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药——被子植物类生药1
蓼科植物、苋科植物、马兜铃科植物总结,成中医LQZ
编辑于2019-12-01 03:02:42生药学—被子植物类生药
概述—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根系
直根系
茎
维管束呈环状排列,具形成层
叶
具网状叶脉
花
通常为5或4基数
花粉粒
具3个萌发孔
子叶
2枚
单子叶植物纲
根系
须根系
茎
维管束呈散状排列,无形成层
叶
具平行或弧形叶脉
花
3基数
花粉粒
具单个萌发孔
子叶
1枚
双子叶植物类生药
原始花被亚纲(离瓣花亚纲)
马兜铃科、蓼科、毛莨科、防己科、木兰科、樟科、蔷薇科、豆科、芸香科、大戟科、五加科、伞形科
后生花被亚纲(合瓣花亚纲)
木犀科、马钱科、龙胆科、唇形科、茄科、玄参科、茜草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等植物的生药。
苋科
概述
甜菜黄素和甜菜碱
有些植物含皂苷和昆虫变态激素
牛膝
基源
本品为苋科植物重齿牛膝(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e BL.的干燥根,又称“怀牛膝”,主产于河南。
植物形态
产地
采制
性状
形状
根细长圆柱形,挺直或稍弯曲
表面
断面
中心维管束木质部较大、黄白色、其周围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成2-4轮同心环。
颜色
质地
气味
气微、味微甜、涩。
显微特征
根茎横切面
根茎粉末
化学成分
理化鉴定
含量测定
药理作用
功效与主治
混淆品
川牛膝
基源
苋科植物川牛膝(药用杯苋)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 的干燥根。
性状
形状
表面
断面
断面有4-11轮维管束小点排列成环。
颜色
质地
气味
马兜铃科
概述
气孔不定式
分泌细胞:油细胞
特征
茎中初生射线很宽,因而维管束之间被明显地隔开离开,又由于宽大的次生射线的发展,老茎中的木质部束呈现向外的二歧或者多歧分裂状,所形成的维管结构被称为“马兜铃式”结构。
化学成分
生物碱、挥发油及硝基菲类成分
马兜铃科植物特征性化学成分——硝基菲类:马兜铃酸
细辛(Aasri Radix et Rhizoma)
基源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 mandshuricum(Maxim)Kitagawa、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rum siebo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
根茎直立或横生,生多数细长的根。
产地
北细辛
辽宁、吉林、黑龙江、产量大,多为栽培品
汉城细辛
辽宁、吉林、黑龙江、产量小,多为栽培品
辽细辛
华细辛
陕西、湖北、产量小
采制
性状
形状
根茎长1-10cm,直径2-4mm;
根细长,密生节上,长5-20cm,直径约1.0mm
表面
根茎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1-10mm;
根表面灰黄色、有纤细支根。
断面
根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
颜色
质地
根质脆、易折断
气味
气香而强烈,味辛辣,麻舌。
显微特征
根横切面
表皮细胞
皮层宽,有众多油细胞
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点
中柱鞘细胞
韧皮部束中央
粉末
淡黄灰色、有浓郁香气,味辛、苦,有较持久的麻舌感
化学成分
挥发油
甲基丁香酚
细辛醚
榄香脂素
黄樟醚
致癌性
去甲乌药碱
抗炎
l-细辛脂素
l-芝麻脂素
辛味物质派力托胺
马兜铃酸1或马兜铃内酰胺1
有毒
理化鉴定
鉴别
含量测定
挥发油不得少于2.0%
HPLC—细辛脂素0.05%
药理作用
镇痛、镇静和解热作用
抗炎作用
平喘、祛痰作用
甲基丁香酚——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抑菌作用
功效与主治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马兜铃
基源
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或南马兜铃(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
北马兜铃
辽林、吉林、黑龙江
南马兜铃
江苏
性状
形状
果实卵圆形,长3-7cm,直径2-4cm,
表面
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果皮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实分为6室,每室含种子多数,,整齐平叠排列;
断面
颜色
质地
气味
气特异、味微苦。
化学成分
马兜铃酸
青木香酸
木兰碱
香草酸
药理作用
止咳平喘
抗菌
金黄色葡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
功效与主治
性微寒、味苦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用于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
蓼科
概述
多为草本、茎节常膨大
重要生药:大黄、何首乌、虎杖、拳参、
花叶蜜腺
分泌细胞、分泌腔
大黄:在髓部散有异型维管束(星点),异型维管束形成层类圆形,木质部在外,韧皮部在内,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何首乌:韧皮部散有4-11个类圆形异型微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
木质部典型的单纹孔分隔纤维,常附有含晶细胞
化学研究
蒽醌类化合物
抗肿瘤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
抗炎、抗氧化
鞣质
收敛、止血、抗菌
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
降血脂
萘及萘醌类化合物
抗真菌活性
吲哚苷
水解产生靛蓝
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
基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Regel 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
掌叶大黄
多年生草本,茎高达2m
唐古特大黄
叶片掌状深裂,裂片再作羽状浅裂
药用大黄
产地
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
甘肃、青海、西藏、海拔2000-4000m
药用大黄
四川、湖南、陕西、海拔1200m
采制
性状
掌叶大黄
形状
根茎呈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
表面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斜方形网状纹理(红棕色射线与类白色薄壁组织交织而成)
断面
横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皮部极狭。髓占根茎横断面绝大部分,可见多数星状或线纹状的星点(异性维管束),成环排列或散在;多数星点形成岛状,短线状核网状的黄棕色纹理(习称锦纹)。
子主题
颜色
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横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
质地
质坚实
气味
气微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而有沙砾感,并使唾液染黄。
唐古特大黄
药用大黄
显微特征
根茎横切面
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
药用大黄
根茎粉末
掌叶大黄
粉末黄棕色
草酸钙簇晶多,短钝
具缘纹孔、网纹导管
淀粉粒
唐古特大黄
药用大黄
化学成分
蒽类衍生物
芪类(二苯乙烯类)
鞣制
理化鉴定
新断面或粉末遇碱液显红色。或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得黄色棱状针晶,高温则得羽状结晶,结晶遇氢氧化钠(钾)试液或氨水,溶解并显红色。
含量测定
药理作用
泻下作用
抗菌作用
止血作用
改善肾功能
功效与主治
性寒、味苦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子主题
混淆品
藏边大黄
河套大黄
华北大黄
天山大黄
何首乌
基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多花蓼)Polygonum muli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
植物形态
产地
采制
性状
形状
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cm,直径4-12cm。
表面
表面红褐色或红棕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或连成条纹,两端有细跟断痕,呈纤维状。
断面
横断面淡红棕色,粉性,皮部常有4-11个类圆形异性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有一较大的正常维管束。
颜色
质地
质坚实而重
气味
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显微特征
根茎横切面
根茎粉末
粉末呈棕色
草酸钙簇晶
子主题
淀粉粒
木纤维
导管——具缘纹孔导管
棕色细胞、木栓细胞、棕色快
子主题
化学成分
卵磷脂
蒽醌类衍生物
芪类成分
理化鉴定
含量测定
HPLC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不得少于0.01%蒽醌以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总计量,不得少于0.01%。
药理作用
泻下及抑菌作用
保肝作用
补益作用
抗衰老作用
功效与主治
性微温、味苦。
生首乌可以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
虎杖
基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虎杖(尖头蓼)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ee.的干燥根茎及根。
植物形态
产地
采制
性状
形状
表面
断面
颜色
质地
气味
化学成分
蒽醌类化合物
理化鉴定
含量测定
药理作用
功效与主治
混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