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11传染病流行病学1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11传染病流行病学1: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者所占的比例。
编辑于2022-08-16 19:11:54传染病流行病学
概述E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的引起传播,感染易感者
流行概况
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
1980年,人类成功消灭了天花
全球每年死于传染病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25%
我国传染病危害的特点
艾滋病危害严重,报告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高居首位
病毒性肝炎防制形势依然严峻
结核病卷土重来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频发
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流感等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过程是个体现象,也是传染病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病原体
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以及朊病毒等各种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等
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侵入的门户以及在机体内的定位密切相关
病原体的特性
传染力
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常用爱代发病率(续发率)测量
致病力
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疾病的能力
致病力可用暴露者中发生临床疾病者的比例来衡量
毒力
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
强调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可用病死率和重症病例比例来评价
抗原性或免疫原性
病原体引起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的能力
病原体变异
病原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发生变异,甚至出现新型病原体
类型
抗原性变异
基因突变导致抗原性发生改变,从而使人群原来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失去作用,导致疾病发生流行
毒力变异
毒力受环境因素和宿主抵抗力的影响可以发生变异,包括毒力增强和毒力减弱
病原体的减毒株可用于制备疫苗,预防传染病
耐药性变异
病原体从对某种抗菌(病毒)药物敏感变成不敏感或者耐药
可通过耐药基因或基因突变传给后代,也可通过微生物共生而转移给其他微生物
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是多种传染病流行难于控制或复燃的重要原因
病原体在宿主体外的生存力
多数病原体在外界的生存力较弱,但也有一些病原体有较强的生存力(如能形成芽胞的细菌,乙肝病毒等)
光、热、干燥、氧、放射性、声波、化学物质等不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宿主
宿主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
宿主的防御机制
皮肤粘膜屏障
皮肤和内脏腔壁黏膜形成完整的屏障,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
担负着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
正常的体液屏障作用
补体、溶酶菌、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
特异性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
是B细胞介导的免疫,主要通过产生抗体而发挥效应
特异性抗体
IgM、IgD、IgG、IgE、IgA
细胞免疫
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
宿主的遗传易感性
宿主的其他因素
年龄、免疫水平、营养状况、职业、个人习惯、生活方式
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结局可以通过感染谱反应
感染普又称感染梯度,是指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包括隐形感染、显性感染、严重临床症状或死亡
类型
与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发现
这类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只有少数人在感染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重症和死亡病例罕见,呈现出”冰山“现象
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以死亡为主的传染病
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人群中发生的群体现象
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协同作用、共同影响传染病的流行
基本环节
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分类
病人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分类
潜伏期
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
同一种传染病有固定的潜伏期
临床症状期
指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传染性最强的时期
恢复期
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体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
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
病原携带者
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包括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
分类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指潜伏期内携带并可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在一定时间内向外排出病原体的人
临床症状消失后三个月内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
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健康病原携带者
指从未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受感染的动物嗯
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可以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称为人畜共患疾病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传播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疾病
偶然感染动物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疾病
均可作为传染源,并可互为传染源
真性人畜共患疾病
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其即原体的生活史必须在人和动物体内协同完成,缺一不可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在外界的病原体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物,又叫传播因素(如水,空气,食物,土壤等无生命物质)或者传嗯播媒介(如虫煤等活的生物)才能进入易感宿主体内
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是指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传播因素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类型
经空气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分为
经飞沫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
经尘埃传播
经水传播
经饮用水传播
经疫水接触传播
经食物传播
是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和少数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①本身含有病原体的食物②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
经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虫媒传播)
是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和吸血叮咬来传播疾病
传播媒介是蚊、蝇、蜱、螨、跳蚤等节肢动物
①机械传播②生物学传播
经土壤传播
是指易感者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
主要是肠道寄生虫病以及能形成芽孢的细菌性疾病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
是指在怀孕期间和分娩过程中,病原体通过母体直接传给子代
类型
经胎盘传播
上行性传播
分娩时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者所占的比例
人群免疫力:人群对传染病病原体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可以用人群中免疫人口所占比例来衡量
引起升高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群迁入
免疫人口减少
新型病原体出现或病原体变异
导致降低的主要因素
预防接种
传染病流行:获得免疫力
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疫源地
定义
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波散所能波及的范围
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
一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在一个疫源地内也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传染源
疫点: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
疫区: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
形成的条件
形成
传染源
病原体能够持续传播
范围大小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范围
传播途径的特点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死亡或移至他处)或不再排除病原体(治愈)
消灭了排到外环境的病原体
传染源周围的易感接触者都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没有出现新病例或新感染者
流行过程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取决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总体效应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和动植物等,以气候、地理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虫媒传染病受自然影响因素最为明显
社会因素(重要)
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如生产和生活条件、卫生习惯、医疗卫生条件、居住环境、人口流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动荡和社会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