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欲罢不能》读书笔记
这本书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本书揭示出一个惊人真相: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相同。当你沉迷于电子游戏时,你的大脑看起来就和海 洛因吸食者的大脑一样。本书将会说明商业公司利用哪些原理设计出诱人上钩的高科技产品,并且会指导我们摆脱行为上瘾、重获生活掌控权,也帮助孩子远离上瘾、健康成长!
编辑于2022-08-04 17:55:23 河南这是一本改变你工作、生活、金钱观的人生智慧书。在书中,罗杰斯将自己的财富经验以及人生智慧通过21条法则的形式陈述给自己的女儿,如坚信自己的想法,不要轻易受他人左右;学习历史、外语;真正认识自己等,旨在培养和提升年轻人关于人生、成长、金钱和财富等相关见识。年轻人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财商”,提高自身的见识,才能摆脱庸碌,实现梦想,享有富足人生!
这是一本聚焦女性自我成长与心灵觉醒的书籍,其核心理念鼓励读者突破固有认知、摆脱情绪内耗,通过内在力量的挖掘实现个人蜕变。书中提出“为自己找到热爱,找到生命的燃点”,强调在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中获得笃定感,而非单纯追求世俗成就!
我们一直害怕孤独,越是长大越是感到孤独。这个时代,孤独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孤独中,我们能更深刻的思考,学会独处,更透彻的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可以拥有一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毫无忌惮的任思维天马行空!每个人都需要孤独,孤独是我们的最好的增值期和生命中最好的礼物。自律的顶端就是享受孤独!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本改变你工作、生活、金钱观的人生智慧书。在书中,罗杰斯将自己的财富经验以及人生智慧通过21条法则的形式陈述给自己的女儿,如坚信自己的想法,不要轻易受他人左右;学习历史、外语;真正认识自己等,旨在培养和提升年轻人关于人生、成长、金钱和财富等相关见识。年轻人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财商”,提高自身的见识,才能摆脱庸碌,实现梦想,享有富足人生!
这是一本聚焦女性自我成长与心灵觉醒的书籍,其核心理念鼓励读者突破固有认知、摆脱情绪内耗,通过内在力量的挖掘实现个人蜕变。书中提出“为自己找到热爱,找到生命的燃点”,强调在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中获得笃定感,而非单纯追求世俗成就!
我们一直害怕孤独,越是长大越是感到孤独。这个时代,孤独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孤独中,我们能更深刻的思考,学会独处,更透彻的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可以拥有一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毫无忌惮的任思维天马行空!每个人都需要孤独,孤独是我们的最好的增值期和生命中最好的礼物。自律的顶端就是享受孤独!
《欲罢不能》读书笔记
三、如何远离与改变上瘾的行为
远离行为上瘾的科学方法
自然的交流活动
孩子们学习自然地使用指南针,学习生火做饭,面对面交流
孩子在在自然环境里多跟同伴相处,比用1/3的时间守着发光的屏幕表现得更好
我们要能够通过自然地交流,让孩子回归到现实世界当中来
跟孩子面对面地沟通
技术让孩子不擅长面对面沟通
线上沟通容易变得没有同理心,说话刻薄
最健康的亲子关系是需要家长与孩子互动的
只有面对面沟通孩子们才能理解自己的语言对他人有何种影响
要限定屏幕使用时间
在孩子2岁以前,不允许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到孩子上小学差不多7岁的时候,才允许孩子被动的看电视,因为这里学校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孩子每天对着屏幕的时间,必须限制在两小时内
健康的使用电子产品原则
父母鼓励孩子将屏幕上的内容与现实世界体验相联系
积极参与而非被动观看
优选对学习有益的APP
关注内容而非技术(绚丽的动画效果)
如何戒断网瘾
理论基础:自我决定理论
人天生有主动性
控制个人情绪,学习运动,拥抱自然
人的三大需求
支配自己生活(自主)
和家人社会构建稳固关系(关联)
有效应对外部环境(胜任感、成就感)
预防和动机性面谈
应对网络成瘾,预防要比纠正有效得多
要循序渐进地
让他们思考自己这些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益处和害处,为他们营造一种主人翁氛围
动机性面谈解释了动机,让人主动做出改变
改变习惯和行为构建
不要总是动用自己的意志力
白熊实验:越禁止人们去想白熊,人越是会控制不住地去想
怎么办
一开始就避免诱惑
与中途动用意志力抵抗一件事的人相比,一开始避免诱惑的人往往表现得更好
主动替代:不要禁止想白熊,建议主动想想红色的汽车效果更好
用意志力去抵抗容易失败,需要找到心理需求的根源
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习惯的力量》(查尔斯)
黄金法则:引子+行为+奖励
举例
啃指甲上瘾,保留引子和奖励
找到替换行为(比如挤压10次减压球)
详情可参考《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克服上瘾行为的关键是用别的东西代替它们,尽量让自己分心
当你忙于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瘾自然可以退居二线
改变语言方式
“不要”、“不能”、“不可以”这些词汇都会造成我们的排斥心理
尽量用一些具有掌控感和主人翁感觉的词汇,有助于改善我们的上瘾行为,比如“我能”、“我可以”等
构建远离诱惑的环境
手机上瘾
离手机远一点
游戏上瘾
离游戏设备远一点
治疗拼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重新设计环境,让诱惑尽量少靠近
借助负面反馈
把你想要改变的行为与令人不快或厌恶的感觉搭配起来
举例
你可以跟朋友承诺,如果被朋友看到你玩游戏,你就给某个机构捐钱
你可以找一个最不喜欢的机构
加速新习惯形成
需要尽可能地坚持习惯并将其固定下来
用语言给自己力量:“我不能做XXX”和“我不做XXX”选择后者,体现出自己的主动权
学会用上瘾行为做好事
用游戏化的方法,将上瘾行为用到正确的事情上
举例
在学习某些课堂知识的时候,可以将其游戏化改编,孩子们会学得更开心
二、上瘾体验背后的六大诱导因素
设计一个诱人的目标
目标有多诱人,上瘾动力就会有多强大
目标类型
包括等级制、排行榜、关键值等等
如马拉松选手在整数关口之前2分钟完成比赛的人,显著多于整数关口之后2分钟
如健身软件通过一个个目标来诱导你达成
生活中的目标
如粉丝数量、点赞、收到的邮件数量、游戏排名等等
要警惕数字的驱使
作者建议:不要靠目标,而要靠系统来过自己的生活
何谓系统
定义
就是“你经常做且能提升长期幸福概率的某件事情”
举例
对漫画家来说,这可以是每天画一幅漫画
对作家来说,可以是每天写 500 字
它们指向的是日复一日充实的生活,而不是某个宏大目标的诱人
给予玩家一个积极的反馈
人总是天然眷恋任何反馈,就连婴幼儿都迷恋按电梯、按开关
迷恋快速的反馈
举例:老虎机
在投币后绚丽的色彩、夸张的声音,全方位立体的给你反馈
输的时候沉默无声,而赢的时候会有红灯闪烁、音乐播放,给人以强烈的积极反馈
即时反馈非常重要
迷恋出乎意料的反馈
鸽子的实验
让鸽子啄投食器,一啄就可能会出食物
第一种是100%出食物
第二种是0%出食物
第三种是50%~70%出食物
结论
在第三种概率中,由于食物不定期出现,鸽子变成了赌徒,猛啄投食器
再比如对点赞的渴望,也是一种对出乎意料反馈的迷恋,每次都在期待这次给我点赞的人会是谁呢?
反馈不确定的时候最容易上瘾
因为反馈是不确定的,所以赌博的游戏会控制我们
迷恋伪装成赢的反馈
举例:老虎机
允许你同时赌10多条路线,哪怕一条赌中了,也会给你高奏凯歌,营造赢的感觉
但你实际是输的
这里其实通过把反馈结果进行多样化,迷惑参与者,用廉价的成本,诱惑上瘾
应用
任何抽奖,都不要设置“谢谢参与”这项
哪怕是把它替换成非常廉价的优惠券,可能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让你毫不费力的进步
好游戏设计的关键点
就是在打开游戏的最初几秒内同时完成两件事
教学
让用户拥有“什么都没教”的错觉
举例超级马里奥
非常容易上手,操作简单,玩家毫不费力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进步
小结
进步带来成就感,成就感激励采取更多行动
任何上瘾机制都遵循简单上手的原则,让你快速获得进步感,诱惑你入坑
逐步升级的挑战
我们可能远远低估了人类对各种挑战的偏好
挑战带来的艰辛,远比知道自己铁定会成功更吸引人
举例:俄罗斯方块
这个游戏上手简单,但是会越来越难,一级一级地增加挑战
学习分区
学习拥有舒适区、最近发展区和痛苦区
毫无挑战让人觉得乏味,挑战太难又让人望而生畏。逐渐升级的挑战,让人跃跃欲试
最近发展区
便是介乎于“太容易”和“太困难”之间的甜蜜区简直无法抵挡
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最好的挑战地带,恰好好处,营造“胜利在望”的感觉
未完成游戏的紧张和悬疑
未完成的紧张感:蔡加尼克效应
悬念是一种不确定,与出乎意料的反馈相近
举例
很多播放软件都会采用自动播放下一集,正是因为前一集所留下的悬念让人念念不忘
一个活动,确定的是你能获奖,但不知什么大奖还是小奖
一个网站,确定的是你可以极低折扣买东西,但不知什么东西
也可以确定的是8点购物准时有折扣,但不确定的是多少折
确定性与出乎意料结合使用,才能带来最好的行为刺激
令人痴迷的社交互动
举例
美图秀秀拥有强大的修图功能却始终无法崛起,而Instagram因为拥有专用的社交网络而风靡全球
点赞和转发,社会比较给人带来强大的魔力
社交满足了基本的人类动机:社会肯定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要警惕年轻人一旦在虚拟世界获得了社交满足,会影响他们在现实世界建立社交关系
注意
容易上瘾的行为,都充分发挥了以上6要素的作用
它也可以被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用来建立良好的习惯、培养兴趣爱好
书籍信息
作者:[美] 亚当·奥尔特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
曾被评为“全世界40位最杰出的40岁以下的商学院教授”
本书的重点内容
行为上瘾的科普
如何设计上瘾的行为
如何远离与改变上瘾的行为
相关书籍推荐
《上瘾》
《引爆点》
序言
我们中有近50%的人行为上瘾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这些人,无时不刻地盯着手机,不断的涮朋友圈,通宵追剧
甚至为了节约时间连厕所也不去,穿着纸尿裤,只吃外卖和方便面
自己绝不能上瘾原则
苹果之父乔布斯宣称,人人都应该拥有一部IPAD
乔布斯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用IPAD,因为他知道,他的孩子也不能够幸免于IPAD的诱惑
Blogger、Twitter和Medium三大平台的创始人也给自己年幼的两个孩子买了数百本书,便却从不给他们买IPAD
本书价值
以大量的研究结果和心理学知识为基础,揭露了行为上瘾和药物上瘾的真相
一、行为上瘾的兴起
行为上瘾是什么
是指人无法抵挡的一种行为,对于难以戒除的有害体验的深度依恋
这种行为
短期内可解决深刻心理需求的行为
长期而言却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行为上瘾与药物上瘾在生理上是一样的
都是无法遏制的想刺激快感中枢,不断分泌多巴胺,体验到了后快感
所以人就会追求这种快感,去产生源源不断的快乐
比如
吸毒
短期吸食可以刺激神经兴奋,产生莫名的幻觉和超能力,让人觉得飘飘欲仙,忘记烦恼
长期吸食则会造成毒瘾,危害身心健康
游戏上瘾
短期玩玩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愉悦的快感
而沉迷游戏,通宵达旦、几个星期、几个月地玩,则会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对工作没有兴趣,对颈椎和视力造成严重的伤害
社交软件上瘾
就是每天控制不住的涮屏,发微博,微信,抖音
本来只想睡前玩几分钟解闷的,但是不知不觉,涮了一两个小时。说句手机是时间的碎片机,也不为过
不管是什么行为上瘾,实际上,都产生了对人类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毒害
行为上瘾本质上是一种失控
丧失了继续还是停止相关行为的自由选择能力
成瘾和喜欢的区别
成瘾是渴望,明知道不好但是无法控制
喜欢则还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要注意分清成瘾和爱好的区别,不要把成瘾当成爱好来欺骗自己
成瘾的生物学机制
根源
来自于痛苦,为了逃避痛苦,选择上瘾行为带来的大脑快感,从而沉迷
有时候,我们为了逃避自己的心理痛苦,变成了药物或行为的奴隶
举例
如果我们感到孤独,可能会投入到一款全新社交网络的沉浸式电子游戏里
弗洛伊德晚年就输给了可卡因,他之所以接触可卡因,是因为他想研究一下,使用可卡因是不是能够戒掉鸦片
成瘾的高发期
都是一个人面临压力或挑战最多的时候
青春期和刚毕业开始打拼的时候
还有很多得了帕金森症的老年人
一项研究发现,10~15岁、每天玩3小时以上游戏的玩家
对生活不甚满意
不太能与他人感同身受
不太理解怎样恰当应对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会上瘾呢
经美国的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以下几个结果
任何人只要碰到合适的情况 ,都能够成为瘾君子
大脑中有一部分叫做快感中枢,只要对这一部分进行刺激,人就会产生快感,并对这种快感形成上瘾
诱使人们上瘾的是环境;重新回到上瘾的环境,就会让人欲罢不能
上瘾原因
诱人上瘾的主要因素是环境,远离上瘾行为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远离那个环境
大多数戒不掉海洛因的瘾君子
他们每天仍然生活在原来的环境中,仍然会有着吸食毒品的朋友圈
他们虽然戒了毒,断了瘾,但身边的一切没有改变
这也就是这些瘾君子戒不掉毒品的最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游戏上瘾
诱使他们成瘾的是环境
和正常人比起来,瘾君子并非意志虚弱、道德败坏
你没有成瘾的原因很大不可能不是你自制力强,而是你运气好
其中多年前人们总批判青少年网络成瘾,那是因为当年的手机、电脑对新手不够友好,而如今从小学生到中年,都有行为成瘾的症状
会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很没用,什么事情都完不成
是因为这些让人上瘾的游戏 ,一环扣一环,钩引人们去玩游戏,无法远离
这些游戏,让大人和孩子一有空,就想摸手机,就想玩游戏,从而上了某种瘾
问题并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在于“屏幕那边有数千人在努力工作,为的就是破坏你的自律”
其中
有些孩子会因为玩游戏 ,成绩下降,整天泡在网吧,不想回家
更小的孩子,大人则以手机当电子保姆,却忽略了阅读、运动、真人交流、亲子互动等等让人身心健康
一些思考及感悟
社交网络、游戏、抖音,这些新兴事物给人带来宽慰,可同时过度的使用也会给人带来一定的风险让人渐渐迷失
每一个住在手机里的人 都是当代“瘾君子”
这本书是当代所有人都需要读一读的书
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机
当前的时代布满上瘾的坑,行为上瘾虽然能在短期满足心理需求,但长期而言却可能蚕食头脑
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
如果把生活当成一连串有待完成的里程碑,你就陷入了一种“近乎连续失败的状态”
物质上瘾公然表现出破坏性;许多行为上瘾则穿着创作的外衣,暗中搞破坏
分心的家长会培养出分心的孩子,因为如果家长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就会把相同的关注模式教给孩子
对待行为上瘾的方式有两种:消除它们,或者驾驭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