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闻历史与理论
新闻的历史与理论相关内容思维导图
编辑于2018-12-27 04:59:39新闻历史与理论
小测1
绪论
新闻是什么
新闻特点
新&事实
我们为什么需要新闻
社会知觉
本能
诉说欲
获得欲
新闻的起源
西方
商业的推动
口头新闻
信使&喊叫者 吟游诗人 咖啡馆&说书人
手抄新闻
新闻信
商品
富格尔新闻信
富格尔新闻信
每日纪闻
公告
区别
来源
受众
作用
私密性
印刷新闻
古登堡印刷机
新闻控制
新闻书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1517
中国
文字之前
文字之后
两汉
唐
宋
区别
机构
审核
发行周期
受众
小测2
新闻的定义
新闻纸的出现
格塞塔Gazette
1566手写 没有私人信息,定期发行,关于各个国家的消息
柯兰特Coranto
所谓“科兰特”(Coranto)并非某一特定报刊的名称,而是对那种以刊载新闻为主的 印刷出版物的一种通称,同现在所说的“报纸”“期刊”意思相近
印刷 现代最早的新闻事业
新闻的定义
定义 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1943 年) 定义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与信息
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就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新闻事业
十五十六世纪 印刷术 兴起
十七世纪 发展较为完整
十七世纪定期报纸的兴起时开始的标志
特点:媒介组织
人
记者
物
报纸
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
➢ (经济)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产 生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 (政治)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城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 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 (文化)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 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 (技术)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 (读者)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从而 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新闻价值
新闻的逻辑
“特别、轰动、惊人似乎成了新闻的本质” 离奇之事 惯常之事 意外之事
新闻价值的含义
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包括观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
作为公众
作为新闻从业者
新闻价值十要素
新闻实践中的新闻价值
新闻与革命
英国
革命之前新闻管理
许可证
亨利八世期间,开始推行皇家出版特许制度,以确保特定领域的印刷品掌握在可以信任 的印刷商手中。 伊丽莎白一世 1557 年成立 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Stationers’ Company), 并建立由议会、神职人员和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共同组成的出版管制体系
审查
亨利八世《1538 年公告》,所有书籍都必须获得官方许可证才能出版 实施事前检查制度
导致印刷商开始自我审查
涉及国家宗教的都查,以确保自己的地位
涉及国家宗教的都查,以确保自己的地位
惩处
亨利七世于 1487 年建立星法院。这是一种处于英国司法系统之外的法庭,直接代表着英国王室的利益,主 要处理普通法(The Common Law)所没有涉及的问题。
革命之中
短暂的新闻自由
➢ 在 1640 年的议会选举中,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了胜利。1641 年 7 月 5 日,星法 院被取消;同年,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的权力也被架空,出版因此获得了完全的自由。 ➢ 革命促成的另一项发展,就是报刊中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这期间,国会是这场革命 的核心,因此国会新闻成为当时国内新闻的主要内容。 ➢ 党派报刊(党派宣传)。当时,存在两股针锋相对的声浪:革命派与保王派。 ➢ 在这期间,不仅报刊数量激增,影响扩大,还导致现代报刊的诸多要件,比如社论、特 稿、标题、插图、广告等纷纷问世,从而使报刊逐渐从初始状态向现代形态过渡。《公 共广告人》(Public Advertiser)的创刊尤为值得关注,因为它是第一份纯登广告的报纸, 昭示着新闻事业的商业化趋势。
新闻制度的反复
克伦威尔共和国时期,禁止一切新闻书,手抄新闻信再次出现 查理二世复辟期间,颁布《1662 年出版管制法案》,设置官方的出版监督官
现代报纸《牛津公报》
在新闻事业史上,《牛津公报》是一块鲜明的里程碑,因为,在它之前的所谓报纸,实 际上还都是装订成册的书本形状,故有新闻书或小册子之称。《牛津公报》是单张散页形状, 头版上方有报头,每版分为两栏,外观同今天的报纸几乎没有什么根本差异。1666 年改名 为《伦敦公报》(London Gazette),发行至今。
创刊
1665 年 11 月 16 日,牛津
形式
单张散页形状(两面印刷),头版上方有报头,每版分为两栏,每逢周一、周四出版
内容
官方新闻+社会新闻,没有言
革命之后
新闻出版管理新措施
1689 年《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 《1662 年出版管制法案》于 1695 年终止
印花税
征税对象主要是报刊和纸张
1712 年,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印花税法案》
津贴制度
英国党派报刊的雏形阶段发生在 17 世纪 40 年代英国大革命的初期和 80 年代斯图亚特 王朝复辟时期。18 世纪上半叶,正式揭开了英国的政党报刊时期。
法律制裁
18 世纪初期,还沿用 17 世纪的法律,凡是批评国王和议会的,均以煽动诽谤罪论处。
日报《每日纪闻》
法国
历史概貌
法国大革命之前
印刷出版
新闻管理
大革命期间
《人权宣言》
巴黎大报
外省报纸
大革命之后
美国
北美殖民地时期
两份报纸
海内外公共事件
波士顿新闻信
两个富兰克林
詹姆斯
新英格兰报
本杰明
宾夕法尼亚公报
曾格案
两种法系
大陆法系
海洋法系
印花税风潮
托马斯潘恩
新闻出版自由
自由概念的辨析
约翰弥尔顿
主要观点
历史意义
局限性
哲学思想基础
天赋人权
社会契约
自由范畴的扩大
新闻出版自由历史推进
革命时期
革命之后
大众发行——便士报
政党报刊(不在乎销量,价格较高) 不依靠政党的便士报出现 18c-19c工人群众up识字能力普遍上升
美国三大便士报
太阳报
美国先驱报
美国论坛报
英国便士报
谢菲尔德每日报
法国便士报
小日报
启示
通讯社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哈瓦斯通讯社
路透社
美联社
黄色新闻的浪潮
约瑟夫 普利策
黄色新闻大师
圣路易邮报
纽约世界报
新闻遗产
威廉 伦道夫 赫斯特
纽约日报
煽动美西战争的爆发
纽约时报
新闻真实
真实的事实
真实毕竟不是事实本身
新闻真实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造成不真实新闻的原因
小测3
新闻客观性
新闻客观性阐释
出现
1923美国报纸编辑协会
背景
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变
哲学上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19 世纪的新闻工作者确立了一种理念——可以把外部事实比较全面地报道出来。原来的职业理念是以党派的利益为选择标准,现在变成了尽可能完全地反映外部世界。
传播技术的发展
照相术、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出现,给人以一种理念——外部事物可以完全真实地反映出来,这其中就包含了客观的理念。
从实践到职业理想
萌芽
1702年第一份日报《每日纪闻》
发展
1830s便士报
纽约先驱报贝内特
圣路易快邮报普利策
19c后半页新闻学教材
哈尼创作指南
年轻编辑指南
新闻学入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时宣传
公共关系行业兴起
确立
1920年代作为职业道德的“客观性”正式确立
事实和价值分开
新闻客观性的内涵
道德理想(a moral ideal) 一套关于报道及编辑的原则(a set of reporting and editing practices) 新闻写作样式(a pattern of news writing)
理想层面
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 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不牵扯个人利益 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操作层面
将事实与观点(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新闻客观性的问题
新闻客观性的诘难
任何新闻业都依赖于政治制度
它们不能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利益,更不必说政治集团和机构对之的掌控
被人诟病不能带来社会真相
新闻客观性所面临的外在影响
⚫ 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即使他真诚地要客观报道,但是他本人已经被先前的经验和生活环境规定好了,建构好了。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
⚫ 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
⚫ 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不同的人采访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做的报道不会完全一样,因而客观的标准是在比较中呈现的
⚫ 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们在媒体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媒体提供的“事实”,但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即使记者真诚地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所选择的事实,仍然难以让每个受众都感到“客观”。从受众角度看,受众的要求和记者的报道之间会发生认识冲突
新闻客观性为何攻而不倒
⚫ 新闻业面对的是各种背景、兴趣和知识程度的“大众”,不同于社会科学是通过学术刊物针对特殊的对象传播
⚫ 新闻业的工作方式与社会科学也是完全相异。记者依赖直觉的、具体的和直接的感受来理解世界,而不是社会科学家那样,用理论的概念的框架,来系统分析和排列事实,从中抽绎出其规律性
⚫ 绝大多数新闻记者是通才(generalist)而不是“专家”,他们无法判断或分辨信源(通常是专家)所提供的内容、意见,尤其是一些复杂事件的真实性,他们不得不只述不作,以客观陈述来避开价值评判
⚫ 客观报道是新闻组织生产,比如时间限制、人力分配、版面分配等要求
⚫ 新闻作为一种实践,是偏重行动而疏于理论,是通过报道为人提供决策和反应的依据,不是理论知识。这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是注重特殊事件,在观念上是强调“事实”本身而不是社会“真相”
电子新闻:广播
20c初广播技术兴起
广播的基础
19 世纪下半叶电磁波
19 世纪末“无线电报”
20世纪三极真空管
美国kdka电台
全世界第一家商业电台——匹兹堡 KDKA 电台
英国bbc
1922 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成立,1927 年元旦,改组为公共机构
不播广告,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主要经费来源于每台收音机缴纳的执照费,后来又增加了电视执照费
在新闻报道上能够做到相对公正客观、不偏不倚;同时又能提供优秀、健康、不受市场化或商业化因素干扰的节目
20c三大广播体制
以苏联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型 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商业型 以英国为代表的公共事业型
20c30—40s黄金时代
20 世纪 30 年代末,广播成为了大众传播和大众娱乐的主要形式,读报的人数开始下降
30s大萧条与新政
火星人入侵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广播剧《星际战争》
当年轻的奥森·威利斯把科幻小说《火星人入侵》改编成广播剧本时,成百上千的人在换台时,正好听到了火星人入侵地球时的混乱场面,于是人们受骗了,认为那是正在发生的真事。威利斯为了加强广播剧的效果,还特别引入了一些新闻报道的技巧。为了让节目更加真实,他们使用了很多公众过去在收音机里听过的素材。
炉边谈话
炉边谈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政治性公关活动的事例之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为了求得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缓解萧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他的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对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
40s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广播迅速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各国大力发展国内广播;40 年代国际广播迅猛发展
国际广播又称对外广播,是指“一个国家为供另一个(或另一些)国家收听而进行的广播”。
国际广播的职责,既有新闻传播,又有文化交流,更有政治宣传。
美国之音voa
VOA 是美国的第一家国际电台和官方电台,首次播音是在珍珠港事件后第 79 天,也就是1942 年 2 月 24 日
二战期间,影响力远不如 BBC;冷战时,VOA 真正成为国际广播中的一支劲旅和主力军与美国超级大国和世界霸主地位相辅相成
电子新闻:电视
二战前新闻事业的起步
1929 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1936 年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1939 年 4 月 30 日,纽约世界博览会开幕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实况转播
20 世纪 30 年代,除了英国、美国外,开始从事电视广播的,还有法国、苏联、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
20c60s电视新闻
1962 年第一颗通信卫星“电星一号”(Telestar-1)发射升空,从此电视节目可以直接进行洲际传播。 20 世纪 60 年代起,电视开始由娱乐至上的媒介变为新闻为王的媒介,它标志着电视新闻时代的来临 ➢ 1963 年,美国三大广播公司都把晚间新闻的播出时间,从过去的 15 分钟延长到 30 分钟 ➢ 1963 年,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美国全国每 10 个人中,就有 9 个人是从电视上获悉这一举世震惊的新闻
电视总统肯尼迪
新闻节目主持人 克朗凯特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60 分钟》
电子新闻:互联网
20c互联网风起云涌
1998 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将互联网定义为报刊、广播与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第四媒体&网络新闻
纸质媒体
1987世界上最早上网的报纸,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信使报》
纸质媒体上网的三个阶段:翻版、变化、综合
新形式:付费墙
电子媒体
广播上网
1. 直播:即网上播出的节目与电台同步
2. 点播:曾经在电台播出,受众可以根据兴趣随时上网点击收听
电视上网
网络原生媒体
指完全脱离“母体媒体”而生于网络、长于网络的媒体,这种媒体越来越成 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2005 年,美国”互联网第一大报“《赫芬顿邮报》:新闻、博客聚合网站
《德拉吉报道》
1995 年,提供关于好莱坞和首都华盛顿娱乐与政治花边新闻的邮件订阅服务
1998 年,第一个报道了时任总统克林顿的丑闻——“拉链门事件”
传统媒体新尝试
《纽约时报》的虚拟现实(VR)报道
《华盛顿邮报》的机器人报道
中国新闻历史
part 1
19c外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 米怜 香港1815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近代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33 年, 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评价desu 1.外报属于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一支方面军 2.外报客观上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比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介绍了一些西洋的现代科技 3.外报推动了近代中文报业的发展
三次办报高潮
是基于“救亡”与“自强”的背景
戊戌变法
从 1815 年第一张近代中文报刊问世到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出版的报刊总计 73 种,平均一年不到 1 种,其中外报约占 2/3 从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到 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短短 3 年里新办报刊总计 120 种,平均一年 40 种,其中国人自办的报刊约占 4/5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
➢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主编
➢ 流亡日本期间《清议报》、《新民丛报》
➢ “时务文体”
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3)“笔锋常带感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通
维新派报人的共通点、思想的交集点。所谓“通”,是指言论和思想的畅通,包括新闻和报道的畅通,特别是社会政治制度方面的信息畅通
国之利器不可假人
新闻、报纸、大众媒体等是一个国家的利器,是国家民族的命脉所系,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能让外人操控
辛亥革命
第二次办报高潮的主流是革命派,特别是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派报刊更是独占鳌头,恰似第一次主流是维新派一样 每年约100种与戊戌变法期间的一年 40 余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而且几乎遍及全国每个省市,类型多种多样
小册子
陈天华:小册子《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等
邹容:小册子《革命军》
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 革命派的办报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制造舆论,宣传革命,唤醒民众等。可以说,辛亥革命的成功同样是靠两杆子——笔杆子和枪杆子
➢ 革命派报人主张报刊的党派性,大力倡导机关报,鼓吹报刊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制造舆论等
五四运动
“我本人估计,‘五四’时期,即 1917-1921 年间,全国新出版的报刊有 1000 种以上,即年均200 种”(周策纵) “自五四以后,大约有 350 种周报出版,都是学生和同情学生的人士主编的”(蒋梦麟) “1919 年至少创办了 400 种白话文期刊”(胡适)
对五四运动的解读
革命化范式: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毛泽东)
现代化范式: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三个阶段的最后一波
《新青年》杂志《每日评论》
part 2
五四以降的新闻事业
新闻业务
1)版面的改进,形成新闻、评论、广告、副刊等四大版块,延续到现在
2)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的普及
3)新闻体裁日益丰富与完善,相继出现新闻评述、新闻通讯、新闻特写等
报刊经营
1927 年至 1937,民间报业的“黄金十年”,民间报业获得迅猛发展,达到中国现代报业或民间报业的一个鼎盛时期
商业报刊:《申报》
美查时期
1)降低报价:使用价格低廉的纸张印刷,排版紧凑、字号小
2)报纸内容:为中国读者提供西方思想的论说、市井小说式的新闻、提供发表版面、公布科举名单
3)新闻报道:首先在各地设立访员,获取更多新闻信息;关注社会新闻
4)最早利用电报技术传输新闻
史量才时期
1)经营模式类似于西方的报业托拉斯,即经营报纸的同时,涉足其他商业领域,比如银行业、化工业等
2)加强新闻,改进副刊和增刊
3)兴办社会文化事业,比如流通图书馆、新闻函授学校、业余补习学校、《申报》服务部等
4)后期言论强化
文人报刊:新记《大公报》
➢ 1902 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1925 年停刊
➢ 新记《大公报》:“三驾马车”
➢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香港的发展时期
职业记者
我国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初期,代表人物:黄远生和邵飘萍
“职业化”:自弃功名而投身新闻业的先驱者;“为民生社会请命”、“坚决与党派划清界限”;拉开“新闻本位”的时代序幕;新闻记者的“四能”:脑筋能想 、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五四以降的新闻学教育
机构
1918 年,北京大学新闻(后改为“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中国新闻学教育与研究的开端 1920 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 1924 年,燕京大学新闻系 1924 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讲座 1925 年,国民大学报学系 1929 年,复旦大学新闻系 1935 年,中央政治大学新闻系
徐宝璜
1919 年,出版第一部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1920 年,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聘请徐宝璜增设新闻学课程,是中国高等学府中最早开设的正式新闻学课程
1923 年秋,平民大学正式建系后,聘北大教授徐宝璜任系主任
part 3
中共新闻事业建立调整与发展
• 长征前:建党初期的《向导》周报(1922)中央苏区的“一报一社”:《 红色中华》报和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 • 长征后:1935 年红军到达陕北,《红色中华》报复刊,红色中华通讯社恢复工作(当时 还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统称“红色中华社”) 西安事变《 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 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新华社;1939 年,新华社和《新中华报》分家,新华社成为一个独立机构 1941 年,中共中央”集中有限物力办好一张大报“,将《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中共党报理论的建立《解放日报》改版
背景:延安整风运动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 1942 年 4 月 1 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
➢ 改版之前,《解放日报》遵循苏联《真理报》的模式和城市办报的习惯,头版为国际新闻,二版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情况,到三版、四版才能见到解放区、边区的报道
➢ 改版后,第一版为边区消息,第二版为国内报道,第三版为国际新闻,第四版为副刊
所谓改版,其实是对办报的思想、方针及相应的业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首先直观地体现在报纸版面上,所以称为改版
• 1943 年 9 月 1 日,总编辑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1. 论述了“新闻的本源”问题,对“新闻”的定义作了界定:“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 论述了“新闻如何能真实”的问题,既肯定了资产阶级新闻学中新闻必须具备“五要素”(时间、地点、人名、事实的过程与结果), 又指出仅仅有“五要素”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尊重事实与革命立场结合起来,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才能写出真实的新闻。
3. 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4.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
5. 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
6. 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7. 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 党报理论:“审时度势+实事求是”
• 革命时期的标志性新闻人物
调整
中共党报理论
审时度势,实事求是
革命时期的标志性人物
范长江
邹韬奋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
增量改革
语法革命
新闻宣传与舆论
尾声——新闻已死
报纸与广告与受众
报纸在其中二次售卖
政党报刊
新闻自由只在于自由发表见解,依附于党派
英国政党报刊
存在大约100年
法国政党报刊
历时最长
美国政党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