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习得篇: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
这是一篇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习得篇: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的思维导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汉语—绪论1的思维导图。客家方言: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现代汉语:语法(六、七、八、九):七、单句的语病的检查和修改:常见的句法失误、检查语病的方法、修改语病的原则。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汉语:语法(四、五)的思维导图,定语的构成材料和语义类型:限制性定语(哪一类/种,多少,何时何地)、描写性定语(什么样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概述
二语研究的起点
拉多1957发表《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比研究
三个方面
语言习得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
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
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二语学习者个体因素分析
生理方面
认知方面
情感方面
语言习得外部(环境)因素研究
课堂教学环境
社会大环境
一、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对比研究
对比分析的目的
两种语言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国用此法进行语法研究
1898第一部语法著作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运用到二语种
弗莱斯(始于40年代美)
拉多提出
1957的《跨文化语言学》
观点:P186:与母语相似简单,否则反之
作用:P186:预测难点+采取预防性措施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
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填空题)
P187:集中语言形式方面
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P187:阻碍性干扰+介入性干扰
四个步骤
描写
选择
对比
预测
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
普拉提特提出六级(零到五级)
零级(相同)
一级(一分二合)
二级(一有二无)
三级(一二都有但不同:被动句)
四级(一无二有产阻碍)
五级(一是一,二是二)
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
P189
局限性(重点:简答题P190)
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则产生负迁移
只研究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二语学习者遇到的困难和错误不只来自一语的干扰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下,只对语言结构进行对比,没有.....
最大的问题把学习者看作机器刺激的对象,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其他分类
沃德霍把之分为强化和弱化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定义(名解题)
科德(该理论的最早倡导者)将学习者犯错分为
失误:口误/笔误
偏误:偏离目的语轨道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语言学基础:普遍语法理论(乔姆斯基的)
作用:
(1)(2)(3):P192
我国对该理论研究开始于:鲁健冀1984《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偏误分类
五步骤
搜集
鉴别
分类
原因
评估
分类(重点)
整体性偏误+局部性偏误
语内偏误+语际偏误
显性偏误+隐形偏误
科德提出
分三类
前系统偏误
系统偏误
后系统偏误
偏误的来源
母语负迁移
学习初级阶段占优势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过度概括/过度泛化
中级阶段或高级阶段占优势
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迁移、过度泛化、简化
交际策略:回避、语言转化(重点提到的)
学习环境的影响(重点)
主要指的是(判断题)
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
教师不正确的示范
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
课堂训练的偏差
对待偏差的态度
有错必纠VS听之任之不必纠正
(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对偏差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
是二语习得中的正常现象,伴随始终
老师的对之态度不能过分挑剔,要鼓励
强调不可避免性,实事求是地评价对交际的影响,教师有责任帮助学习者改正偏误
(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预先了解,正确示范......(详情P200)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首先要对偏误性质进行分析(详情P201)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对习得认识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的理论基础......(详情P201)
局限性(重点)
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从目前对各种偏误的研究情况来看,还很不平衡
对其来源分析是最大特点,但这方面研究并未深入下去,陷于公式化
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且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考得少了解即可)
运用分析
定义(P203)
局限性
只研究句子平面只注重语言结构,脱离语境......(P206)
话语分析
哈奇倡导将其用于二语研究
观点:语言习得重要途径是语言交际:P206
二、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生理因素(了解)
主要是年龄
认知因素(重点)
智力(了解即可)
语言学能
语言学能测试(卡罗尔的观点)
语音编码解释能力
语法敏感性
强记能力
归纳能力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学习策略
定义(考名解题):P212
认知学习策略
直接影响二语学习的
茹宾6认知学习策略的5方面
求解
推理
实践
记忆
监控
元认知策略
定义:P213(认知的认知)
概括4方面
计划
调节
交际影响(间接影响)
定义:P214
15种分类(了解)
回避
简化
语言转换
母语目的语化
母语直译
语义替代
描述
造词
重复
使用交际套语
利用交际环境
等待
体势语
使用其他语言
求助于对方
认知方法
定义:人们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个别)
定义:P216
场依存性(整体)
审慎型和冲动型
歧义容忍度(重点)
定义:P217
情感因素(重点)
动机
动机33%,学能33%,智力20%,其他14%(影响二语学习因素中的占比)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定义:P218
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考点: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影响最大)
兰伯特和加德纳提出+定义:P218--P219
激发动机的方法
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不断充电使得进一步强化
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二语最根本动力应是交际需要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
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机会并加以鼓励
适当运用竞争机制
态度
影响态度的几个方面(重点:简答题)
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
对目的语的态度
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
学习态度大体上可分为
积极态度
一般态度
消极态度
性格
内向和外向
自尊心和抑制
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
语言自我
圭奥拉研究二语过程中的抑制心理提出的
定义:P223
焦虑
焦虑表现(重点)
交际焦虑
考试焦虑
对负面评价的焦虑
移情
三、语言学习环境
社会环境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
社会环境
目的语社会环境
语言环境
人文环境
非目的语社会环境
以美国汉语教学为例,很多暑假学校采用“沉浸式”进行短期强化教学(弥补)
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定义:P229
关键词:教师、教材和学习者之间......操练和交际性语言活动
“无关联”和“有关联”的观点
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局限性(重点:主观题)
优势:详情P231
利用、研究成功、短期速成的效果
重点:语言形式的掌握
强调教授语言规则
教师指导
局限性:详情P231
时间极有限
不都是真实的语言材料
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产生误导
根本缺陷: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
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