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的历程
本篇导图通过龙飞凤舞,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以及盛唐之音与韵外之致等来形容美的历程,富有韵律美文化美
编辑于2022-08-17 17:47:41 江西美的历程
龙飞凤舞
远古图腾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物质生产
出现装饰品,且穿孔皆为红色
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
开始出现巫术礼仪符号和图腾活动
“红”:染红穿戴,撒抹红粉
从神话、传奇和传说中推想
龙蛇图腾:女娲,伏羲
凤鸟图腾
原始歌舞
远古
图腾歌舞
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
随着图腾神话不断地人间化和理性化,逐渐让位与政治和历史,在春秋战国彻底完成。
礼乐二而一
礼:巫术礼仪
乐:原始歌舞
后世
礼乐逐渐分化
礼:政刑典章
乐:文学艺术
“有意味的形式”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审美积淀说
原始巫术礼仪:强烈、炽热、包含大量想像
人的审美因为有了观念的想像,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悦。
美之所以是“有意味的形式”
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动物纹和几何纹
由模拟到抽象的有意味的形式
对象
动物图案
子主题
青铜饕餮
狞厉的美
夏
打开青铜时代
陶器纹饰向青铜纹饰过度
由二头军长制到传子不传贤,等级制度逐步形成和确立
原始的全民性的巫术礼仪被专职巫师垄断,变成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具有浓重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
商
甲骨卜辞
《周易》占卜之书
古代汉民族关于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思想智慧的结晶
农业、战争、治病、祭祀
“知天道“的宗教性大人物
巫
伊
史
最早垄断文字的人物
卜、宗、祝
僧侣贵族
巫术
提出理想,预卜未来
制造幻想,巩固统治
饕餮纹
真实的想象出来的
巩固统治
源于牛头纹
指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
牛头是巫术宗教仪典中的主要标志
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
具有重要的神圣意义和保护功能
时代的标准符号
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吞并,战争频繁,吃人的饕餮恰好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
恐怖的化身
针对异氏族、部落
保护的神祇
针对本氏族、部落
线的艺术
汉字
本源:象形
具有绘画性,对对象模拟写实
获得了独立于符号意义的发展途径
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
书法
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
表现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
书法美“真正有意味的形式”
金文之后是小篆、汉隶,再到草、行、真,随着时代的变迁创造出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
印章
中国独有的另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以其刀笔和结构,表现出种种意趣形式,形成各种风格流派。
解体和解放
审美、艺术日益从巫术、宗教的笼罩下解放,社会生活从早期宗法制保留的原始公社结构体制下解放出来。
青铜器的演化
“如火烈烈”的野蛮恐怖已成过去,理性分析的时代风貌日益蔓延,遂青铜器发生改变。
郭沫若“四个分期”
第一期:“滥觞期”
青铜初兴,粗制草创,纹饰简陋,乏美可赏。
第二期:“勃古期”
商晚期-周中期
成熟期
最具审美价值
核心代表如:三足鼎
第三期:“开放期”
西周晚期-春秋
青铜时代解体期
形制简陋
早期宗法制衰亡,巫术宗教传统褪色。
青铜饕餮“失其权威,多缩小而降低于附庸地位。
第四期:“新式期”
战国年代
堕落式
日趋简陋,多无纹饰
旧:巫术宗教观念衰颓
精进式
轻灵而多奇构,纹饰刻画更精细,纹样繁多
新:趣味、观念、标准、理想在勃兴
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
当时社会时代精神的美的体现
青铜艺术真正的典范
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
百家争鸣
总思潮、总倾向
理性主义
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
心理结构
儒家
孔子
地位
无论好坏,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中具有首要作用
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
“礼乐”不分家
释礼归仁
孔子将宗教三要素: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融在以亲自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
乐
包含广
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
凡是使人快乐、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的称之为乐。
《乐记》
中国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
道家
儒家的对立补充
对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趣味的塑造上起决定作用
赋比兴原则
诗经
国风
民间恋歌和氏贵族的咏叹
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
奠定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
赋比兴(美学原则)
赋
指的是白描式的记事状物抒情表意。
说理文字因为有了形象性、情感性、风格气势,也便有了审美性
比兴
往往连在一起很难区分
往往通过外物、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是中国的含蓄美、深沉美
根本问题: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
主观情感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必须客观化,才能成为艺术
后世的注释家吧“比兴”同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穿凿附会
反映了从宗教政治作品过渡为抒情性的文学作品。
中国艺术与文学突出的民族特征之一
情感性比形象性更具有审美-艺术性能之所在。
建筑艺术
同样拥有中国艺术审美特点
情感的抒发,理性的克制
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
新石器时代开始
成为后世中国主要建筑形式
木建筑
中国一大特色
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
人与神同在
宫殿宗庙建筑
中国人神同在一空间
上帝与人间
西方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
实用、理智
对称结构
结构方正,气势雄浑
飞檐:线的艺术
屋顶的曲线,向上的飞檐,飞动轻快之感,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显得沉稳大气。
宝塔城墙
雄浑大气
宫殿
雕梁画栋,十分精美
园林艺术
趣味盎然,接近自然,美不胜收
楚汉浪漫主义
屈骚传统
春秋战国
北中国
崇尚理性精神,摆脱巫术宗教束缚,突破礼仪旧制。
南中国
弥漫在远古传统图腾的神话世界中
屈原
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
《离骚》
充满神话想象,主人公是一位执着、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追求者。
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的光辉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天问》
保留远古神话传统最多而又系统的文学篇章
表现了当时时代意识因理性的觉醒正在由神话向历史过渡。
《九辩》
远古氏族的遗风延续和模拟
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
没有承受理性的洗礼
楚辞
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琳琅满目的世界
神仙世界
愉快的渴望,对永恒幸福的追求。
历史故事
现实生活
气势与古拙
“马踏飞燕”、“荆轲刺秦”、”嫦娥奔月“
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有的是夸张简洁、线条轮廓
构图上,汉代艺术铺天盖地、满幅而来,似乎还不懂留白。
魏晋风度
人的主题
文的自觉
除了曹丕作为帝王的有力提倡,也有时代环境的变迁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玄言诗到山水诗是题材上的自觉
格律、修辞等形式规范
六朝骈体、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对于汉字音韵和对仗的发现与应用,一直影响到今日,成为汉语的特色。
阮籍与陶潜
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魏晋时代:风度飘逸绝伦,但社会环境充满动乱血污。
阮籍
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欲求解脱而不能,逆来顺受又不甘,心理陷入巨大的矛盾痛苦之中。
能把残酷的政治迫害写得如此深沉凄美,是第一人。
陶潜
超然物外、和平冲淡
持一种怀疑派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委屈,就是要坚守自己的人格理想,不想庸俗的活着
追求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佛陀世容
悲惨世界
宗教是十分复杂的
宗教是现实的麻药
门阀地主阶级中国化的阐教宗派
教石窟艺术
魏晋南北朝
唐朝前期
唐朝后期、五代十国、宋朝
“自我牺牲”
统治者的自我安慰和欺骗,又是他们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
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
艺术音调:激昂、狂热、紧张、粗矿
子主题
人们面对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理性又解释不了的,儒道所不能说明的,只能寄希望于轮回上。
虚幻颂歌
宗教是从属于、服从于政治的
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
雕塑
北魏
悲惨世界
佛教雕塑成为这个时代美的表现
唐代
慈祥和蔼
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壁画
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
南北朝
通过悲惨、牺牲来寻求心灵的超脱
唐代
通过对换了幸福的幻想来获得心灵的满足。
唐代的雕塑和壁画是以上层贵族的描绘为范本。众生跪倒拜谒的是对于梦幻颂歌的钦羡和追求
走向世俗
中国古代社会三大转折点
魏晋
中唐
封建社会走向后期,北宋完成。
壁画开始世俗化、现实化、装饰意味日益浓重。
明中叶
禅宗被宋儒取代,宗教迷狂走向衰弱
佛像
南北
理想
宋
现实
唐
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盛唐之音
青春、李白
唐朝
揭开的中国历史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政治、经济、军事都十分强盛
盛唐艺术
对现实的肯定和感受
是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
唐诗
宋诗
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多以丰情神韵擅长
各时期
初唐
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
最高典型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顶峰)
盛唐
壮志满怀要求建功立业的歌唱
李白
中唐
李益
晚唐
杜牧
李白
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
融合庄子的飘逸和屈子的瑰丽唯一
诗歌自然顺畅又气象万千
是盛唐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
音乐性的美
书法、和诗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
书法
初唐
轻盈华美、婀娜多姿
典型
冯承素、虞世南、诸遂良等
盛唐
孙过庭
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
预示着盛唐书房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草书和狂草
游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
代表人:张旭、怀素
诗歌
音乐
盛唐音乐高潮
传入各国曲调和乐器
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
各国曲调融入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
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诗歌
横唱
绝句
七古乐府
新生音乐是形式,绝句、七古是内容
杜诗颜字韩文
杜甫、颜真卿的艺术成熟期和著名作品都在安史之乱后。
盛唐
李白、张旭
代表了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
艺术特征: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
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
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
杜甫、颜真卿
对新的艺术规范和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
艺术特征:讲求形式
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与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突出反映:“立新”、“建立形式”
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
一反六朝骈体四六,重视通俗可学
成为后世文章的先驱
韵外之致
中唐文艺
诗文
大历十才子:韦应物、柳宗元、韩愈、李贺、白居易、元稹、贾岛、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许浑。
文章
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
古文运动
兴于盛唐,盛于中唐
骈体又称“四六”
因为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
例:李商隐作品
书画
书法
颜真卿
柳公权楷书
李阳冰隶书
绘画
人物、花鸟、山水等
绘画种类增多并独立发展
画师
韩幹,韩滉、张萱...
周昉《簪花仕女图》
魏晋、中唐、明中叶是思想最为开放的时期
中晚唐美学风格,潇洒中带着些许伤感忧郁。
内在矛盾
才华、理想往往与地位、财富不相称。
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之间来回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纠结平衡。
苏轼的意义
是士大夫矛盾心理最早的人格化身
最早表达了人生空漠感对整个社会人生的根本怀疑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又是潇洒的、圆滑的
苏轼对封建社会的否定批判,起到了先驱作用。
宋元山水意境
缘起
绘画艺术的高峰
主要指山水画
与青铜器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
山水画
六朝
便有描述
当时山水从各方面看水平低而笨拙
主要仍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与人物、车马,神怪因素交杂在一起。
隋唐
有所进展,但意义不大
重线条不重色彩
中唐
以后真正独立
对自然景色、山水树石趣味欣赏和美的观念已经在走向独立复制
不再只是背景
宋代
成熟和高峰
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
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和普遍性
宋元山水
三个里程
北宋前期
“无我之境”
代表
李成:旷远
关酮:峭拔
范宽:雄杰
这三人的作品主要来自对自己熟悉的自然地区环境的真实描写
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的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的风格和神韵,但这风神又要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上。
中国山水画追求表现的美的理想:生活--人生--自然境界
南宋
“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过渡
是厚重的院体画而非意气的文人画
仍属于“无我之境”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以愉悦帝王为目的,追求细节的真实和对诗意的提倡。
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
南宋达到最佳水平和最高状态
诗意追求和细节并举
使后者没有流于庸俗和呆板”匠气“
使前者没有流于空疏和抽象“书卷气”
从形似中求神似,从有限的画面中出无限的诗情
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
元
“有我之境”
代表:“元四家”,主要代表:倪云林
“文人画”正式确立
背景:社会的巨变导致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从宋代的宫廷画院落到了元代的文人手中
特征
文学趣味异常突出。
形似与写实居于次要地位,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
认为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绘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的笔墨本身
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最高阶段。
画上题字作诗,相互补充结合
一方面:使书、画二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
另一方面: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家中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有我之境”发展到明清,便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的巨大洪流
元画:萌芽
明清:充分的分化和发展
美学理论看
宋画
强调“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
元画
强调“法心源:、”趣“、”兴“和”写意“
明清文艺思潮
市民文艺
哲学思想
李贽
近代民主思想
王夫之
哲理思辨进步学派
他们批判了封建统治传统--宗法制传统,构成了明清巨大的启蒙思潮。
妇女的独立得到赞扬。
自愿、平等的男女情爱得到提倡和歌颂
杂剧
木板刻画
浪漫洪流
李贽
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不服孔孟,揭发道学,大讲童心,反对虚伪
高度赞扬《西厢记》、《水浒传》等当时的“闲书”
反对教条,提倡本心,具有个性解放的思想。
《西游记》
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
幽默滑稽,智慧而富有深意,使它成为神话小说的经典。
《牡丹亭》
以情为本,以情排理
不仅是对爱情的描写,也是对社会人生的描写。
呼吁个性解放
从伤感文学到《红楼梦》
明清思潮三个不同阶段
浪漫主义
伤感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整个社会流行的是腐朽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
是一个表面繁荣而内里腐朽、毫无生气的时代
主要作品:《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
《红楼梦》
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绘画与工艺
四家
以仇英为代表的院派青绿山水,以及吴派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四家
绘画题材接近世俗日常生活,笔法风流潇洒。
扬州八怪
明清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