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北周武帝
北魏末期的动乱,仍然集中于民族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民族的大融合固然是时代的潮流,但要真正融合好,实现国家的长久、安定和统一,还需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痛苦与挫折,历史召唤着新政权。
编辑于2022-08-01 09:27:05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里藏有古籍善本290余万册,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这些刻印精美的宋板书,因为传世量稀少,自明清以来,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宋版书多用皮纸和麻纸,文理坚致而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的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字体和用墨都极为讲究,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从这些流传至今的宋版书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宋代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更加可以通过上面的文字还原出近千年前那个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宋朝。
西辽(1124年—121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突厥语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 -Khitay)或喀喇契丹。历3世3帝2后,享国94年。 其建立者是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
保卫家园,忘战必危,忘战必亡。在宋金之间,和与战的悲怆余音之中,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里藏有古籍善本290余万册,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这些刻印精美的宋板书,因为传世量稀少,自明清以来,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宋版书多用皮纸和麻纸,文理坚致而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的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字体和用墨都极为讲究,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从这些流传至今的宋版书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宋代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更加可以通过上面的文字还原出近千年前那个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宋朝。
西辽(1124年—121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突厥语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 -Khitay)或喀喇契丹。历3世3帝2后,享国94年。 其建立者是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
保卫家园,忘战必危,忘战必亡。在宋金之间,和与战的悲怆余音之中,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
第三十七集:北周武帝
北魏分裂
背景
公元523年,镇守北部边疆的六镇将士,对汉化政权产生的仇恨,孕育了大乱爆发,这场起义浪潮将北魏政权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北魏分裂
公元534年,北魏最后一个皇帝魏孝武帝元修,不愿被权臣高欢的控制,投靠关中宇文泰,关中成为魏朝的正朔所在,高欢在东部洛阳另立元善见,即魏孝静帝。
北魏由此分裂成两个朝廷,史称东魏、西魏。
东魏、西魏控制了中国的北方,与南方的梁朝鼎足而立,形成南北朝新的格局。
分裂后
战火主要在东魏的高欢和西魏的宇文泰之间展开,同为武将,都想争霸中原,统一中国北方,但力量悬殊,形成强与弱的鲜明对比。
公元543年,宇文泰亲率大军,与高欢率领的十万大军在黄河岸边展开激战,东魏军大胜。
东魏
元善见,高欢(高度鲜卑化政策)
军事上
军队的力量主要是鲜卑将士。
政治上
支撑政权的也主要是鲜卑族力量,对鲜卑族军士公然宣称,汉民是你们的奴隶。
影响
激化了民族矛盾,鲜卑族贵族也越来越腐败,国力开始渐渐由强变弱。
西魏
元修,宇文泰(胡汉融合政策)
军事上
在府兵制的基础上,从汉人中间吸收兵源,征募汉族豪强武装
招募均田农民入伍。
府兵制中的汉人也被赋予鲜卑族姓,与鲜卑人地位、权利均等。
政治上
吸收关中的汉族豪强加入统治集团,允许保留他们的私人武装。
文化上
意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大力提倡汉文化,以恢复西周传统为号召,实行先进制度,得到汉族士族的大力支持。
北齐
东魏→北齐
公元550年,高欢死去四年后,他的儿子高洋废黜东魏孝静帝,自称皇帝,建立北齐。
王朝更迭,而鲜卑化更加严重,汉族官僚杜弼等人被杀,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齐的国力进一步衰弱,
北齐造佛
蒙山大佛古称晋阳西山大佛,位于山西太原蒙山北峰。公元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始建。历时二十四年完工。
北齐的佛像造像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无比珍贵的艺术瑰宝,但他也在不断蚕食着北齐原本强盛的经济根基。
北齐政权普片佞佛,寺院遍地,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手,既不像政府交纳租调,也不承担国家的徭役导致朝廷的财政收入就越小。
北周
西魏→北周
公元556年,宇文泰离世,宇文护把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扶上帝位,代替北魏,建立北齐。
宇文护任北周宰相,专权跋扈,措施强硬。杀宇文觉,里宇文毓(宇文泰长子)为帝。
宇文毓也不是俯首听命之辈,宇文护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两年多以后又毒死宇文毓。
公元560年,立宇文邕(泰四子)为帝,即北周汉武帝。
北周通过军事、土地、经济、政治各方面的措施,使得居住于关中地区和外来入主于关中地区的人,比较好的捏合在一起了
北周治国
欣然接受宇文护的专权,仿照西周尊崇周公的事例,在宇文护封国建立皇祖别庙,由宇文护主持祭祀。
宇文护身兼都督中外诸军事,牢牢掌握着军权,武帝宇文邕从不涉足军事,他更关注的是宇文护所忽视的尊儒重教。
尊儒重教
拜谒三老,公元563年,北周武帝隆重举行了一场尊三老的礼仪,被尊为三老的是西魏北周的四朝功臣元老于瑾。
周武帝将儒学立为国学之本,他十分重视礼制的建设。
规定诸贵族子弟入学,要先给老师送礼物,学成之后,还要举行祭奠孔子的仪式
还通过表彰孝子,达到提倡儒家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
公元564年,当宇文护的母亲由北齐境内回到北周时,周武帝竭尽晚辈孝敬之礼仪,不仅使宇文护的母亲深受尊崇,更始宇文护戒备心理大减。
大力提倡礼教,集群臣亲讲礼记,立郊丘坛为制度,立路门学,置身72人
周武帝愈来愈展现出杰出政治家的风采,整个王朝也沐浴在平和重礼的氛围当中。
宇文护
公元564年,宇文护联络北方突厥,大举进攻北齐。由于号令不明,周军在洛阳附近的邙山惨遭齐军重挫,不得不狼狈逃回关中,双方再次休战议和。
影响
朝臣们对宇文护产生的巨大不满,军事失败也使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大跌。
公元572年,宇文护例行从封国进京拜谒叱奴皇太后,周武帝设计杀死宇文护。
经过12年的隐忍、历练和等待,北周武帝真正走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他将要为北周、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武帝亲政
北周武帝亲政的头一年,北周却发生严重的蝗灾,加上连年用兵,征发徭役,造成百姓逃亡,土地荒芜。
农业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龙首渠
位于陕西大荔县,西汉时期建造,北周武帝重新疏通,并扩建了龙首渠。
在引水灌溉的同时,也把洛水中肥沃的水沙带入农田,让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壤,粮食亩产成倍的增长。
北周武帝也在莆州等多个地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周武帝实行了释放奴婢、杂户的措施。把大量的劳动力引进农业生产领域。
北周武帝针对农业的一系列措施, 使关中地区逐步摆脱了贫困,成为了北周的大粮仓。
武帝灭佛
佛教严重影响国家经济,但思想影响深远,灭佛活动遭到阻拦。
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在汉族官员的支持下,实施灭佛事件,不仅捣毁全部佛寺,还杀死了很多僧尼,结果造成国家的动荡。
公元567年,还俗僧人卫元嵩写佛道二论,请求废除佛教,佛教高僧著文反击,让他们互相辩论,周武帝让名儒沈重以儒教观点解释佛道,受到儒生们的欢迎。
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召开大讨论,最终判定: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周武帝下诏,全面禁止佛教、道教的传播,强令全国僧尼还俗,却并不杀掉僧尼,缓解监狱的矛盾。
影响
为王朝增加了大量的劳动了和军人,废除寺院四万座,使大量土地重新回到国家手中,这当然能极大地增强国家的力量。
北周的灭佛运动并没有引起国家的震荡,相反,国家实力迅猛提高。
军事上
加强军队建设,他举行各种形式的军事活动,有时集合各级将领教以战阵之法,有时亲率六军习武于城郊。
北方统一
第一次伐齐
公元575年7月,北周武帝发布伐齐诏书,御驾亲征,出发前,北周武帝下令,入齐境,禁伐树残苗稼,犯者以军法从事。
结果:北周武帝生病,军队撤军,没有成功。
第二次伐齐
公元576年十月,周武帝下达第二次伐齐诏书,诸将却多不愿行,认为这次出兵很是皇帝的一时冲动。
公元577年2月,北齐后主最终在逃跑中被俘,北齐灭亡,这是自北魏分裂四十三年后中国北方的又一次统一。
统一北方后,北周武帝加大力度推广儒学,控制佛教,释放生产力,改善民生,化解民族矛盾,新政策下数百万僧尼还俗,无以数计的私家奴婢、杂户成为正常百姓,投入新生活。他们感激新政策,成为了国家的新生产力,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增强军队的力量,更多的人心被凝聚起来,整个王朝空前团结,国力空前提高。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率军北伐突厥,病倒,年仅三十六岁的北周武帝谢幕。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遵循着北周武帝制定的北定突厥,剑指江南的战略方针,完成了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