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中学德育
第一节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第二节中学生品德的形虫与发展;第三节德育的概念与内容。
编辑于2022-08-16 09:04:42 湖南中学德育
第一节 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联系
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是通过个人品德而存在
区别
品德依赖个体而存在的个体现象,道德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现象
品德内容是个体部分体现,局部反应。道德是整个社会要求
品德的形成受社会和个体支配。道德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
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对象。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
态度,产生行为的内驱,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
调节,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
道德行为
认识和情感的外部标志,衡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自我为中心阶段(2-5)
权威阶段(6-8)看重结果
可逆阶段(9-10)约定、他律到自律
公正阶段(11-12)公正平等,看具体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避免)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趋利)
习俗阶段(大多数青年和成人)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谋求赞赏和认可)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社会规范、法律)
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但同时契约和法律并不绝对,责任)
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伦理道德,公正平等)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的形虫与发展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二是中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转折期)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从众自愿和服从不自愿)
认同(主动接受他人、榜样)
内化(认同与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价值体系)
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奠定基础的作用)
学校(起主导作用)
社会(重要、深刻)
同伴群体(很大程度上)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先决条件)
态度定势(学生对老师一个好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等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
第三节 德育的概念与内容
德育的概念
广义: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侠义: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内容
组成部分:道德、政治、思想
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理想和传统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纪律和法制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三生“教育:生存、生活、生命
安全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
第四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内涵
德育过程的概念: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联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区别:德育过程是双边活动,品德形成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学生受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品德形成,学生受多方面的影响。德育过程的结果来看,学生形成的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可能与社会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
德育过程的矛盾: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的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内部矛盾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任务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语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各种会(比如班会)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有特殊的途径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情感陶冶法
实践锻炼法
自我修养法
品德评价法
中学德育
第一节 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联系
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是通过个人品德而存在
区别
品德依赖个体而存在的个体现象,道德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现象
品德内容是个体部分体现,局部反应。道德是整个社会要求
品德的形成受社会和个体支配。道德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
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对象。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
态度,产生行为的内驱,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
调节,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
道德行为
认识和情感的外部标志,衡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自我为中心阶段(2-5)
权威阶段(6-8)看重结果
可逆阶段(9-10)约定、他律到自律
公正阶段(11-12)公正平等,看具体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避免)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趋利)
习俗阶段(大多数青年和成人)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谋求赞赏和认可)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社会规范、法律)
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社会契约,但同时契约和法律并不绝对,责任)
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伦理道德,公正平等)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的形虫与发展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二是中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或转折期)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从众自愿和服从不自愿)
认同(主动接受他人、榜样)
内化(认同与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价值体系)
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奠定基础的作用)
学校(起主导作用)
社会(重要、深刻)
同伴群体(很大程度上)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先决条件)
态度定势(学生对老师一个好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等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
第三节 德育的概念与内容
德育的概念
广义: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侠义: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内容
组成部分:道德、政治、思想
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理想和传统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纪律和法制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三生“教育:生存、生活、生命
安全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
第四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内涵
德育过程的概念: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联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区别:德育过程是双边活动,品德形成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学生受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品德形成,学生受多方面的影响。德育过程的结果来看,学生形成的品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可能与社会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
德育过程的矛盾: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的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内部矛盾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任务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语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各种会(比如班会)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有特殊的途径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情感陶冶法
实践锻炼法
自我修养法
品德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