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
编辑于2022-08-14 10:58:09这是一篇关于护理健康评估胸廓与肺脏检查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视、触、叩、听。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2021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思维导图,介绍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护理健康评估胸廓与肺脏检查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视、触、叩、听。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2021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思维导图,介绍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系统分析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1927年9月至10月,三湾改编,创造性的将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三大作风,两个务必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2.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3.自我批评的作风
1.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2.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统一全党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全党的拥护。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党的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抗和冲突,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
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换。
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
“革命根据地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依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8年,他在《在绥晋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又斗争又联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就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思列宁主义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而确立了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