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第四十二集: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的中国,是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社会,在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间与君民之间的良好关系乃至民族关系等方面,都给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标杆,留下了值得珍视的遗产。唐太宗和他的时代,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最深层的集体记忆中。
编辑于2022-08-04 16:15:31 广东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里藏有古籍善本290余万册,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这些刻印精美的宋板书,因为传世量稀少,自明清以来,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宋版书多用皮纸和麻纸,文理坚致而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的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字体和用墨都极为讲究,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从这些流传至今的宋版书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宋代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更加可以通过上面的文字还原出近千年前那个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宋朝。
西辽(1124年—121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突厥语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 -Khitay)或喀喇契丹。历3世3帝2后,享国94年。 其建立者是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
保卫家园,忘战必危,忘战必亡。在宋金之间,和与战的悲怆余音之中,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里藏有古籍善本290余万册,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这些刻印精美的宋板书,因为传世量稀少,自明清以来,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宋版书多用皮纸和麻纸,文理坚致而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的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字体和用墨都极为讲究,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从这些流传至今的宋版书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宋代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更加可以通过上面的文字还原出近千年前那个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宋朝。
西辽(1124年—121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突厥语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 -Khitay)或喀喇契丹。历3世3帝2后,享国94年。 其建立者是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
保卫家园,忘战必危,忘战必亡。在宋金之间,和与战的悲怆余音之中,历史的教训,不容忘记。
第四十二集:贞观之治
背景
隋朝末年,隋炀帝变本加厉,愈加骄奢。官府横征暴敛,民怨沸腾。
公元611年,隋炀帝一意孤行,发兵远征高丽。百姓怒火点燃,农民起义,反抗暴政。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同年五月,李渊在长安即位,改国号唐,为唐高祖。
公元624年,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被彻底消灭,山河归一。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李世民率尉迟敬德等救援大将埋伏玄武门外,目标是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双方展开激战,将太子李建成射死马下,李元吉中箭落马。
两月后,李渊被迫交出兵权,下诏退位。李世民登基,为唐太宗,改年号贞观。
善于纳贤
武德四年,秦王时期创办了文学馆,广泛搜罗贤才,罗致当世文士。
馆中“十八学士”
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
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
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
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团,助他成功取得了皇位,为日后“贞观之治”的核心力量。
登基之初,局势复杂,来自朝廷的三种人。
唐高祖时期的旧臣,出身关陇贵族或山东士族,思想保守,对农民有畏惧情绪。
做秦王时的部下,善于出谋划策,但不了解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房玄龄)。
来自民间或基层,隋末山东地区的武装力量,了解山东,能正确分析形势。
魏征
为将这三类人为其所用,重用魏征(太子李建成的幕僚)
懂治国理论,懂历史经验教训,了解社会现状,站得高,看的远。
制定贞观治国方针,帮唐太宗做一个明君,起重要作用。
是整个贞观之治堪称总设计师
兼听纳谏
听取了魏征的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贞观年间形成了兼听纳谏的良好风气。
太宗在位二十多年,进谏的官员多达三十余人。
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于改进朝政、帮助唐太宗施行正确的决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抚民以静
公元626年,亲自主持的题为“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
两派意见
山东士族,以封德彝代表认为百姓民心大坏,要继续实行高压政策。
山东豪杰魏征为代表大乱之后民心思治,渴望安定。
“大治”
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广治宫室
搜罗美女,淫乐无度
东征西讨,穷兵黩武
让他对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如何治国?
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 李世民反复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李世民定下了“抚民以静”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为本的思想。
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 李世民反复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法治
制法
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
长孙无忌又组织19位大臣与法律专家为《唐律》作注,完成《唐律疏议》三十卷。
《唐律》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最古老、最完备的一部法典,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执法
唐太宗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亲戚故友、王公大臣概不能外。
皇帝以身作则,执法如山。
教化
多次强调执法要“慎刑宽刑”,“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公元631年,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对复审有明确规定,以增加纠正冤狱错案的机会。
经济
重视农桑
贞观三年,恢复籍田仪式。亲自下田耕种,表示对农桑的重视。
不在农忙时期征发兵役。
兴建水利
为了加强水利建设,唐太宗整顿治水机构,工部设水部郎中和员外郎,京师设都水监,掌管京师河渠疏浚与灌溉事宜。
为解决扬州旱灾修建的扬州勾城塘水利工程,灌溉农田八百余顷。
扬州连年丰收。沧州疏通无棣河、长芦河、漳河及衡河,从此无复水害。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夏州朔方(今陕西横山)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汴州陈留(今属河南)开观音陂,溉田百顷,给粮食丰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人口
弦板腔
上千年历史的陕西地方戏曲,曲目多取自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
隋末战乱
北方突厥掠去大量汉人。
不少汉人为避乱而纷纷北逃,导致人口锐减。
增加人口措施
鼓励人口的增殖,鼓励多生孩子、政府奖励。
鼓励寡妇再嫁。
去突厥赎回逃亡人口。
男20女15为法定结婚年龄。
生男丁的家庭予以适当奖励。
无能力娶妻者政府给予帮助。
边患
解决边患
公元628年,唐太宗消灭割据势力梁师都,基本上解除了全国各地割据混乱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公元630年,李靖率唐军肃清了多年危害边疆的突厥势力,使唐王朝北方边疆得以安定下来。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或被击败,或主动归附。
唐朝势力达至天山南北,西部边疆从此稳定。
怀柔政策
唐太宗认为只有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平等视之,才能让他们真心归附。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首领松赞干布的夫人。
带去大唐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业品,以及各种药物和书籍,甚至大批工匠和乐队。
东突厥归附中央政府后,为加强管理,将大部分定居原地,保留原来的组织和风俗习惯,实行高度自治。另一部分迁至内地,挑选部分担任京官武职。
唐朝威震寰宇,纷纷融入唐朝大家庭,俯首称臣,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共主”。
贞观十四年,唐朝疆域东至东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南至现在的越南,北抵蒙古大漠,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
文化
贞观一朝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疆域辽阔、四夷来朝,全国各族和睦相处,文化建设突发猛进。
设文学馆、弘文馆,罗致贤才文士搜集整理经籍图书。
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史”其中八部是在贞观年间完成的:《晋书》《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隋书》
特点:对传统文化(魏征编写《群书治要》)的继承和发扬,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蓄。
贞观书法四大家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梁、薛稷
丹青大手笔
阎立本、阎立德
贞观后期
公元643年,魏征逝世,贞观盛世迎来一个拐点。
“贞观之治”的夺目光华随之暗淡,忠臣、谏士、妻子一一离去,李世民有所松懈,出现了令人遗憾的“渐不克终”现象。
李世民晚年健康状况不佳,加以遭遇废立太子风波和征讨高丽的失败,致使情绪低落,诸病缠身。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
贞观时期的中国,是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社会,在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间与君民之间的良好关系乃至民族关系等方面,都给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标杆,留下了值得珍视的遗产。唐太宗和他的时代,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最深层的集体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