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答题术语分类
文科生必须收藏!一张图带你学会历史问答题四大类型答题话术!历史答题术语分类,其中包括原因类、评价类、影响类、认识类四大类题型的答题模板。帮你找到解答题的答题套路,拿下高分!
编辑于2019-12-01 08:39:51历史答题术语分类
原因类
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②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③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④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⑤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进行管理
⑵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①有利
❶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❷农民不同程度的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
❸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政策
②不利
❶经济:小农经济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❷政治:封建政府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❸灾害:严重的自然灾害
⑶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
①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②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关联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
③劳动者: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④统治者: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
⑷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①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
②经济: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③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
④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技术文化的交流
⑸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前提条件: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③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抗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
④客观因素: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⑹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从世界潮流来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为斗争形势,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②从界潮流来看
❶经济: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义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❷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
❸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
❹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守内部团结
⑺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①兴起的原因
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❷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❸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❹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特别是三民主义的提出
❺组织: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❻军事:孙中山领导和影响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②失败的原因
❶经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❷政治: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
❸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妥协性
❹思想: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纲领
❺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❻组织:缺少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
⑻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①必要性
❶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❷社会根源:西方人渴望获得黄金
❸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切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
②可能性
❶政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❷宗教: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
❸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
❹内部: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❺外部:中国的指南针传播到西方并应用于航海
⑼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⑴生产关系: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⑵战争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国家职能发生转变,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经验教训: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⑷科技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调整
⑸社会因素: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
影响类
⑴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②消极:使中国日益封闭,脱离了世界发展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⑵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①积极: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从长远角度看这既不利于农业发展,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⑶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①积极: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进步
⑷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①积极
❶政治:中华民族日益觉醒民族民主革命开始
❷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❸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期的新思潮
❹社会: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❺对外:有利于加强中外交流
②消极
❶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❷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主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❸社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❹对外:国门大开被迫开放
⑸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①积极:殖民者把西方先进的文明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是中国近代日益贫穷落后的根源
⑹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①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了反帝反封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局限性:既反对封建制度,要以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⑺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①外交环境:促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书面
②经济建设:中美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③祖国统一:为外部势力台湾撤退和祖国实现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提供了条件
④教育与生活: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的交流,同时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对西欧: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的积累进程,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②对亚非拉:西欧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罪恶的黑奴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导致亚非拉落后的历史根源
③对全球: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打破了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独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⑼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①对法国: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②对欧美: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③对亚洲:启蒙思想家的许多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人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④对资产阶级时代: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⑤对世界: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潮流,影响深远
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的影响
①从近代史看: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成就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从文明史看:是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改革和奴役的产物,是亚非拉国家变成了发达国家的附庸,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人类文明开始向世界现代文明转化
③从整体史看:其形成使世界各地区间联系日益紧密,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列强间开展激烈的争夺,加剧的国际关系的紧张,为今天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⑾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
❶生产力:蒸汽时代
❷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❸社会关系: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❹国际关系:确定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❶生产力:电气时代
❷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❸社会关系: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❹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
❶生产力:信息时代
❷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
❸社会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福利国家兴起
❹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明显
评价类
⑴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积极
❶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❷经济: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
❸社会: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②消极
❶政治:易于产生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
❷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❸社会: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进步
⑵如何评价三审六部制
①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看: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这既削弱了相权又加强了皇权
②从三省间的关系来看: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这既分工合作互相牵制,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③从影响来看:是封建中央集权严密完备的体现,对后世影响深远
⑶全面评价科举制
①积极:它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既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又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走向了极端和反动,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⑷从近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①经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路
②对外: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③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顽固派的保守思想
④教育: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冲击了封建传统教育,培养了一批可用人才
⑤军事:创办了军事企业,新式军队,筹划了海防有利于提高国防能力
⑸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①革命史: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近代史
❶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❷经济:制定法律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❸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治观念
❹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❺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
③整体史: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
④文明史: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
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随之扩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⑺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①积极
❶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❷政治:联邦制妇女了,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巩固
❸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❹经济: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❺深远: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②局限
❶人权: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❷实质:没有明确财产划分标准,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❸深远:允许黑人奴隶制的存在,为以后美国的内战埋下了隐患
⑻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①近代史: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出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②社会史: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和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遏制法西斯势力在美国崛起,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③生态史:通过减少耕地面积,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④整体史: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世界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另一方面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
⑼如何评价两极格局
①积极: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②消极: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和地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两极对峙,导致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认识类
⑴如何认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①选官制度的作用:官员由中央任免有利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利于抑制地方割据势力,保证中央权威;同时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对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提供高素质的官员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②监察制度的作用:古代监察制度有利于澄清吏治,打击割据势力,同时有利于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和维护政令的畅通
③与中央集权的关系: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常运转
⑵比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①中国
❶特点: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
❷趋向:专制
❸形式: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法治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
❹对文明影响:有利于保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使文明的进一步延续
②古希腊、罗马
❶特点:理性、个性、平等、主宰
❷趋向:民主法制
❸形式:以法律为保证,以维护奴隶主专制统治
❹对文明影响: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易导致分崩离析,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
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局限性
⑶如何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①范围: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
②表现: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程度: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行业中是十分微弱的
④地位: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⑷如何认识明清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
①背景:封建社会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②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张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③性质:从本质上为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
④影响: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
⑸多角度的认识三民主义
①时代背景:其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②纲领内容:其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政权建立共和国
③民生意识:其借鉴欧美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④民主政治:其提倡民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⑤时代发展:其与时俱进,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⑹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①一个方向和主题: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②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思想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③三个阶段:器物阶段、制度阶段、思想文化阶段
④四个阶级:王明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改造社会的新方案和新思想
⑤五大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⑺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性质: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②权利分配: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大选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
③国王的地位: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⑻如何认识美国政治体制中“侵权与制衡”的原则
①从联邦制来看: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利,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自治权,既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又避免了过度集权的弊端,既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从三权分立来看:国家权利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掌握,这独立平等但相互,为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③两党制来看:两党通过选举不仅控制国会还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⑼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①特点
❶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
❷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❸调解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❹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评价
❶积极: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是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他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
❷局限: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随着苏联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渐突出,为日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
⑽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①原因
❶根本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❷技术手段: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❸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
❹障碍消除:两极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到来
❺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②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多
③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④评价
❶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❷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❸对发展中国家:为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