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总结,包括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等等。
编辑于2022-08-03 09:34:34 北京市中国古代音乐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一、远古时期的音乐
概述
1、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至1万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1万年至前2070年左右
2、禅让制时代
前2700年左右至前21世纪左右
3、远古时期音乐特征
1、全体成员创作,为全体成员服务
2、与宗教及巫术联系密切
3、诗、歌、舞三位一体
4、节奏是基本因素
(一)原始乐舞
1、远古时期的乐舞
1、《葛天氏之乐》农牧生活《玄鸟》
2、《朱襄氏之乐》抵抗干旱
3、《阴康氏之乐》抵抗水灾
4、《蜡辞》《伊耆氏之乐》祈求丰收
2、黄帝时期的乐舞
1、《弹歌》狩猎
2、《云门(云门大卷)》 黄帝 崇拜云图腾
3、《九泉》 少昊
4、《承云》 颛顼
5、《声歌》《六列》《六英》
3、尧时期乐舞
《咸池》 崇拜天星
4、舜时期乐舞
1、《箫韶》 崇拜神鸟
2、“千羽舞”
(二)原始乐器
《世本.作篇》的记载
“伏羲作琴”“神农作琴”
“伏羲造琴瑟”“庖牺氏作瑟”
“女娲作笙簧”“随作笙”
“垂作钟”“无句作磬”“夷作鼓”
1、贾湖骨笛
出土于河南舞阳
最早距今9000多-8600年
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乐器
多为鹤的腿骨制成
7孔居多,可吹奏六声七声音阶把七声音阶的理论提前到了八千年前
2、骨哨
河姆渡骨笛 骨头制成 2-3孔 更短小 7000年左右
3、石磬、陶钟、陶埙、鼓 土鼓(我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陶响器
(三)中国音乐的起源
1、模仿说《吕氏春秋》
2、情感说《东记》
3、劳动说《吕氏春秋》《淮南子》
二、夏、商时期的音乐
概述
1、夏王朝(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从禹到桀 世袭制
传14世 17个王 470年
2、商民族
从契到汤 世袭制
14代 400年
3、商王朝(前1600-前1046)
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从汤到纣 世袭制
传17世 31个王 554年
有成熟文字 青铜器时代 巫文化
(一)夏商乐舞
1、夏时期的乐舞
1、《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龠伴奏
2、“候人兮猗”情歌 南音
3、“时日曷丧?”咒骂统治者
2、商时期的乐舞
1、《大濩》 歌颂商汤伐桀
2、《雩舞》 求雨
3、《魌舞》 驱鬼逐疫
4、《桑林》 桑林之社 商之遗声
3、拓展
祭祀活动:翌祭 伐祭 龠祭 勺祭
乐人
夏:制《夏龠》的 皋陶
商:制《大濩》《晨露歌》的伊尹
商:制“北里之舞 靡靡之乐”的师延
夏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人员
(二)夏商乐器
1、夏时期的乐器
铜铃、陶埙、石磬
2、商时期的乐器
编磬:安阳殷墟 永启 永余 天余
编铙:河南安阳 亚弜编铙 5件一组
虎纹特磬、无音孔埙、排箫、兽面纹大铙、铜铃、铜鼓、骨哨
3、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
贲鼓:大鼓
豐:鼓
龠:排箫
言:单管吹管乐器
(三)夏商乐律
1、商代已有绝对音高的概念
2、初步形成了原始音阶体系
3、形成了半音音程概念,具备十二律学说的前提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概述
1、周朝(前1046-前221)
2、西周(前1046-前771)
制度化、体系化、奴隶社会音乐文化鼎盛时期
3、东周(前770-前22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郑卫之声兴起
一、礼乐制度
(一)西周时期
礼乐制度
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为核心的一套维护等级秩序的文化典章制度
1、八佾
佾:乐舞行列8人一列
天子:八佾 64人
诸侯:六佾 48人
卿大夫:四佾 32人
士:二佾 16人
2、乐悬
悬挂钟磬的规格
天子:四面 宫悬
诸侯:三面轩悬
卿大夫:两面 判悬
士:一面 特悬
3、房中乐
(二)东周时期
礼崩乐坏 八佾舞于庭
原因
1、旧有的音乐等级制度失去约束力
2、时代动荡,王室外流也导致了音乐传播
3、各种“世俗音乐”的兴起
二、“雅乐”与“郑卫之声”
(一)雅乐
1、雅乐
我国古代祭祀典礼使用的音乐
特点
1、队形变换的群舞形式
2、有规范程式
3、有特定内容和内涵
4、具有安定社会的教化作用
2、《大武》
周朝乐舞作品
歌颂武王伐纣的历史战功
《我将》《武》《般》《酌》
3、《六代乐舞》
西周祭祀宴享使用的六部乐舞
雅乐的最高典范
《云门》《咸池》《九韶》《大夏》《大濩》《大武》
《韶》-《九韶》
(二)郑卫之声
1、郑卫之音
周代商民后裔所在郑国和卫国的音乐
“淫声”“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与巫术联系密切
特点
1、表演者多为女性、侏儒、倡优
2、舞蹈动作夸张
3、音乐没有节制
4、题材内容随意
《乐记.魏文侯篇》称雅乐和郑卫之声为“古乐”和“新乐”
(三)燕乐
宫廷中除典礼外,在招待宾客、休闲娱乐中所使用的音乐礼仪
三、音乐机构
1、大司乐
最初为周朝乐官之长职位名称,后指周朝音乐机构
组织宫廷音乐表演和贵族子弟音乐教育
我国最早有完备体系的音乐教育机构
由行政、教学、表演三个部分组成
教习雅乐,涉及音乐理论、演唱、舞蹈
目的在于巩固王室统治,防止奴隶抗争
“德音”“和”为雅乐审美标准
2、六艺
孔子私学:礼乐射御书数
四、音乐作品
(一)、《易经中的民歌》
《易》《周易》《易经》
古代算卦书 儒家经典
商周歌谣 题材丰富
歌词以二、三、四言为主
(二)、《诗经》
1、《诗经》
我国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儒家经典
孔子所编 305首 可诵、奏、歌、舞
绝大部分为北方民歌 分为风、雅、颂
2、《风》
160篇 十五国民歌 周初到春秋中期
歌词通俗 风格质朴 篇幅较小 格式整齐
反映了真实社会面貌和人民情感
题材:劳动、生活、苦难、爱情等
《硕鼠》《关雎》《蒹葭》
3、《雅》
共105篇 贵族所做作品 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多为宴享之作 小雅多抒发个人情感
小雅常采用民间语言《采薇》
4、《颂》
共40部 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内容多为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
(三)、《楚辞》
1、《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歌曲题材
诗歌总篇
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集
屈原:《九歌》《离骚》《天文》《招魂》
2、《九歌》
屈原代表作品 对神崇拜的大型祭祀歌舞
浪漫主义气质 热烈感情 11部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常用“兮”
(四)、《成相篇》
《荀子》所载一段唱词
可能为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
内容通俗 主要是对统治者的批判
说唱本子分为三个大段落
包含同一节奏五十六次重复
以“相”作为伴奏乐器
(五)、四夷之乐
四夷地区的音乐
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六)、采风制度
周代统治阶级到民间收录民歌的文化活动
实为统治者巩固权力的一种监察制度
五、乐器分类法与乐器
(一)乐器分类法
周代出现
依据制作材料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
分别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二)乐器
1、金类乐器
指铜制乐器 编钟等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出土 湖北随县 65件
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
音律较准、保存完好
最早具有半音阶关系体系的大型定调乐器
钟身2828字 全钟3755字
一钟双音、五个八度
价值
1、体现春秋战国音乐水准
2、为律学研究提供参照和实物
3、一钟双音问题值得研究
2、石类乐器
多指磬、石磬
曾侯乙编磬:1978年出土 湖北随县 全41件 铭文693字
3、土类乐器
埙、缶
4、革类乐器
鼓(八音之领袖)
5、丝类乐器
弹拨类:琴、瑟、筝
拉弦类:筑
6、木类乐器
柷和敔 多用于雅乐
7、匏类乐器
笙:大小笙
芋
8、竹类乐器
排箫:编奏吹管乐器
篪:横吹乐器
9、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乐器
六、乐律学理论
(一)伶伦作律
黄帝命伶伦作律
(二)三分损益法
我国最早的生律法 以弦长计算乐律
《管子.地员篇》
最初之算出了五个音徵羽宫商角
(三)五声与十二律
1、五声
宫商角徵羽
2、十二律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单数 阳律 六律、双数 阴律 六吕(合称律吕)
(四)三分损益十二律
按三分损益法继续向下升至十二律 隔八相生法
(五)黄钟不能还原
(六)旋宫理论
周代出现的音乐理论
将不同音视作宫音,建构音阶调式
(七)曾侯乙编钟编磬乐律文字
(八)古代乐器测音
晋侯稣钟 南宫乎钟
七、音乐家
宫廷乐师
伶州鸠:周代著名乐官
师旷:晋国宫廷乐师
师涓:卫国宫廷乐师
师襄:卫国宫廷乐师 曾教孔子弹琴
师文:郑国宫廷乐师 得心应手
师已:鲁国宫廷乐师 唱歌理解深刻
民间乐师
秦青:战国歌手 教唱为职业
韩娥:韩国卖唱女子 余音绕梁
伯牙:《高山流水》收于 明 朱权《神奇秘谱》
八、音乐思想和理论著作
(一)音乐思想
1、儒家
(1)孔子
倡乐 从统治阶级出发“礼乐治国”
社会功能、教化功能
“尽善尽美”美学原则
(2)孟子
继承孔子“仁”学的基础 博爱观
(3)荀子
《荀子·乐论篇》 (公孙仲尼)批评非乐观点
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篇专论
对音乐的引导和节制
第一部百科全书理论著作
主要思想
1、乐与物:物动心感
2、乐与政:音乐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
3、乐与情:音乐美感,关乎人类生活 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4、社会功能:音乐可以配合统治者统治
2、墨家
墨子:非乐 从劳动者利益出发
3、老、庄学派
老子:大音希声
庄子:天籁、地籁、人籁
(二)《乐记》
我国最早的美学著作 儒家经典
西汉 刘德及其门人所作
1、论述了“礼”和“乐”功能与关系
2、阐述了音乐的本质
3、强调音乐与政治和社会的联系
4、强调音乐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5、强调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6、论述了音乐的美感认识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概述
1、秦朝(前221-前207)
2、汉朝(前206-220)
西汉前206-8
东汉25-220
3、魏晋南北朝(220-589)
三国220-265
西晋265-316
东晋十六国317-420
南北朝420-589
一、宫廷音乐
(一)、乐府
春秋时期的宫廷音乐机构
始建于秦 汉代沿用并扩建
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音乐 巩固社会统治
汉哀帝撤销
(二)、李延年
汉代乐府最高领导人 音乐家
被称为“协律都尉”
为汉武帝创《郊祀歌》十九章
根据西域“摩柯兜勒”创制”新声二十八解“
为汉地吸收西域音乐创作最早记录
(三)洛庄汉墓乐器群
编钟音乐在八度以上
可在三个调上构成三种七声音阶
将荀勖笛律三种音阶提前500年
二、民间音乐
(一)、百戏
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总称 又称“角抵戏”
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艺术形式
与“散乐”所指相同
(二)、鼓吹乐
1、鼓吹乐
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兼有歌唱
雄壮粗狂风格 分为横吹和鼓吹两种
与后来明清时期的民间吹打有深刻渊源
2、横吹
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 马上之乐
又被称为“鼓角横吹曲”
目前所传最早横吹曲辞《木兰辞》
3、鼓吹
以排箫、笳为主奏乐器 宫廷宴会使用
东汉时用于行军 被称为“短箫铙歌”
短箫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
豪迈威武风格 《有所思》《战城南》《上邪》
(三)、相和歌
北方兴起的演唱形式
后指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总称
表现形式包括三种
途歌:清唱
但歌:一人唱 三人和
相和歌:丝竹乐伴奏 演唱者执节
《江南》:相和歌正声 最早五言作品
(四)、相和大曲
多段大型歌舞套曲作品
相和歌的五个部分 艳曲解趋乱
艳
引子部分 因舞姿艳丽而得名
婉转抒情 乐器和舞蹈为主
曲
主体部分 以唱歌为主
有多段歌词
解
主体部分 曲间过渡段落
以器乐为主
趋乱
结尾部分 二者不同时使用
乱更为热烈 速度较快
多为大曲高潮
相和三调:平调 清调 瑟调
《陌上桑》
(五)、清商乐
南北朝汉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
主要成分为南风民间音乐
包括:相和歌 吴歌 西曲
表演形式和调式与相和歌相同
清商乐所用乐器:钟 磬 琴 瑟 击琴 琵琶 箜篌等十五种音乐
“华夏正声”
(六)、吴歌与西曲
1、吴歌
古代江苏一带民歌 风格细腻
题材多为男女爱情
多为五字一句或四句一段分节歌
曲尾有“送声”《子夜歌》
2、西曲
古代湖北一带民歌 风格委婉
长江商业繁盛产物
题材多游子离乡
四言 五言 七言 长短句
《乌夜啼》《莫愁乐》
(七)、歌舞戏
南北朝末年兴起的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载歌载舞、兼有伴唱和管弦乐的音乐形式
戏曲的雏形 代表作:《大面》《拨头》《踏摇娘》
三、器乐与乐器
(一)、古琴音乐
1、《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广陵绝响》
汉代大型琴曲 聂政刺韩王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分为刺韩 冲冠 发怒 投剑等小标题
四十五个段落 六个部分:开指 小序 大序 正声 乱声 后续
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一部具有杀伐气息的作品
2、《胡笳十八拍》
琴歌 相传为汉魏时期蔡文姬所作
全曲18段 题材为蔡文姬一生坎坷遭遇
蒙汉交融
3、《酒狂》
古琴曲 魏晋南北朝阮籍创作
由五个段落和一个尾声组成变奏曲
借酒佯狂为主旨 揭露当权者凶暴
展示文人文化修养
4、《碣石调.幽兰》
古琴曲 用文字保存下来
我国现存最早琴谱 仅有一部文字谱作品
南朝梁国秋明传谱 谱本为唐人抄本
因首句有“东临碣石”而名“碣石调”
源于“瑟调曲”《陇西行》
抒发了文人隐士的清高思想
全曲四段 出现了纯律
5、文字谱
用文字记录弹琴指法和音位的记谱法
属于音位谱和手法谱
唯一纪录作品《碣石调.幽兰》
(二)、乐器
排箫、笛、笳、角、箜篌
琵琶:秦琵琶、汉琵琶(阮咸)、曲颈琵琶、五弦琵琶
四、音乐家
1、曹植:《鱼山梵呗》
2、嵇康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具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善弹《广陵散》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称为“嵇氏四弄”
与蔡邕“蔡氏五弄”合称为“九弄”
《声无哀乐论》
嵇康所著音乐美学论著
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问答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核心观点: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乐是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存在,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与儒家对立
大胆否定儒家音乐美学观点,推动中国美学历史发展
3、阮籍
竹林七贤之一 创组琴曲《酒狂》
完成一篇音乐理论著述《乐论》
表面继承儒家观点 实际批判司马家族
4、萧衍、沈约、曹妙达、苏祗婆(五旦七声)
五、乐律学理论
(一)、京房六十律
1、京房六十律
西汉乐律学家确立的乐律理论
京房第一个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为解决此问题,其创制六十律
京房音差
中国古代律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探究新律时期
2、京房准
京房采用弦律创制的十三弦律准
京房成为我国第一个区分管律和弦律的人
(二)、荀勖笛律
1、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用“管口校正”制作了十二支精准的笛 正应十二律
每只笛可吹“三宫二十一变”
这十二支标准的笛则为荀勖笛律
2、管口校正数:笛管长度与笛管气柱长度间差数
3、笛上三调
荀勖所制十二支笛每笛可奏三宫 即正声调 下徵调 清角调
三者被称为笛上三调
(三)、钱乐之三百六十律
南朝钱乐之创制
在京房六十律基础上继续引申出三百六十律
无法引用到音乐实践中
(四)、何承天新律
南朝何承天创立的音乐理论
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十二平均律探索
理论上可行 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
六、音乐文化交流
1、少数民族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2、少数民族乐器流入 曲颈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羯鼓
3、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
龟兹 苏祗婆带入五旦七声,隋唐形成八十四调
论述题模块
1、中外音乐交流
1、秦汉魏晋南北朝
张骞出使西域、与匈奴等少数民族战争与交流促使了音乐文化的交流
《胡笳十八拍》
琴歌 相传为汉魏时期蔡文姬所作
全曲18段 题材为蔡文姬一生坎坷遭遇
蒙汉交融
音乐文化交流
1、少数民族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2、少数民族乐器流入 曲颈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羯鼓
3、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
龟兹 苏祗婆带入五旦七声,隋唐形成八十四调
2、隋唐
1、宫廷音乐
多部伎
(一)、隋“七部乐”“九部乐”
1、隋“七部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2、隋“九部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二)、唐“九部乐”“十部乐”
1、唐“九部乐”
燕乐 西凉伎 高丽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扶南伎
2、唐“十部乐”
燕乐 西凉伎 高丽伎 高昌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扶南伎
2、佛教音乐
(四)、法曲
大型丝竹演奏形式 有唱歌 又名法乐
风格清净淡雅 名称来源于佛教
(四)、梨园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在禁苑设置的音乐机构
教习演奏法曲 专业乐器的机构
乐工为精选出的 通常有300余人
皇帝梨园弟子
(三)、《霓裳羽衣舞》
大曲作品 唐玄宗根据佛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作品
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姜夔搜集,部分记录在《白石道人歌曲》中
散序6段 中序18段 曲破12段
(六)、俗讲和变文
俗讲:唐代佛寺中讲故事唱经的说唱形式
变文:俗讲所用的文本
结合韵文和散文的表演方式
分为两类
宣扬佛教教义
讲述世俗故事
3、西域音乐
1、音乐理论
“五旦七声”
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引入龟兹宫调理论
“五旦”是指以黄钟 太簇 林钟 南吕 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
“七声”是指七声音阶中任何一个音为主音 ,又可以构成七种调式
2、古琴音乐
1、《大胡笳》
唐代琴曲 董庭兰所作 与《小胡笳》并称为“胡笳二本”
最初见于《古乐今录》
2、《小胡笳》
唐代琴曲 章法与《广陵散》接近
现存乐谱和小标题 驻守边塞思念之情
3、西域乐器
1、琵琶
曲颈琵琶 梨形琵琶 四弦四柱
段善本与康昆仑
2、筚篥
双簧竖吹乐器
龟兹传入 多应用于宫廷音乐
3、羌笛
吹管乐器 四孔
双管和单管两种形式
4、中国传统音乐的外传
1、日本:日本和乐 三韩乐 唐氏(左方乐)
2、朝鲜半岛音乐:乡乐 唐乐 雅乐
3、唐朝之后
唐朝之后的音乐,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的趋势。随着元朝统治者开拓疆土,大量外来音乐涌入。版图的扩张促使了音乐的交流,可以说唐以后的音乐已经偏向了融合,而不是交流。
4、近代西方音乐的传入
现代记谱写作手法
宗教音乐
2、传统律学的发展脉络
1、远古时期传说
黄帝命伶伦作律,听凤凰之鸣叫做宫音,制十二律
贾湖骨笛 七声音阶
2、夏商乐律
1、商代已有绝对音高的概念
2、初步形成了原始音阶体系
3、形成了半音音程概念,具备十二律学说的前提
3、春秋战国
1、三分损益法出现
我国最早的生律法 以弦长计算乐律
《管子.地员篇》
最初之算出了五个音徵羽宫商角
2、五声与十二律
1、五声
宫商角徵羽
2、十二律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单数 阳律 六律、双数 阴律 六吕(合称律吕)
3、历史性问题:黄钟不能还原
4、旋宫理论
周代出现的音乐理论
将不同音视作宫音,建构音阶调式
5、乐器记录
曾侯乙编钟编磬乐律文字、各国乐律各不相同
古代测音乐器:晋侯稣钟 南宫乎钟
4、秦汉、南北朝
(一)、京房六十律
1、京房六十律
西汉乐律学家确立的乐律理论
京房第一个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为解决此问题,其创制六十律
京房音差
中国古代律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探究新律时期
2、京房准
京房采用弦律创制的十三弦律准
京房成为我国第一个区分管律和弦律的人
为解决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性难题、律学家继续探索。但三分损益法并不是数学的方法,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二)、荀勖笛律
1、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用“管口校正”制作了十二支精准的笛 正应十二律
每只笛可吹“三宫二十一变”
这十二支标准的笛则为荀勖笛律
2、管口校正数:笛管长度与笛管气柱长度间差数
3、笛上三调
荀勖所制十二支笛每笛可奏三宫 即正声调 下徵调 清角调
三者被称为笛上三调
(三)、钱乐之三百六十律
南朝钱乐之创制
在京房六十律基础上继续引申出三百六十律
无法引用到音乐实践中
(四)、何承天新律
南朝何承天创立的音乐理论
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十二平均律探索
理论上可行 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
5、隋唐、五代十国
(一)、六十调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调理论体系
(二)、“五旦七声”
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引入龟兹宫调理论
“五旦”是指以黄钟 太簇 林钟 南吕 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
“七声”是指七声音阶中任何一个音为主音 ,又可以构成七种调式
(三)、八十四调
第二个宫调理论体系
“五旦七声”理论发展而来
(四)、二十八调
隋唐至宋代我国燕乐所用宫调系统
对宋代以后各类音乐均具有影响
也称俗乐二十八调
(五)、旋宫转调
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
旋宫:指十二律每一律都可以作为“宫”音位
转调:指调式的变化
6、宋辽金元
1、蔡元定的十八律
用三分损益法生至十八律
前十二律成为“正律”,后六律称为“变律”
仍然未能解决“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
7、明清
1、朱载堉
明代科学家和音乐家
《乐律全书》:《律历通融》《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算学新说》
2、新法密率
在中国乐律学历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
真正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
彰显了中国乐律学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
3、记谱法的演变
律吕谱
古老记谱手法
十二律名记录音高的曲谱
《白石道人歌曲》中《越九歌》
文字记谱法脉络
1、文字谱(南北朝)
用文字记录弹琴指法和音位的记谱法
属于音位谱和手法谱
唯一纪录作品《碣石调.幽兰》
2、减字谱(唐)
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创造中用减字笔拼成某种符号作为音位和手法的标记
音位谱 手法谱
《事林广记》中《黄莺吟》
《白石道人歌曲》中《古怨》
半字谱记谱法
燕乐半字谱(唐)
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
弦索谱:琵琶、筝的记谱法 音位谱
管色谱:笛子、筚篥的记谱法 音名谱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最早记载
敦煌的琵琶谱有所记载
俗字谱(宋)
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由燕乐半字谱演变而来
《白石道人歌曲》、《事林广记》中的《愿成双》
工尺谱(明清)
我国一种传统唱名谱 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
最早见于明代朱载堉“零星小舞谱曲谱”
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谱字
谱中有板 眼 广泛应用于戏曲、器乐、声乐中
《弦索十三套》
4、戏曲发展脉络
1、先秦至唐
1、远古时期
1、《葛天氏之乐》农牧生活《玄鸟》
2、《朱襄氏之乐》抵抗干旱
3、《阴康氏之乐》抵抗水灾
黄帝《云门》尧《咸池》舜《萧韶》
2、夏商周
1、夏时期的乐舞
1、《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龠伴奏
2、商时期的乐舞
1、《大濩》 歌颂商汤伐桀
2、《桑林》 桑林之社 商之遗声
3、《六代乐舞》
西周祭祀宴享使用的六部乐舞
雅乐的最高典范
《云门》《咸池》《九韶》《大夏》《大濩》《大武》
《韶》-《九韶》
3、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
4、秦汉、魏晋南北朝
1、百戏
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总称 又称“角抵戏”
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艺术形式
与“散乐”所指相同
5、隋唐
1、、燕乐大曲(曲子)
又称唐代大曲 大曲 歌舞乐三位一体
多段结构 结构庞大 音乐内容复杂
散序:乐器演奏 散板段落
中序:歌唱为主 乐器伴奏 抒情慢板
破:舞蹈为主 气氛热烈欢快
《霓裳羽衣舞》
2、《霓裳羽衣舞》
大曲作品 唐玄宗根据佛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作品
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姜夔搜集,部分记录在《白石道人歌曲》中
散序6段 中序18段 曲破12段
歌舞戏剧作为成熟的音乐形式在宫廷流传
3、歌舞戏和参军戏
1、参军戏
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表演艺术
内容是对贪官污吏的戏弄
一般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
戏曲的重要原型之一
2、歌舞戏
南北朝末年兴起,兴盛于唐宋的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载歌载舞、兼有伴唱和管弦乐的音乐形式
戏曲的雏形 代表作:《大面》《拨头》《踏摇娘》
两种歌舞形式的出现直接促成了戏曲雏形的产生
宋元时期
1、、杂戏(北曲)
1、宋杂剧
由歌舞戏和参军戏发展而来
有唱歌、动作、化妆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
通常由“艳段”“正杂剧”“散段”三部分组成
角色行当: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
滑稽戏:对白为主、歌舞戏:歌舞为主
2、元杂剧
又被称为“元曲” 一本四折 有时加“楔子”
元杂剧由“曲”“宾白”“科”三个部分组成
一人主唱 偶有多人主唱 歌词一韵到底
每折由相同宫调若干曲牌组成 一宫到底
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锣等
多种曲牌连接方式 七声音阶 现实、历史题材 节奏强烈 字多声少 风格豪放粗狂
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白朴《梧桐雨》
《窦娥冤》
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取材于“东海孝妇”民间故事
真实而深刻反映了元统治下中国社会的黑暗
科举制度废除,文人社会低下
具有民主精神的作品,披露社会黑暗政治的罪恶
2、南曲
1、宋南曲
戏文 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
2、元南戏
一本有十几折甚至几十折,每折都比较短小
宫调的使用不受限制,可以随时换韵
演唱上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形式 增加多种演唱形式
风格婉转细腻 五声音阶 曲牌连缀 四大传奇
《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
后加《琵琶记》形成“五大传奇”
3、杂剧与南戏的差异
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
汉族音乐更多保存在南方
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
明清时期
1、四大声腔
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民间各地音乐融合形成的不同的声腔形式
1、海盐腔
形成于浙江海盐地区,曲牌连缀体结构
行当分生 旦 净 末 丑,官话演唱
伴奏乐器有鼓 板 锣等
风格温柔委婉,流行于上层社会
2、弋阳腔
元代后期江西一带形成,曲牌连缀体结构
行当分生 旦 净 末 丑
演唱形式是一人演唱,众人帮腔
伴奏只用打击乐,风格粗狂豪迈
3、余姚腔
明代余姚地区形成,只用鼓板伴奏
“滚调”突破了曲牌连缀体的结构形式
4、昆山腔
元末出现在江苏昆山一带
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进行改进
吸收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的长处
融合北曲的演唱艺术,发展出“新声”
舒缓轻柔,被称为“水磨腔”
5、魏良辅
明代戏曲音乐家、革新家
“昆曲之祖”“曲圣”创制“水磨腔”
6、昆曲
梁辰鱼《浣纱记》推动昆山腔传播
《浣纱记》
根据明代传奇吴越春秋改编
西施和范蠡以及吴越的战争故事
开拓了昆山腔的传奇部分
万历年末成为全国性剧种
从明天启到清康熙一百年间昆曲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昆曲的特点
演唱方面:唱法讲究 风格细腻 延续了“水磨腔”的唱腔
节奏方面:节奏舒缓 增加了“赠板”
作曲方面:创制新曲牌 吸收大量南北曲牌
伴奏组成:以笛子主奏 配以笙 萧等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汤显祖《牡丹亭》 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2、乱弹
1、花雅之争
昆弋之争是戏曲界雅俗之争的代表
“花部”和“雅部”
昆曲在明中叶以后被称为“正声”
2、梆子腔
“乱弹”“秦腔”“西安秦腔”
板腔体首创剧种
通过速度 节奏 板式的变化来表现作品
“欢音”“苦音”
3、皮黄腔
西皮与二簧腔的合称 板式变化体
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庄重
西皮旋律多变,节奏紧促,唱腔明快
在皮黄腔的基础上形成京剧
3、京剧
以西皮和二簧为主要声腔体系的戏曲品种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推动京剧繁荣
艺术特点
1、唱腔以二簧和西皮为主,吸收昆曲曲牌和民间地方声腔音乐
2、在伴奏上组成以京胡为主奏的伴奏乐队,吸收了梆子戏的锣鼓音乐
3、语言上文字通俗易懂
4、表演上吸收了梆子戏的歌舞演技
5、京剧在角色行当服装道具吸收了戏曲之长
后期发展
1、清末民初
潘月樵和夏氏兄弟“海派京剧”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2、“五四”之后(戏曲改良运动)
周信芳“麒派”《宋教仁》《四进士》
梅兰芳“梅派”《天女散花》《贵妃醉酒》
程砚秋“程派”《荒山泪》《窦娥冤》
富连成班
叶春善在北京创立
我国京剧发展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首屈一指的科班
5、文人音乐、古琴音乐发展脉络
1、南北朝
古琴音乐
1、《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广陵绝响》
汉代大型琴曲 聂政刺韩王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分为刺韩 冲冠 发怒 投剑等小标题
四十五个段落 六个部分:开指 小序 大序 正声 乱声 后续
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一部具有杀伐气息的作品
2、《胡笳十八拍》
琴歌 相传为汉魏时期蔡文姬所作
全曲18段 题材为蔡文姬一生坎坷遭遇
蒙汉交融
3、《酒狂》
古琴曲 魏晋南北朝阮籍创作
由五个段落和一个尾声组成变奏曲
借酒佯狂为主旨 揭露当权者凶暴
展示文人文化修养
4、《碣石调.幽兰》
古琴曲 用文字保存下来
我国现存最早琴谱 仅有一部文字谱作品
南朝梁国秋明传谱 谱本为唐人抄本
因首句有“东临碣石”而名“碣石调”
源于“瑟调曲”《陇西行》
抒发了文人隐士的清高思想
全曲四段 出现了纯律
5、《梅花三弄》
古琴曲又名《梅花引》《梅花曲》
一般认为唐代颜师古改编《玉妃引(笛曲)》为古琴曲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全曲十段 两大部分 梅花主题出现三次 歌颂高尚节操的人
文人代表
2、嵇康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具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善弹《广陵散》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称为“嵇氏四弄”
与蔡邕“蔡氏五弄”合称为“九弄”
《声无哀乐论》
嵇康所著音乐美学论著
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问答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核心观点: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乐是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存在,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与儒家对立
大胆否定儒家音乐美学观点,推动中国美学历史发展
3、阮籍
竹林七贤之一 创组琴曲《酒狂》
完成一篇音乐理论著述《乐论》
表面继承儒家观点 实际批判司马家族
2、隋唐
1、古琴音乐
1、《大胡笳》
唐代琴曲 董庭兰所作 与《小胡笳》并称为“胡笳二本”
最初见于《古乐今录》
2、《小胡笳》
唐代琴曲 章法与《广陵散》接近
现存乐谱和小标题 驻守边塞思念之情
3、《梅花三弄》
《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
相传此曲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 后被唐朝颜师古改变成古琴曲
全曲分十段,两大部分
4、《离骚》
唐代大型琴曲 陈康士根据屈原作品而作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十八段 三部分
3、宋元
1、词调音乐
1、词乐(词调音乐)
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歌曲形式
题材有多种类型 曲调被称为“曲子”
曲调来源:传统古曲 民间曲牌 外来音乐
歌词被称为“曲子词”或“词”
有多种题材类型:令、慢、引、近
主要创作手法是“依乐填词”
常用技法:减字 偷声 摊破 犯调 自度曲
2、姜夔
南宋“格律派”词人、音乐家,擅长创作“自度曲”
“白石道人”《白石道人歌曲》
3、《白石道人歌曲》
采用了三种记谱法来记录不同类型的歌曲
俗字谱记谱法
律吕谱记谱法
减字谱记谱法
4、姜夔自度曲
自己创作的新歌,共14首
每首作品前有“小序” 题材多为对身世的悲叹
代表作品:《鬲溪梅令》《杏花天影》《扬州慢》
5、《扬州慢》
1176年姜夔创作的自度曲
反映姜夔爱国思想的名作
6、《杏花天影》
1187年姜夔创作的自度曲
在乘舟到南京途中书写的作品
表达了忧郁和压抑的复杂情感
2、古琴音乐
1、“浙派”琴乐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一带出现的以郭沔为师承的琴学流派
代表人物与作品:郭沔《潇湘水云》
2、郭沔
宋代琴家 号楚望 浙派核心人物
《潇湘水云》《飞鸣吟》《泛沧浪》
3、《潇湘水云》
浙派代表曲目 最早刊于《神奇秘谱》
明代有10段 清代18段 全曲四大部分
作品表达了对宋朝大势已去的叹息
4、刘志芳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忘机曲》
5、徐天敏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泽畔吟》
6、毛忠敏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渔歌》
4、明清
1、古琴音乐
1、浙派徐门
徐诜 延续了宋代以来浙派的风格 风格多舒畅而清悦
2、虞山派
严徵 “琴川社”“清 微 淡 远” ,徐上瀛“二十四况”《溪山琴况》
3、广陵派
徐常遇 演奏风格接近虞山派
4、古琴琴曲
《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
6、音乐思想
三大美学著作
《乐记》
西汉
我国最早的美学著作 儒家经典
1、论述了“礼”和“乐”功能与关系
2、阐述了音乐的本质
3、强调音乐与政治和社会的联系
4、强调音乐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5、强调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6、论述了音乐的美感认识
《声无哀乐论》
南北朝
嵇康所著音乐美学论著
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问答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核心观点: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乐是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存在,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与儒家对立
大胆否定儒家音乐美学观点,推动中国美学历史发展
《溪山琴况》
明清
中国古代三大美学论著最后一部
作者徐上瀛
用二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古琴演奏的美学标准
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1、远古、秦
1、远古时期音乐思想
1、全体成员创作,为全体成员服务
2、与宗教及巫术联系密切
起源
1、模仿说《吕氏春秋》
2、情感说《东记》
3、劳动说《吕氏春秋》《淮南子》
2、春秋战国的音乐思想
1、儒家
(1)孔子
倡乐 从统治阶级出发“礼乐治国”
社会功能、教化功能
“尽善尽美”美学原则
(2)孟子
继承孔子“仁”学的基础 博爱观
(3)荀子
《荀子·乐论篇》 (公孙仲尼)批评非乐观点
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篇专论
对音乐的引导和节制
第一部百科全书理论著作
主要思想
1、乐与物:物动心感
2、乐与政:音乐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
3、乐与情:音乐美感,关乎人类生活 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4、社会功能:音乐可以配合统治者统治
2、墨家
墨子:非乐 从劳动者利益出发
3、老、庄学派
老子:大音希声
庄子:天籁、地籁、人籁
2、魏晋南北朝
1、阮籍
竹林七贤之一 创组琴曲《酒狂》
完成一篇音乐理论著述《乐论》
表面继承儒家观点 实际批判司马家族
2、嵇康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具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善弹《广陵散》
3、隋唐
1、唐太宗的音乐思想
“治之隆替,岂此之由”
音乐与国家的兴旺无关
与儒家音乐思想相悖 倾向于“声无哀乐”
2、白居易的音乐思想
年轻时代:音乐是统治者的工具
仕途失意: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手段
7、音乐机构
夏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人员
1、春秋战国
1、大司乐
最初为周朝乐官之长职位名称,后指周朝音乐机构
组织宫廷音乐表演和贵族子弟音乐教育
我国最早有完备体系的音乐教育机构
由行政、教学、表演三个部分组成
教习雅乐,涉及音乐理论、演唱、舞蹈
目的在于巩固王室统治,防止奴隶抗争
“德音”“和”为雅乐审美标准
2、孔子私学
孔子私学:礼乐射御书数
促进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3、采风制度
周代统治阶级到民间收录民歌的文化活动
实为统治者巩固权力的一种监察制度
2、秦汉
1、乐府
春秋时期的宫廷音乐机构
始建于秦 汉代沿用并扩建
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音乐 巩固社会统治
汉哀帝撤销
2、李延年
汉代乐府最高领导人 音乐家
被称为“协律都尉”
为汉武帝创《郊祀歌》十九章
根据西域“摩柯兜勒”创制”新声二十八解“
为汉地吸收西域音乐创作最早记录
3、隋唐
(一)、太乐署
太常寺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监督雅乐和燕乐 考核培训宫廷艺人
融合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功能
人数最多时有上万人
我国封建社会最具质量与规模的教育机构
(二)、鼓吹乐
太常寺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管理军乐 演奏鼓吹乐
(三)、教坊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为宫廷燕乐培养音乐人才
乐工水准较高
内教坊 长安洛阳两地左右教坊五处
《乐书》《教坊记》
(四)、梨园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在禁苑设置的音乐机构
教习演奏法曲 专业乐器的机构
乐工为精选出的 通常有300余人
皇帝梨园弟子
(五)、乐籍制度
将犯法者家族没入乐籍成为专业乐人的一种制度
成熟与唐代晚期
(六)、养伎制度
养“女乐”是我国古代自宫廷至社会贵族文人所持有的的一种习俗,在政府以法律形式颁布后,成为一种“合法”制度
4、唐后
唐朝以后,宫廷政府不再如前朝强大,无法支撑庞大的音乐机构开销
连年的战乱,不完整的国土
民间音乐兴起,音乐中心从宫廷转入民间
8、说唱音乐
春秋战国
《成相篇》
《荀子》所载一段唱词
可能为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
内容通俗 主要是对统治者的批判
说唱本子分为三个大段落
包含同一节奏五十六次重复
以“相”作为伴奏乐器
唐
俗讲和变文
俗讲:唐代佛寺中讲故事唱经的说唱形式
变文:俗讲所用的文本
结合韵文和散文的表演方式
分为两类
宣扬佛教教义
讲述世俗故事
宋元
(一)、鼓子词
宋代出现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音乐形式
由于用鼓来伴奏得名
重复同一曲牌
赵德璘《元徵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
(二)、诸宫调
宋代孔三传创立的大型说唱形式
由不同宫调曲牌连接演唱 故名诸宫调
结构较大、曲调丰富 伴奏乐器:鼓、板、笛等
最完整的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14个宫调 151个曲牌)
《刘知远诸宫调》《天宝轶事诸宫调》
(三)、货郎儿
货郎儿
宋代民间说唱音乐形式,也是职业名称
叫卖声逐渐发展成民间曲牌 货郎太平歌
转调货郎儿
货郎儿的高级发展形式 说长篇故事为主
将货郎儿曲牌折成两个部分,中间加入一个或多个曲牌 转调货郎儿还可以联套使用
最成熟的形式“九转货郎儿”
(四)、陶真与涯词
1、陶真
宋元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用琵琶伴奏
代表人物为“路岐人”
2、涯词
宋代在城市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题材多为灵怪故事、铁骑公案等
后来被傀儡戏所吸收
明清
(一)、弹词
苏州弹词
明清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一般认为由宋代陶真发展而来
苏州弹词最具有代表性
多用琵琶、三弦等弹弦乐器伴奏
演唱形式:单档、双档、三档
题材:长篇、中篇、短篇、开篇
曲目:《林冲踏雪》《宫怨》《鸳鸯拜月》
陈调:陈玉乾 苍凉粗犷 商调式 多过门
俞调:俞秀山 婉转优美 “上二五、下四三”腔格
马调:马如飞 质朴雄健 平稳中庸
蒋调 丽调
(二)、鼓词
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曲艺
演员以鼓为伴奏、击鼓做节,故命名为鼓词
1、西河大鼓
起源于河北农村
马三峰在“木板大鼓”基础上吸收了戏曲的声腔,并调整了乐器伴奏
2、山东大鼓
流传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梨花大鼓”
著名艺人
郝老风:“北口”创始人
王小玉:“南口”创始人
3、京韵大鼓
演唱上以京音代替方言
借鉴了京剧及其剧种的唱腔
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吸收了戏曲的声腔,并调整了乐器伴奏
曲调流畅、跌宕起伏、字正腔圆
刘宝全
《单刀会》《白帝城》
白云鹏、骆玉笙
(三)、牌子曲
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
各地曲牌体曲艺的总称
以“曲牌连缀体”构成的套曲
用于演唱故事情节
京津地区“单弦牌子曲”
河南“大调曲子”
江苏“扬州清曲”
四川“四川清音”
伴奏乐器
北方多以三弦为主
南方以琵琶、二胡、扬琴为主
(四)、道情
原为道士传道时所唱歌曲
后演变为说唱形式
演唱时需要怀抱渔鼓
手持简板击节说唱
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曲调丰富
主要用于宣扬教义
(五)、琴书
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多用各地方言演唱
曲调多来于各地民间小调
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
9、琵琶音乐的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
最早记录
东汉刘熙《释书》最早记录
直径 圆型音箱 音位弦数不固定
阮
“琴琵琶”“秦汉子”
竹林七贤“阮咸”
真正传入
中原与西域的贸易
“曲颈琵琶”“胡琵琶”
梨形音箱 四弦四柱
琵琶
第一个高潮:隋唐
琵琶发展
琵琶成为宫廷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且都处于领导地位
白居易《琵琶行》
演奏技巧
横抱琵琶变竖抱琵琶
手指演奏演变为拨子演奏
结构变化
四个音品增至十六个“四相十二品”
琴颈加宽 琴箱变窄 左手按下部音位
极大推动了琵琶技法的发展
指法
共有五六十种
右手
轮指系统
弹挑系统
左手
按指系统
推位系统
代表人物
苏祗婆 康昆仑
代表作品
《霓裳曲》《杨柳枝》
第二个高潮:明清
琵琶发展
琵琶走向民间
成为说唱艺人主要伴奏乐器
“文曲”
抒情 运用左手
“武曲”
写实 运用右手
代表人物
李进楼 鞠士林
流派
崇明派 无锡拍 平湖派
代表作品
《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华秋萍琵琶谱》《南北派十三套琵琶新谱》
明、清时期的音乐
概述
1、明朝(1368-1644)
2、清朝(1644-1911)
一、民间音乐
1、小曲/小唱
明清时期,民间的声乐歌曲
城市小曲演唱形式繁多,流传曲牌相当多
“一曲多变”“一曲前后部分分开运用”
“一曲重叠运用”“多曲连成一套”
代表作品:《山门六喜》《三阳开泰》
2、蒲松龄俚曲
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
当地方言、有说有唱、通俗易懂
二、民间歌舞
1、木卡姆
(1)、定义
新疆维吾尔族的古典大曲,统一调式体系
是由声乐、器乐、舞蹈组成的大型套曲
以七声音阶为主,兼有五、六声调式
(2)、分类
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
(3)、十二木卡姆
《热克》《切比亚特》《伊拉克》等
“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
2、囊玛
藏族古典歌舞音乐,或称“朗玛”
由引子、歌曲、舞曲组成
有器乐伴奏,乐舞编制丰富
3、堆谐
又称“堆谢”
流传于西藏雅鲁藏布江的歌舞
缓慢到急速
4、云南纳西族音乐
分为“热美蹉”“白沙细乐”“洞经音乐”
《文昌大洞仙经》
5、秧歌
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最初为纯粹的唱歌形式,后加入舞蹈
有大场、小场之分
6、花鼓
又称打花鼓,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以“凤阳花鼓”最为著名
表演形式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胡琴伴奏
反映人民贫苦生活
三、说唱音乐
(一)、弹词
苏州弹词
明清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一般认为由宋代陶真发展而来
苏州弹词最具有代表性
多用琵琶、三弦等弹弦乐器伴奏
演唱形式:单档、双档、三档
题材:长篇、中篇、短篇、开篇
曲目:《林冲踏雪》《宫怨》《鸳鸯拜月》
陈调:陈玉乾 苍凉粗犷 商调式 多过门
俞调:俞秀山 婉转优美 “上二五、下四三”腔格
马调:马如飞 质朴雄健 平稳中庸
蒋调 丽调
(二)、鼓词
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曲艺
演员以鼓为伴奏、击鼓做节,故命名为鼓词
1、西河大鼓
起源于河北农村
马三峰在“木板大鼓”基础上吸收了戏曲的声腔,并调整了乐器伴奏
2、山东大鼓
流传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梨花大鼓”
著名艺人
郝老风:“北口”创始人
王小玉:“南口”创始人
3、京韵大鼓
演唱上以京音代替方言
借鉴了京剧及其剧种的唱腔
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吸收了戏曲的声腔,并调整了乐器伴奏
曲调流畅、跌宕起伏、字正腔圆
刘宝全
《单刀会》《白帝城》
白云鹏、骆玉笙
(三)、牌子曲
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
各地曲牌体曲艺的总称
以“曲牌连缀体”构成的套曲
用于演唱故事情节
京津地区“单弦牌子曲”
河南“大调曲子”
江苏“扬州清曲”
四川“四川清音”
伴奏乐器
北方多以三弦为主
南方以琵琶、二胡、扬琴为主
(四)、道情
原为道士传道时所唱歌曲
后演变为说唱形式
演唱时需要怀抱渔鼓
手持简板击节说唱
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曲调丰富
主要用于宣扬教义
(五)、琴书
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多用各地方言演唱
曲调多来于各地民间小调
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
四、戏曲音乐
(一)、四大声腔
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民间各地音乐融合形成的不同的声腔形式
1、海盐腔
形成于浙江海盐地区,曲牌连缀体结构
行当分生 旦 净 末 丑,官话演唱
伴奏乐器有鼓 板 锣等
风格温柔委婉,流行于上层社会
2、弋阳腔
元代后期江西一带形成,曲牌连缀体结构
行当分生 旦 净 末 丑
演唱形式是一人演唱,众人帮腔
伴奏只用打击乐,风格粗狂豪迈
3、余姚腔
明代余姚地区形成,只用鼓板伴奏
“滚调”突破了曲牌连缀体的结构形式
4、昆山腔
元末出现在江苏昆山一带
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进行改进
吸收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的长处
融合北曲的演唱艺术,发展出“新声”
舒缓轻柔,被称为“水磨腔”
5、魏良辅
明代戏曲音乐家、革新家
“昆曲之祖”“曲圣”创制“水磨腔”
6、昆曲
梁辰鱼《浣纱记》推动昆山腔传播
《浣纱记》
根据明代传奇吴越春秋改编
西施和范蠡以及吴越的战争故事
开拓了昆山腔的传奇部分
万历年末成为全国性剧种
从明天启到清康熙一百年间昆曲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昆曲的特点
演唱方面:唱法讲究 风格细腻 延续了“水磨腔”的唱腔
节奏方面:节奏舒缓 增加了“赠板”
作曲方面:创制新曲牌 吸收大量南北曲牌
伴奏组成:以笛子主奏 配以笙 萧等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汤显祖《牡丹亭》 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二)、乱弹
1、花雅之争
昆弋之争是戏曲界雅俗之争的代表
“花部”和“雅部”
昆曲在明中叶以后被称为“正声”
2、梆子腔
“乱弹”“秦腔”“西安秦腔”
板腔体首创剧种
通过速度 节奏 板式的变化来表现作品
“欢音”“苦音”
3、皮黄腔
西皮与二簧腔的合称 板式变化体
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庄重
西皮旋律多变,节奏紧促,唱腔明快
在皮黄腔的基础上形成京剧
(三)、京剧
以西皮和二簧为主要声腔体系的戏曲品种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推动京剧繁荣
艺术特点
1、唱腔以二簧和西皮为主,吸收昆曲曲牌和民间地方声腔音乐
2、在伴奏上组成以京胡为主奏的伴奏乐队,吸收了梆子戏的锣鼓音乐
3、语言上文字通俗易懂
4、表演上吸收了梆子戏的歌舞演技
5、京剧在角色行当服装道具吸收了戏曲之长
五、器乐音乐
(一)、古琴音乐
1、浙派徐门
徐诜 延续了宋代以来浙派的风格 风格多舒畅而清悦
2、虞山派
严徵 “琴川社”“清 微 淡 远” ,徐上瀛“二十四况”《溪山琴况》
3、广陵派
徐常遇 演奏风格接近虞山派
4、古琴琴曲
《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
(二)、琵琶音乐
李进楼
《十面埋伏》
我过最早的琵琶武曲之一,最早见于《华秋萍琵琶谱》
(三)、乐种
1、西安鼓乐
分为“坐乐”和“行乐”
演奏风格:僧 道 俗三派
多以笛子主奏,配以笙管及打击乐
《尺调双云八拍坐乐全套》
2、福建南音
主要由“曲”“指”“谱”组成
包括清唱和器乐演奏两种艺术形式
伴奏乐器:洞箫 琵琶 笙 筝等
“上四管”和“下四管”
代表作品《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白鸟归巢》
3、“苏南吹打”
流行于江苏一带
有十番鼓 十番锣鼓 粗吹锣鼓不同类型
十番鼓
流行于江苏、北京、天津地区的乐种
又名“吹打”或“十番笛”
鼓段是音乐的基本结构
《一封书》《满庭芳》
十番锣鼓
流行于江苏 北京 天津地区的乐种
僧 道 俗三个流派
“粗 细 清 丝竹”
《十八六四二》《鱼合八》
4、“侗族大歌”
流行于贵州、广西侗族自治区的音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有“古楼大歌”“戏曲大歌”等七种
主要内容是对自然声音的模仿
起源于春秋战国《越人歌》
代表作品《珠郎娘美》
5、晋北笙管乐
僧 道 俗三个流派
管乐主奏
三大调:本调 上字调 凡字调
《春天套》《扮妆台套》《采茶》《鹅郎套》
6、山西八大套
晋北笙管乐等乐种传承的八套曲目
《推轱辘》《青天歌》《箴言》《扮妆台》《劝金杯》《鹅郎套》《十二层楼》《大骂玉郎》
7、河北音乐会
8、智化寺音乐
流行于北京地区 管子主奏
佛教法事活动
《料峭》《小华严》
六、音乐理论
1、朱载堉
明代科学家和音乐家
《乐律全书》:《律历通融》《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算学新说》
2、新法密率
在中国乐律学历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
真正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
彰显了中国乐律学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
3、戏曲理论著作
明 朱权《太和正音谱》 徐渭《南词叙录》
李开元《词谑》 王骥德《曲律》
徐大椿《乐府传声》
七、曲谱与论著
(一)、工尺谱
我国一种传统唱名谱 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
最早见于明代朱载堉“零星小舞谱曲谱”
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谱字
谱中有板 眼 广泛应用于戏曲、器乐、声乐中
(二)、论著与乐谱
1、《神奇秘谱》
明代 朱权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
分上 中 下三卷
《广陵散》《梅花三弄》《高山流水》
2、《风宣玄品》
3、《魏氏乐谱》
明 宫廷乐师 魏双侯
4、《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清 庄亲王允禄奉乾隆命遍篡的一部曲谱集
收录2094首曲牌 连同变体4466个
研究南北曲音乐的丰富参考资料
5、《纳书楹曲谱》
清代叶堂编的戏曲谱集
收录:《玉茗堂四梦》《西厢记》
6、《五知斋琴谱》
清 徐祺传谱的古琴音乐曲谱集 广陵派曲谱
《鸥鹭忘机》《风雪引》《良宵引》《渔歌》《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
7、《弦索备考》
清代蒙古人容斋编著乐谱
因载十三首作品也称《弦索十三套》
我国目前所见第一部器乐合奏谱
工尺谱记载
8、《华秋萍琵琶谱》
华秋萍编订
收录南北派琵琶大曲6首 小曲32首
我国最早刊印的琵琶谱
比较完整的琵琶指法符号
9、《溪山琴况》
中国古代三大美学论著最后一部
作者徐上瀛
八、西洋音乐的传入
1、明代万历年间
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利玛窦 《西琴曲意》
2、明末
比利时教父汤若望 《钢琴学》
3、清初康熙时期
比利时 南怀仁《律吕正义·续编》
中国刊行的第一部汉文西洋乐理论著作
宋、辽、金、元时期的音乐
概述
1、宋朝(960-1279)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2、元朝(1271-1368)
一、文人音乐
(一)、词调音乐
1、词乐(词调音乐)
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歌曲形式
题材有多种类型 曲调被称为“曲子”
曲调来源:传统古曲 民间曲牌 外来音乐
歌词被称为“曲子词”或“词”
有多种题材类型:令、慢、引、近
主要创作手法是“依乐填词”
常用技法:减字 偷声 摊破 犯调 自度曲
2、姜夔
南宋“格律派”词人、号“白石道人”、音乐家,擅长创作“自度曲”
《白石道人歌曲》
采用了三种记谱法来记录不同类型的歌曲
俗字谱记谱法
律吕谱记谱法《越九歌》
减字谱记谱法《古怨》
姜夔所作词曲谱集
姜夔自度曲
自己创作的新歌,共14首、主要记录在《白石道人歌曲》中
每首作品前有“小序” 题材多为对身世的悲叹
代表作品:《鬲溪梅令》《杏花天影》《扬州慢》
《扬州慢》
1176年姜夔创作的自度曲
反映姜夔爱国思想的名作
《杏花天影》
1187年姜夔创作的自度曲
在乘舟到南京途中书写的作品
表达了忧郁和压抑的复杂情感
(二)、古琴音乐
1、“浙派”琴乐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一带出现的以郭沔为师承的琴学流派
代表人物与作品:郭沔《潇湘水云》
2、郭沔
宋代琴家 号楚望 浙派核心人物
《潇湘水云》《飞鸣吟》《泛沧浪》
3、《潇湘水云》
浙派代表曲目 最早刊于《神奇秘谱》
明代有10段 清代18段 全曲四大部分
作者身处潇湘水合流处,观九嶷山云水奔腾而创作
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宋朝大势已去的叹息
4、刘志芳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忘机曲》
5、徐天敏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泽畔吟》
6、毛忠敏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渔歌》
二、民间歌曲和小曲
1、瓦肆与勾栏
(1)瓦肆:宋代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2)勾栏:民间艺人表演音乐、歌舞、杂戏的场所
2、叫声
叫卖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唱曲形式
3、嘌唱
有鼓伴奏的唱曲形式
4、小唱
用拍板伴奏的唱曲形式
5、唱赚
以多种曲调演唱形式和一定的曲体结构组成的大型唱曲形式
张五牛创立 鼓、板、笛伴奏
由“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
缠令:前有引子后有尾,中间是若干曲牌
缠达:前有引子(后有尾),中间两个曲牌循环
唱赚的文本叫做“赚词” 所用曲调称为“赚”
复赚:多套长篇的唱赚形式 爱情、英雄题材
《园舍市语》《愿成双》
为其后诸宫调与杂剧音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说唱音乐
(一)、鼓子词
宋代出现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音乐形式
由于用鼓来伴奏得名
重复同一曲牌
赵德璘《元徵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
(二)、诸宫调
宋代孔三传创立的大型说唱形式
由不同宫调曲牌连接演唱 故名诸宫调
结构较大、曲调丰富 伴奏乐器:鼓、板、笛等
最完整的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14个宫调 151个曲牌)
《刘知远诸宫调》《天宝轶事诸宫调》
(三)、货郎儿
货郎儿
宋代民间说唱音乐形式,也是职业名称
叫卖声逐渐发展成民间曲牌 货郎太平歌
转调货郎儿
货郎儿的高级发展形式 说长篇故事为主
将货郎儿曲牌折成两个部分,中间加入一个或多个曲牌 转调货郎儿还可以联套使用
最成熟的形式“九转货郎儿”
(四)、陶真与涯词
1、陶真
宋元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用琵琶伴奏
代表人物为“路岐人”
2、涯词
宋代在城市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题材多为灵怪故事、铁骑公案等
后来被傀儡戏所吸收
四、戏曲音乐
(一)、杂戏(北曲)
1、宋杂剧
由歌舞戏和参军戏发展而来
有唱歌、动作、化妆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
通常由“艳段”“正杂剧”“散段”三部分组成
角色行当: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
滑稽戏:对白为主、歌舞戏:歌舞为主
2、元杂剧
又被称为“元曲” 一本四折 有时加“楔子”
元杂剧由“曲”“宾白”“科”三个部分组成
一人主唱 偶有多人主唱 歌词一韵到底
每折由相同宫调若干曲牌组成 一宫到底
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锣等
多种曲牌连接方式 七声音阶 现实、历史题材 节奏强烈 字多声少 风格豪放粗狂
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白朴《梧桐雨》
《窦娥冤》
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取材于“东海孝妇”民间故事
真实而深刻反映了元统治下中国社会的黑暗
科举制度废除,文人社会低下
具有民主精神的作品,披露社会黑暗政治的罪恶
(二)、南曲
1、宋南曲
戏文 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
2、元南戏
一本有十几折甚至几十折,每折都比较短小
宫调的使用不受限制,可以随时换韵
演唱上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形式 增加多种演唱形式
风格婉转细腻 五声音阶 曲牌连缀 四大传奇
《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
后加《琵琶记》形成“五大传奇”
3、杂剧与南戏的差异
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
汉族音乐更多保存在南方
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
(三)、散曲
金元以来在北方形成的一种艺术性较高的程式唱曲形式
创作方式:“依声填词”,多为人文填词 多在歌楼酒馆演唱
题材:“小令”“带过曲”“套数”
小令:单个曲牌
带过曲:两个或三个同宫曲牌组成
套数:同一宫调若干曲牌组成 结构长大 叙述故事为主
“幺篇”和“煞”
北曲:高亢直白 金戈铁马 七声音阶
南曲:细腻委婉 儿女情长 五声音阶
五、器乐合奏音乐
(一)、民间合奏形式
1、细乐
2、清乐
3、小乐器
4、鼓板
(二)、宫廷合奏形式
1、教坊大乐
宫廷燕乐中规模最大的合奏形式
乐器有筚篥、龙笛、笙、萧等13种
整个乐队最多时达300人
2、随军番部大乐
用于宫廷仪仗,人数达50余人
3、马后乐
随在皇帝驾后骑在马上演奏鼓吹乐
(三)、其他
《海清拿天鹅》
元代琵琶曲 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手弹琵琶套曲
胡琴
前身为“奚琴”
六、乐律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
(一)、理论
1、蔡元定的十八律
用三分损益法生至十八律
前十二律成为“正律”,后六律称为“变律”
仍然未能解决“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
2、《唱论》
元代出现的我国最早一部关于歌唱艺术的论著
涉及古代歌唱家、声乐作品的风格与特点
演唱技巧的探讨等
提出“字真、句笃、依腔、贴调”
“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等美学标准
3、元曲六宫十一调
元代燕南芝庵《唱论》所记述的十七个宫调
4、陈旸《乐书》
音乐的“百科全书”
5、《碧鸡漫志》
南宋 王灼 词曲评论笔记
论述上古至唐歌曲的演变
评述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
考证唐宋曲名与宫调问题
6、《琴史》
最早的琴史专著“人物传记式”的集大成体例
7、《唐会要·乐类》
8、《事林广记》
日常生活
9、《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
(二)、记谱法
律吕字谱
宋代以十二律名记录音高的一种宫廷雅乐记谱法
俗字谱
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由燕乐半字谱演变而来
隋、唐、五代十国的音乐
概述
1、隋朝(581-618)结束了中国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2、唐朝(618-907)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最为强盛的时代
3、五代十国(907-960)中国处于藩镇割据的局面
一、宫廷音乐
多部伎 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多部伎的燕乐体质
(一)、隋“七部乐”“九部乐”
1、隋“七部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2、隋“九部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二)、唐“九部乐”“十部乐”
1、唐“九部乐”
燕乐 西凉伎 高丽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扶南伎
2、唐“十部乐”
燕乐 西凉伎 高丽伎 高昌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扶南伎
(三)、“坐部伎”和“立部伎”
1、坐部伎
表演人数3-12人 歌舞乐均在“堂上”
注重个人技巧 风格委婉细腻 小型歌舞
《鸟月万岁歌》《长寿乐》
2、立部伎
表演人数64-180人 歌舞乐均在“堂下”
气势磅礴 风格雄伟 大型歌舞
《上元乐》《庆善乐》《五方狮子舞》
(四)、隋唐雅乐
开皇乐议 隋
因西域乐舞盛行,如何恢复“华夏正声”成为重要问题 针对于此,出现“开皇乐议”
在音乐领域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场历史性辩论
(五)、王建墓歌舞伎乐石刻
二、音乐机构和音乐制度
(一)、太乐署
太常寺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监督雅乐和燕乐 考核培训宫廷艺人
融合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功能
人数最多时有上万人
我国封建社会最具质量与规模的教育机构
(二)、鼓吹署
太常寺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管理军乐 演奏鼓吹乐
(三)、教坊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为宫廷燕乐培养音乐人才
乐工水准较高
内教坊 长安洛阳两地左右教坊五处
《乐书》《教坊记》
(四)、梨园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在禁苑设置的音乐机构
教习演奏法曲 专业乐器的机构
乐工为精选出的 通常有300余人
皇帝梨园弟子
(五)、乐籍制度
将犯法者家族没入乐籍成为专业乐人的一种制度
成熟与唐代晚期
(六)、养伎制度
养“女乐”是我国古代自宫廷至社会贵族文人所持有的的一种习俗,在政府以法律形式颁布后,成为一种“合法”制度
三、音乐形式与作品
(一)、燕乐
宫廷宴请宾客时所用音乐
(二)、燕乐大曲(曲子)
又称唐代大曲 大曲 歌舞乐三位一体
多段结构 结构庞大 音乐内容复杂
散序:乐器演奏 散板段落
中序:歌唱为主 乐器伴奏 抒情慢板
破:舞蹈为主 气氛热烈欢快
《霓裳羽衣舞》
(三)、《霓裳羽衣舞》
大曲作品 唐玄宗根据佛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作品
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姜夔搜集,部分记录在《白石道人歌曲》中
散序6段 中序18段 曲破12段
(四)、法曲
大型丝竹演奏形式 有唱歌 又名法乐
风格清净淡雅 名称来源于佛教
(五)、曲子
隋唐时期可以填写歌词的民间歌曲形式
文人音乐的主要形式
歌词为长短句 艺术性高
《念奴娇》《清平乐》《菩萨蛮》《望江南》《后庭花》《杨柳枝》
(六)、俗讲和变文
俗讲:唐代佛寺中讲故事唱经的说唱形式
变文:俗讲所用的文本
结合韵文和散文的表演方式
分为两类
宣扬佛教教义
讲述世俗故事
(七)、声诗
唐诗中有很多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后人称作“唐声诗”
其本质是唐代艺术歌曲
无论唱词和音乐均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八)、《阳关三叠》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曲》《阳关曲》
唐代非常流行,多为友人离别时咏唱作品
(九)、健舞和软舞音乐
唐代小型娱乐性舞蹈
已有“健舞”“软舞”之分
健舞动作迅捷,软舞动作舒缓
(十)、古琴音乐
1、《大胡笳》
唐代琴曲 董庭兰所作 与《小胡笳》并称为“胡笳二本”
最初见于《古乐今录》
2、《小胡笳》
唐代琴曲 章法与《广陵散》接近
现存乐谱和小标题 驻守边塞思念之情
3、《梅花三弄》
《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
相传此曲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 后被唐朝颜师古改变成古琴曲
全曲分十段,两大部分
4、《离骚》
唐代大型琴曲 陈康士根据屈原作品而作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十八段 三部分
(十一)、参军戏
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表演艺术
内容是对贪官污吏的戏弄
一般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
戏曲的重要原型之一
四、西域乐器
1、琵琶
曲颈琵琶 梨形琵琶 四弦四柱
段善本与康昆仑
2、筚篥
双簧竖吹乐器
龟兹传入 多应用于宫廷音乐
3、羌笛
吹管乐器 四孔
双管和单管两种形式
五、音乐家
1、万宝常:识音人 八十四调
2、祖孝孙:协律郎
3、李隆基:《霓裳羽衣舞》
4、张文收:《景云河清歌》
5、许合子:(永新)喉转一声 响传九陌
6、念奴:宫中第一伎
7、何满
8、张红红:记谱娘子
9、李龟年:善琵琶 筚篥 羯鼓作曲
10、康昆仑 段善本
六、音乐理论
(一)、六十调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调理论体系
(二)、“五旦七声”
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引入龟兹宫调理论
“五旦”是指以黄钟 太簇 林钟 南吕 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
“七声”是指七声音阶中任何一个音为主音 ,又可以构成七种调式
(三)、八十四调
第二个宫调理论体系
“五旦七声”理论发展而来
(四)、二十八调
隋唐至宋代我国燕乐所用宫调系统
对宋代以后各类音乐均具有影响
也称俗乐二十八调
(五)、旋宫转调
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
旋宫:指十二律每一律都可以作为“宫”音位
转调:指调式的变化
(六)、移调
乐器演奏手法
将作品整体移到一个新调
(七)、解
编曲手法 源自胡部音乐 解曲
解曲的节奏速度快 风格热烈
隋唐称为一种乐曲处理手法
常在乐曲结尾出现
七、文献与音乐
(一)、记谱法
1、减字谱
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创造中用减字笔拼成某种符号作为音位和手法的标记
音位谱 手法谱
《事林广记》中《黄莺吟》
《白石道人歌曲》中《古怨》
2、燕乐半字谱
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
弦索谱:琵琶、筝的记谱法 音位谱
管色谱:笛子、筚篥的记谱法 音名谱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最早记载
3、敦煌乐谱
燕乐半字谱抄写的琵琶谱 25首曲子
发现于敦煌石窟
舞谱
4、律吕谱
十二律名记录音高的曲谱
《白石道人歌曲》中《越九歌》
(二)、文献
《乐书要录》
武则天下令编写
乐律学书
《羯鼓录》
关于唐代羯鼓的珍贵史料
研究唐乐和当时少数民族音乐的珍贵资料
《教坊记》
中国古代俗乐论著
记载唐教坊故实
《乐府杂录》
唐代段安节编著
记载唐代乐制、词调起源
涉及音乐、歌舞、杂技等方面内容
《通典.乐典》
唐代社佑编著
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史典章制度的通史
保存大量珍贵资料
《太乐令壁记》
八、音乐思想
(一)唐太宗的音乐思想
“治之隆替,岂此之由”
音乐与国家的兴旺无关
与儒家音乐思想相悖 倾向于“声无哀乐”
(二)白居易的音乐思想
年轻时代:音乐是统治者的工具
仕途失意: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手段
九、中国传统音乐的外传
1、日本:日本和乐 三韩乐 唐氏(左方乐)
2、朝鲜半岛音乐:乡乐 唐乐 雅乐
中国古代音乐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一、远古时期的音乐
概述
1、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170万年前至1万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1万年至前2070年左右
2、禅让制时代
前2700年左右至前21世纪左右
3、远古时期音乐特征
1、全体成员创作,为全体成员服务
2、与宗教及巫术联系密切
3、诗、歌、舞三位一体
4、节奏是基本因素
(一)原始乐舞
1、远古时期的乐舞
1、《葛天氏之乐》农牧生活《玄鸟》
2、《朱襄氏之乐》抵抗干旱
3、《阴康氏之乐》抵抗水灾
4、《蜡辞》《伊耆氏之乐》祈求丰收
2、黄帝时期的乐舞
1、《弹歌》狩猎
2、《云门(云门大卷)》 黄帝 崇拜云图腾
3、《九泉》 少昊
4、《承云》 颛顼
5、《声歌》《六列》《六英》
3、尧时期乐舞
《咸池》 崇拜天星
4、舜时期乐舞
1、《箫韶》 崇拜神鸟
2、“千羽舞”
(二)原始乐器
《世本.作篇》的记载
“伏羲作琴”“神农作琴”
“伏羲造琴瑟”“庖牺氏作瑟”
“女娲作笙簧”“随作笙”
“垂作钟”“无句作磬”“夷作鼓”
1、贾湖骨笛
出土于河南舞阳
最早距今9000多-8600年
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乐器
多为鹤的腿骨制成
7孔居多,可吹奏六声七声音阶把七声音阶的理论提前到了八千年前
2、骨哨
河姆渡骨笛 骨头制成 2-3孔 更短小 7000年左右
3、石磬、陶钟、陶埙、鼓 土鼓(我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陶响器
(三)中国音乐的起源
1、模仿说《吕氏春秋》
2、情感说《东记》
3、劳动说《吕氏春秋》《淮南子》
二、夏、商时期的音乐
概述
1、夏王朝(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从禹到桀 世袭制
传14世 17个王 470年
2、商民族
从契到汤 世袭制
14代 400年
3、商王朝(前1600-前1046)
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从汤到纣 世袭制
传17世 31个王 554年
有成熟文字 青铜器时代 巫文化
(一)夏商乐舞
1、夏时期的乐舞
1、《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龠伴奏
2、“候人兮猗”情歌 南音
3、“时日曷丧?”咒骂统治者
2、商时期的乐舞
1、《大濩》 歌颂商汤伐桀
2、《雩舞》 求雨
3、《魌舞》 驱鬼逐疫
4、《桑林》 桑林之社 商之遗声
3、拓展
祭祀活动:翌祭 伐祭 龠祭 勺祭
乐人
夏:制《夏龠》的 皋陶
商:制《大濩》《晨露歌》的伊尹
商:制“北里之舞 靡靡之乐”的师延
夏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人员
(二)夏商乐器
1、夏时期的乐器
铜铃、陶埙、石磬
2、商时期的乐器
编磬:安阳殷墟 永启 永余 天余
编铙:河南安阳 亚弜编铙 5件一组
虎纹特磬、无音孔埙、排箫、兽面纹大铙、铜铃、铜鼓、骨哨
3、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
贲鼓:大鼓
豐:鼓
龠:排箫
言:单管吹管乐器
(三)夏商乐律
1、商代已有绝对音高的概念
2、初步形成了原始音阶体系
3、形成了半音音程概念,具备十二律学说的前提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概述
1、周朝(前1046-前221)
2、西周(前1046-前771)
制度化、体系化、奴隶社会音乐文化鼎盛时期
3、东周(前770-前22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郑卫之声兴起
一、礼乐制度
(一)西周时期
礼乐制度
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为核心的一套维护等级秩序的文化典章制度
1、八佾
佾:乐舞行列8人一列
天子:八佾 64人
诸侯:六佾 48人
卿大夫:四佾 32人
士:二佾 16人
2、乐悬
悬挂钟磬的规格
天子:四面 宫悬
诸侯:三面轩悬
卿大夫:两面 判悬
士:一面 特悬
3、房中乐
(二)东周时期
礼崩乐坏 八佾舞于庭
原因
1、旧有的音乐等级制度失去约束力
2、时代动荡,王室外流也导致了音乐传播
3、各种“世俗音乐”的兴起
二、“雅乐”与“郑卫之声”
(一)雅乐
1、雅乐
我国古代祭祀典礼使用的音乐
特点
1、队形变换的群舞形式
2、有规范程式
3、有特定内容和内涵
4、具有安定社会的教化作用
2、《大武》
周朝乐舞作品
歌颂武王伐纣的历史战功
《我将》《武》《般》《酌》
3、《六代乐舞》
西周祭祀宴享使用的六部乐舞
雅乐的最高典范
《云门》《咸池》《九韶》《大夏》《大濩》《大武》
《韶》-《九韶》
(二)郑卫之声
1、郑卫之音
周代商民后裔所在郑国和卫国的音乐
“淫声”“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与巫术联系密切
特点
1、表演者多为女性、侏儒、倡优
2、舞蹈动作夸张
3、音乐没有节制
4、题材内容随意
《乐记.魏文侯篇》称雅乐和郑卫之声为“古乐”和“新乐”
(三)燕乐
宫廷中除典礼外,在招待宾客、休闲娱乐中所使用的音乐礼仪
三、音乐机构
1、大司乐
最初为周朝乐官之长职位名称,后指周朝音乐机构
组织宫廷音乐表演和贵族子弟音乐教育
我国最早有完备体系的音乐教育机构
由行政、教学、表演三个部分组成
教习雅乐,涉及音乐理论、演唱、舞蹈
目的在于巩固王室统治,防止奴隶抗争
“德音”“和”为雅乐审美标准
2、六艺
孔子私学:礼乐射御书数
四、音乐作品
(一)、《易经中的民歌》
《易》《周易》《易经》
古代算卦书 儒家经典
商周歌谣 题材丰富
歌词以二、三、四言为主
(二)、《诗经》
1、《诗经》
我国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儒家经典
孔子所编 305首 可诵、奏、歌、舞
绝大部分为北方民歌 分为风、雅、颂
2、《风》
160篇 十五国民歌 周初到春秋中期
歌词通俗 风格质朴 篇幅较小 格式整齐
反映了真实社会面貌和人民情感
题材:劳动、生活、苦难、爱情等
《硕鼠》《关雎》《蒹葭》
3、《雅》
共105篇 贵族所做作品 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多为宴享之作 小雅多抒发个人情感
小雅常采用民间语言《采薇》
4、《颂》
共40部 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内容多为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
(三)、《楚辞》
1、《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歌曲题材
诗歌总篇
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集
屈原:《九歌》《离骚》《天文》《招魂》
2、《九歌》
屈原代表作品 对神崇拜的大型祭祀歌舞
浪漫主义气质 热烈感情 11部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常用“兮”
(四)、《成相篇》
《荀子》所载一段唱词
可能为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
内容通俗 主要是对统治者的批判
说唱本子分为三个大段落
包含同一节奏五十六次重复
以“相”作为伴奏乐器
(五)、四夷之乐
四夷地区的音乐
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六)、采风制度
周代统治阶级到民间收录民歌的文化活动
实为统治者巩固权力的一种监察制度
五、乐器分类法与乐器
(一)乐器分类法
周代出现
依据制作材料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
分别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二)乐器
1、金类乐器
指铜制乐器 编钟等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出土 湖北随县 65件
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
音律较准、保存完好
最早具有半音阶关系体系的大型定调乐器
钟身2828字 全钟3755字
一钟双音、五个八度
价值
1、体现春秋战国音乐水准
2、为律学研究提供参照和实物
3、一钟双音问题值得研究
2、石类乐器
多指磬、石磬
曾侯乙编磬:1978年出土 湖北随县 全41件 铭文693字
3、土类乐器
埙、缶
4、革类乐器
鼓(八音之领袖)
5、丝类乐器
弹拨类:琴、瑟、筝
拉弦类:筑
6、木类乐器
柷和敔 多用于雅乐
7、匏类乐器
笙:大小笙
芋
8、竹类乐器
排箫:编奏吹管乐器
篪:横吹乐器
9、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乐器
六、乐律学理论
(一)伶伦作律
黄帝命伶伦作律
(二)三分损益法
我国最早的生律法 以弦长计算乐律
《管子.地员篇》
最初之算出了五个音徵羽宫商角
(三)五声与十二律
1、五声
宫商角徵羽
2、十二律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单数 阳律 六律、双数 阴律 六吕(合称律吕)
(四)三分损益十二律
按三分损益法继续向下升至十二律 隔八相生法
(五)黄钟不能还原
(六)旋宫理论
周代出现的音乐理论
将不同音视作宫音,建构音阶调式
(七)曾侯乙编钟编磬乐律文字
(八)古代乐器测音
晋侯稣钟 南宫乎钟
七、音乐家
宫廷乐师
伶州鸠:周代著名乐官
师旷:晋国宫廷乐师
师涓:卫国宫廷乐师
师襄:卫国宫廷乐师 曾教孔子弹琴
师文:郑国宫廷乐师 得心应手
师已:鲁国宫廷乐师 唱歌理解深刻
民间乐师
秦青:战国歌手 教唱为职业
韩娥:韩国卖唱女子 余音绕梁
伯牙:《高山流水》收于 明 朱权《神奇秘谱》
八、音乐思想和理论著作
(一)音乐思想
1、儒家
(1)孔子
倡乐 从统治阶级出发“礼乐治国”
社会功能、教化功能
“尽善尽美”美学原则
(2)孟子
继承孔子“仁”学的基础 博爱观
(3)荀子
《荀子·乐论篇》 (公孙仲尼)批评非乐观点
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篇专论
对音乐的引导和节制
第一部百科全书理论著作
主要思想
1、乐与物:物动心感
2、乐与政:音乐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
3、乐与情:音乐美感,关乎人类生活 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4、社会功能:音乐可以配合统治者统治
2、墨家
墨子:非乐 从劳动者利益出发
3、老、庄学派
老子:大音希声
庄子:天籁、地籁、人籁
(二)《乐记》
我国最早的美学著作 儒家经典
西汉 刘德及其门人所作
1、论述了“礼”和“乐”功能与关系
2、阐述了音乐的本质
3、强调音乐与政治和社会的联系
4、强调音乐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5、强调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6、论述了音乐的美感认识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概述
1、秦朝(前221-前207)
2、汉朝(前206-220)
西汉前206-8
东汉25-220
3、魏晋南北朝(220-589)
三国220-265
西晋265-316
东晋十六国317-420
南北朝420-589
一、宫廷音乐
(一)、乐府
春秋时期的宫廷音乐机构
始建于秦 汉代沿用并扩建
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音乐 巩固社会统治
汉哀帝撤销
(二)、李延年
汉代乐府最高领导人 音乐家
被称为“协律都尉”
为汉武帝创《郊祀歌》十九章
根据西域“摩柯兜勒”创制”新声二十八解“
为汉地吸收西域音乐创作最早记录
(三)洛庄汉墓乐器群
编钟音乐在八度以上
可在三个调上构成三种七声音阶
将荀勖笛律三种音阶提前500年
二、民间音乐
(一)、百戏
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总称 又称“角抵戏”
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艺术形式
与“散乐”所指相同
(二)、鼓吹乐
1、鼓吹乐
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兼有歌唱
雄壮粗狂风格 分为横吹和鼓吹两种
与后来明清时期的民间吹打有深刻渊源
2、横吹
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 马上之乐
又被称为“鼓角横吹曲”
目前所传最早横吹曲辞《木兰辞》
3、鼓吹
以排箫、笳为主奏乐器 宫廷宴会使用
东汉时用于行军 被称为“短箫铙歌”
短箫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
豪迈威武风格 《有所思》《战城南》《上邪》
(三)、相和歌
北方兴起的演唱形式
后指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总称
表现形式包括三种
途歌:清唱
但歌:一人唱 三人和
相和歌:丝竹乐伴奏 演唱者执节
《江南》:相和歌正声 最早五言作品
(四)、相和大曲
多段大型歌舞套曲作品
相和歌的五个部分 艳曲解趋乱
艳
引子部分 因舞姿艳丽而得名
婉转抒情 乐器和舞蹈为主
曲
主体部分 以唱歌为主
有多段歌词
解
主体部分 曲间过渡段落
以器乐为主
趋乱
结尾部分 二者不同时使用
乱更为热烈 速度较快
多为大曲高潮
相和三调:平调 清调 瑟调
《陌上桑》
(五)、清商乐
南北朝汉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北方和南方汉族民间音乐的总称
主要成分为南风民间音乐
包括:相和歌 吴歌 西曲
表演形式和调式与相和歌相同
清商乐所用乐器:钟 磬 琴 瑟 击琴 琵琶 箜篌等十五种音乐
“华夏正声”
(六)、吴歌与西曲
1、吴歌
古代江苏一带民歌 风格细腻
题材多为男女爱情
多为五字一句或四句一段分节歌
曲尾有“送声”《子夜歌》
2、西曲
古代湖北一带民歌 风格委婉
长江商业繁盛产物
题材多游子离乡
四言 五言 七言 长短句
《乌夜啼》《莫愁乐》
(七)、歌舞戏
南北朝末年兴起的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载歌载舞、兼有伴唱和管弦乐的音乐形式
戏曲的雏形 代表作:《大面》《拨头》《踏摇娘》
三、器乐与乐器
(一)、古琴音乐
1、《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广陵绝响》
汉代大型琴曲 聂政刺韩王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分为刺韩 冲冠 发怒 投剑等小标题
四十五个段落 六个部分:开指 小序 大序 正声 乱声 后续
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一部具有杀伐气息的作品
2、《胡笳十八拍》
琴歌 相传为汉魏时期蔡文姬所作
全曲18段 题材为蔡文姬一生坎坷遭遇
蒙汉交融
3、《酒狂》
古琴曲 魏晋南北朝阮籍创作
由五个段落和一个尾声组成变奏曲
借酒佯狂为主旨 揭露当权者凶暴
展示文人文化修养
4、《碣石调.幽兰》
古琴曲 用文字保存下来
我国现存最早琴谱 仅有一部文字谱作品
南朝梁国秋明传谱 谱本为唐人抄本
因首句有“东临碣石”而名“碣石调”
源于“瑟调曲”《陇西行》
抒发了文人隐士的清高思想
全曲四段 出现了纯律
5、文字谱
用文字记录弹琴指法和音位的记谱法
属于音位谱和手法谱
唯一纪录作品《碣石调.幽兰》
(二)、乐器
排箫、笛、笳、角、箜篌
琵琶:秦琵琶、汉琵琶(阮咸)、曲颈琵琶、五弦琵琶
四、音乐家
1、曹植:《鱼山梵呗》
2、嵇康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具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善弹《广陵散》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称为“嵇氏四弄”
与蔡邕“蔡氏五弄”合称为“九弄”
《声无哀乐论》
嵇康所著音乐美学论著
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问答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核心观点: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乐是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存在,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与儒家对立
大胆否定儒家音乐美学观点,推动中国美学历史发展
3、阮籍
竹林七贤之一 创组琴曲《酒狂》
完成一篇音乐理论著述《乐论》
表面继承儒家观点 实际批判司马家族
4、萧衍、沈约、曹妙达、苏祗婆(五旦七声)
五、乐律学理论
(一)、京房六十律
1、京房六十律
西汉乐律学家确立的乐律理论
京房第一个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为解决此问题,其创制六十律
京房音差
中国古代律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探究新律时期
2、京房准
京房采用弦律创制的十三弦律准
京房成为我国第一个区分管律和弦律的人
(二)、荀勖笛律
1、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用“管口校正”制作了十二支精准的笛 正应十二律
每只笛可吹“三宫二十一变”
这十二支标准的笛则为荀勖笛律
2、管口校正数:笛管长度与笛管气柱长度间差数
3、笛上三调
荀勖所制十二支笛每笛可奏三宫 即正声调 下徵调 清角调
三者被称为笛上三调
(三)、钱乐之三百六十律
南朝钱乐之创制
在京房六十律基础上继续引申出三百六十律
无法引用到音乐实践中
(四)、何承天新律
南朝何承天创立的音乐理论
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十二平均律探索
理论上可行 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
六、音乐文化交流
1、少数民族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2、少数民族乐器流入 曲颈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羯鼓
3、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
龟兹 苏祗婆带入五旦七声,隋唐形成八十四调
论述题模块
1、中外音乐交流
1、秦汉魏晋南北朝
张骞出使西域、与匈奴等少数民族战争与交流促使了音乐文化的交流
《胡笳十八拍》
琴歌 相传为汉魏时期蔡文姬所作
全曲18段 题材为蔡文姬一生坎坷遭遇
蒙汉交融
音乐文化交流
1、少数民族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2、少数民族乐器流入 曲颈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羯鼓
3、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
龟兹 苏祗婆带入五旦七声,隋唐形成八十四调
2、隋唐
1、宫廷音乐
多部伎
(一)、隋“七部乐”“九部乐”
1、隋“七部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2、隋“九部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二)、唐“九部乐”“十部乐”
1、唐“九部乐”
燕乐 西凉伎 高丽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扶南伎
2、唐“十部乐”
燕乐 西凉伎 高丽伎 高昌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扶南伎
2、佛教音乐
(四)、法曲
大型丝竹演奏形式 有唱歌 又名法乐
风格清净淡雅 名称来源于佛教
(四)、梨园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在禁苑设置的音乐机构
教习演奏法曲 专业乐器的机构
乐工为精选出的 通常有300余人
皇帝梨园弟子
(三)、《霓裳羽衣舞》
大曲作品 唐玄宗根据佛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作品
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姜夔搜集,部分记录在《白石道人歌曲》中
散序6段 中序18段 曲破12段
(六)、俗讲和变文
俗讲:唐代佛寺中讲故事唱经的说唱形式
变文:俗讲所用的文本
结合韵文和散文的表演方式
分为两类
宣扬佛教教义
讲述世俗故事
3、西域音乐
1、音乐理论
“五旦七声”
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引入龟兹宫调理论
“五旦”是指以黄钟 太簇 林钟 南吕 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
“七声”是指七声音阶中任何一个音为主音 ,又可以构成七种调式
2、古琴音乐
1、《大胡笳》
唐代琴曲 董庭兰所作 与《小胡笳》并称为“胡笳二本”
最初见于《古乐今录》
2、《小胡笳》
唐代琴曲 章法与《广陵散》接近
现存乐谱和小标题 驻守边塞思念之情
3、西域乐器
1、琵琶
曲颈琵琶 梨形琵琶 四弦四柱
段善本与康昆仑
2、筚篥
双簧竖吹乐器
龟兹传入 多应用于宫廷音乐
3、羌笛
吹管乐器 四孔
双管和单管两种形式
4、中国传统音乐的外传
1、日本:日本和乐 三韩乐 唐氏(左方乐)
2、朝鲜半岛音乐:乡乐 唐乐 雅乐
3、唐朝之后
唐朝之后的音乐,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的趋势。随着元朝统治者开拓疆土,大量外来音乐涌入。版图的扩张促使了音乐的交流,可以说唐以后的音乐已经偏向了融合,而不是交流。
4、近代西方音乐的传入
现代记谱写作手法
宗教音乐
2、传统律学的发展脉络
1、远古时期传说
黄帝命伶伦作律,听凤凰之鸣叫做宫音,制十二律
贾湖骨笛 七声音阶
2、夏商乐律
1、商代已有绝对音高的概念
2、初步形成了原始音阶体系
3、形成了半音音程概念,具备十二律学说的前提
3、春秋战国
1、三分损益法出现
我国最早的生律法 以弦长计算乐律
《管子.地员篇》
最初之算出了五个音徵羽宫商角
2、五声与十二律
1、五声
宫商角徵羽
2、十二律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单数 阳律 六律、双数 阴律 六吕(合称律吕)
3、历史性问题:黄钟不能还原
4、旋宫理论
周代出现的音乐理论
将不同音视作宫音,建构音阶调式
5、乐器记录
曾侯乙编钟编磬乐律文字、各国乐律各不相同
古代测音乐器:晋侯稣钟 南宫乎钟
4、秦汉、南北朝
(一)、京房六十律
1、京房六十律
西汉乐律学家确立的乐律理论
京房第一个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为解决此问题,其创制六十律
京房音差
中国古代律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探究新律时期
2、京房准
京房采用弦律创制的十三弦律准
京房成为我国第一个区分管律和弦律的人
为解决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性难题、律学家继续探索。但三分损益法并不是数学的方法,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二)、荀勖笛律
1、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用“管口校正”制作了十二支精准的笛 正应十二律
每只笛可吹“三宫二十一变”
这十二支标准的笛则为荀勖笛律
2、管口校正数:笛管长度与笛管气柱长度间差数
3、笛上三调
荀勖所制十二支笛每笛可奏三宫 即正声调 下徵调 清角调
三者被称为笛上三调
(三)、钱乐之三百六十律
南朝钱乐之创制
在京房六十律基础上继续引申出三百六十律
无法引用到音乐实践中
(四)、何承天新律
南朝何承天创立的音乐理论
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十二平均律探索
理论上可行 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
5、隋唐、五代十国
(一)、六十调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调理论体系
(二)、“五旦七声”
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引入龟兹宫调理论
“五旦”是指以黄钟 太簇 林钟 南吕 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
“七声”是指七声音阶中任何一个音为主音 ,又可以构成七种调式
(三)、八十四调
第二个宫调理论体系
“五旦七声”理论发展而来
(四)、二十八调
隋唐至宋代我国燕乐所用宫调系统
对宋代以后各类音乐均具有影响
也称俗乐二十八调
(五)、旋宫转调
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
旋宫:指十二律每一律都可以作为“宫”音位
转调:指调式的变化
6、宋辽金元
1、蔡元定的十八律
用三分损益法生至十八律
前十二律成为“正律”,后六律称为“变律”
仍然未能解决“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
7、明清
1、朱载堉
明代科学家和音乐家
《乐律全书》:《律历通融》《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算学新说》
2、新法密率
在中国乐律学历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
真正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
彰显了中国乐律学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
3、记谱法的演变
律吕谱
古老记谱手法
十二律名记录音高的曲谱
《白石道人歌曲》中《越九歌》
文字记谱法脉络
1、文字谱(南北朝)
用文字记录弹琴指法和音位的记谱法
属于音位谱和手法谱
唯一纪录作品《碣石调.幽兰》
2、减字谱(唐)
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创造中用减字笔拼成某种符号作为音位和手法的标记
音位谱 手法谱
《事林广记》中《黄莺吟》
《白石道人歌曲》中《古怨》
半字谱记谱法
燕乐半字谱(唐)
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
弦索谱:琵琶、筝的记谱法 音位谱
管色谱:笛子、筚篥的记谱法 音名谱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最早记载
敦煌的琵琶谱有所记载
俗字谱(宋)
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由燕乐半字谱演变而来
《白石道人歌曲》、《事林广记》中的《愿成双》
工尺谱(明清)
我国一种传统唱名谱 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
最早见于明代朱载堉“零星小舞谱曲谱”
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谱字
谱中有板 眼 广泛应用于戏曲、器乐、声乐中
《弦索十三套》
4、戏曲发展脉络
1、先秦至唐
1、远古时期
1、《葛天氏之乐》农牧生活《玄鸟》
2、《朱襄氏之乐》抵抗干旱
3、《阴康氏之乐》抵抗水灾
黄帝《云门》尧《咸池》舜《萧韶》
2、夏商周
1、夏时期的乐舞
1、《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龠伴奏
2、商时期的乐舞
1、《大濩》 歌颂商汤伐桀
2、《桑林》 桑林之社 商之遗声
3、《六代乐舞》
西周祭祀宴享使用的六部乐舞
雅乐的最高典范
《云门》《咸池》《九韶》《大夏》《大濩》《大武》
《韶》-《九韶》
3、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
4、秦汉、魏晋南北朝
1、百戏
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总称 又称“角抵戏”
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艺术形式
与“散乐”所指相同
5、隋唐
1、、燕乐大曲(曲子)
又称唐代大曲 大曲 歌舞乐三位一体
多段结构 结构庞大 音乐内容复杂
散序:乐器演奏 散板段落
中序:歌唱为主 乐器伴奏 抒情慢板
破:舞蹈为主 气氛热烈欢快
《霓裳羽衣舞》
2、《霓裳羽衣舞》
大曲作品 唐玄宗根据佛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作品
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姜夔搜集,部分记录在《白石道人歌曲》中
散序6段 中序18段 曲破12段
歌舞戏剧作为成熟的音乐形式在宫廷流传
3、歌舞戏和参军戏
1、参军戏
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表演艺术
内容是对贪官污吏的戏弄
一般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
戏曲的重要原型之一
2、歌舞戏
南北朝末年兴起,兴盛于唐宋的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载歌载舞、兼有伴唱和管弦乐的音乐形式
戏曲的雏形 代表作:《大面》《拨头》《踏摇娘》
两种歌舞形式的出现直接促成了戏曲雏形的产生
宋元时期
1、、杂戏(北曲)
1、宋杂剧
由歌舞戏和参军戏发展而来
有唱歌、动作、化妆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
通常由“艳段”“正杂剧”“散段”三部分组成
角色行当: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
滑稽戏:对白为主、歌舞戏:歌舞为主
2、元杂剧
又被称为“元曲” 一本四折 有时加“楔子”
元杂剧由“曲”“宾白”“科”三个部分组成
一人主唱 偶有多人主唱 歌词一韵到底
每折由相同宫调若干曲牌组成 一宫到底
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锣等
多种曲牌连接方式 七声音阶 现实、历史题材 节奏强烈 字多声少 风格豪放粗狂
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白朴《梧桐雨》
《窦娥冤》
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取材于“东海孝妇”民间故事
真实而深刻反映了元统治下中国社会的黑暗
科举制度废除,文人社会低下
具有民主精神的作品,披露社会黑暗政治的罪恶
2、南曲
1、宋南曲
戏文 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
2、元南戏
一本有十几折甚至几十折,每折都比较短小
宫调的使用不受限制,可以随时换韵
演唱上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形式 增加多种演唱形式
风格婉转细腻 五声音阶 曲牌连缀 四大传奇
《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
后加《琵琶记》形成“五大传奇”
3、杂剧与南戏的差异
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
汉族音乐更多保存在南方
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
明清时期
1、四大声腔
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民间各地音乐融合形成的不同的声腔形式
1、海盐腔
形成于浙江海盐地区,曲牌连缀体结构
行当分生 旦 净 末 丑,官话演唱
伴奏乐器有鼓 板 锣等
风格温柔委婉,流行于上层社会
2、弋阳腔
元代后期江西一带形成,曲牌连缀体结构
行当分生 旦 净 末 丑
演唱形式是一人演唱,众人帮腔
伴奏只用打击乐,风格粗狂豪迈
3、余姚腔
明代余姚地区形成,只用鼓板伴奏
“滚调”突破了曲牌连缀体的结构形式
4、昆山腔
元末出现在江苏昆山一带
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进行改进
吸收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的长处
融合北曲的演唱艺术,发展出“新声”
舒缓轻柔,被称为“水磨腔”
5、魏良辅
明代戏曲音乐家、革新家
“昆曲之祖”“曲圣”创制“水磨腔”
6、昆曲
梁辰鱼《浣纱记》推动昆山腔传播
《浣纱记》
根据明代传奇吴越春秋改编
西施和范蠡以及吴越的战争故事
开拓了昆山腔的传奇部分
万历年末成为全国性剧种
从明天启到清康熙一百年间昆曲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昆曲的特点
演唱方面:唱法讲究 风格细腻 延续了“水磨腔”的唱腔
节奏方面:节奏舒缓 增加了“赠板”
作曲方面:创制新曲牌 吸收大量南北曲牌
伴奏组成:以笛子主奏 配以笙 萧等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汤显祖《牡丹亭》 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2、乱弹
1、花雅之争
昆弋之争是戏曲界雅俗之争的代表
“花部”和“雅部”
昆曲在明中叶以后被称为“正声”
2、梆子腔
“乱弹”“秦腔”“西安秦腔”
板腔体首创剧种
通过速度 节奏 板式的变化来表现作品
“欢音”“苦音”
3、皮黄腔
西皮与二簧腔的合称 板式变化体
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庄重
西皮旋律多变,节奏紧促,唱腔明快
在皮黄腔的基础上形成京剧
3、京剧
以西皮和二簧为主要声腔体系的戏曲品种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推动京剧繁荣
艺术特点
1、唱腔以二簧和西皮为主,吸收昆曲曲牌和民间地方声腔音乐
2、在伴奏上组成以京胡为主奏的伴奏乐队,吸收了梆子戏的锣鼓音乐
3、语言上文字通俗易懂
4、表演上吸收了梆子戏的歌舞演技
5、京剧在角色行当服装道具吸收了戏曲之长
后期发展
1、清末民初
潘月樵和夏氏兄弟“海派京剧”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2、“五四”之后(戏曲改良运动)
周信芳“麒派”《宋教仁》《四进士》
梅兰芳“梅派”《天女散花》《贵妃醉酒》
程砚秋“程派”《荒山泪》《窦娥冤》
富连成班
叶春善在北京创立
我国京剧发展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首屈一指的科班
5、文人音乐、古琴音乐发展脉络
1、南北朝
古琴音乐
1、《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广陵绝响》
汉代大型琴曲 聂政刺韩王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分为刺韩 冲冠 发怒 投剑等小标题
四十五个段落 六个部分:开指 小序 大序 正声 乱声 后续
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一部具有杀伐气息的作品
2、《胡笳十八拍》
琴歌 相传为汉魏时期蔡文姬所作
全曲18段 题材为蔡文姬一生坎坷遭遇
蒙汉交融
3、《酒狂》
古琴曲 魏晋南北朝阮籍创作
由五个段落和一个尾声组成变奏曲
借酒佯狂为主旨 揭露当权者凶暴
展示文人文化修养
4、《碣石调.幽兰》
古琴曲 用文字保存下来
我国现存最早琴谱 仅有一部文字谱作品
南朝梁国秋明传谱 谱本为唐人抄本
因首句有“东临碣石”而名“碣石调”
源于“瑟调曲”《陇西行》
抒发了文人隐士的清高思想
全曲四段 出现了纯律
5、《梅花三弄》
古琴曲又名《梅花引》《梅花曲》
一般认为唐代颜师古改编《玉妃引(笛曲)》为古琴曲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全曲十段 两大部分 梅花主题出现三次 歌颂高尚节操的人
文人代表
2、嵇康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具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善弹《广陵散》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称为“嵇氏四弄”
与蔡邕“蔡氏五弄”合称为“九弄”
《声无哀乐论》
嵇康所著音乐美学论著
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问答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核心观点: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乐是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存在,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与儒家对立
大胆否定儒家音乐美学观点,推动中国美学历史发展
3、阮籍
竹林七贤之一 创组琴曲《酒狂》
完成一篇音乐理论著述《乐论》
表面继承儒家观点 实际批判司马家族
2、隋唐
1、古琴音乐
1、《大胡笳》
唐代琴曲 董庭兰所作 与《小胡笳》并称为“胡笳二本”
最初见于《古乐今录》
2、《小胡笳》
唐代琴曲 章法与《广陵散》接近
现存乐谱和小标题 驻守边塞思念之情
3、《梅花三弄》
《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
相传此曲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 后被唐朝颜师古改变成古琴曲
全曲分十段,两大部分
4、《离骚》
唐代大型琴曲 陈康士根据屈原作品而作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十八段 三部分
3、宋元
1、词调音乐
1、词乐(词调音乐)
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歌曲形式
题材有多种类型 曲调被称为“曲子”
曲调来源:传统古曲 民间曲牌 外来音乐
歌词被称为“曲子词”或“词”
有多种题材类型:令、慢、引、近
主要创作手法是“依乐填词”
常用技法:减字 偷声 摊破 犯调 自度曲
2、姜夔
南宋“格律派”词人、音乐家,擅长创作“自度曲”
“白石道人”《白石道人歌曲》
3、《白石道人歌曲》
采用了三种记谱法来记录不同类型的歌曲
俗字谱记谱法
律吕谱记谱法
减字谱记谱法
4、姜夔自度曲
自己创作的新歌,共14首
每首作品前有“小序” 题材多为对身世的悲叹
代表作品:《鬲溪梅令》《杏花天影》《扬州慢》
5、《扬州慢》
1176年姜夔创作的自度曲
反映姜夔爱国思想的名作
6、《杏花天影》
1187年姜夔创作的自度曲
在乘舟到南京途中书写的作品
表达了忧郁和压抑的复杂情感
2、古琴音乐
1、“浙派”琴乐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一带出现的以郭沔为师承的琴学流派
代表人物与作品:郭沔《潇湘水云》
2、郭沔
宋代琴家 号楚望 浙派核心人物
《潇湘水云》《飞鸣吟》《泛沧浪》
3、《潇湘水云》
浙派代表曲目 最早刊于《神奇秘谱》
明代有10段 清代18段 全曲四大部分
作品表达了对宋朝大势已去的叹息
4、刘志芳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忘机曲》
5、徐天敏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泽畔吟》
6、毛忠敏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渔歌》
4、明清
1、古琴音乐
1、浙派徐门
徐诜 延续了宋代以来浙派的风格 风格多舒畅而清悦
2、虞山派
严徵 “琴川社”“清 微 淡 远” ,徐上瀛“二十四况”《溪山琴况》
3、广陵派
徐常遇 演奏风格接近虞山派
4、古琴琴曲
《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
6、音乐思想
三大美学著作
《乐记》
西汉
我国最早的美学著作 儒家经典
1、论述了“礼”和“乐”功能与关系
2、阐述了音乐的本质
3、强调音乐与政治和社会的联系
4、强调音乐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5、强调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6、论述了音乐的美感认识
《声无哀乐论》
南北朝
嵇康所著音乐美学论著
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问答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核心观点: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乐是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存在,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与儒家对立
大胆否定儒家音乐美学观点,推动中国美学历史发展
《溪山琴况》
明清
中国古代三大美学论著最后一部
作者徐上瀛
用二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古琴演奏的美学标准
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1、远古、秦
1、远古时期音乐思想
1、全体成员创作,为全体成员服务
2、与宗教及巫术联系密切
起源
1、模仿说《吕氏春秋》
2、情感说《东记》
3、劳动说《吕氏春秋》《淮南子》
2、春秋战国的音乐思想
1、儒家
(1)孔子
倡乐 从统治阶级出发“礼乐治国”
社会功能、教化功能
“尽善尽美”美学原则
(2)孟子
继承孔子“仁”学的基础 博爱观
(3)荀子
《荀子·乐论篇》 (公孙仲尼)批评非乐观点
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篇专论
对音乐的引导和节制
第一部百科全书理论著作
主要思想
1、乐与物:物动心感
2、乐与政:音乐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
3、乐与情:音乐美感,关乎人类生活 音乐可以感化人心
4、社会功能:音乐可以配合统治者统治
2、墨家
墨子:非乐 从劳动者利益出发
3、老、庄学派
老子:大音希声
庄子:天籁、地籁、人籁
2、魏晋南北朝
1、阮籍
竹林七贤之一 创组琴曲《酒狂》
完成一篇音乐理论著述《乐论》
表面继承儒家观点 实际批判司马家族
2、嵇康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具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善弹《广陵散》
3、隋唐
1、唐太宗的音乐思想
“治之隆替,岂此之由”
音乐与国家的兴旺无关
与儒家音乐思想相悖 倾向于“声无哀乐”
2、白居易的音乐思想
年轻时代:音乐是统治者的工具
仕途失意: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手段
7、音乐机构
夏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人员
1、春秋战国
1、大司乐
最初为周朝乐官之长职位名称,后指周朝音乐机构
组织宫廷音乐表演和贵族子弟音乐教育
我国最早有完备体系的音乐教育机构
由行政、教学、表演三个部分组成
教习雅乐,涉及音乐理论、演唱、舞蹈
目的在于巩固王室统治,防止奴隶抗争
“德音”“和”为雅乐审美标准
2、孔子私学
孔子私学:礼乐射御书数
促进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3、采风制度
周代统治阶级到民间收录民歌的文化活动
实为统治者巩固权力的一种监察制度
2、秦汉
1、乐府
春秋时期的宫廷音乐机构
始建于秦 汉代沿用并扩建
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音乐 巩固社会统治
汉哀帝撤销
2、李延年
汉代乐府最高领导人 音乐家
被称为“协律都尉”
为汉武帝创《郊祀歌》十九章
根据西域“摩柯兜勒”创制”新声二十八解“
为汉地吸收西域音乐创作最早记录
3、隋唐
(一)、太乐署
太常寺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监督雅乐和燕乐 考核培训宫廷艺人
融合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功能
人数最多时有上万人
我国封建社会最具质量与规模的教育机构
(二)、鼓吹乐
太常寺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管理军乐 演奏鼓吹乐
(三)、教坊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为宫廷燕乐培养音乐人才
乐工水准较高
内教坊 长安洛阳两地左右教坊五处
《乐书》《教坊记》
(四)、梨园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在禁苑设置的音乐机构
教习演奏法曲 专业乐器的机构
乐工为精选出的 通常有300余人
皇帝梨园弟子
(五)、乐籍制度
将犯法者家族没入乐籍成为专业乐人的一种制度
成熟与唐代晚期
(六)、养伎制度
养“女乐”是我国古代自宫廷至社会贵族文人所持有的的一种习俗,在政府以法律形式颁布后,成为一种“合法”制度
4、唐后
唐朝以后,宫廷政府不再如前朝强大,无法支撑庞大的音乐机构开销
连年的战乱,不完整的国土
民间音乐兴起,音乐中心从宫廷转入民间
8、说唱音乐
春秋战国
《成相篇》
《荀子》所载一段唱词
可能为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
内容通俗 主要是对统治者的批判
说唱本子分为三个大段落
包含同一节奏五十六次重复
以“相”作为伴奏乐器
唐
俗讲和变文
俗讲:唐代佛寺中讲故事唱经的说唱形式
变文:俗讲所用的文本
结合韵文和散文的表演方式
分为两类
宣扬佛教教义
讲述世俗故事
宋元
(一)、鼓子词
宋代出现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音乐形式
由于用鼓来伴奏得名
重复同一曲牌
赵德璘《元徵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
(二)、诸宫调
宋代孔三传创立的大型说唱形式
由不同宫调曲牌连接演唱 故名诸宫调
结构较大、曲调丰富 伴奏乐器:鼓、板、笛等
最完整的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14个宫调 151个曲牌)
《刘知远诸宫调》《天宝轶事诸宫调》
(三)、货郎儿
货郎儿
宋代民间说唱音乐形式,也是职业名称
叫卖声逐渐发展成民间曲牌 货郎太平歌
转调货郎儿
货郎儿的高级发展形式 说长篇故事为主
将货郎儿曲牌折成两个部分,中间加入一个或多个曲牌 转调货郎儿还可以联套使用
最成熟的形式“九转货郎儿”
(四)、陶真与涯词
1、陶真
宋元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用琵琶伴奏
代表人物为“路岐人”
2、涯词
宋代在城市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题材多为灵怪故事、铁骑公案等
后来被傀儡戏所吸收
明清
(一)、弹词
苏州弹词
明清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一般认为由宋代陶真发展而来
苏州弹词最具有代表性
多用琵琶、三弦等弹弦乐器伴奏
演唱形式:单档、双档、三档
题材:长篇、中篇、短篇、开篇
曲目:《林冲踏雪》《宫怨》《鸳鸯拜月》
陈调:陈玉乾 苍凉粗犷 商调式 多过门
俞调:俞秀山 婉转优美 “上二五、下四三”腔格
马调:马如飞 质朴雄健 平稳中庸
蒋调 丽调
(二)、鼓词
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曲艺
演员以鼓为伴奏、击鼓做节,故命名为鼓词
1、西河大鼓
起源于河北农村
马三峰在“木板大鼓”基础上吸收了戏曲的声腔,并调整了乐器伴奏
2、山东大鼓
流传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梨花大鼓”
著名艺人
郝老风:“北口”创始人
王小玉:“南口”创始人
3、京韵大鼓
演唱上以京音代替方言
借鉴了京剧及其剧种的唱腔
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吸收了戏曲的声腔,并调整了乐器伴奏
曲调流畅、跌宕起伏、字正腔圆
刘宝全
《单刀会》《白帝城》
白云鹏、骆玉笙
(三)、牌子曲
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
各地曲牌体曲艺的总称
以“曲牌连缀体”构成的套曲
用于演唱故事情节
京津地区“单弦牌子曲”
河南“大调曲子”
江苏“扬州清曲”
四川“四川清音”
伴奏乐器
北方多以三弦为主
南方以琵琶、二胡、扬琴为主
(四)、道情
原为道士传道时所唱歌曲
后演变为说唱形式
演唱时需要怀抱渔鼓
手持简板击节说唱
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曲调丰富
主要用于宣扬教义
(五)、琴书
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多用各地方言演唱
曲调多来于各地民间小调
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
9、琵琶音乐的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
最早记录
东汉刘熙《释书》最早记录
直径 圆型音箱 音位弦数不固定
阮
“琴琵琶”“秦汉子”
竹林七贤“阮咸”
真正传入
中原与西域的贸易
“曲颈琵琶”“胡琵琶”
梨形音箱 四弦四柱
琵琶
第一个高潮:隋唐
琵琶发展
琵琶成为宫廷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且都处于领导地位
白居易《琵琶行》
演奏技巧
横抱琵琶变竖抱琵琶
手指演奏演变为拨子演奏
结构变化
四个音品增至十六个“四相十二品”
琴颈加宽 琴箱变窄 左手按下部音位
极大推动了琵琶技法的发展
指法
共有五六十种
右手
轮指系统
弹挑系统
左手
按指系统
推位系统
代表人物
苏祗婆 康昆仑
代表作品
《霓裳曲》《杨柳枝》
第二个高潮:明清
琵琶发展
琵琶走向民间
成为说唱艺人主要伴奏乐器
“文曲”
抒情 运用左手
“武曲”
写实 运用右手
代表人物
李进楼 鞠士林
流派
崇明派 无锡拍 平湖派
代表作品
《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华秋萍琵琶谱》《南北派十三套琵琶新谱》
明、清时期的音乐
概述
1、明朝(1368-1644)
2、清朝(1644-1911)
一、民间音乐
1、小曲/小唱
明清时期,民间的声乐歌曲
城市小曲演唱形式繁多,流传曲牌相当多
“一曲多变”“一曲前后部分分开运用”
“一曲重叠运用”“多曲连成一套”
代表作品:《山门六喜》《三阳开泰》
2、蒲松龄俚曲
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
当地方言、有说有唱、通俗易懂
二、民间歌舞
1、木卡姆
(1)、定义
新疆维吾尔族的古典大曲,统一调式体系
是由声乐、器乐、舞蹈组成的大型套曲
以七声音阶为主,兼有五、六声调式
(2)、分类
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
(3)、十二木卡姆
《热克》《切比亚特》《伊拉克》等
“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
2、囊玛
藏族古典歌舞音乐,或称“朗玛”
由引子、歌曲、舞曲组成
有器乐伴奏,乐舞编制丰富
3、堆谐
又称“堆谢”
流传于西藏雅鲁藏布江的歌舞
缓慢到急速
4、云南纳西族音乐
分为“热美蹉”“白沙细乐”“洞经音乐”
《文昌大洞仙经》
5、秧歌
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最初为纯粹的唱歌形式,后加入舞蹈
有大场、小场之分
6、花鼓
又称打花鼓,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以“凤阳花鼓”最为著名
表演形式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胡琴伴奏
反映人民贫苦生活
三、说唱音乐
(一)、弹词
苏州弹词
明清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一般认为由宋代陶真发展而来
苏州弹词最具有代表性
多用琵琶、三弦等弹弦乐器伴奏
演唱形式:单档、双档、三档
题材:长篇、中篇、短篇、开篇
曲目:《林冲踏雪》《宫怨》《鸳鸯拜月》
陈调:陈玉乾 苍凉粗犷 商调式 多过门
俞调:俞秀山 婉转优美 “上二五、下四三”腔格
马调:马如飞 质朴雄健 平稳中庸
蒋调 丽调
(二)、鼓词
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曲艺
演员以鼓为伴奏、击鼓做节,故命名为鼓词
1、西河大鼓
起源于河北农村
马三峰在“木板大鼓”基础上吸收了戏曲的声腔,并调整了乐器伴奏
2、山东大鼓
流传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梨花大鼓”
著名艺人
郝老风:“北口”创始人
王小玉:“南口”创始人
3、京韵大鼓
演唱上以京音代替方言
借鉴了京剧及其剧种的唱腔
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吸收了戏曲的声腔,并调整了乐器伴奏
曲调流畅、跌宕起伏、字正腔圆
刘宝全
《单刀会》《白帝城》
白云鹏、骆玉笙
(三)、牌子曲
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
各地曲牌体曲艺的总称
以“曲牌连缀体”构成的套曲
用于演唱故事情节
京津地区“单弦牌子曲”
河南“大调曲子”
江苏“扬州清曲”
四川“四川清音”
伴奏乐器
北方多以三弦为主
南方以琵琶、二胡、扬琴为主
(四)、道情
原为道士传道时所唱歌曲
后演变为说唱形式
演唱时需要怀抱渔鼓
手持简板击节说唱
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曲调丰富
主要用于宣扬教义
(五)、琴书
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多用各地方言演唱
曲调多来于各地民间小调
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
四、戏曲音乐
(一)、四大声腔
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民间各地音乐融合形成的不同的声腔形式
1、海盐腔
形成于浙江海盐地区,曲牌连缀体结构
行当分生 旦 净 末 丑,官话演唱
伴奏乐器有鼓 板 锣等
风格温柔委婉,流行于上层社会
2、弋阳腔
元代后期江西一带形成,曲牌连缀体结构
行当分生 旦 净 末 丑
演唱形式是一人演唱,众人帮腔
伴奏只用打击乐,风格粗狂豪迈
3、余姚腔
明代余姚地区形成,只用鼓板伴奏
“滚调”突破了曲牌连缀体的结构形式
4、昆山腔
元末出现在江苏昆山一带
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进行改进
吸收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的长处
融合北曲的演唱艺术,发展出“新声”
舒缓轻柔,被称为“水磨腔”
5、魏良辅
明代戏曲音乐家、革新家
“昆曲之祖”“曲圣”创制“水磨腔”
6、昆曲
梁辰鱼《浣纱记》推动昆山腔传播
《浣纱记》
根据明代传奇吴越春秋改编
西施和范蠡以及吴越的战争故事
开拓了昆山腔的传奇部分
万历年末成为全国性剧种
从明天启到清康熙一百年间昆曲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昆曲的特点
演唱方面:唱法讲究 风格细腻 延续了“水磨腔”的唱腔
节奏方面:节奏舒缓 增加了“赠板”
作曲方面:创制新曲牌 吸收大量南北曲牌
伴奏组成:以笛子主奏 配以笙 萧等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汤显祖《牡丹亭》 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二)、乱弹
1、花雅之争
昆弋之争是戏曲界雅俗之争的代表
“花部”和“雅部”
昆曲在明中叶以后被称为“正声”
2、梆子腔
“乱弹”“秦腔”“西安秦腔”
板腔体首创剧种
通过速度 节奏 板式的变化来表现作品
“欢音”“苦音”
3、皮黄腔
西皮与二簧腔的合称 板式变化体
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庄重
西皮旋律多变,节奏紧促,唱腔明快
在皮黄腔的基础上形成京剧
(三)、京剧
以西皮和二簧为主要声腔体系的戏曲品种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推动京剧繁荣
艺术特点
1、唱腔以二簧和西皮为主,吸收昆曲曲牌和民间地方声腔音乐
2、在伴奏上组成以京胡为主奏的伴奏乐队,吸收了梆子戏的锣鼓音乐
3、语言上文字通俗易懂
4、表演上吸收了梆子戏的歌舞演技
5、京剧在角色行当服装道具吸收了戏曲之长
五、器乐音乐
(一)、古琴音乐
1、浙派徐门
徐诜 延续了宋代以来浙派的风格 风格多舒畅而清悦
2、虞山派
严徵 “琴川社”“清 微 淡 远” ,徐上瀛“二十四况”《溪山琴况》
3、广陵派
徐常遇 演奏风格接近虞山派
4、古琴琴曲
《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
(二)、琵琶音乐
李进楼
《十面埋伏》
我过最早的琵琶武曲之一,最早见于《华秋萍琵琶谱》
(三)、乐种
1、西安鼓乐
分为“坐乐”和“行乐”
演奏风格:僧 道 俗三派
多以笛子主奏,配以笙管及打击乐
《尺调双云八拍坐乐全套》
2、福建南音
主要由“曲”“指”“谱”组成
包括清唱和器乐演奏两种艺术形式
伴奏乐器:洞箫 琵琶 笙 筝等
“上四管”和“下四管”
代表作品《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白鸟归巢》
3、“苏南吹打”
流行于江苏一带
有十番鼓 十番锣鼓 粗吹锣鼓不同类型
十番鼓
流行于江苏、北京、天津地区的乐种
又名“吹打”或“十番笛”
鼓段是音乐的基本结构
《一封书》《满庭芳》
十番锣鼓
流行于江苏 北京 天津地区的乐种
僧 道 俗三个流派
“粗 细 清 丝竹”
《十八六四二》《鱼合八》
4、“侗族大歌”
流行于贵州、广西侗族自治区的音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有“古楼大歌”“戏曲大歌”等七种
主要内容是对自然声音的模仿
起源于春秋战国《越人歌》
代表作品《珠郎娘美》
5、晋北笙管乐
僧 道 俗三个流派
管乐主奏
三大调:本调 上字调 凡字调
《春天套》《扮妆台套》《采茶》《鹅郎套》
6、山西八大套
晋北笙管乐等乐种传承的八套曲目
《推轱辘》《青天歌》《箴言》《扮妆台》《劝金杯》《鹅郎套》《十二层楼》《大骂玉郎》
7、河北音乐会
8、智化寺音乐
流行于北京地区 管子主奏
佛教法事活动
《料峭》《小华严》
六、音乐理论
1、朱载堉
明代科学家和音乐家
《乐律全书》:《律历通融》《律学新说》《律吕精义》《算学新说》
2、新法密率
在中国乐律学历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
真正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
彰显了中国乐律学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
3、戏曲理论著作
明 朱权《太和正音谱》 徐渭《南词叙录》
李开元《词谑》 王骥德《曲律》
徐大椿《乐府传声》
七、曲谱与论著
(一)、工尺谱
我国一种传统唱名谱 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
最早见于明代朱载堉“零星小舞谱曲谱”
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谱字
谱中有板 眼 广泛应用于戏曲、器乐、声乐中
(二)、论著与乐谱
1、《神奇秘谱》
明代 朱权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
分上 中 下三卷
《广陵散》《梅花三弄》《高山流水》
2、《风宣玄品》
3、《魏氏乐谱》
明 宫廷乐师 魏双侯
4、《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清 庄亲王允禄奉乾隆命遍篡的一部曲谱集
收录2094首曲牌 连同变体4466个
研究南北曲音乐的丰富参考资料
5、《纳书楹曲谱》
清代叶堂编的戏曲谱集
收录:《玉茗堂四梦》《西厢记》
6、《五知斋琴谱》
清 徐祺传谱的古琴音乐曲谱集 广陵派曲谱
《鸥鹭忘机》《风雪引》《良宵引》《渔歌》《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
7、《弦索备考》
清代蒙古人容斋编著乐谱
因载十三首作品也称《弦索十三套》
我国目前所见第一部器乐合奏谱
工尺谱记载
8、《华秋萍琵琶谱》
华秋萍编订
收录南北派琵琶大曲6首 小曲32首
我国最早刊印的琵琶谱
比较完整的琵琶指法符号
9、《溪山琴况》
中国古代三大美学论著最后一部
作者徐上瀛
八、西洋音乐的传入
1、明代万历年间
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利玛窦 《西琴曲意》
2、明末
比利时教父汤若望 《钢琴学》
3、清初康熙时期
比利时 南怀仁《律吕正义·续编》
中国刊行的第一部汉文西洋乐理论著作
宋、辽、金、元时期的音乐
概述
1、宋朝(960-1279)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2、元朝(1271-1368)
一、文人音乐
(一)、词调音乐
1、词乐(词调音乐)
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歌曲形式
题材有多种类型 曲调被称为“曲子”
曲调来源:传统古曲 民间曲牌 外来音乐
歌词被称为“曲子词”或“词”
有多种题材类型:令、慢、引、近
主要创作手法是“依乐填词”
常用技法:减字 偷声 摊破 犯调 自度曲
2、姜夔
南宋“格律派”词人、号“白石道人”、音乐家,擅长创作“自度曲”
《白石道人歌曲》
采用了三种记谱法来记录不同类型的歌曲
俗字谱记谱法
律吕谱记谱法《越九歌》
减字谱记谱法《古怨》
姜夔所作词曲谱集
姜夔自度曲
自己创作的新歌,共14首、主要记录在《白石道人歌曲》中
每首作品前有“小序” 题材多为对身世的悲叹
代表作品:《鬲溪梅令》《杏花天影》《扬州慢》
《扬州慢》
1176年姜夔创作的自度曲
反映姜夔爱国思想的名作
《杏花天影》
1187年姜夔创作的自度曲
在乘舟到南京途中书写的作品
表达了忧郁和压抑的复杂情感
(二)、古琴音乐
1、“浙派”琴乐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一带出现的以郭沔为师承的琴学流派
代表人物与作品:郭沔《潇湘水云》
2、郭沔
宋代琴家 号楚望 浙派核心人物
《潇湘水云》《飞鸣吟》《泛沧浪》
3、《潇湘水云》
浙派代表曲目 最早刊于《神奇秘谱》
明代有10段 清代18段 全曲四大部分
作者身处潇湘水合流处,观九嶷山云水奔腾而创作
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宋朝大势已去的叹息
4、刘志芳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忘机曲》
5、徐天敏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泽畔吟》
6、毛忠敏
宋代浙派代表人物
《渔歌》
二、民间歌曲和小曲
1、瓦肆与勾栏
(1)瓦肆:宋代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2)勾栏:民间艺人表演音乐、歌舞、杂戏的场所
2、叫声
叫卖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唱曲形式
3、嘌唱
有鼓伴奏的唱曲形式
4、小唱
用拍板伴奏的唱曲形式
5、唱赚
以多种曲调演唱形式和一定的曲体结构组成的大型唱曲形式
张五牛创立 鼓、板、笛伴奏
由“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
缠令:前有引子后有尾,中间是若干曲牌
缠达:前有引子(后有尾),中间两个曲牌循环
唱赚的文本叫做“赚词” 所用曲调称为“赚”
复赚:多套长篇的唱赚形式 爱情、英雄题材
《园舍市语》《愿成双》
为其后诸宫调与杂剧音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说唱音乐
(一)、鼓子词
宋代出现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音乐形式
由于用鼓来伴奏得名
重复同一曲牌
赵德璘《元徵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
(二)、诸宫调
宋代孔三传创立的大型说唱形式
由不同宫调曲牌连接演唱 故名诸宫调
结构较大、曲调丰富 伴奏乐器:鼓、板、笛等
最完整的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14个宫调 151个曲牌)
《刘知远诸宫调》《天宝轶事诸宫调》
(三)、货郎儿
货郎儿
宋代民间说唱音乐形式,也是职业名称
叫卖声逐渐发展成民间曲牌 货郎太平歌
转调货郎儿
货郎儿的高级发展形式 说长篇故事为主
将货郎儿曲牌折成两个部分,中间加入一个或多个曲牌 转调货郎儿还可以联套使用
最成熟的形式“九转货郎儿”
(四)、陶真与涯词
1、陶真
宋元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用琵琶伴奏
代表人物为“路岐人”
2、涯词
宋代在城市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题材多为灵怪故事、铁骑公案等
后来被傀儡戏所吸收
四、戏曲音乐
(一)、杂戏(北曲)
1、宋杂剧
由歌舞戏和参军戏发展而来
有唱歌、动作、化妆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
通常由“艳段”“正杂剧”“散段”三部分组成
角色行当: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
滑稽戏:对白为主、歌舞戏:歌舞为主
2、元杂剧
又被称为“元曲” 一本四折 有时加“楔子”
元杂剧由“曲”“宾白”“科”三个部分组成
一人主唱 偶有多人主唱 歌词一韵到底
每折由相同宫调若干曲牌组成 一宫到底
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锣等
多种曲牌连接方式 七声音阶 现实、历史题材 节奏强烈 字多声少 风格豪放粗狂
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白朴《梧桐雨》
《窦娥冤》
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取材于“东海孝妇”民间故事
真实而深刻反映了元统治下中国社会的黑暗
科举制度废除,文人社会低下
具有民主精神的作品,披露社会黑暗政治的罪恶
(二)、南曲
1、宋南曲
戏文 温州杂剧 永嘉杂剧
2、元南戏
一本有十几折甚至几十折,每折都比较短小
宫调的使用不受限制,可以随时换韵
演唱上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形式 增加多种演唱形式
风格婉转细腻 五声音阶 曲牌连缀 四大传奇
《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
后加《琵琶记》形成“五大传奇”
3、杂剧与南戏的差异
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
汉族音乐更多保存在南方
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
(三)、散曲
金元以来在北方形成的一种艺术性较高的程式唱曲形式
创作方式:“依声填词”,多为人文填词 多在歌楼酒馆演唱
题材:“小令”“带过曲”“套数”
小令:单个曲牌
带过曲:两个或三个同宫曲牌组成
套数:同一宫调若干曲牌组成 结构长大 叙述故事为主
“幺篇”和“煞”
北曲:高亢直白 金戈铁马 七声音阶
南曲:细腻委婉 儿女情长 五声音阶
五、器乐合奏音乐
(一)、民间合奏形式
1、细乐
2、清乐
3、小乐器
4、鼓板
(二)、宫廷合奏形式
1、教坊大乐
宫廷燕乐中规模最大的合奏形式
乐器有筚篥、龙笛、笙、萧等13种
整个乐队最多时达300人
2、随军番部大乐
用于宫廷仪仗,人数达50余人
3、马后乐
随在皇帝驾后骑在马上演奏鼓吹乐
(三)、其他
《海清拿天鹅》
元代琵琶曲 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手弹琵琶套曲
胡琴
前身为“奚琴”
六、乐律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
(一)、理论
1、蔡元定的十八律
用三分损益法生至十八律
前十二律成为“正律”,后六律称为“变律”
仍然未能解决“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
2、《唱论》
元代出现的我国最早一部关于歌唱艺术的论著
涉及古代歌唱家、声乐作品的风格与特点
演唱技巧的探讨等
提出“字真、句笃、依腔、贴调”
“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等美学标准
3、元曲六宫十一调
元代燕南芝庵《唱论》所记述的十七个宫调
4、陈旸《乐书》
音乐的“百科全书”
5、《碧鸡漫志》
南宋 王灼 词曲评论笔记
论述上古至唐歌曲的演变
评述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
考证唐宋曲名与宫调问题
6、《琴史》
最早的琴史专著“人物传记式”的集大成体例
7、《唐会要·乐类》
8、《事林广记》
日常生活
9、《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
(二)、记谱法
律吕字谱
宋代以十二律名记录音高的一种宫廷雅乐记谱法
俗字谱
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由燕乐半字谱演变而来
隋、唐、五代十国的音乐
概述
1、隋朝(581-618)结束了中国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2、唐朝(618-907)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最为强盛的时代
3、五代十国(907-960)中国处于藩镇割据的局面
一、宫廷音乐
多部伎 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多部伎的燕乐体质
(一)、隋“七部乐”“九部乐”
1、隋“七部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2、隋“九部乐”
西凉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二)、唐“九部乐”“十部乐”
1、唐“九部乐”
燕乐 西凉伎 高丽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扶南伎
2、唐“十部乐”
燕乐 西凉伎 高丽伎 高昌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康国伎 疏勒伎 扶南伎
(三)、“坐部伎”和“立部伎”
1、坐部伎
表演人数3-12人 歌舞乐均在“堂上”
注重个人技巧 风格委婉细腻 小型歌舞
《鸟月万岁歌》《长寿乐》
2、立部伎
表演人数64-180人 歌舞乐均在“堂下”
气势磅礴 风格雄伟 大型歌舞
《上元乐》《庆善乐》《五方狮子舞》
(四)、隋唐雅乐
开皇乐议 隋
因西域乐舞盛行,如何恢复“华夏正声”成为重要问题 针对于此,出现“开皇乐议”
在音乐领域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场历史性辩论
(五)、王建墓歌舞伎乐石刻
二、音乐机构和音乐制度
(一)、太乐署
太常寺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监督雅乐和燕乐 考核培训宫廷艺人
融合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功能
人数最多时有上万人
我国封建社会最具质量与规模的教育机构
(二)、鼓吹署
太常寺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管理军乐 演奏鼓吹乐
(三)、教坊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负责为宫廷燕乐培养音乐人才
乐工水准较高
内教坊 长安洛阳两地左右教坊五处
《乐书》《教坊记》
(四)、梨园
宫廷管辖音乐机构
在禁苑设置的音乐机构
教习演奏法曲 专业乐器的机构
乐工为精选出的 通常有300余人
皇帝梨园弟子
(五)、乐籍制度
将犯法者家族没入乐籍成为专业乐人的一种制度
成熟与唐代晚期
(六)、养伎制度
养“女乐”是我国古代自宫廷至社会贵族文人所持有的的一种习俗,在政府以法律形式颁布后,成为一种“合法”制度
三、音乐形式与作品
(一)、燕乐
宫廷宴请宾客时所用音乐
(二)、燕乐大曲(曲子)
又称唐代大曲 大曲 歌舞乐三位一体
多段结构 结构庞大 音乐内容复杂
散序:乐器演奏 散板段落
中序:歌唱为主 乐器伴奏 抒情慢板
破:舞蹈为主 气氛热烈欢快
《霓裳羽衣舞》
(三)、《霓裳羽衣舞》
大曲作品 唐玄宗根据佛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的作品
安史之乱后失传
南宋姜夔搜集,部分记录在《白石道人歌曲》中
散序6段 中序18段 曲破12段
(四)、法曲
大型丝竹演奏形式 有唱歌 又名法乐
风格清净淡雅 名称来源于佛教
(五)、曲子
隋唐时期可以填写歌词的民间歌曲形式
文人音乐的主要形式
歌词为长短句 艺术性高
《念奴娇》《清平乐》《菩萨蛮》《望江南》《后庭花》《杨柳枝》
(六)、俗讲和变文
俗讲:唐代佛寺中讲故事唱经的说唱形式
变文:俗讲所用的文本
结合韵文和散文的表演方式
分为两类
宣扬佛教教义
讲述世俗故事
(七)、声诗
唐诗中有很多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后人称作“唐声诗”
其本质是唐代艺术歌曲
无论唱词和音乐均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八)、《阳关三叠》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曲》《阳关曲》
唐代非常流行,多为友人离别时咏唱作品
(九)、健舞和软舞音乐
唐代小型娱乐性舞蹈
已有“健舞”“软舞”之分
健舞动作迅捷,软舞动作舒缓
(十)、古琴音乐
1、《大胡笳》
唐代琴曲 董庭兰所作 与《小胡笳》并称为“胡笳二本”
最初见于《古乐今录》
2、《小胡笳》
唐代琴曲 章法与《广陵散》接近
现存乐谱和小标题 驻守边塞思念之情
3、《梅花三弄》
《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
相传此曲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 后被唐朝颜师古改变成古琴曲
全曲分十段,两大部分
4、《离骚》
唐代大型琴曲 陈康士根据屈原作品而作
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十八段 三部分
(十一)、参军戏
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表演艺术
内容是对贪官污吏的戏弄
一般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
戏曲的重要原型之一
四、西域乐器
1、琵琶
曲颈琵琶 梨形琵琶 四弦四柱
段善本与康昆仑
2、筚篥
双簧竖吹乐器
龟兹传入 多应用于宫廷音乐
3、羌笛
吹管乐器 四孔
双管和单管两种形式
五、音乐家
1、万宝常:识音人 八十四调
2、祖孝孙:协律郎
3、李隆基:《霓裳羽衣舞》
4、张文收:《景云河清歌》
5、许合子:(永新)喉转一声 响传九陌
6、念奴:宫中第一伎
7、何满
8、张红红:记谱娘子
9、李龟年:善琵琶 筚篥 羯鼓作曲
10、康昆仑 段善本
六、音乐理论
(一)、六十调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调理论体系
(二)、“五旦七声”
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引入龟兹宫调理论
“五旦”是指以黄钟 太簇 林钟 南吕 姑洗为宫音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调式音阶
“七声”是指七声音阶中任何一个音为主音 ,又可以构成七种调式
(三)、八十四调
第二个宫调理论体系
“五旦七声”理论发展而来
(四)、二十八调
隋唐至宋代我国燕乐所用宫调系统
对宋代以后各类音乐均具有影响
也称俗乐二十八调
(五)、旋宫转调
我国宫调理论的基本概念
旋宫:指十二律每一律都可以作为“宫”音位
转调:指调式的变化
(六)、移调
乐器演奏手法
将作品整体移到一个新调
(七)、解
编曲手法 源自胡部音乐 解曲
解曲的节奏速度快 风格热烈
隋唐称为一种乐曲处理手法
常在乐曲结尾出现
七、文献与音乐
(一)、记谱法
1、减字谱
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创造中用减字笔拼成某种符号作为音位和手法的标记
音位谱 手法谱
《事林广记》中《黄莺吟》
《白石道人歌曲》中《古怨》
2、燕乐半字谱
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
弦索谱:琵琶、筝的记谱法 音位谱
管色谱:笛子、筚篥的记谱法 音名谱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最早记载
3、敦煌乐谱
燕乐半字谱抄写的琵琶谱 25首曲子
发现于敦煌石窟
舞谱
4、律吕谱
十二律名记录音高的曲谱
《白石道人歌曲》中《越九歌》
(二)、文献
《乐书要录》
武则天下令编写
乐律学书
《羯鼓录》
关于唐代羯鼓的珍贵史料
研究唐乐和当时少数民族音乐的珍贵资料
《教坊记》
中国古代俗乐论著
记载唐教坊故实
《乐府杂录》
唐代段安节编著
记载唐代乐制、词调起源
涉及音乐、歌舞、杂技等方面内容
《通典.乐典》
唐代社佑编著
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史典章制度的通史
保存大量珍贵资料
《太乐令壁记》
八、音乐思想
(一)唐太宗的音乐思想
“治之隆替,岂此之由”
音乐与国家的兴旺无关
与儒家音乐思想相悖 倾向于“声无哀乐”
(二)白居易的音乐思想
年轻时代:音乐是统治者的工具
仕途失意: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手段
九、中国传统音乐的外传
1、日本:日本和乐 三韩乐 唐氏(左方乐)
2、朝鲜半岛音乐:乡乐 唐乐 雅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