较慢,脉率小, 缓脉从容和缓,脉率正常。
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当兵的军人或干重体力活的人,一般会少于60次每分钟。)寒则血凝,使血气运行缓慢,所以脉搏跳动也慢。迟而有力是实寒证,即实实在在的寒邪致病。迟而无力是虚寒证,主要是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这种寒是因为阳寒引起,并非实在的寒邪或寒水,所以脉现迟而无力。
寸
关
关脉迟,胃中寒,喜吐唾沫。太阴病。 宜附子汤、《外台》茯苓饮。 大便不通者,附子泻心汤。
尺
尺脉迟,下焦有寒,大便难。 太阳少阴合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脉流畅度
滑脉:流畅太过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
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血管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食滞、水湿、妊娠、实热。正常人脉滑而缓和(稍有滑象),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的征象。(想熟练掌握此脉,切孕妇脉五十人以上,即可之下明了。)
寸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 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关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 阳明病。宜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尺
尺脉滑,水热互结,血气实,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太阳病。宜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贝母苦参丸。
涩脉:流畅不及 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迟脉以脉率小(每分钟59次以下)为特征,脉势并无艰涩不畅感; 涩脉以往来艰涩为特征,脉率可以正常。涩脉的脉律规整,无歇止脉; 结脉则脉有歇止,脉率小,容易鉴别。 滑脉与涩脉在脉形、脉势上相反:滑脉往来流利,起伏快,有圆滑流畅指感; 涩脉则往来艰涩,起伏慢,有如轻刀刮竹的不畅感。
涩为阴份不足,血管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
寸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 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关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 太阴病,宜炙甘草汤、小建中汤。
尺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少阴病。宜知柏地黄丸。
脉体太过
溢脉:寸脉超过九分溢于鱼际。 直上鱼际,阳气将散之象。
凡具有溢脉的病人,多为外向性格,常见心烦易怒、 头痛头晕少寐多梦、恶梦尤多、心慌耳鸣、口苦咽干、 记忆减退等,其症多在上焦。由肝阳上亢而致。 多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癔症、精神分裂症和高血压病等。
寸脉太过出寸口,脉浮滑,太阳阳明病。
左寸主心血管病,心肺瘀阻,脑络不通,头痛剧,心悸动, 宜葛根汤加黄芩黄连;
右寸主鼻咽与肺,咽喉不利,头额胀痛,胸中憋闷气促, 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小陷胸汤。
覆脉:尺脉超过一寸覆于尺部。 直下尺泽,阴气将脱之象。
寸口脉脉管细而硬长,超出尺部向后下移数寸,脉跳弦紧而有力,如绷紧之弓弦、绳索之感觉。疾病呈现为大肠中代谢产物积滞的病理反应,病位在脐以下之少腹部。
《诊脉下药诀》 诊脉下药心内裁,手未立方眼以开。 肺实有力宜大泻。前胡枳实橘红皆。 肺需无力宜大补,党参五味百合辅。 肺实有力加风火,酒芩全蒌元参佐。 肺虚无力加风寒,颍冬紫苑麻黄舔。 心实有力宜大泻,菖蒲郁金凌宵皆。 心虚无力宜大补,枣仁远志柏子辅。 心实有力加风火。黄连连翘栀子佐, 心虚无力夹风寒。白附天麻筚拔舔, 胃实有力宜大泄,大黄枳实槟榔皆, 胃虚无力宜大补,白术云苓炙芪辅, 胃实有力夹风火,知母石膏干葛佐, 胃虚无力夹风寒,干姜白芷蒿本舔。 肝实有力宜大泻,桃仁醋军术[莪术]棱[三棱]皆。 肝虚无力宜大补,当归川芎香附辅, 肝实有力夹风火,柴胡生地二芍佐, 肝实无力夹风寒,吴萸艾叶首乌添, 命实有力宜大泄,芒硝火麻郁仁皆, 命虚无力宜大补,缩砂益智肉寇辅。 命实有力夹风火,槐花地榆蒲黄佐, 命虚无力夹风寒。黑姜附子故脂添, 肾实有力宜大泻,木通泽泻车前皆, 肾虚无力宜大补。熟地萸肉山药辅, 肾实有力夹风火,黄柏丹皮萆解佐, 肾虚无力夹风寒。肉归巴戟椒茴添, 此随守株待兔法,聊训蒙医以开先。
切脉基本功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