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诊断学重要体征---发热
这是一篇关于诊断学重要体征---发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正常体温、定义、发生机制、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等。
这是畅姐推荐的读文献必备的思维导图,科研小白可以按这个思路读文献,需要自取!!!
康复医学---腰痛康复评定,主要包括腰椎功能评定、疼痛程度评定、特异性检查等,比较简略,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
导图主要介绍了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新生儿窒息,并从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展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发热
正常体温
范围
直肠体温最准确
生理变异
24小时内下午体温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
女性月经前及妊娠期
略高于正常,波动范围<1℃
定义
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生机制
致热原性发热(内源性和外源性)
非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非感染性发热
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组
结缔组织病:SLE、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
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
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甲状腺炎、痛风、重度脱水
血栓及栓塞疾病:心梗、肺梗、脾梗、肢体坏死|(吸收热)
颅内疾病: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中枢性发热)
皮肤病变:多由皮肤散热减少所致,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
恶性肿瘤:癌热
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如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原发性发热
(2)感染治愈后低热:
(3)夏季低热:
(4)生理性低热:如月经前及妊娠初期可出现低热现象。
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发热过程及特点
图示
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
表现;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畏寒或寒战等
产热大于散热
高温期
表现:皮肤灼热感,呼吸加快加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体温下降期
表现:出汗多,皮肤潮湿
散热大于产热,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
----体温常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5、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伴随症状
寒战: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
结膜充血: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
单纯疱疹:多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淋巴结肿大:见于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等
肝脾肿大: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布氏杆菌病等
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等;也可见于血液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关节肿痛:败血症、风湿热、猩红热等
皮疹:见于麻疹、猩红热、水痘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