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夸美纽斯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其思想代表着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母婴学校》。
编辑于2022-07-30 16:43:19夸美纽斯
简介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其思想代表着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母婴学校》。
《大教学论》
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出版于1632年。在书中,夸美纽斯论述了人生的目的、教育目的、普及教育改革的意义,也对体育和道德教育做了系统论述,提出了直观性、循序渐进性、巩固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原则,并且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指出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要适应自然。它是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教育目的和作用
目的
一方面,他的宗教性的教育目的是为达到“永生”,现世的生活是为来世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他的现实性的教育目的是为了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虔信”的人,通过教育要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实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准备。这种现实性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反映。
评价:夸美纽斯教育目的论的外壳涂抹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其内芯却洋溢着文艺复兴运动带来的人文精神。
作用
对国家和社会:通过教育能够使改造社会、建设国家、培养人才,这些目的需要通过对青年人的教导才能实现。但他把教育当作“人类的得救”的主要手段,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对人: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大作用。人都有一定的天赋,这些天赋发展如何关键在于教育。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发展。
对宗教: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学问、道德和虔信的种子,从而步入天堂。
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是其思想中的核心主题。普及教育的核心是泛智论。泛智论是指“把一切知识教给所有人”。
全面的意义有
掌握对于人类来说必需的一切知识
这些知识可为所有的人们,所有的阶层所掌握
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进行教育,所有的儿童都具备接受普及教育的心理素质。
提出: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当时的学校是为富人而设的,穷人被忽视,于是夸美纽斯要把教育普及一切儿童,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普及理论体系。
实施:广设泛智学校;采用班级授课制;实行学年制;编写统一的“泛智”教材;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设立督学等。夸美纽斯这种建立全国统一的既分段又连贯的学校制度,并加强国家管理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各国的普及教育以及公立学校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
实现:为了实现普及教育,夸美纽斯呼吁帝王和官吏为民众兴办学校,并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倡议当权者兴办学校。
思想意义:
夸美纽斯首次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基础是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
理论体系比较完整
关心贫民子弟
教育内容丰富
但是由于夸美纽斯认识上的局限性,对普及教育中一些重要的问题认识不足,另外,思想带有宗教色彩。
泛智学校
泛智的内涵
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掌握对于人类来说必需的一切知识。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
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民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
是实行泛智思想的场所,实行一种周全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在泛智学校里,采用班级授课制,实行学年制,编写统一的“泛智”教材。泛智学校也是面向所有人的学校。
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
为了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为了使所有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学制,他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六年,设有与之相应的学校。
第一阶段:0~6岁–婴儿期—母育学校—家庭
第二阶段:6~12岁–儿童期—国语学校—村落
第三阶段:12~18岁—少年期—拉丁语学校—城市
第四阶段:18~24岁—青年期—大学与旅行—王国或省
评价
夸美纽斯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他的教学理论包含了大量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色彩。他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呼吁开展普及教育,试图使所有人都能接受普及教育,详细制定了学年制度和班级授课制,提出了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编写了许多教科书,系统阐述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如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过分浓郁的宗教气息,对科学知识及教育科学的认识也不准确。这些缺陷既有他本人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本身的局限。
教育与教学管理的思想
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应该普遍设置学校。他是最早提倡督学的教育家。
国家对学校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立全国统一学制的主张。
建立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匹配的考试制度。
管理学校各级人员。明确校长的职责,重视纪律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管理,
健康教育
首先,夸美纽斯倡导提高生命的质量,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生寿命的长短。
其次,夸美纽斯也注意身体的保养和锻炼。
道德教育
重要性:认为比德育更重要提出要“把道德放在首位”和“先学德行,然后学智慧”。
方法: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格言与行为规则;择友。
内容:谨慎、节制、刚毅、正义。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金科玉律)
理论基础:从感觉论出发,他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知识开始”知识的开端必定永远来自感觉”,因此,他把通过感观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并认为这是“一条教师的金科玉律”。
方法:教学从观察事物开始;可用图片或模型在无法进行直接观察时;呈现直观教具时要直接放在学生眼前;要让学生先看到整体的实物或模型。
评价:夸美纽斯从理论上论证了直观教学原则,把文字引导到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的广阔道路上,这在当时具有革新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把直观知识和间接知识对立起来,还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
理论基础:夸美纽斯针对当时学校普遍存在的强迫孩子们学习功课的现象,指出应当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起孩子们想知道、想学习的意愿。
方法:父母应当在孩子面前赞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所教科目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并且写得清清楚楚、有吸引力的等。
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使学生掌握并牢牢记住所学得等的知识,认为只有巩固的知识储备才能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加以运用。
方法:理解和解释
量力性原则
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反对教学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指责经院主义教育用繁多的抽象教材、儿童陌生的拉丁文、长时间的教学和死记硬背的方法增加儿童的心理负担。
方法:适应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
评价:夸美纽斯从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出发,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量力性原则,不仅击中时弊,而且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但他对儿童的学习潜力估计不足。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理论基础:夸美纽斯批评当时学校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识,学生不易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不易掌握和牢记。
运用: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把一个学科的知识排成一个整体,不省略或颠倒任何东西。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教学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及远。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但也存在着简单化等缺陷。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自然包括
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教育者应当遵循;二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探求教育的规律。
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这一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他说各级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教学。
夸美纽斯是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他的教学理论包含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夸美纽斯是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色彩。
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学年制
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
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
他对每学年、每学季、每月、每周、每日、每时的时间都作了具体安排,规定了工作、休息、学习时间。
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首创
显著特点
多、快、好、省,能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其优越性更是个别教学无法比拟的。
根据儿童年龄及知识水平分成不同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一个教室,由一个教师对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授课。
为每个班级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编写统一的教材,规定统一的作息时间,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的教学都有计划的进行。
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10人,委托一个优秀学生做十人组长,协助教师管理学生,考查学业。
评价:
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
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也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可能。
局限:过分夸大作用,忽视班级人数过多对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