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5. 出血性疾病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5. 出血性疾病:介绍里生理性止血、凝血过程,主要止血和凝血在不同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的临床疾病,包括对出血疾病进行分类,重点介绍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编辑于2022-08-15 15:58:53 安徽内科学 风湿性系统疾病1. 风湿性疾病总论:主要介绍了风湿性疾病所包含的疾病,各种辅助检查,以及各种风湿因子的含义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3.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等,最重要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注意记忆糖尿病各种药物的治疗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2. 肾上腺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三种肾上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科学 风湿性系统疾病1. 风湿性疾病总论:主要介绍了风湿性疾病所包含的疾病,各种辅助检查,以及各种风湿因子的含义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3.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等,最重要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注意记忆糖尿病各种药物的治疗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2. 肾上腺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三种肾上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总结
5.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概述
生理性止血
反映止血效果的指标:BT出血时间
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性反射使血管收缩
血管壁损伤引起的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黏附于损伤处的plt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管损伤后,少量plt迅速黏附于内皮下胶原上(vWF释放),这是形成止血栓的第一步
通过血小板的黏附可识别损伤部位,使止血栓能正确定位
plt活化释放内源性ADP和TXA2,促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粘附在已经黏附固定于内皮下胶原的plt上
最后形成血小板之血栓(松软血栓)将伤口堵塞,达到初步止血的作用,称为一期止血
血液凝固
血管损伤后启动凝血系统,迅速将伤口周围的血液凝固
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并且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牢固血栓),称为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生长进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其他
这三个过程相继发生、相互重叠、相互促进,使生理性止血能快速进行
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松软的止血栓
纤维蛋白与血小板交织成网形成的血栓——牢固的止血栓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处于中心地位
血液凝固过程
凝血因子
2、7、9、10为维生素K依赖型凝血因子
不稳定的凝血因子:5(最不稳定)、8
3(组织因子)存在于组织细胞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新鲜血浆中,多数在肝内合成
血友病
血管型血友病:vWF缺陷可引起
A(甲)型血友病:8因子缺乏
记忆口诀:奥迪A8
B(乙)型血友病:9因子缺乏
内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指标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与plt无关
CT(凝血时间)
主要是测定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各种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质增多
过程:12→11→9+8+4+PL
内源性途径因子X酶复合物:9、PL、8、4(Ca2+)
记忆口诀:酒(9)吧(8)内(内源性)死(4)了个漂亮(PL)妹妹
外源性凝血途径
凝血指标
PT(凝血酶原时间)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 Ⅰ、Ⅱ、Ⅴ、Ⅶ、Ⅹ 活性的指标
过程:3→7+4+3
细菌内毒素、补体C5a、免疫复合物、肿瘤坏死因子均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过程,引起DIC
外源性途径因子X酶复合物:3、Ca2+、7
记忆口诀:三(3)个乞(7)丐(钙)送外(外源性)卖
共同途径
凝血指标:TT
反映的是体内抗凝物质,所以它的延长说明纤溶亢进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PL(PF3)、10、5、4(Ca2+)
过程:凝血酶原酶复合物→2→1→13→纤维蛋白多聚体(不溶)
总结
APTT或CT升高,PT正常
提示8,9,10凝血因子异常(血友病)
PT延长,TT正常
提示2,4,5,10,3,7凝血因子异常
TT延长,其他正常
提示1因子(纤维蛋白酶原)异常
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AT)等
抑制凝血酶(FⅡa)、9、10(主要灭活)、11、12
蛋白质C系统:蛋白C、蛋白S、凝血酶调节蛋白
抑制激活的辅助因子5、8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3、7)
补充:肝素
增强抗凝血酶活性(主要)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间接发挥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与抑制
抗纤溶药物
氨基乙酸、氨苯甲酸、抑酶肽
对比记忆
缩血管药物
曲克芦丁、卡巴克洛、垂体后叶素、GC
促进凝血因子释放
去氨加压素
局部止血
凝血酶、巴曲酶、吸收性明胶海绵
辅助检查
一般认为皮肤和黏膜出血点多为血管、血小板异常导致
深部血肿、关节出血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纤溶异常实验
3P实验(鱼精蛋白试验)阳性
证明有FDP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2聚体测定
继发性纤溶纤维蛋白降解特征产物,阴性可排除血栓,阳性不可诊断
FDP测定
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
抗凝异常实验
蛋白C(PC)、蛋白S(PS)测定
C抗体、AT抗原、狼疮抗凝物质、心磷脂类抗体
出血疾病的分类
血管壁异常
遗传性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先天性结缔组织病
获得性
败血症、过敏性紫癜、药物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糖尿病、结缔组织病
血小板异常
数量异常
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减少:破坏过多(ITP)、消耗过多(DIC)、生成减少(再障)、分布异常(脾亢)
结构异常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颗粒性疾病
获得性: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毒症、异常球蛋白血症
凝血功能异常
遗传性
血友病、遗传性凝血酶原、FV、FⅦ、FX缺乏症、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
获得性
维生素K缺乏症、肝病性凝血障碍、尿毒症性凝血异常
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异常
肝素使用过量、香豆素类药物过量、敌鼠钠过量
免疫相关性抗凝物增多、蛇咬伤、溶栓药物过量
复合性异常
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先天性(血友病)、获得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总论
又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多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但对凝血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
产生机制
病人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不能耐受
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生成抑制(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
最终导致plt减少,伴或不伴有皮肤黏膜出血
分型与分期
新诊断的ITP
指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病人
持续性ITP
指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ITP病人
慢性ITP
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 12个月的ITP病人
重症ITP
血小板<10x10九次方/L,且就诊时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或常规治疗中发生新的出血症状,需要采用其他升高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增加现有治疗的药物剂量
难治性ITP
指满足以下所有3个条件的病人
脾切除后无效或者复发
仍需要治疗以降低出血的危险
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确诊为 ITP
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对成性紫癜+出血时间(BT延长)
补充:过敏性紫癜:下肢对称性紫癜
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常见)、内脏出血少见
有血栓形成倾向;肝脾一般不肿大
可有轻度贫血:正常细胞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辅助检查
骨髓象(首选)
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增加或正常
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表现为体积变小,胞质内颗粒减少、幼稚巨核细胞增加
产板型巨核细胞显著减少(<30%)
其他类型血细胞正常
血小板检查
plt计数减少、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平均体积增大、功能正常
出血时间(BT)延长,凝血时间(CT)、APTT、TT正常
免疫学检查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
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阳性,主要成分为IgG
治疗
一般治疗
plt>30×10九次方,且无出血倾向,无需药物治疗,观察即可
plt<20×10九次方,应该严格卧床,输入血小板
一线治疗
糖皮质激素(首选)
作用机制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破坏(主要作用)
减少自身抗体生成,减轻抗原抗体反应
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
刺激骨髓造血和血小板向外周释放
疗程和剂量
治疗缓解后,维持3-6个月,复发时治疗仍然有效
禁忌症
妊娠期孕妇,可导致子痫和精神异常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大剂量甲泼尼龙
用于ITP的紧急治疗、不能耐受GC的病人、脾切除术前准备等
二线治疗
适用于一线治疗无效或需要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5mg/d)才能维持的病人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主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难治性ITP
常用药物
重组人血小生成素(rhTPO)
非肽类TPO类似物(艾曲泊帕)
TPO拟肽(罗米司亭)
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
可有效清除体内B淋巴细胞,减少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
脾切除
近期有效率约70%
适应证
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4~6周无效,病程迁延6个月以上
糖皮质激素虽然有效,但维持量>30mg/d
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
禁忌症
年龄<2岁
妊娠期
免疫抑制剂
常用药物
长春新碱(最常用)、环孢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
环孢素主要用于难治性ITP
治疗顺序
糖皮质激素
脾切除
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