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尿的生成与排出
这是一篇关于尿的生成与排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等。
编辑于2022-08-20 11:34:39 上海尿的生成与排出
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的功能解剖
肾脏的功能单位-肾单位
肾单位
肾小球+肾小管
集合管
皮质肾单位和髓质肾单位
球旁器
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
滤过膜的构成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基膜、肾小囊上皮细胞(足细胞)+血管系膜
肾脏的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起点、节前纤维、节后纤维、支配
肾脏的血液供应及肾血流量的特点
血液供应和两套毛细血管床
肾血流量的特点和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肌源学说
管球反馈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辅助)
其他因素对肾血流量的调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液的成分
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有效滤过压
定义、公式、滤过平衡点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系数
有效通透系数x滤过面积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主要方式)
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流量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的方式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量大并具有高度选择性
物质转运的方式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原发、继发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钠离子、氯离子和水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
近段小段的前半段
钠氢交换、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同向转运
近端小管后半段
钠氢交换体、氯碳酸氢根交换体、氯通过细胞旁途径被吸收、水通道蛋白1(AQP1)
髓袢
髓袢降支细端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NKCC2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远曲小管
钠-氯同向转运体
集合管
顶端膜上皮钠通道,氯经细胞旁途径,AQP2和APQ3、APQ4
碳酸氢根的重吸收与氢离子的分泌
近端小管
碳酸氢根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单纯扩散进入细胞,钠-氢转运体
髓袢
集合管
钠-氢泵和钠钾泵,泌氢和小管液ph值有关
NH3和铵根的分泌与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的关系
谷氨酰胺分解为等量碳酸氢根和铵根,铵根的分泌与氢的分泌密切相关
钾离子的重吸收与分泌
六成在近端小管被吸收
钾离子的分泌主要是顺浓度梯度通过肾脏钾通道或者顺电位差进入小管液(钠泵动力)
钠-氢交换体和钠-钾交换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主要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通过钠-葡萄糖转运体继发性主动转运
血糖浓度180mg/100ml肾糖阈,300转运极限率
钙的重吸收与排泄
七成在近端小管重吸收,1%被排出
钙的重吸收大部分通过溶质拖曳,少数通过跨细胞途径
尿素的重吸收与排泄
肾小管尿素重吸收
直小血管对尿素渗透梯度的影响
其他一些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异物的排泄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与分泌的因素
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水的重吸收减少-钠重吸收减少-渗透性利尿
球管平衡
近端小管对钠和水的定比重吸收
机制与肾小球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浆渗透压有关
保持尿钠和尿钾的相对稳定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液的浓缩机制
肾髓质间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
逆流倍增机制
髓袢和集合管的结构排列
髓袢和集合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和重吸收不同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端
髓袢升支粗段(最重要)
集合管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机制
溶质在直小血管升降支间循环,维持髓质间液高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促进集合管水的重吸收,浓缩尿液
抗利尿激素影响集合管上皮对水的通透性
尿液的稀释机制
主要通过抗利尿激素调节
血浆晶体渗透压过低-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集合管对水不通透-重吸收减少
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影响肾髓质高渗形成的因素
髓袢的长度
髓袢粗段对钠、氯的重吸收
尿素
影响集合管对水通透性的因素
依赖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
尿崩症
直小血管对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对髓质高渗维持的影响
过高过快-带走组织间液过多溶质
过少过慢-供氧不足
尿的排放
输尿管的运动
输尿管与肾盂连接处的平滑肌细胞有自律性,可产生规律的蠕动波
肾盂中尿量越多,自动节律性频率越高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受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阴部神经支配膀胱外括约肌,其活动受意识支配
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是一种脊髓反射,即该反射在脊髓水平就能完成,但排尿反射受脑的高级中枢控制,可有意识地抑制或加强其反射过程
引起排尿反射的主要原因是膀胱内压的升高
排尿异常
排尿反射弧任何一个部位受损,或骶段脊髓与高位中枢失去联系,都将导致排尿异常
无张性膀胱、尿失禁
清除率
清除率的概念即计算方法
两肾在单位时间内将一定毫升中所含的某总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能完全清除某种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UxV=PxC C=(UxV)/P
测定清除率的意义
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菊粉清除率
菊粉可被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不被重吸收和分泌
UxV=GFRxP GFR=(UxV)/P=C
内生肌酐清除率
临床上用来推测肾小球滤过率
测定血浆流量、滤过分数和肾血流量
假定一物质流经肾脏后,其肾静脉中浓度接近于零,表示该物质被从血浆中全部清除
碘锐特和PAH的清除率可以表示有效肾血浆流量
通过计算和血细胞比容可以算出滤过分数和肾血流量
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自由水清除率
用清除率的方法测定肾排水情况的一项指标
C=Vx(1-U/P)
当尿液低渗时,C为正值,当尿液高渗时,C为负值
尿生成的调节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支配肾血管平滑肌、球旁细胞(β受体)、近端小管和髓袢(α1-肾上腺素能受体)
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
V1受体位于血管平滑肌,V2受体位于集合管主细胞基底侧膜
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血浆晶体渗透压
最重要的因素,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前部室周器
对血浆晶体渗透压极敏感,尤其是钠和氯离子,变化1%-2%即可引起反应
循环血量
通过心肺感受器刺激和动脉血压的改变
其他因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分泌的调节
肾内机制
依靠肾的自身调节,感受器是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
神经机制
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球旁细胞
体液机制
血管紧张素调节尿生成的功能
生理浓度下可作用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血管紧张素受体直接促进钠离子的重吸收,出球小动脉收缩
血管紧张素低浓度下肾小球滤过率不变,高浓度下滤过率减少
入球小动脉处血管平滑肌生成PGI2和NO
醛固酮的功能
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排钾吸钠、水
心房钠尿肽
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使血管平滑肌中钙离子浓度下降,入球小动脉舒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同时能使系膜细胞舒张
对集合管的影响
通过第二信使是集合管上皮细胞顶端膜中钠通道关闭,抑制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
抑制肾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其他因素
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在保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在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
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平衡
在尿生成的调节中,醛固酮是肾调节钠离子和钾离子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钙离子的平衡
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体内缓冲酸碱最重要、持续时间最久的器官是肾脏,它可将体内除了二氧化碳的所有酸性物质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