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双生子爬梯实验:成长,需要成熟的时机
人类的学习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前提条件?诸如此类问题,是发展心理学长期始终关注的领域。一张图带你了解认识双生子爬梯实验的意义。(文本来源于心理伽玛刀)
土木狗考研人,已经上岸,当时报的班和做的题海,整理的题型,浪费有些可惜,希望对为同结构力学备考的你有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双生子爬梯实验:成长,需要成熟的时机
一、实验教授简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博士(Arnold Lucius Gesell)就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也是发展心理学中「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他和同事通过研究了儿童的神经运动发展,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成熟才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什么是双生子?
所谓的「双生子」,就是俗称的「双胞胎」。由于双胞胎在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研究上具有极高的价值,通常用来研究不同环境与不同基因组成对研究要素所造成的影响。
分类
同卵双生子
同卵双生子是有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有接近 100% 相同的遗传基因。如果将同卵双生子的两个人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他们在长大后,其中某种特征不同(比如智力、性格、情绪等),就可以认为是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父母教育风格等)不同所造成的经验不同,从而造成了两个人之间的差异。
异卵双生子
异卵双生子是有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来,仅有 50% 的基因是共有的。如果异卵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让他们两从小就在相同环境(家庭、学校、父母教养方式等)中,发现他们在长大之后,在某种特征不同,就可以认为是两个人之间的遗传而造成的差异。
三、双生子爬梯实验
初次实验
实验准备
选取了两名未满 12 个月的同卵双生子(哥哥和弟弟)作为研究对象,让这两个小家伙去学习爬梯子。由于是同卵双胞胎,因此哥哥和弟弟在身高、体重、健康状况以及母亲身体情况、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样。
实验过程
格塞尔先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 48 周开始学习爬梯子,48 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并且站立时也是摇摇晃晃,走路则非常勉强,而格赛尔按照实验设计,每天训练哥哥 15 分钟。格塞尔对哥哥艰苦训练了 6 周时间,到了第 54 周的时候,哥哥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双胞胎中的弟弟,所接受的训练方式-跟哥哥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弟弟的学习开始得更晚,他在出生后第 52 周,才开始练习爬梯子,比哥哥整整晚了 4 周,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实验结果非常有意思:哥哥从 48 周开始,练了 6 周,到了第 54 周时才学会爬梯子;弟弟从 52 周开始,练了 2 周,也是在 54 周时学会了爬同样的梯子。
结果
弟弟不仅学习所用时间短、效果好,还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二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反思
这一结果引起了格塞尔的思考:为什么先接受训练的哥哥在爬梯子上没有表现出优势呢?
实验内容
格塞尔进一步对其他的同卵双生子进行了玩积木、玩球、学习词语、数字记忆等实验
无论哪方面,受训练的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虽然超过没受训练的儿童,但达到某个年龄后,一旦给没受训练的儿童做同样的训练,没受训练的儿童马上就会赶上或超过受训练的儿童。
结论
格塞尔指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
四、当今现象反思
当前,许多早教机构非常火爆,有些早教机构的收费动辄就 3-5 万,非常昂贵。然而就是这样的价格,依然有很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期待,交钱去参加早教培训。实际上,根据格塞尔的实验研究,那些所谓能提高孩子智商和认知能力的早教内容,基本上都没什么用。而唯一有用的,就是早教机构,给家长营造了一个集中时间跟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家长相当于花了重金,购买了一段专门的时间,在早教老师的安排下,跟孩子进行有规律的亲子互动。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孩子真正的发展与成长,是与父母互动的关系中实现的。
五、此项实验对我们的启发
人生的必修课:学会面对失败
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其著作《有限和无限的游戏》中提出:人类有两种游戏方式的,一种是有限游戏,比如下棋、考试、做项目,甚至外交谈判和战争。这些事情都明确边界,存在明确的开始与结束。但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游戏,是没有边界的,这些游戏只有开始,然后就必须一直玩小去,直到玩游戏的玩家自己消亡为止,这就是「无限游戏」。
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无限游戏」,没有最终目标,只要人还活着,这场游戏就必须玩下去。但要玩下去,就只能面对不确定性,接受游戏地结果跟自己的预期不一样,否则很难玩下去。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能够坦然面对游戏的结果,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结果,那这个人才有不断玩下去的可能,只有继续玩下去,才有可能翻盘,并最后品味到这场游戏的乐趣。因此,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孩子得关键,绝对不是逼他们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逼他门考好成绩,而是教育引导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锤炼出「心理韧性」。这样的孩子,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今后从事怎样的事业,他们都可以依靠时间的力量,通过不断积累与前行,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建立「我能行」,需要切身的体验
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中,都带着「我能行」的基因。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积极的、自由的、支持性的,那么这个「我能行」的基因,就会表达出来。比如说,一个 1 岁多的幼儿,第一次想自己吃香蕉,要吃香蕉就得剥去香蕉皮,此时此刻,对于家长来说,她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她直接帮孩子剥开香蕉皮,把香蕉弄成小段,塞进孩子嘴里,这对成年人来说太简单了;另一种是鼓励孩子自己摸索去剥香蕉皮,经过努力自己吃到香蕉。
如果单从结果来看,孩子都吃到了香蕉,但如果从心理过程来看,却在孩子心中建立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前一种是「妈妈行,我不行」;后一种则是「我能行」。也就是说,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就可以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是父母强行要帮助孩子,那就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
然而,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概念,不是家长用嘴巴上说的,而是需要家长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能体验到。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能够给予支持,而不是替孩子做,更不能去打击孩子。
人生的成长,事业的发展,跟养孩子是一样的
那种根本不在乎自己事业这个「孩子」成长的怎么样,只以金钱高低来论英雄的急功近利的行为逻辑,完全就是一种赌徒心态,这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去当筹码的赌博做法,终究会遇到发展瓶颈,对自己是很不负责的。
要赢得整场人生战争的胜利,关键在「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胆识、有没有战略、有没有韧性」,关键在于,你自己现在从事的事业,是不是你真心爱过的,你是不是在全身心投入其中,有没有在养育这个「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归属感和意义感,有没有让你的生命变得充实,有没有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