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教资 科目二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01
中学教资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总结框架,包括班集体与班级管理、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等内容。
编辑于2022-08-18 16:38:28 湖南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班集体与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级体
班级
班集体概念与地位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
“班级”的来源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伊拉斯谟率先使用“班级”一词
班级体
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级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集体成员世界平等,心理包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织阶段
组建阶段是班集体的雏形期。在这一阶段,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动力,集体对班主任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17是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经考验的关键期
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核心初步形成阶段是班级体稳定发展的时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信任。氨基体的凝聚力开始显现,大多数学生在班级提升获得了归属感,班级的组织与功能比较健全,班级的核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集体自主活动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学生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班级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集体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剩下的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
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
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其中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
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平行管理
是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齐心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民主管理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活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
目标管理
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将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来推动……
第二节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概述
课堂管理的概念
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课堂管理的功能
维持功能(基本的功能)
促进功能
发展功能(自我管理,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课堂管理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自组织性原则
内在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目标原则
激励原则
反馈原则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课堂管理模式的取向)
行为主义取向
基本理念念
S——R
主要模式
斯金纳模式(行为矫正模式) 奖励和强化
坎特模式(果断纪律模式) 有效制定和实施课堂秩序
人本主义取向
基本理念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应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
主要模式
格拉塞模式(现实疗法或控制疗法) 人有两种基本需要,爱和被爱的需要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
奇诺特模式(明智信息模式) 教师用明确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和谐的沟通
教师效能取向
基本理念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主要模式
戈登模式(教师效能训练模式) 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和学生个人的权利
库宁模式 同时和应对不良行为的管理策略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性质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群体管理
群体的功能
归属功能(产生一种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并得到相应关心和照顾的需要体验)
认同功能(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
支持功能(学校群体对学生或教师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业绩能起到激励或推动作用)
塑造功能(健全的人格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是教师和学生都更加适应社会的要求)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事实,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团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群体
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共同的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积极型,娱乐型,消极型,破坏型
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积极影响
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有助于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有助于帮助解决教师或正式群体一时照顾不到的困难
消极影响
对同伴的不良行为给予无原则支持,与教师班级对立
散布小道消息,破坏纪律,聚众闹事
容易被坏人利用而误入犯罪歧途等
非正式群体对个人和正式群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需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
课堂气氛管理
课堂气氛的类型
积极型课堂气氛
消极型课堂气氛
对抗型课堂气氛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专断型,民主型,放任型)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教师情绪状态
学生方面的因素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应多采用民主)
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行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自我促成的纪律(个体自觉努力下,有外部是驴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形成自我促成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反自人自)
反抗行为阶段(畏惧害怕而遵守)
自我和服务行为阶段(对我意味着什么)
人际纪律阶段(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自我约束阶段(明辨是非,理解意义,并自我约束)
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班级规模的控制
课堂常规的建立
学生座位的分配(人际关系的影响)
课堂教学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学生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
课程表的编制
教学过程的规划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表现与性质
概念 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行为
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除了差生会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学生有时也会出现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和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方面因素
教师方面因素
环境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教学富有吸引力
进行参与式的教学(增加参与)
维持动量
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处理转换
维持团体注意
明察秋毫
一心多用
避免涟漪效应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运用积极的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言语表扬,表情提示)
合理运用惩罚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的时间
进行心理辅导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班集体与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级体
班级
班集体概念与地位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
“班级”的来源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伊拉斯谟率先使用“班级”一词
班级体
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级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集体成员世界平等,心理包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织阶段
组建阶段是班集体的雏形期。在这一阶段,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动力,集体对班主任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17是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经考验的关键期
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核心初步形成阶段是班级体稳定发展的时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信任。氨基体的凝聚力开始显现,大多数学生在班级提升获得了归属感,班级的组织与功能比较健全,班级的核心初步形成。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集体自主活动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学生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班级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集体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剩下的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
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
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其中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
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平行管理
是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齐心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民主管理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活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
目标管理
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将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来推动……
第二节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概述
课堂管理的概念
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课堂管理的功能
维持功能(基本的功能)
促进功能
发展功能(自我管理,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课堂管理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自组织性原则
内在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目标原则
激励原则
反馈原则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课堂管理模式的取向)
行为主义取向
基本理念念
S——R
主要模式
斯金纳模式(行为矫正模式) 奖励和强化
坎特模式(果断纪律模式) 有效制定和实施课堂秩序
人本主义取向
基本理念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应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
主要模式
格拉塞模式(现实疗法或控制疗法) 人有两种基本需要,爱和被爱的需要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
奇诺特模式(明智信息模式) 教师用明确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和谐的沟通
教师效能取向
基本理念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主要模式
戈登模式(教师效能训练模式) 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和学生个人的权利
库宁模式 同时和应对不良行为的管理策略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性质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群体管理
群体的功能
归属功能(产生一种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并得到相应关心和照顾的需要体验)
认同功能(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
支持功能(学校群体对学生或教师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业绩能起到激励或推动作用)
塑造功能(健全的人格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是教师和学生都更加适应社会的要求)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事实,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团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群体
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共同的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积极型,娱乐型,消极型,破坏型
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积极影响
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有助于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有助于帮助解决教师或正式群体一时照顾不到的困难
消极影响
对同伴的不良行为给予无原则支持,与教师班级对立
散布小道消息,破坏纪律,聚众闹事
容易被坏人利用而误入犯罪歧途等
非正式群体对个人和正式群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需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
课堂气氛管理
课堂气氛的类型
积极型课堂气氛
消极型课堂气氛
对抗型课堂气氛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专断型,民主型,放任型)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教师情绪状态
学生方面的因素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应多采用民主)
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行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集体促成的纪律(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自我促成的纪律(个体自觉努力下,有外部是驴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形成自我促成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反自人自)
反抗行为阶段(畏惧害怕而遵守)
自我和服务行为阶段(对我意味着什么)
人际纪律阶段(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自我约束阶段(明辨是非,理解意义,并自我约束)
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班级规模的控制
课堂常规的建立
学生座位的分配(人际关系的影响)
课堂教学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学生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
课程表的编制
教学过程的规划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表现与性质
概念 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行为
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除了差生会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学生有时也会出现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和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方面因素
教师方面因素
环境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教学富有吸引力
进行参与式的教学(增加参与)
维持动量
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处理转换
维持团体注意
明察秋毫
一心多用
避免涟漪效应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运用积极的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言语表扬,表情提示)
合理运用惩罚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的时间
进行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