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文学史2
外国文学史2知识总结,包括外国文学史17世纪文学与18世纪文学的主要必备资料,注释都有具体说明。
编辑于2022-08-18 18:03:17 江西外国文学史2
17世纪文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弥尔顿:最杰出的代表
巧记 弥尔顿失而复得的力气
《失乐园》——亚当,夏娃
《复乐园》——耶稣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
都是以《圣经》为题材
班杨《天路历程》(阳历)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名词解释) 古典主义是盛行于17世纪法国,后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路易十三的枢密大臣黎希留为巩固中央集权,拉拢一些文人成立“法兰西学士院”,以推行他的文化政策。在他们的倡导之下,古典主义文学很快发展起来。这一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有:(1)政治上拥护王权;(2)哲学上奉行唯理主义;(3)创作上摹仿古人,重视格律,制订了“三一律”的创作规则。主要文学成就是戏剧,有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莫里哀的喜剧以及布瓦洛的创作理论。古典主义文学对法国民族文学和民族语文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对17、18世纪的欧洲文学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后,古典主义才推出历史舞台。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古典主义要求作家们在创作中必须体现 的一个最高原则,即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服务。因此,歌颂贤明君主的文治武功、 国家的统一强盛和宣扬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成为作家们表现的重要主题。 ②思想上崇尚理性。古典主义作家往往借助于各种形式,强调人们的行为应收理 智和意志的支配,谴责非理性行为,表现荣誉、责任、义务等理性观念战胜感情 的过程。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对王权的妥协。 ③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古典主义作家大力提倡向古代学习,并从古 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创作题材,再按照法国专制政体的需要,与拥护王权、崇尚 理性联系在一起,采用借古喻今的方式,进行创作,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观 三一律原则 (古典主义戏剧创作遵循的一种规则) 一个剧本只能有: 一个情节线索,一个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一昼夜
笛卡尔——唯理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重要作家作品(高兴不啦?)
高乃依
古典主义悲剧诗人
《熙德》——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
拉辛
使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走向成熟
《安德洛马克》: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拉封丹
寓言诗人
《寓言诗》——借动物世界来表现人类世界
布瓦洛
文学理论集大成者 “古典主义立法者”
《诗的艺术》
莫里哀
古典主义“喜剧”的杰出代表 名词解释 (1)莫里哀是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的杰出代表。 (2)他的作品有《吝啬鬼》、《无病呻吟》等。他的代表作《伪君子》塑造了伪装成虔诚教士的天主教徒的恶人答尔丢夫的形象,暴露了法国天主教会和贵族社会成员的伪善面目。揭示了宗教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还有骗子共同的欺骗手段。
代表作品
《吝啬鬼》
名词解释 五幕喜剧。莫里哀著。作于 1868 年。主人公阿巴公是一位富商和高利贷者,他爱财如命,不顾儿女的幸福,要把女儿嫁给一个不要嫁妆的老头,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他自己要不花钱娶一个年轻的姑娘,这姑娘曾是他儿子的情人。后来,一个仆人为帮助青年人,偷去了阿巴公的钱匣,迫使他放弃了不合理的婚姻。阿巴公的形象不仅在莫里哀的喜剧中,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守财奴的典型,他的吝啬贪婪,以及他的高利贷剥削,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特性。他和儿女的矛盾,反映了金钱的家庭关系的破裂,也揭露了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贪欲。作品将剧中人物经济上的对立,爱情上的冲突,性格上的矛盾巧妙集中在一起,具有发人深省的严肃的喜剧效果,揭露有力,讽刺深刻。
《伪君子》
人物形象 (1)伪君子答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他是伪善的化身,集中体现了伪善的恶习,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他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这是一切伪善者的共同手段。 (2)答丢夫作为伪善者的丑恶嘴脸是通过他“贪食、贪财、贫色”的行径暴露出来的。 (3)答丢夫的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当他的恶行败露后,他立刻基露出争行的面目,利用种手段,企图将奥尔贡一家置于死地。
其他作品(人世本无才)
《可笑的女才子》——第一部作品
《无病呻吟》——最后一部作品
《妇人学堂》——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形成
《史嘉本的诡计》——表现出民主主义倾向
《恨世者》
巴洛克文学
18世纪文学
启蒙运动
英国
笛福《鲁宾孙漂流记》
理查逊
《帕美勒,或美德有报》——第一部英国现代小说
菲尔丁
成就最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弃儿汤姆琼斯》
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
斯特恩
感伤主义小说代表 “感伤主义”(名词解释) 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国。当时候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出现很多社会弊病,人们对资产阶级政权感到失望,但又无可奈何,便将许多不满与无奈投诸于艺术,由此产生一股新的文学潮流,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注重心理感觉,因此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项狄传》
法国
启蒙运动的中心
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悲剧代表《俄狄浦斯王》
最出色的哲理小说《老实人》
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的领袖
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
卢梭
法国启蒙运动文学成就最高者
《爱弥儿》——教育小说
《新爱洛伊斯》——书信体哲理小说
《忏悔录》——晚年自传体小说
德国
“狂飙突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名词解释 18世纪70——80年代发生在德国的一场文学运动。一大群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他们崇高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提倡民族风格。他们的理论旗手是赫尔德尔,代表作品有席勒的《强盗》、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一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
莱辛:民族戏剧和民族文学的领袖
席勒
《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歌德
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名词解释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与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都是德国历史上更重要的古典时期的辉煌成就。歌德之于德国有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他的《浮士德》是德国人的“世俗的圣经”,人们甚至还把德国的古典时期直接称作“歌德时代”。
《少年维特的烦恼》
名词解释 (1)歌德“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代表作; (2)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维特式的追求与烦恼,代表了所有年轻人都可能有的追求和烦恼; (3)作品反映了当时追求个性解放与感情自由的时代
《浮士德》
浮士德人物分析 《浮士德》通过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即分悲剧、生活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的追求,集中展定浮士德形象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既受生命本能欲望的驱使,沉迷于名利、权势、地位和女人等现实欲望的追求,又能摆脱诱惑,勇于超自我,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浮士德形象表现出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普通人所具有的两重性特征,实质上也是人类自身复杂性的体现,可见,浮士德首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但是,浮士德在赌赛中取胜,以及灵魂的得救,主要是由于他的不竭奋斗的精神。而这也是天主在“天堂里的序幕”里所预见到的。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就是所谓的浮士德精神。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应该“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可见,浮士德又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探索者形象,歌德对浮士德人生经历的描写,实际上是对自文艺复兴以来至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历史的概括,因而,浮士德又是处在上升时期的欧洲资产阶级优秀知识分子形象的概括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的歌剧《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以及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