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钱理群讲鲁迅》思维导图
当你要突破自己,要寻找思考和发展的可能性,这个时候你就该读鲁迅。鲁迅对我们来说是另一种声音、另一种存在、另一种思维,也是另一种可能性。
编辑于2022-08-03 23:50:25 上海《钱理群讲鲁迅》——钱理群
第一讲 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鲁迅
论鲁迅的特别之处
鲁迅是谁?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高高在上
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
淹没在人群中
一个特别的普通人
鲁迅特别在哪?
思维特别
《论“他妈的”》
情感特别
《我要骗人》
观念特别
《立论》
思想的应用
尽可能说真话
真话说不了,沉默
沉默不了,说假话
要分清是非
不得已,而非为利而主动为之
不得伤害到第三者
对公共价值观的肯定与质疑
科学:崇尚科学而警惕科学主义
民主:支持民主而质疑民主专政
平等:强调平等而拒绝平均主义
自由:争取自由而兼顾自由平等
爱国:坚持爱国而反对民主主义
对传统伦理的看法
父慈子孝=以爱之名,施行专制
正面文章反面看
对他人的言说的质疑
对一些思维定式的质疑
童年就这么美好吗?
《风筝》
黄金世界里就没有黑暗吗?
人死了就能了结一切吗?
《死后》
鲁迅存在的意义
另一种声音,另一种可能性
他使我们成为独立思考的人
鲁迅对我们的启示
如何看待中国的现实?中国的希望在哪里?
现实:从现象看底层逻辑
希望:掌握在努力的自己手里
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幸福
钱是要紧的
钱不是万能的
不可成为钱的奴隶
合理
找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找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某种平衡
韧性与智慧,我们应该以什么精神去做事情?
韧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
目标不必宏达
认准了就做
做了就必须做成
智慧:看准目标,不盲目
要善于钻空子
要善于保护自己
要慢而不息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意义
方式:抛弃一切“前理解”,从文字进入
特点1:汉字功能发挥到极致
绘画性
音乐性
游戏性
特点2:打破修辞的边界,挑战语言的局限
第二讲 鲁迅小说细读 以《在酒楼上》《孤独者》为例
从美容学
鲁迅评狂人日记
正面
负面
小说的审美观念——从容
鲁迅气氛
周作人评价鲁迅小说——气氛
物外之言,言中之物
物:思想
言:言辞
氛围
魏晋情结
沉默十年
寂寞
麻醉
抄古书以避祸
魏晋时代
绍兴人
《在酒楼上》:漂泊或坚守
微雪、废园、酒、文人
魏晋时代的氛围
颓唐、懒散的主人公登场
魏晋风度
给“小兄弟”迁坟的故事
人情,逝去的眷恋你
主人公和“我”与鲁迅的连接
主人公:坚守着
我:漂泊者
《孤独者》:两个自我的纠缠
魏连殳
阮籍
鲁迅本人:看似反礼,实则守礼
魏连殳与“我”
人性的问题
孤独与宿命
为什么活的问题
氛围
异端的异类感
极端的绝望感
对鲁迅精神气质、小说艺术的几点新知识
自我辩驳的性质
探索者的精神气质
情感和精神的多层次
内在的紧张
外在的从容
第三讲 《故事新编》漫谈
《故事新编》:鲁迅的一个奇思异想
故事:古代神话
新编:重新改写
《奔月》:先驱者的命运
《补天》《理水》《非攻》里的两种调子与情节反转
《铸剑》:“撕裂的文本”与怀疑精神
《采薇》《出关》《起死》:将圣贤置于荒诞情境中
《故事新编》的启示:想象力与幽默感
第四讲 鲁迅杂文的言说环境、方式与命运
“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武力征伐与文力征伐
文力征伐的势力
新月派
太阳社、创造社
小报文人
不准通,不敢通,不愿通,不肯通与力争通
不准通
“官”的立场
不敢通
奴隶
不愿通、不肯通
奴才、聪明人
力争通
傻子
南腔北调、奴隶文章、地摊图书
正视“不自由”
“可说之处说一点,不能说之处便罢休。”
在“显、隐、露、蔽”之间表达自己
“钻文网”种种
化用各种笔名
杂文汇集成书时夹带私货
将私货藏于后记
巧妙传神写书名
聊存一时之风尚
鲁迅如何看待报刊写作中自己的人设?
不为国师
官不允许
民不在意
既定秩序的捣乱者
第五讲 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
上篇:先讲一个心灵的故事
“空间”与“时间”:进入鲁迅世界的方法
空间
绍兴
古越文化
东京
西方文化
北京
传统文化
上海
现代文化
时间
1909
辛亥革命
1912
五四运动
1927
上海风情
“北京风物何如?”:鲁迅如何逃离家乡,来到北京
初到北京:琉璃厂,厂甸书摊,西小市,广和居
“客子”的无乡之感
漂流在南方
何处可容身?
上海:生命存在方式的新选择
无法融入
回不去的家乡
“深夜独坐”:“我们到哪里去呢?”
同时被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所放逐,他发出“无词的言语”
下篇:有词的言语里的都市观察与体验
北京
进入鲁迅的北京文字世界
以北京为背景的都市小说
北京风景,北京心象
“北京的魅力”的背后
北京的街头小景
街头小景之二
别一种“粗暴的灵魂”
上海
“真的知识阶级”的立场与眼光
夜上海
上海街头小景
从街头方言看上海滩上的人物
上海文化面面观
教育畸形儿
报刊西洋镜
文坛万花筒
“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
被抹杀的另一面
《故事新编》里的“油滑”与“海派”作风
第六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关古代文化的几次思想交锋——以鲁迅为中心
先说几句:课题与方法的选择
课题选择的初衷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对中国传统文人的看法
三十年代鲁迅对古代文化、文学的看法
三十年代与九十年代的中国的一个历史参照
方法的选择
以鲁迅为中心
取其一段一节,攻其要害,不及其余
一、胡适、周作人、鲁迅对孔子的不同观察
1.“五四”时期的并肩作战
2.三十年代也有“一致”
3.更有“隐性交锋”
4.胡适:赞赏“儒家有为主义”
5.周作人的规劝与胡适的拒绝
6.《说儒》:塑造孔子“应运而生的圣者”形象
7.周作人:从“摒儒者于门外”到复兴“原来的礼”
8.“爱智者”的“哲人”孔子
9.鲁迅眼里的“儒术”与“吃教”
10.与民众无关的“摩登圣人”
11.对自我历史角色的不同认定与承担
胡适站在治国者的立场,因而肯定孔子为民族“中兴”与“建国”的“圣人”
周作人站在个人立场,视孔子为“凡人”与“友人”,否认其为圣人
鲁迅站在民众与民间批判者的立场,认为孔子与民众无关,是权势者捧起来的“摩登圣人”
二、周作人、朱光潜、鲁迅对陶渊明的不同观察与体认
1.周作人:我最喜欢诸葛孔明和陶渊明
2.朱光潜的《陶渊明》与周作人
3.鲁迅的独特眼光:“易代”时期的文人陶渊明
4.三十年代鲁迅谈“文人浩劫”:陶渊明之被肢解
5.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6.鲁迅与朱光潜、周作人的分歧在哪里?
7.鲁迅对“现代雅士”的批判
三、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与《文选》”之争
1.为什么揪住不放?——鲁迅的论战方法与态度
2.“以′古雅′立足于天地”?——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传统的背离
3.“新式青年躯壳”里的旧“妖孽”
4.“五四”“老战士”也加入了复古队伍
5.如何引导青年:“撄人心”还是“与实人生离开”
6.坚持白话文传统,反对“古书里寻活词汇”
7.指责、引导背后的知识权力关系
8.如何看待庄子的“唯无是非观”的人生哲学
9.“自己正苦于背了这古老的鬼混”鲁迅的隐痛
10.“洋场恶少”:一个新的社会典型
11.庄子哲学的流氓化与市侩化:应该警惕的思想文化现象
四、由《四库全书》“珍本之争”引发的对清代学术、出版的反思
1.珍本之争
2.追问清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3.删去什么,竭力遮蔽什么
4.学术与出版危机:“清人篆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5.正视禁书与野史里的历史血腥
6.对清代“学术热”的质疑
7.胡适对清代学术的肯定与批评
8.鲁迅追问清代学术成就的代价:不能回避的“文字狱”
9.遮蔽历史真相是为了遮蔽现实真相
10.新世纪初“为《四库全书》正名”之风
11.令人费解的辩解
第七讲 我为何、如何研究鲁迅
一、我对鲁迅的“第一印象”
“通过鲁迅的文字、语言认识鲁迅,而且是用直观的感觉、朦胧的感悟,进入鲁迅世界。”
二、读鲁迅不能走捷径:第一个教训
脱离原著读册子
鲁迅被简单化和实用化了
三、“硬骨头精神与韧性精神的结合”:我的第一个鲁迅观
四、研究鲁迅而背离鲁迅精神:最惨痛的教训
鲁迅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批判被任意强化和夸大
鲁迅的斗争精神被绝对化
利用鲁迅为政治服务,以实用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鲁迅,必然曲解鲁迅、远离鲁迅。
五、“回到鲁迅”:我的鲁迅研究的起端
1.理论设计
承认“鲁迅本体”的存在
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
研究者的研究,都是从一个特点侧面去接近鲁迅
除了时代因素,还有研究者主体的因素
强调主体参与,也是承认局限
2.研究方法的设计
典型现象研究
六、我的“鲁迅面面观”
1.个人的、民族的、人类的鲁迅
2.“周氏兄弟相互照应”下的鲁迅,现代文学、现代知识分子传统中的鲁迅
3.世界知识分子精神史上的鲁迅,集中了二十世纪中国和东方经验的“东亚鲁迅”
4.社会的、阶级的、左翼知识分子的鲁迅,“鲁迅左翼”的传统
5.“真的知识阶级”,“精神界战士”的鲁迅
6.具有原创性与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的鲁迅
7.作为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典范的鲁迅,作为文体家的鲁迅
8.“活在当下中国的鲁迅”
制作:狂奔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