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生发展心理1
教育知识与能力之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点总结,包括中学生发展心理概述、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发展、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四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8-18 16:35:41 湖南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一般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阶段性与连续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过渡性
闭锁性
社会性
动荡性
第二节 学生认识的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发展特点
有意注意快速发展
无意注意逐渐居于次要地位
注意品质的发展特点
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觉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感觉性进步发展,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知觉发展的特点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步提高
知觉的范围不断扩大
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得到发展
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观察力得到发展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力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到16岁趋于成熟
记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协进成人
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记忆由于对抽象材料的记忆
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主导地位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趋于优势地位
形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发展是主要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同化,顺应),而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的平衡
图式(认识这位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同化和顺应
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个体的认识就是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循环的过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成熟是认知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练习和经验(物理环境)
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
平衡化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前具形)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性(万物有灵论)
自我为中心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思维不具有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
思维去自我中心
思维具有可逆性
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
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具有多维思维
能理解原则和规则
形式运算段(11以后)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具有你相信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思维具有灵活性
皮亚杰认为所有个体的认识发展都会依次经历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在阶段的转折时期,同一个体可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进学生内部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教育应适合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
教育应尊重生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微观,个体,民(种)族系统,社会)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作为动物性化结果,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趋势)
两种工具说(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
心理发展观
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低级心理机制逐渐向高级心理趋势转化的过程。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语言符号,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流形成
内化学说
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的产生通常与个体的先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有关,情境性较强;与之相比,情感则是对是稳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态度的反应,稳定性较强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二者密不可分
情绪和情感的成分:情绪和情感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表情)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情绪的分类
心境
激情
应激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
理智感 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用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及艺术美感等
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的外周理论)
生理(先跑) ——情绪(后怕)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的丘脑学说)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跑怕同时)都受丘脑控制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知-生理结合说、情绪三因素理论)决定性
人对生理反应的认识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情绪是人知觉到刺激事件有害或有益后产生的反应(初品价,次品价再评价)
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是分化的,不同的情绪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丰富性和细腻性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正确反应准确表达 适当强度的反应 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符合年龄特点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敏锐察觉情绪
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正确调整情绪
有效表达情绪
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中学生意志的发展
意志和意志行动
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
具有自觉的目的性(意志行动的前提)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的核心)
是行为可分为 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是一致行动的关键环节和完成阶段)
意识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发生前)
果断性
坚持性(坚持性)
自制性(发生中)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
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发展
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性发展
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意识行动,对行为的调节能力增强、自制力逐渐成熟
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识锻炼
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针对学生意志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一般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阶段性与连续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过渡性
闭锁性
社会性
动荡性
第二节 学生认识的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发展特点
有意注意快速发展
无意注意逐渐居于次要地位
注意品质的发展特点
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觉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感觉性进步发展,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知觉发展的特点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步提高
知觉的范围不断扩大
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得到发展
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观察力得到发展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力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到16岁趋于成熟
记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协进成人
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记忆由于对抽象材料的记忆
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主导地位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趋于优势地位
形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发展是主要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同化,顺应),而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的平衡
图式(认识这位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同化和顺应
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个体的认识就是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循环的过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成熟是认知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练习和经验(物理环境)
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
平衡化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前具形)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泛灵性(万物有灵论)
自我为中心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思维不具有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
思维去自我中心
思维具有可逆性
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
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具有多维思维
能理解原则和规则
形式运算段(11以后)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具有你相信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思维具有灵活性
皮亚杰认为所有个体的认识发展都会依次经历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在阶段的转折时期,同一个体可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进学生内部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教育应适合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
教育应尊重生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微观,个体,民(种)族系统,社会)
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作为动物性化结果,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趋势)
两种工具说(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
心理发展观
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低级心理机制逐渐向高级心理趋势转化的过程。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语言符号,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流形成
内化学说
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的产生通常与个体的先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有关,情境性较强;与之相比,情感则是对是稳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态度的反应,稳定性较强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二者密不可分
情绪和情感的成分:情绪和情感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表情)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情绪的分类
心境
激情
应激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
理智感 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用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及艺术美感等
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的外周理论)
生理(先跑) ——情绪(后怕)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的丘脑学说)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跑怕同时)都受丘脑控制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知-生理结合说、情绪三因素理论)决定性
人对生理反应的认识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情绪是人知觉到刺激事件有害或有益后产生的反应(初品价,次品价再评价)
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是分化的,不同的情绪具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丰富性和细腻性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正确反应准确表达 适当强度的反应 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符合年龄特点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敏锐察觉情绪
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正确调整情绪
有效表达情绪
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中学生意志的发展
意志和意志行动
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
具有自觉的目的性(意志行动的前提)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的核心)
是行为可分为 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是一致行动的关键环节和完成阶段)
意识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发生前)
果断性
坚持性(坚持性)
自制性(发生中)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
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发展
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性发展
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意识行动,对行为的调节能力增强、自制力逐渐成熟
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识锻炼
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针对学生意志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