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时间线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史时间线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史前文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等。
编辑于2022-08-13 15:22:38 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
史前文明: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地址:云南元谋县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特征
①能够制作工具
②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
地址: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体质特征
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生活状况
①能够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取植物果实
②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③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发现意义
①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 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②通过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 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3万年
地址: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生活状况
①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 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③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 交换生活用品,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
④过着集体生活
河姆渡人
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址:浙江余姚河姆渡
生活状况
①干栏式建筑
②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 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③栽培水稻,这表明长江中下游 是亚洲到的起源地之一
④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⑤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⑥会制作陶器,乐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⑦运用雕刻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⑧懂得使用天然漆
半坡人
时间:距今约6000年
地址: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生活状况
①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 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②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③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④种植粟
⑤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⑥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 用鱼叉、鱼钩、渔网捕鱼,采集野果
⑦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⑧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炎帝和黄帝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 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逐鹿激战, 最终打败蚩尤。 黄帝部落的实力和声望大增, 这一部落联盟最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炎帝
①部落主要活动与陕西渭河流域
②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③制作生产工具
④种植五谷和蔬菜
⑤制作陶器
⑥发明纺织
⑦会煮盐
⑧教人们交换物品
⑨制作乐器琴瑟
⑩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
①名轩辕
②建造宫室以避寒暑
③制作衣裳
④挖掘水井
⑤制造船只
⑥会炼铜
⑦发明了弓箭
⑧仓颉创造文字, 伶伦制作音律, 隶首发明算盘, 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尧舜禹
禅让制
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
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舜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禹
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夏王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都城:阳城
建立者:禹
存续时间:400多年
亡国之君:桀
特征
①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②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立法,称为“夏历”
③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
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④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夏朝灭亡
原因
①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②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骑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商朝
建立时间:1600年
都城:亳(后迁到殷)
建立者:汤
亡国之君:商纣王
特征
①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②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③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
④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⑤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
商朝灭亡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原因
周军占领商部,商朝灭亡
西周
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都城:镐京
建立者:周武王
亡国之君:周幽王
分封制
原因: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疆土
做法: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分到各地,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作用: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
诸侯义务: 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贵族等级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西周灭亡
时间:公元前771年
原因
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历王逃亡。 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东周
建立时间:公元前770年
都城:洛邑
建立者:周平王
前期(春秋时期)
时间:BC770~BC476
诸侯争霸
表现
①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
②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③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④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⑤出现了局部统一的局势
原因
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 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②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弊端
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王室衰微
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表现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
②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
③周王室低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经济发展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老子
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作品:《老子》(又称《道德经》
孔子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③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④主张“有教无类”
⑤主张“因材施教”
地位
不仅是大思想家,还是大教育家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作品:《论语》(由其弟子整理编纂而成)
后期(战国时期)
时间:BC476~BC221
特征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背景
①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②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③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表现
①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②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
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参加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商鞅变法
原因
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②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③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作用
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组成
渠首
鱼嘴
宝瓶口
飞沙堰
灌溉网
作用
①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②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百家争鸣
形成原因
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墨家
墨子
①“兼爱”“非攻”
②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③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④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①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①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②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①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②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表现
①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②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③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 激烈的辩论,互相抨击,同时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
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周灭亡
时间:公元前256年
原因
秦国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朝灭亡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建立者:秦始皇嬴政
亡国之君:秦二世
秦灭六国
原因
①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
②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③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时间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结果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巩固统一
①统一政治
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制度
郡县制
影响
①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利, 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②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②统一文化
统一文字
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和发展
③统一经济
货币
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 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度量衡
作用: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车轨
作用: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④统一军事
开凿灵渠
作用: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修筑长城
作用:巩固边防,拓展疆域
大泽乡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原因
直接原因: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根本原因: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①过度使用民力
②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③焚书坑儒
④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
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结果
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
时间:公元前207年
原因
项羽歼灭秦军主力,刘邦直抵秦都,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西汉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汉高祖刘邦
灭亡时间:9年
“休养生息”政策
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做法
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③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 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作用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文景之治”
措施
①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②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③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现象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统治
“推恩令”的实施(政治)
背景
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
②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
原因
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剥削诸侯王的封地,平定了七国之乱,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始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
做法
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帝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作用: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②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③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
影响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原因
西汉初,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做法
①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
③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④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
从此,儒学处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盐铁专卖(经济)
背景
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多掌握在豪强手中,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目的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做法
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影响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北击匈奴(军事)
做法
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
结果
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结果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张骞通西域
原因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
影响
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19年
影响
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丝绸之路
原因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影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管理西域
西域都护
时间:公元前60年
地点:乌垒城
影响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区域
出击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科技和文化
造纸术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史记》
作者:司马迁
特点
①《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西汉灭亡
时间
9年
原因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
建立时间: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建立者:光武帝刘秀
光武中兴
做法
①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概况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影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黄巾起义
时间
184年
原因
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结果
失败
影响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科技和文化
造纸术
东汉时,宦官蔡伦给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特典
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影响
①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②极大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经济发展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治未病”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外科圣手
道教和佛教
道教
太平道
尊奉皇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五斗米道
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影响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东汉灭亡
时间:220年
原因
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东汉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①经济生活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②政治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人士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交流
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乐器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④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结果
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
官渡之战
时间:200年
对峙双方
曹操
袁绍
结果:曹操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曹操能够获胜的原因
①政治上: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③军事上: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屯,烧掉其全部军粮
④人才使用上:招揽各种人才
⑤人心上:统一北方,人心所向
影响
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时间:208年
对峙双方
曹操
刘备、孙权联军
结果
曹军大溃
原因
①曹军远道奔走,军事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
②制定了正确的计划
③曹操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
建立时间:220年
都城:洛阳
建立者:曹丕
巩固统治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建立时间:221年
都城:成都
建立者:刘备
巩固统治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吴
建立时间:229年
都城:建业
建立者:孙权
巩固统治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科技与文化
锺繇和胡昭是书法名家,锺繇独创楷书书法
三国灭亡
时间:263年、266年、280年
原因
263年,魏灭蜀(蜀亡)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魏亡)
280年,西晋灭吴(吴亡)
西晋
建立时间:266年
都城:洛阳
建立者:司马炎
灭亡时间:316年
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特征
①统治阶层政治腐败,奢侈腐败之风盛行
②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八王之乱
原因
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他们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②晋惠帝昏庸无能
影响
①人民饱受痛苦
②西晋从此衰落
③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表现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影响
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
科技与文化
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西晋灭亡
时间:316年
原因
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灭亡
十六国
时间: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
特征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占,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前赵
成汉
前凉
后赵
前燕
前秦
4世纪后期,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时期,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后燕
后秦
西秦
后凉
南凉
南燕
西凉
北凉
夏
北燕
北朝
时间:十六国后期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齐民要术》
作者:贾思勰
特点
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影响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北周灭亡
时间:581年
原因
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北周亡)
东晋
建立时间:317年
都城:建康
建立者:司马睿
灭亡时间:420年
政权特点
门阀政治
北伐
做法
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结果
失败
原因
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对峙双方
前秦
东晋
目的
企图灭亡东晋,特点统一中国
特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结果
晋军趁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
②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③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④自然条件优越
⑤统治者的重视
影响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科技与文化
王羲之
“书圣”
代表作:《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顾恺之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东晋灭亡
时间:420年
原因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南朝
时间:420到~589年
特征
①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②南朝的王朝都在建康定都
③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
宋
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社会比较安定
齐
梁
陈
科技与文化
祖冲之
数学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天文历法
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机械制造
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陈朝灭亡
时间:589年
原因
隋文帝灭掉陈朝,589年,陈朝灭亡
北魏
建立时间:439年
都城:洛阳(后迁)
建立者:拓跋珪
灭亡时间:581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措施
①494年迁都洛阳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影响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灭亡
时间:581年
原因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北周灭亡(北魏亡)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
建立时间:581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亡国之君:隋炀帝
灭亡时间:618年
隋朝统一
时间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巩固统一
措施
①经济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制度
影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皇之治
开通大运河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影响
积极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
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巡游,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科举取士
隋文帝
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
①近视科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于1905年废除)
隋朝灭亡
时间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原因
直接原因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唐朝
建立时间:618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李渊
灭亡时间:907年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时间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治国思想
①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正确认识君民关系,以民为本,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措施
政治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①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②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表现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女皇帝武则天
“贞观遗风”
时间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措施
政治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经济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军事
巩固和开拓边疆,设北庭都护府
影响
①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②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
治国理念
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措施
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表现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盛唐气象
唐朝兴盛
原因
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等
启示
①重视维护国家统一
②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③要善于用人等
经济繁荣——底气
农业
①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②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曲辕犁
特点
设计精妙,轻便灵巧,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
作用
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筒车
③唐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
手工业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业水平最高
蜀锦
色彩艳丽,纹饰精美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
越青邢白
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业
①水陆交通发达,贸易来往频繁
②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
地位
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民族交融——和气
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
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影响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唐玄宗
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唐中宗
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迎娶了金城公主
唐穆宗
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社会开放——大气
①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②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文化多彩——才气
诗歌
李白
“诗仙”
作品风格
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杜甫
“诗圣”
作品风格
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
作品风格
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
颜真卿
字体风格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
字体风格
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欧阳询
绘画
阎立本
绘画风格
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
绘画风格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歌舞
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石窟
敦煌莫高窟
我国的三大石窟之一,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
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原因
①国力强盛
②制度、文化先进,有吸引力
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海陆并重,交通发达
特点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兼容并蓄
⒈中国与日本
遣唐使
特点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素质高
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表现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
表现
鉴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没有成功,并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影响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⒉中国与朝鲜半岛
表现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⒊中国与印度
玄奘西行
时间
贞观初年
目的
前往天竺取经
影响
①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②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时间
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平定
背景
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②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④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影响
①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②中央权力衰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
时间:唐朝后期
原因
①政治腐朽,宦官专权
②藩镇割据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④连年灾荒,人民无以为生
影响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唐朝灭亡
时间:907年
原因
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亡)
五代十国
时间:907年(后梁朱温)~960年(后周赵匡胤)
北方黄河流域(更迭)
后梁(五代十国中的第一个政权)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五代十国中的最后一个政权)
南方地区(并立)
吴
南唐
吴越
前蜀
后蜀
楚
闽
南汉
南平
北汉
特点
①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②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启示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发展关系和社会变化
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
都市
繁华都市
背景
虽然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表现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文化生活
原因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结果
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表现
①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②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③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
④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
⑤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城外还有十多处瓦子
戏剧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
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节日
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化
宋词
特点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杰出词人
苏轼
词风
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李清照
词风
委婉、细腻、清秀,以北宋灭亡为界限,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书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辛弃疾
词风
继承了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元曲
杂剧
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优秀杂剧作家
关汉卿
代表作
《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王实甫
《资治通鉴》
作者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特点
①编年体通史巨著
②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③《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地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书法
宋朝
“宋四家”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元朝
赵孟頫
书法劲秀雄健,功力深厚
绘画
宋朝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元朝
赵孟頫
“神品”
科技
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隋唐文化的辉煌成就,为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社会相对安定
③宋元时期经济繁荣,为科技文化成就奠定了物质基础
④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都有了很大发展,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活字印刷术
发明者:毕昇
影响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指南针
①战国
“司南”
②宋代
罗盘
③北宋末年
指南针
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发展历程
①唐朝
发明了火药
②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③宋元时期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④南宋初
制造出竹管火枪
⑤南宋后期
发明了突火枪
突火枪是枪炮的始祖,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
⑥元朝
发明了火铳
影响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中外交通
宋朝
①航海技术进步
②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③驿站比较发达
④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
⑤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
元朝
①陆路和海陆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③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
影响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都城:东京
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亡国之君:宋钦宗
灭亡时间:1127年
局部统一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
①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中央)
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地方)
经济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强度,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表现
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含义: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影响
积极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②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
③官员相互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意义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文轻武的风气
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王安石变法
时间:1069年
原因
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在边疆战士终北宋屡战屡,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
③官僚和军队不断膨胀,财政入不敷出
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辽与北宋
澶州之战
时间:宋真宗时
概况
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结果
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澶渊之盟
含义
澶州之战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退,宋朝给辽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檀渊之盟”
影响
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宋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西夏与北宋
宋夏合约
含义
连年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合约,袁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金与北宋
金在与北宋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面对金军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经济发展
农业
原因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表现
农业作物
①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②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③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④由于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
⑦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⑧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手工业
纺织业
表现
①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制瓷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表现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表现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商业
景象
商家实力雄厚
商品种类多
商业范围广
⒈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表现
①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②坊市隔离被打破,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③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④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
⑤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⒉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表现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纸币便于携带
作用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商品流通
⒊宋代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表现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对外开放的政策
北宋灭亡
时间:1127年
原因
金军发动对宋的战争,统治者只想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辽(契丹)
建立时间:907年
都城:上京临潢府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灭亡时间:1125年
国力增强
措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辽国灭亡
时间:1125年
原因
北宋与金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1125年,辽被金灭亡
西夏
建立时间:1038年
都城:兴庆府
建立者:大夏皇帝元昊
灭亡时间:1227年
西夏灭亡
时间:1227年
原因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西夏灭亡
金
建立时间:1115年
都城:中都(后迁)
建立者: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灭亡时间:1234年
国力增强
措施
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金朝灭亡
时间:1234年
原因
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金朝灭亡
南宋
建立时间:1127年
都城:临安
建立者:宋高宗赵构
灭亡时间:1279年
金与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收复许多失地
1140年,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抗金英雄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
表现
①南宋向金称臣
②并给金岁币
③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结果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经济发展
农业
经济作物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手工业
纺织业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制瓷业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
商业
①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②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③南宋时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灭亡
时间
1276年
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
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原因
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南宋最终于1279年彻底灭亡
蒙古
建立时间:1206年
都城:温都尔汗
建立者:成吉思汗铁木真
灭亡时间:1271年
统一蒙古
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
巩固统一
措施
①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
②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
③创制蒙古文字
影响
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蒙古与西夏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蒙古灭西夏
蒙古与金
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蒙古灭亡
时间:1271年
原因
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蒙古亡)
元朝
建立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建立者:忽必烈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
灭亡时间:1368年
推行中原制度
作用和影响
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认可支持,有利于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①“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
②“治国安民”
③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④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完成统一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影响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义
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中央集权
疆域和民族
疆域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近辽左,南越海表”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民族
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
①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
行省制度
地方制度
做法
①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②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
③设置路、府、州、县
意义
①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为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管辖边疆
目的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特点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做法
①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意义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②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③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影响
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元朝灭亡
时间:1368年
原因
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
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③爆发农民起义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
原因
①国家大一统,政治稳定
②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③ 科技推动(印刷业)
④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激起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和反抗
明朝
建立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府
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
灭亡时间:1644年
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
强化皇权
原因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利过大
目的
巩固统治
改革官制
措施
地方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中央
①废除了长期以往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③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
明朝君权空前强化的表现
目的
监视官民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
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作用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作用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科举考试
变化
①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③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弊端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影响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经济发展
农业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①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②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
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原因
①经济基础:明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最根本的)
②科技保障: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丰富
③政府支持:明成祖的鼎力支持
④个人能力:郑和个人能力出众
起止时间:1405~1433年
在位皇帝:明成祖
目的
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②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次数:7次
出发地点:刘家港
特点
时间早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装载物品
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用途
①用于慷慨送礼
②用于贸易
到达地区
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响
①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④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民族英雄
原因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②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概况
①在台州九战九捷
结果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②进入福建、广东地区
结果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时间:1553年
概况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
满洲兴起
时间:明朝后期
表现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与明朝交战
结果
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李自成起义
时间:明朝末年
原因
根本原因
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直接原因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表现
①李自成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百姓欢迎李自成的原因
①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②军纪严明
③发放钱粮
②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③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
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名著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内容
《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入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还附有1100多服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他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地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开物》
作者:宋应星
内容
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宋应星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副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地位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作者:徐光启
内容
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地位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建筑
明长城
目的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概况
东西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地位
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计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作用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北京城
时间:1406~1420年
概况
宫城(紫禁城/故宫)
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北京城的核心
皇城
在宫城的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
内城
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
外城
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
特点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形成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地位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小说和艺术
小说
代表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作者:罗贯中
主要内容
这部小说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的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艺术特点
全书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
地位
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作者:施耐庵
主要内容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艺术特点
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西游记》
成书时间:明代中期
作者:吴承恩
主要内容
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艺术特点
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
特点
明代的这三部小说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作用
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
书法
代表人物:董其昌
绘画
代表人物:徐渭
戏剧
代表人物:汤显祖
代表作:《牡丹亭》
特点
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文学
代表作:《徐霞客游记》
特点
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
明朝灭亡
时间:1644年
原因
政治腐败
表现
①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社会动荡
表现
①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
③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后金
建立时间:1616年
都城:东京城
建立者:努尔哈赤
灭亡时间:1636年
进攻明朝
表现
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
后金灭亡
时间:1636年
原因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金亡)
大顺
建立时间:1644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李自成
灭亡时间:1645年
进攻明朝
表现
建立政权后,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四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
大顺灭亡
时间:1665年
原因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大顺亡)
清朝
建立时间:1636年
都城:北京
建立者:努尔哈赤
灭亡时间:1912年
亡国之君:溥仪
巩固统治
措施
政治
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
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起止时间:1661~1662年
概况
1661年,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乘坐4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把敌人包围在赤崁城和台湾城两个孤立的据点中。1662年二月,经过八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意义
维护了祖国统一,保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台湾开发和民族交融
清朝在台湾建制
时间:1684年
目的
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
措施
①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影响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管辖西藏
⒈册封制度
做法
①顺治皇帝隆重接见五世达赖喇嘛,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
②康熙时,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影响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⒉设置机构
做法
①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置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⒊颁布章程
做法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
影响
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⒋友好交往
做法
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六世班禅居住
巩固西北
①噶尔丹叛乱
概况
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
结果
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
目的
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大小和卓叛乱
概况
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
结果
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
③设置伊犁将军
概况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影响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④土尔扈特部归疆
概况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返回新疆
结果
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意义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雅克萨之战
时间:1685~1686年
概况
1685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结果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影响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强化君主专制
军机处的设立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发展历程
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时,设立了南书房
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职能:上传下达
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
①办事效率高
②严格的保密制度
③执行速度快
作用
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文字狱
目的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定义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影响
①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
②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专制政策
目的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
措施
①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②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结果
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社会矛盾加剧
①贪风更盛,清朝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②军备废弛
③出现了财政危机。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衰弱
④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以自我供给(根本原因)
做法
①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和“迁海令”
②康熙时期,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③乾隆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积极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
①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②造成社会矛盾加剧
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街,西伯利亚西南答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语,包括钓鱼岛,赤尾岛等南至南海诸岛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经济的发展
农业
原因
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②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表现
①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③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作用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表现
丝织业
棉织业
印染业
矿冶业
制瓷业
制糖业
制茶业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
表现
①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影响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口
表现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三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问题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文学艺术
文学
《红楼梦》
初名
《石头记》
作者
曹雪芹
时期
乾隆晚期
历程
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高鄂续写了后40回
内容
《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价值
①思想性强
Ⓐ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
Ⓒ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
②艺术性高
Ⓐ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
Ⓑ作者以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精炼而生动的语言,把故事的进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评价
至今,《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被誉为“古典小说的高峰”
艺术
昆曲
“百戏之祖”
简介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特点
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代表作
《长生殿》
《桃花扇》
衰落
时期
清朝中期以后
原因
①因循守旧
②作品庸俗
③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京剧
简介
京剧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角色归为生、旦、净、丑四行,艺术手法为唱、念、做、打
特点
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发展历程
①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赢得观众喜爱
②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于道光年间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
③皮黄戏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流传广
原因
①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②得到皇室扶持
③表演艺术家不断创新
地位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清朝灭亡
时间:1912年
原因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