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全脑教养法》丹尼尔·西格尔 蒂娜·佩恩·布赖森
这是一篇关于《全脑教养法》丹尼尔·西格尔 蒂娜·佩恩·布赖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序、引言、1 全方位了解儿童思维的发展方式 帮孩子整合大脑、2 改善孩子的情绪 整合左右脑等。
编辑于2022-07-31 15:24:40这是一篇关于《蒙台梭利家庭方案0-3岁》尹亚楠 吴永和的思维导图,《蒙台梭利家庭方案》2018年9月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作者尹亚楠、吴永和。是一本拿来即用的蒙氏教育方案,手把手教你把蒙氏教育带回家。
关于《比青春期更关键》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 凯瑟琳·鲍尔斯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包括序言 什么是野蛮生长期、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孕育后代的能力、谋生能力、结语这些方面的介绍。
教你如何进行情绪管理:1.情绪如何影响身体健康、2.传统文化如何理解情绪,3.怎样才能让自己更淡定:焦虑情绪管理,4.为什么你会感到羞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蒙台梭利家庭方案0-3岁》尹亚楠 吴永和的思维导图,《蒙台梭利家庭方案》2018年9月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作者尹亚楠、吴永和。是一本拿来即用的蒙氏教育方案,手把手教你把蒙氏教育带回家。
关于《比青春期更关键》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 凯瑟琳·鲍尔斯的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包括序言 什么是野蛮生长期、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孕育后代的能力、谋生能力、结语这些方面的介绍。
教你如何进行情绪管理:1.情绪如何影响身体健康、2.传统文化如何理解情绪,3.怎样才能让自己更淡定:焦虑情绪管理,4.为什么你会感到羞耻……
《全脑教养法》丹尼尔·西格尔 蒂娜·佩恩·布赖森
序
整合的大脑,幸福的人生
大脑是可塑的
注意力在哪儿,神经元就在哪儿放电,神经联结就在哪儿生长。
全脑教养五维整合
第一个维度是整合左右脑。
右脑是情绪的直接来源,负责非语言交流,包括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说话的语气,身体姿势和手势,以及回应的时间点和强度。右脑还是我们自传式记忆的储存地。相比之下,左脑则是逻辑的、线性的、语言的。两者都很重要,也非常不同。
第二个维度是整合上下脑。
从进化角度看,上层脑相对高级,下层脑相对原始。当我们遇到危险时会触发下层脑的应激反应,我们会变得封闭,不愿意沟通与合作。学会如何与处在防御式状态中的孩子建立联结对父母来说非常重要。有时仅仅需要父母对所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感同身受,然后再进行引导。
第三个维度是整合记忆。
了解记忆的不同运作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能让我们明确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更理解他们,还能帮助孩子了解每种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学会运用洞察力对经历进行反思,实际上是在发展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联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发展社交和培养情商的基础。
第四个维度是整合自我。
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状态是由过往的记忆和当下情绪的综合作用形成的。正是因为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才会拥有独特的个性。作为养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并尊重孩子的心态,然后通过特定的沟通模式教会他们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已经有研究显示,这种深刻的自我理解能力可以强大人的心灵、促进坚韧性的发展。
第五个维度是整合自我与他人。
这涉及如何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即一个人如何在与他人联结的同时保持独特的自我。这是将“我”与“我们”联结的过程。安全依恋就是指建立有益于双方的人际关系。它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发现:当我们尊重孩子的差异,意识到孩子不能总是满足我们的期望和情感需求,让孩子保持自己的个性时,我们就可以和孩子成为一个整体,孩子也不会失去他们的独特个性,这就是整合的关系。你可以学会如何实现这一点。当你这样做以后,你将促进孩子的大脑朝着整合的方向成长。
幸福健康的人生源自整合的大脑,而整合的大脑源自整合的关系。这就是全脑教养法的全部要义。
引言
“生存式教育”,还是“发展式教育”
把“生存时刻”变成“成长时刻”
只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生存时刻”同样也是“成长时刻”
怎样让孩子做自己、自由自在、更加灵活并更有活力呢?答案很简单:了解一些大脑的基础知识。这就是《全脑教养法》的主旨。
“全脑”养育指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可以说是父母大脑的“镜像”。换句话说,父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停滞和衰退,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当父母变得更加明智、情感更加健康时,孩子也会从中受益,越来越健康。整合和培育你自己的大脑,是你能给予孩子最富爱意和最慷慨的礼物。
1 全方位了解儿童思维的发展方式 帮孩子整合大脑
育儿过程中,富有挑战性的时刻往往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处于分裂状态。整合就是让大脑协调运作。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经历体验能帮助他们整合大脑,使他们避免混乱与刻板,保持心理健康。最终,孩子的情感、才智和社交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复述故事
帮助儿童的大脑处理可怕的经历很重要,所以她帮助儿子一遍遍地复述故事。这种方式使马可化解了恐惧,继续过平静的生活。
对整合的清晰认识会给你力量,彻底改变你培养孩子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使你更加欣赏孩子,并为他们将来情感充沛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打下更好的基础。
整合大脑
让大脑良好运行的关键是让各个部分协同运作,也就是整合。整合需要大脑的不同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运作
大脑整合
指大脑的不同分区协调运作,是大脑良好运行的关键。整合包括横向整合(左脑和右脑的整合)和纵向整合(上层脑和下层脑的整合)。
大脑的重新布线
那么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呢?体验。
哪些特定的回路被激活,决定了我们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特质,这包括从感知形象和声音到更抽象的思维和推理等多个方面。当神经元一起被激活,就能开拓出彼此间的新联结。久而久之,神经元激活的结果就是大脑“重新布线”。
大脑可塑性
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经历可以直接塑造孩子正在生长的大脑。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会影响大脑发育的方式。
让大脑慢慢发育
在平时你就可以影响孩子的大脑走向整合的程度。
首先,你可以寻找机会锻炼孩子大脑发育所需的不同要素。其次,你可以促成孩子大脑的整合,这样孩子大脑的不同部分就会联结得更加紧密,以有力的方式携手并进。
提升决策水平、更好地控制身体和情绪、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与他人建立更稳固的关系并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这些都是整合大脑能够带来的结果。它们都源于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体验,而体验是整合和心理健康的根基。
混乱与刻板
心理健康即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条“幸福之河”的中央
幸福之河
强大且实用的整合方法能让我们看到孩子或我们自己在整合被打断时表现出的混乱和刻板。
2 改善孩子的情绪 整合左右脑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右脑占主导地位,因而他们完全活在当下,不理会外在的一切。如果只用左脑,孩子的情感世界就会变成沙漠。通过聆听与关注、经历分享,父母可以认清孩子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把左右脑结合起来,用左脑的逻辑平衡右脑的强烈情感。一旦学会正确处理情绪,他们就能变得更快乐。
左脑和右脑
左脑热爱并且渴望秩序,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是全面的、非语言的,它发送并接收表情、眼神、语气语调等信号,使我们得以沟通。
右脑不关心细节和秩序,只关心整体的场景,即一次经历的含义和感受,并专门处理意象、情绪和个人记忆。“直觉”或者“发自内心的感觉”就来源于右脑。
联结左右脑
我们希望非理性意象、自传式记忆和那些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情绪能够发挥作用,同时也希望它们能够和秩序、结构相整合。
刻板的左脑
否认情感只是我们过于依赖左脑的危险之一,我们还可能因此变得太过刻板,缺乏对不同观点的辨别力,缺乏结合背景来理解事件的能力,因为这是右脑的特长。
整合我们自己
全脑教养第1法 聆听与关注:认清情绪
联结和引导策略
当孩子烦躁的时候,逻辑往往不起作用,除非我们回应了孩子右脑的情感需求。我们把这种情感联结叫作“感同身受”,也就是与另外一个人深入联结,让他“感到被理解”。当父母和孩子感受到对方的感受,他们就能体验到所谓的联结。
第1步:同右脑联结
这种右对右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的大脑进入平衡或更加整合的状态。
第2步:引导至左脑
最好在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再讨论其不当行为及后果,因为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并非吸取经验教训的最佳时机。一个孩子在用左脑工作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信息,这时候立规矩也会更加有效。
避免命令和要求
尝试聆听与关注
全脑教养第2法 经历分享:安抚情绪
提高孩子大脑整合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帮他复述带来恐惧或痛苦的经历。
如何引导孩子复述故事
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说出经历。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说、怎么说,强迫他们说出来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可以温柔地鼓励他们,开个头,请他们来补充细节;如果他们不感兴趣,要给他们时间,以后再谈。
复述的力量很强大,它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让他们平静下来
右脑处理情绪和自传式记忆,左脑为情绪和记忆赋予意义。左右脑一起工作会治愈我们的痛苦经历。一旦孩子学会关注并分享经历,就能以健康的方式回应所有的事情
孩子需要的,往往是理清事情经过,尤其是在他们体验了强烈的情感时,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运用左脑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弄明白强大而又可怕的右脑感情,使他们可以有效地处理这些感情。这就是讲故事的作用:整合左右脑来理解自己和所处的世界。
10个月到10岁都适用
一旦我们可以说出恐怖或痛苦的经历,用文字表达并接受这些经历,它们往往就会变得不那么让人恐惧和痛苦。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就是在帮助他们抚平这些负面情绪。
避免置之不理和否认
尝试经历分享
3 教会孩子自我控制 整合上下脑
控制本能的下层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十分发达,而拥有高级分析思维的上层脑要到成年后才能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唤起他们的上层脑,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考虑别人的感受,就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心智阶梯:整合上下脑
下层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位于较低的部分,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科学家称,这些较低的区域更为原始,它们负责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比如打斗和躲避)以及强烈的情感(比如愤怒和恐惧)。
相比于原始的下层脑,上层脑是非常复杂的,它控制着一些重要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由于其高度的精密性和复杂性,很多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也在此产生:
· 明智的决策;
· 控制身体和情绪;
· 自我认识;
· 共情力;
· 道德感。
当上层脑和下层脑整合运作的时候,大脑运转最为良好。因此父母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孩子建立并加固联结上下两部分大脑的虚拟阶梯,从而让这两部分大脑像一个整体一样运作。当一座功能完善的阶梯安置到位后,大脑的上下两部分是垂直整合的。这意味着上层脑可以监视下层脑的行为,并帮助下层脑平息强烈的反应、冲动和情绪。
上层脑和下层脑
垂直整合还有其他作用,即帮助下层脑与身体(房子的地基)“自下而上”地做出贡献。
我们首先需要考虑起源于下层脑的情绪和身体感觉,再通过上层脑做出一系列的抉择。
未完工的上层脑
下层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脑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时才能够完全发育成熟。
孩子不能很好地同时运用上层脑和下层脑的第一个原因:他们的上层脑还未发育成熟。第二个重要原因与下层脑的一个特定部位有关,这就是杏仁核。
杏仁核让我这么做
杏仁核的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
当感到危险降临的时候,它可以完全接管或者劫持上层脑。这正是有时候我们会“不假思索地采取行动”的原因。
大脑的婴儿安全门
对儿童来说,杏仁核的“起火”尤其常见,它阻断了联结上层脑和下层脑的阶梯。这好比在阶梯底部锁上了一道婴儿安全门,无法通往上层脑。
眼下最好的方法是安慰他并转移他的注意力。
你可以抱他去另外一个房间,给他看点儿其他有意思的东西,或者做点儿傻里傻气、疯疯癫癫的事情活跃气氛。你这么做是在帮他打开门,让他再次接近整合的阶梯,让他的上层脑发挥作用,从而冷静下来。
发脾气也分层次
上层怒火
上层怒火是一个孩子自己决定发脾气。他会有意识地选择行动,按下按钮开始恐吓你,直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对识别出上层怒火的父母来说,只有一种回应方式:永远不要试图跟“恐怖分子”谈判。针对孩子的上层怒火,父母需要设置稳固的界限,明确地讨论什么行为恰当、什么行为不恰当。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回应方式是冷静地向她解释
通过设置严格的界限,你让女儿看到了不恰当行为带来的后果,并学着去控制自己的冲动。你在教她,相互尊重的沟通、耐心等待、延迟满足才会有效,而与之相反的行为没有作用。这些是大脑发育的重要课程。
下层怒火
下层怒火则完全不同。此时,孩子变得心烦意乱,以至根本无法使用上层脑。
“上层怒火”和“下层怒火”
当上层脑发挥作用时,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身体,保持理性,做出恰当的决定。而当下层脑发挥作用时,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完全失去理智”。
熄灭孩子的怒火
当你的孩子处于这种分裂的状态,下层怒火喷薄而出时,你需要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做出回应。对待抛出上层怒火的孩子,父母需要快速设立牢固的边界;而对待下层怒火,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安慰。
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与孩子建立联结,帮助他们冷静下来。通常爱抚和舒缓的语调就能做到。如果他错得离谱,有可能伤害到自己、他人或者破坏财产,你就要紧紧地抱住他,心平气和地说服他,将他拉离当时的情境。
你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尝试不同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你要安慰他,引导他离开混乱的河岸。这时候跟他谈论后果和不恰当行为是没有用的,当他还处在下层怒火之中的时候,他根本无法处理任何信息。而理性的谈话需要依靠运转正常的上层脑来聆听和吸收信息。所以,当孩子的上层脑被下层脑劫持了的时候,你的首要任务是让杏仁核镇定下来。
整合我们自己
养育的危机也是帮助孩子成长和整合大脑的契机。你可以利用自己失去控制的时刻,为孩子做出自我调节的示范。幼小的孩子正盯着看你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你的行为将成为他们的榜样,教他们在情绪激动、有抓狂倾向的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你意识到自己被下层脑接管、开始丧失理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要伤害孩子。闭上嘴,避免说出会让你后悔的话。把手背在背后,避免任何粗鲁的身体接触。当你处于下层脑时刻时,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
其次,跳出当时的情境,让自己平静下来。喘口气绝对没有问题,更何况这是对孩子的保护。你可以告诉他你需要休息一下,以便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样他不会感到被拒绝。
再次,尽管这听起来有点儿傻,试试“运动改造大脑”技巧,做做分腿跳,试试瑜伽伸展运动,来一个缓慢的深呼吸。在杏仁核劫持了上层脑的时候,尽一切努力帮助上层脑夺回控制权。你不仅可以让自己进入一个更加整合的状态,而且可以给孩子示范一些快速调节自我的绝招,让他们自己也能用。
最后,修复与孩子的关系。尽快!一旦你觉得你平静下来可以控制自己了,要马上和孩子重新建立联结。然后再处理情感和关系上的伤害。这可能需要你表达宽恕,也需要你道歉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步要尽快进行。你与孩子的联结修复得越快,你就能越早重获情感平衡,并重新与孩子享受你们的关系。
全脑教养第3法 动脑莫动气:唤起上层脑
选择一 走传统的“命令和要求”路线,用严厉的陈词滥调威胁他
选择二 接近他的上层脑,努力触发理性的反应,而非对抗式的条件防御。
在养育和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在互动中调动和发展他们的上层脑。
每一次我们说“说服我”或者“想一个对我们俩都有好处的解决办法”,都是在为孩子提供练习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机会。我们帮助他们学习考虑恰当的行为和后果,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这些都源于我们想方设法地调动孩子的上层脑而不是触发孩子的下层脑。
避免触发下层脑
唤起上层脑
全脑教养第4法 越用越灵光:锻炼上层脑
明智决策
对父母来说,一个很大的诱惑就是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孩子们就会始终做正确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练习自己做决定。做决定需要所谓的执行能力,即上层脑权衡不同的选择,考虑几个互相冲突的方案以及这些选择的后果,这种锻炼让孩子的上层脑得到练习、得以加强,从而运转得更好。
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在他们处理棘手的问题后给予奖励是个很好的方法。
重点是要让孩子努力斟酌并接受后果。严肃对待这个练习,避免替孩子解决问题,抵制住解救他的诱惑,即使他会犯错或做出不那么好的选择。毕竟,你的目标不是让现在的每个选择尽善尽美,而是让他的上层脑在今后发展得更好。
控制身体和情绪
对小家伙们来说,另外一个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是控制自己。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技巧,帮助他们在沮丧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些技巧你可能已经很熟悉了:教他们做深呼吸,或者数到10;帮助他们表达感受;允许他们使劲跺脚或者捶枕头。你还可以教给他们感觉失控时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避免“抓狂”。
自我理解
促进孩子自我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问问题,让他们看到表象之下的实质: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什么使你有这样的感觉?你觉得这次测验你为什么没有做好,是因为急躁呢,还是测验真的很难?
共情力
共情力是上层脑的另外一项重要功能。问几个简单的问题,鼓励孩子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就是在建立孩子的共情力
在日常生活中,仅仅是引起孩子对其他人情绪的注意,你就可以让他对他人的同情达到新的高度,并且能够锻炼他的上层脑。科学家们越来越肯定,共情力的基础是一个叫作镜像神经元的复杂系统。你让孩子的上层脑练习考虑他人的次数越多,他就越有同情心。
道德感
上述所有整合良好的上层脑的特性,最终都指向一个重要的终极目标:强烈的道德感。当孩子可以控制自己,拥有共情与自我理解的能力,同时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他们将发展出稳固且积极的道德感——一种超越非黑即白的是非观。
另一种锻炼孩子上层脑的方法是提供虚拟情境。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游戏:如果有紧急情况可以闯红灯吗?如果有一个不良少年在学校里欺负同学,而当时周围没有大人,你会怎么做?关键是要激发孩子思考该如何行动,思考他们的决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个过程就是让他们练习全面地思考道德和伦理准则,在你的指导下,这些思考将为他们今后的决策方式打下基础。
你还要考虑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了怎样的示范。当你教育他们要诚实、慷慨、善良和尊重他人的时候,确保他们看到你也在身体力行地以这样的价值观生活。
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锻炼上层脑
全脑教养第5法 运动改造大脑:让脑子活起来
研究表明,身体动作会直接影响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分泌。因此,当孩子丧失了与上层脑的接触时,一种帮助他恢复平衡的有效方式就是让他的身体动起来。
研究表明,当我们通过运动或者放松改变了身体状态的时候,也就改变了情绪状态。试着保持微笑一分钟,这可以让你感觉更快乐;急促、浅层的呼吸往往伴随着焦虑,如果你做一个缓慢的深呼吸,就会感觉平静一些。
跑步的神奇效果
身体的运动帮助他进入了一种整合的状态,让他的上层脑、下层脑以及身体可以重新以有效、健康的方式运转。当他不知所措的时候,能量流和信息流被阻断了,从而导致了分裂。用力地移动身体将他愤怒的能量和压力部分释放,让他放松下来。所以等他跑完步,他的身体向上层脑发出了“平静”的信号,他的情绪重新获得平衡,大脑的不同部分和身体重新以整合的方式行使职能。
不论你怎么做,关键都是要帮助孩子通过运动身体来重新获得某方面的平衡和控制,这样可以清除障碍,为孩子铺平重回整合的道路。
避免命令和要求
尝试运动改造大脑
教孩子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
4 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图 整合记忆
当孩子受过去负面经历的影响而感到痛苦时,他需要的不是忘记过去,而是以完整、连贯的方式重现那段经历,并记住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体验。通过整合记忆,孩子能理解自己内在的心理,从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对当前的事情做出理性的反应。
记忆和大脑:两个传说
记忆传说之一
传说一
记忆只不过是联想。作为一个联想机器,大脑处理当下的某种信息——一个想法、一种感觉、一股气味、一个形象时,会将这种体验与过去类似的体验联系起来。这些过去的体验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影响,影响我们对现在所看到或感觉到的东西的理解。这种影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脑中各种神经元(或脑细胞)相互连接在一起,共同形成了联想机制。因此,从本质上说,记忆就是过去影响现在的方式。
一种体验导致一类神经元启动,这类神经元会和另一种体验的神经元连接起来。然后,每当我们经历前一种体验,大脑就会自动连接上后一种体验。
记忆促使我们期待下一步将要发生的事,从而塑造了我们对当下的感知。我们的过去确实塑造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这是通过大脑中的联想机制实现的。
记忆传说之二
传说二
科学地说,回忆所激活的神经元簇与事发当时编码而成的神经元簇很相似,但并非同一个。因此,不论你如何坚信自己记得很清楚,记忆都是扭曲的,只是这种扭曲有时轻微、有时显著而已。
记忆不过是大脑中的连接,而非排列整齐、随时可用的档案夹;被我们事后唤起的记忆是脆弱的,很容易被扭曲,而非往事的精确再现。
记忆的真相: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让你不假思索就能换尿布的记忆叫作内隐记忆,让你回忆起第一次学习换尿布的情景的记忆叫作外显记忆。通常当我们说到记忆时,一般是指外显记忆,即在意识层面回想起过去的经验。
内隐记忆的“点火”机制
对理解内隐记忆极其关键的一点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的内隐记忆,使我们对世界的运转方式产生期待,尤其是当涉及孩子与孩子的恐惧时。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层面回想起的过去的经验。内隐记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使我们形成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期待,为我们建立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
内隐记忆本质上是一种保障我们的安全、让我们远离危险的进化机制。它让我们可以更迅速地做出反应,或者甚至在不需要主动回忆过去相似经验的情况下就能自动对危险场景做出反应。
怎样探索内隐记忆
建立一个观念,即某些记忆能够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我们。
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儿子的内隐记忆外显化并且富有意义,从而让这些隐藏的力量不再影响到他。这种从内隐记忆到外显记忆的转换正是整合记忆能够带来洞察、理解甚至疗愈的真正力量所在。
整合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通常是积极的,对我们有利。如果我们一直被爱着,就会满心期待被周围的人所爱。如果受伤时父母总会来安慰我们,我们就会相信自己总是能够得到安慰,因为大量积极的内隐记忆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但是内隐记忆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总是刺激我们或表现冷漠,我们就会不断体验到负面的感受。
内隐记忆的问题在于,尤其是当这段记忆来源于一个痛苦或消极的体验时,当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时,它就会成为一颗地雷,以严重甚至是打击性的方式限制我们。
即使并不清楚过去的源头事件,内隐记忆仍然能够制造恐惧、回避、悲伤和其他痛苦情绪及身体感觉。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孩子甚至大人常常莫名其妙地对某些情境反应激烈。
将内隐拼图组合为外显图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反思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正是海马的功能,它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整合起来,让我们主动书写自己的生活故事。
海马
记忆提取的“搜索引擎”。它与大脑的不同部分共同运作,将内隐记忆的所有形象、情绪和感受会合到一起,组成为完整的图像,从而形成对过去经验的外显式理解,以此帮助我们反思内隐记忆对生活的影响。
你越是促进孩子记忆整合能力的发展,那么孩子由于过去的遗留问题而对现在的事件作出非理性的反应就越少。
如果你肯定正在发生的不是小事,那么最好回顾一下可能对现在造成影响的过去的事情。有可能根本找不到跟孩子的反应有关的过去的具体事件,因此,不要刻意制造本来就不存在的联系。但是如果你感觉到一件往事可能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则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实用的办法,教他运用一些能够帮助他整合自己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工具,让他在应对当下情景的过程中更有控制感。
整合我们自己
内隐记忆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情绪、感知甚至身体感觉
未经审视或未整合的记忆,对想过健康、理智的生活的成年人也会造成各种问题。但是这些隐藏的记忆对为人父母者来说尤为危险,具体有两个原因
· 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就能捕捉到我们的恐惧、悲痛、不满等感受,即使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感受。当父母情绪不佳时,孩子也很难保持平静和快乐。
· 内隐记忆促使我们以一种并非出自自己意愿的方式来做出反应。以往那些被他人或父母所忽视、遗弃或贬低的感受,会阻碍我们以一种成熟、关爱和尊重的态度来与孩子互动。
当你做出某种无法解释又难以理解的行为时,你应该问问自己:“现在发生了什么?我能因此联想到什么?我的这些感受和行为是从哪里来的?”
通过整合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把意识之光照进过去的痛苦时刻,你能够觉察到你的过去如何影响了现在你与孩子的关系,可以对你的问题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造成的影响保持警觉。当你感觉到无助、沮丧或反应过度时,看看那些感受的背后是什么,探索它们是否与过去的事件有关。然后你就能把过去的经验带到今天,将它们融入你的整个生命历程。当你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能自由地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父母。你将找到生命的意义,这也将有助于你的孩子找到他们的生命意义。
全脑教养第6法 思维遥控器:重演记忆
促进记忆整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讲故事。
讲故事对于整合左脑与右脑的重要性,它同样也是整合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有力工具。但是,有些时候,如果孩子正受到过去某个痛苦经历的强烈影响,他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去回忆整个经历。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引导他打开自己内在的“DVD播放器”,并且教他运用遥控器在脑海中重演这个经历,还可以快退或快进。就像你有可能在看电影时快进恐怖镜头或重放最喜欢的场景一样,在孩子重访一段不愉快的记忆时,思维遥控器可以给孩子带来一些控制感。
你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找出那些在他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他们的痛苦经验,并且让那些经验外显化,也就是捕捉到那些分散在他们头脑中的拼图碎片,让完整的拼图清晰而有意义地呈现出来。
一旦教会他们使用思维遥控器来控制大脑中的DVD播放器,复述的过程就会变得没那么可怕,因为这赋予他们控制力,从而能够以自己的节奏来参与互动。即使没有马上一幕幕地重新体验整个事件,他们也能正视令他们恐惧、愤怒或沮丧的经验。
避免快进和遗忘
重演记忆
全脑教养第7法 提问和鼓励:加深记忆
记忆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与大脑很多其他功能一样,练得越多,记忆也越强大。也就是说,如果多训练孩子的记忆,比如通过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就能增强他们整合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能力。
我们的第二个建议很简单:加深记忆。在你们一起进行各种活动时,帮助孩子讲述他们的体验,让他们整合自己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尤其要记住他们生命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体验。如果你能更多地将那些值得珍视的时刻带入他们的外显记忆,比如家人相处的时光、重要的友情或成长的重大节点等,这些经验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影响力。
叙述基本事实
鼓励孩子去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自然的一种就是通过问问题来引导他们。如果孩子还小,就问他们简单的事情,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当天的各种细节上来。
更多加深记忆的技巧
当孩子再大一些,你可以更讲究技巧。问问他们跟某个朋友或老师之间的矛盾、他们参加的聚会或昨晚彩排的细节。还可以鼓励他们写日记。研究表明,通过写日记来回忆和表达一件事,可以增强免疫力和心脏功能,提升幸福感。在此我们还要指出,写日记能够给孩子提供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意义建构,这一过程能够提升他们理解自己过去和现在经验的能力。
如果你想让孩子多回想某些特别的事件,可以翻看从前的照片或视频。
避免说“今天过得怎么样”
加深记忆
帮助孩子把内隐记忆外显化
5 让孩子更具有专注力 整合自我
执着于某些特定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沮丧。帮助孩子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审视影响他们情绪的因素,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注意力,排除外在的干扰,他们会更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做出回应。
第七感和觉知环
第七感
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有两个: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以及了解他人的心理。
觉知环
我们的内心可以用一个自行车车轮来表示,位于中心位置的是本源,并辐射至外围。外围代表了我们能注意到或意识到的任何事物:思想和感受、梦想和欲望、记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身体感觉。
本源是心灵的内在部分,我们对内外事物的感知都来源于此。简单说来,它就是我们的前额叶皮层,有助于整合大脑。本源代表了我们称为“执行大脑”的部分,因为这是我们做出重要决定的地方,也是让我们能够深入地与他人和自我联结的地方。我们的意识驻扎于此,由此能够关注外围的各种面向。
分辨“感到”和“是”
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于外围中制造焦虑和批判状态的一小部分面向,而非发自本源地感知这个世界,并且整合所有的外围面向。因此,他与很多其他的外围面向失去了联系,而这些面向能够帮助他体验到一种更加平和与开放的精神状态。这就是孩子的觉知环失去整合时的状态。和成人一样,他们也会执着于某些特定的外围面向,即自身存在的个别方面,这样通常会导致僵化或混乱的后果。
这让孩子为“感到”和“是”之间的区别感到困惑。当孩子体验到某种心理状态时,比如沮丧或孤独,他们可能会用这种暂时的体验来定义自己,而不明白那仅仅是当时的感觉。
觉知环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让孩子明白他们有能力选择关注和重视的对象。它提供了一个整合自我不同部分的工具,让他们的注意力不被某一类负面感受或念头强行占据。当孩子及成人发展了第七感,他们就有能力做出选择,从而能够管理自己体验和回应世界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练习,即便面对困难的情境,他们也能将注意力导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最有利的方向。
专注的力量
大脑在对新的体验做出反应时会发生物理变化。通过设置意图和努力练习,我们能够学会新的心理技能。而且,当我们把注意力导向新的地方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创造一种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能够改变行为,而且最终能够改变大脑本身的结构。
专注重塑大脑
大脑具有可塑性,它随着我们的体验和注意力的改变而进行调整。而且这些新建立的神经连接,也会反过来改变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大脑的物理结构会根据我们注意力的指向而发生改变,因此,专注可以重塑大脑。
第七感的魔法
通过转移注意力,我们可以不再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转而成为主导这些因素的人。当我们意识到内在和外在的种种正在影响我们变化多端的情绪和力量时,我们就能了解它们,甚至将其作为自身的一部分去拥抱它们,同时不再允许它们指挥和定义我们。我们可以将关注的焦点转向觉知环的其他外围面向,从而不再成为那些看似不可控的力量的受害者,而成为影响和决定我们怎样思考和感受的主动参与者。
整合我们自己
从本源出发,留意觉知环的各个外围面向,你就能觉察到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然后,你可以转移焦点,主动将注意力转向其他面向,由此,你的整个精神状态都会发生改变。这是你的头脑产生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如此切实地、根本性地改变了你对孩子的感受以及与他们互动的方式。
在缺乏第七感的情况下,你将执着于外围,深陷在沮丧、愤怒或怨恨之中。此时,为人父母的喜悦不复存在。但是通过回归本源、调整焦点,你将开始体验到,为人父母是多么令人欣喜和值得感恩的事——仅仅只需关注并把注意力调整至新的面向而已。
整合
运用第七感,关注呼吸,回归本源。采用更加广阔的视角,发现更多的外围面向,将这些不同的面向融为一体,从本源出发整合大脑,让大脑整合运作。
全脑教养第8法 浮云原理:教孩子了解真实的内心感受
让孩子了解并理解自己的感受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感受真实的样子:感受是一种暂时的、不断变化的情形。它们是状态,而非特质。
更小的孩子很显然需要你的帮助,但他们肯定也能理解感受的来去消减。孩子越能理解感受的产生和消逝,就越少执着于觉知环的外围,越能发自本源地去生活和做出选择
避免置之不理和否认
教孩子了解内心感受的短暂性
全脑教养第9法 情绪调色板:教孩子正确理解内心感受
为了让孩子发展第七感,进而改变内在困扰他们的念头、欲望和情绪,他们首先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什么。这意味着我们最重要的养育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孩子识别和理解他们自己的觉知环有哪些不同的外围面向。
随处可见的“觉知环”
引导孩子意识到他们都有哪些外围面向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帮助他们学习“审视”所有正在影响他们的感觉、意象、情绪和念头。
审视感觉
通过留意身体感觉,孩子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体内发生的变化。他们能够学会识别各种信号:胃部搅动的感觉是焦虑的表征,想打人的欲望是愤怒或沮丧,肩部沉重是悲伤的表现,等等。他们能够识别感到紧张时身体的紧绷感,然后学习用放松肩膀、连续的深呼吸来恢复平静。仅仅只是辨认出不同的感觉,比如饥饿、疲惫、兴奋和焦躁,就能让孩子清楚地了解并调节自己的感受。
审视意象
除感觉之外,我们还应该教孩子审视那些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意象。有一些意象来自过去,比如父母亲躺在医院病床上或者自己在学校里遭到嘲笑。另一些则可能是由他们的想象或噩梦所臆造的,比如一个担忧自己会被遗弃或在课间被孤立的小孩,也许会想象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荡秋千;一个非常害怕黑夜的小孩,他的恐惧可能来自噩梦之后留在记忆中的影像。如果孩子能够觉察到自己头脑中活跃的意象,他就能够用第七感来控制这些意象,并大力消除它们对自己的影响。
审视情绪
我们还应该教孩子审视他们正在体验的感受和情绪。耐心地询问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们把这些感受具体化,从模糊的情绪描述,比如“还行”和“很糟”,转换为更准确的用词,比如“失望”“焦虑”“嫉妒”和“兴奋”。
孩子通常不能表达出特定情绪的复杂性,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成熟地看待自己的感受,即认识到情绪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他们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描绘自己的情绪图景,而不能反馈完整的情绪。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孩子认识到他们拥有的丰富情绪就像颜色多样的彩虹,有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审视念头
念头不同于感觉和意象,念头在审视过程中更多地代表左脑的功能。它们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是我们对自己说的话,是我们用语言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的方式。同审视感觉和意象一样,孩子也能学会留意他们头脑中闪过的念头,并且明白不是每个念头都必须相信。他们还可以与那些没用的、不健康的甚至不真实的念头争辩。
通过这样的自我对话,他们能够将注意力从那些有限制作用的外围面向上引开,从而转向那些有利于获得快乐和成长的面向。第七感帮助他们回到本源,留意自己的思想。然后,从觉察开始,他们可以用自我对话时刻提醒自己,其他的外围面向、念头和感受也是自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审视的意义
通过教孩子审视头脑中的活动,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识别是哪些外围面向正在影响自己,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对生活的洞察和控制权。
神经系统像强大的天线一样在我们的全身扩展,通过五种感官读取不同的生理感觉信号。然后,我们调动右脑产生意象,将其与从右脑和大脑边缘系统中产生的感受结合起来。最后,我们把这一切与起源于左脑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来自上层脑的分析技能结合起来。
思想是可以塑造的
通过审视机制,我们可以理解一个重要的理念:我们的身体感觉塑造了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头脑中的图像。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冒出了敌对的念头,在这种念头的影响下我们会产生愤怒的感受,接着我们的身体肌肉会变得紧张。感觉、意象和思想,所有的这些外围面向是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心理状态
“审视游戏”却不失为一个让孩子练习关注自己内心活动的好办法。记住,谈论大脑就是在发展大脑。
避免置之不理和否认
教孩子正确理解内心感受
全脑教养第10法 第七感:培养专注力
对家长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教孩子进行第七感练习,这对“回归本源”很有帮助。帮助孩子回到觉知环的本源,也就是帮助他们变得更加专注,从而能够清醒地觉察众多外围面向对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产生的影响。
小一点儿的孩子也能从第七感练习中获益。即使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学会关注自己的呼吸。一个不错的技巧是,让他平躺下来,在他的肚子上放置一个玩具,比如小船。让孩子注意这条小船,注视着它随着自己的呼吸而起伏。
当孩子焦虑、担忧或失眠时,你能给他们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教他们想象一个令他们感到放松和平静的场景:躺在竹筏上漂浮在池塘中、坐在记忆中露营过的小河旁边或者在祖父母家中的吊床上悠闲地摇晃。
第七感练习能够帮助孩子管理他们的焦虑、沮丧和强烈的愤怒情绪,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还能让他们获得无限发展的能力,在将来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避免置之不理和否认
培养专注力
教孩子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
6 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 整合自我与他人
全脑教养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强大而灵活的“我”,但孩子更需要了解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分子的重要意义。保持独特的自我认知,并发展共情能力,能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体验到温暖、联结和安全感。
共情:联结他人的心灵
第七感指看清你自己的心灵,也看清别人的心灵。这意味着在保持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同时,发展完善的人际关系。
第七感的第一个方面——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讨论了如何帮助孩子通过觉知环觉察和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在第七感的这个层面中,关键的概念是个体的洞察。
第七感的第二个方面——发展了解并联结他人心灵的能力。这种联结取决于共情能力,取决于识别另一个人的感受、欲望和观点的能力。
洞察+共情=第七感
社会化大脑:为“我们”而生
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每个独立大脑的内部作用是有很大关系的。自我和群体在根本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每个大脑都是在与他人持续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而且,有关快乐和智慧的研究也揭示出,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将个人的注意力和热情投入到他人的利益之中,而非仅仅关注与他人无关的个体利益。“我”通过参与并融入“我们”而发现意义和快乐。
社会化大脑
大脑本能地从社会环境中接收信号,再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内在世界。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在与他人的持续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自我与他人的整合指的是,我们不仅发展我们与他人的联结,更尊重和珍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帮助孩子整合左脑和右脑、上层脑和下层脑、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时,同样需要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与家人、朋友、同学以及其他人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大脑,我们能够发展孩子的第七感,让他们建立更深入、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镜像神经元:思维防御镜
镜像神经元只对主动的行为做出反应,这类行为中有某种可以被感知的可预测性或目的性。
镜像神经元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性质以及我们共有的行为如何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包括亲子之间、朋友之间以及夫妻之间。
镜像神经元让我们不仅可以模仿他人的行为,还能够与他们的感受产生共鸣。我们不仅能够感觉到他人下一步的行动,还能够感觉到他行为背后的情绪。因此,我们也把这些特殊的神经元叫作“海绵神经元”,它们像海绵一样汲取我们在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绪中看到的东西。我们并非简单地“镜面防御”他人,而是“浸入”他们的内在状态。
镜像神经元
大脑的功能就是第七感。我们的生物本性就是处于关系之中,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彼此影响。我们始终强调,大脑实际上是由经验重塑的。这意味着我们与别人的每一次讨论、争执、玩笑或拥抱,都切实地改变着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大脑。在与生命中的重要之人有过一次重要的谈话,或者共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不同了。
创建积极的心理模式
他们经历的各种关系将为他们将来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结打下基础。也就是说,未来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第七感,融入“我们”,与他人联结,取决于他们与看护人之间依恋关系的质量,看护人包括父母和祖父母,也包括保姆、老师、同伴或其他在他们生活中有影响力的人。
在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处的时光中,孩子发展出重要的人际技巧,比如沟通、倾听、理解面部表情、理解非语言信息、分享和牺牲。同时,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也会发展出适应周围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特定模式。他们将明白是否能够放心地让他人去了解和回应自己的需求,是否有足够的联结和保护来支持自己走出去冒险。简而言之,他们会明白人际关系给他们带来的是孤独、无视、焦虑和疑惑,还是理解以及安全的照顾。
人际关系心理模式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会发展出适应周围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特定模式。如果父母能够向孩子表达牢固的、可预期的爱,积极回应他的需求,孩子的第七感就将得到发展,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心理模式。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淡、疏远、苛刻或充满竞争,也会影响孩子对人际关系的预期。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体验到的人际关系中充满哺育的温暖、联结和保护,这种体验就会为他们将来的人际关系做出示范,不论是与朋友、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还是与伴侣和孩子的关系。
如果这个婴儿的父母能够向他表达牢固的、可预期的爱,积极响应他的需求,那么他的第七感将得到发展,他的大脑中与生俱来的建立关系的潜能也将得到开发。
为孩子创造通向联结的人际体验
除了为孩子示范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还应该让他们练习与他人合作,从而有能力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研究人类个性的研究者们告诉我们,害羞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遗传给孩子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人一出生就带有的核心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害羞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看看伊恩这个例子就知道了。事实上,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害羞,将直接影响孩子如何对待自己的这部分个性,也决定了孩子未来害羞的程度。
我们的意思是,父母如果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就能够影响孩子天生的、遗传而来的气质。通过鼓励并创造机会发展孩子的第七感技巧,我们可以为孩子与他人相处、体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作好充足的准备。
帮助孩子在关系中学会开放
“防御式”和“开放式”心态
进入防御模式时,我们几乎不可能以开放和关爱的姿态去与其他人联结;而当我们处于开放状态时,我们会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联结,并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感觉到安全感和存在感。
在帮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开放之时,我们要时刻谨记保持他们的独立个性的重要性。
任何健康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其他情感,都是由心理健康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结而成的。要成为健康良好的“我们”的一部分,个体必须同时是独立的“我”。然而就像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过分偏向左脑或右脑一样,我们同样也不希望他们过于个人主义,这将导致他们自私、孤立或者过分依赖他人,令他们头脑贫乏、依赖性强、心理过于脆弱,容易在不健康和有害的关系中受伤。我们希望孩子们拓展思维,建立整合的人际关系。
整合我们自己
如果父母能够持续、稳定地了解和敏锐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和需要,那么孩子的社交、情感、身体甚至学术都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一切可归结为所谓的“生命叙事”,即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的叙事方式决定了我们对过去的感受、对人们比如父母行为方式的理解以及我们对那些影响了我们成长的事件的认识。如果我们的生命叙事清晰连贯,我们就能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及过去如何塑造了我们。
开放地反思你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影响了你。你可能需要处理那些在你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你的内隐记忆。
无论你怎么做,重要的是要清醒地认识你自己的故事,因为通过镜像神经系统和内隐记忆,我们会把我们的情绪生活直接传递给孩子,不论好坏。要知道,孩子会接受和经历我们的体验,这个重要的体悟会激励我们去理解自己的故事,包括一切欢笑与泪水。然后,我们将真正理解孩子的需要和传达的信号,创建安全的依恋关系和强大而健康的联结。
全脑教养第11法 亲子互动:让家庭充满幸福感
我们的天性除了彼此融入之外,还有玩乐和探索。实际上,“玩耍教育”是让孩子提升人际能力、鼓励他们与他人联结的好办法。因为玩耍会带给他们与人相处的积极体验,而这个他人就是他们相处得最多的人:父母。
应该为孩子设立规则和边界,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在你保持自己的威信的同时,不要忘记跟他们愉快地玩耍。做游戏、讲笑话、搞怪、关注他们关心的事情……他们越是享受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就越是看重人际关系,也越会对未来的人际关系抱有积极健康的期待。
这些经验都在加强你与孩子之间的联系,并且让他们知道:人际关系是积极的、有回应的、充实的。
另一个可以培养孩子开放性的家庭活动是与孩子一起玩即兴游戏。这种游戏的基本概念跟即兴喜剧差不多,表演者必须采纳现场观众提出的建议,把这些随意的主意用有趣的方式融合进表演中,还得言之成理。如果你和孩子喜欢表演,你们可以一起实地践行这种即兴表演。这项活动还有一些简单的版本,比如故事接龙或词语接龙。
避免命令和要求
亲子互动
全脑教养第12法 共情力: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可能想让孩子远离所有的冲突,但是我们做不到。只要他们处在关系之中,就必然要面对争吵和分歧。我们能够做的是,教给他们基本的第七感技巧,让他们知道如何用一种健康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冲突,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懂得如何应对。
另外,每一次分歧都不只是一次要渡过的难关,同时也是你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是让他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的机会。
三个发展第七感的技巧
以他人的视角看世界: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立场
先联结,再引导。
通过向他询问他人的感受,让他明白为什么别人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就能够促进培养孩子的共情力。考虑他人的想法需要我们运用右脑和上层脑,这二者都是社会回路的一部分,让我们享受成熟、充实的人际关系。
倾听言外之意:教孩子理解非语言信息,真正听懂他人
非言语信息表达的内容有时候比话语还要丰富,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运用他们的右脑,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的东西,即便他们根本没张口。孩子的镜像神经系统已经能够正常运作了,因此我们能帮上忙的,其实是把他们镜像神经系统之间正在交流的内容外显化。
通过帮助你的儿子进行一些简单的观察,学习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他的第七感将得到发展,以后将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感知他人的感受。
修复关系:教孩子在冲突发生之后进行补救
我们知道道歉的重要性,也教孩子说“对不起”,但是孩子还需要知道,很多时候道歉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还需要用行动把做错了的事情纠正过来。
在某些情况下,孩子可能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直接的行动,比如把弄坏的玩具修好,换一个新的,或者帮忙做一些重建工作。也可以采取一些温暖的、比较保险的举动,比如为这个人画一幅画,做一件善意的事,或者写一封道歉信。重点是你要帮助孩子用行动表现出爱和悔悟,表明他们考虑到了他人的感情,并且希望找到办法来修复这段关系中的裂痕。
要真诚地修复关系,孩子必须理解他人是如何感受的,对方为什么会感到难过。父母还可以问孩子这个问题:“如果是你心爱的东西坏了,怎样能让你好受一些?”每一次努力关心他人感受的行动都能在大脑的人际关系通路中创造更稳固的联结。
第七感能够让孩子意识到思维和情感的重要性。如果这方面发展不良,孩子仅仅会对行为做出表面反应,在缺少反思的情况下做出机械的“应付”。在培养第七感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能够利用具有挑战性的状况,让孩子运用自己的反思系统,窥见人与人之间共享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发展出第七感技巧,他们就能够学会在自己与他人的内心生活之间取得平衡。这些反思技巧同样也是孩子学习平静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周围人的情绪的基础。
第七感是社交商和情商的基础,它让孩子了解世界是由关系组成的,他们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中,感受很重要,而联结是回报、意义和欢乐的源泉。
避免无视和否认
从他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教孩子整合自我与他人
结语 让孩子拥有高质量的人生
全脑教养教出好人生
全脑教养法最主要的益处之一就是,它能让你解决日常生活中那些为亲子间的快乐和联结带来困扰的养育难题。它不仅能让你成为合格的父母,还能加深你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加深你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对整合的理解能够让你有能力和自信处理亲子之间的问题,从而与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更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且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大脑。基于全脑教养法的养育模式,不仅会让你的孩子健康成长,也会使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具活力。
全脑教养不仅关乎这个可爱但有时可气的孩子的现在,而且关乎他的未来。全脑教养意味着整合孩子的大脑,培养他的思维,教给他伴随青少年和成人阶段的技能。通过整合和发展他们的上层脑,你将让孩子成为别人更好的朋友、伴侣和父母。当一个孩子学会了审视自己的感觉、意象、感受和想法,他就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与他人的联结。
同样,通过教孩子在冲突中联结,他们将学会把不愉快的争论看作机会,尝试了解他人的想法,这是送给孩子的无价礼物。整合关乎孩子能否茁壮成长,也关乎孩子现在和将来的幸福。
全脑教养代代传承
通过赋予孩子运用“全脑”的能力,你影响的不只是孩子的生活,还包括那些与他们互动的人的生活。
明白这个道理的孩子,不仅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幸福、意义和智慧,而且可以把这些知识传递给他人。
全脑教养创造美好家庭
全脑教养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让你明白即使错误也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这种方式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保持主动,同时接受我们只是普通人这一事实。我们的目标是有意识和专注,而不是僵硬、严厉的完美主义。
一旦你了解了全脑教养,你很可能急于与那些将会跟你一起承担养育后代责任的人分享。
你会拥有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参与创建一个整合的社会,它由人际关系充实的社区所组成、注重培养当代和后代的情感健康。所有人在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联结起来,将整合带入我们的生活,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附录A 全脑教养12法
整合左右脑
第1法 聆听与关注:当孩子难过时,首先要进行情感联结,即右脑对右脑的联结。一旦孩子能够控制和开放情绪了,再引入左脑式的教育和规范。
第2法 经历分享:当孩子无法控制激烈的右脑情绪时,帮助他述说让他难过的事情,从而让左脑发挥功能,让孩子理清自己的经历,更有掌控感。
整合上下脑
第3法 动脑莫动气:在应激状态下,调动孩子的上层脑,而不要刺激下层脑。不要随便说“我说了算”。应该问问题,用商量代替选择和谈判。
第4法 越用越灵光:提供大量锻炼上层脑的机会。玩“你会怎么做”的游戏,避免替孩子做复杂的决定。
第5法 运动改造大脑:当孩子与自己的上层脑失去联系时,帮助他通过运动身体来重获平衡。
整合记忆
第6法 思维遥控器:当孩子不愿意重述某段痛苦经历时,教他运用内心的遥控器,在重述时暂停、重放或快进,从而让他掌控重述进程。
第7法 提问和鼓励:帮孩子留下更多回忆,让他们练习回顾重要事件,在车上、餐桌旁,任何地方都可以。
整合自我
第8法 浮云原理:提醒孩子,感受像浮云一样来了还会走;它们是暂时的状态,而非长久的特质。
第9法 情绪调色板:帮助孩子关注内在的感觉、意象、感受和念头。
第10法 第七感:通过第七感练习,孩子能够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注意力。
整合自我与他人
第11法 亲子互动:在家庭中制造欢声笑语,这样孩子将与最亲近的人享有积极、满意的人际体验。
第12法 共情力:把冲突看作机会而非需要避免的障碍,利用冲突教孩子一些必需的人际技巧,比如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读懂非言语信息、修复关系等。
附录B 各年龄段儿童全脑教养指南
婴儿/幼儿(0~3岁)
学龄前儿童(3~6岁)
低年级学龄儿童(6~9岁)
高年级学龄儿童(9~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