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周代舞蹈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周代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礼乐舞蹈、第二节礼乐舞蹈的教育、第三节祭祀舞蹈、第四节女乐兴起、第五节。
这是一篇关于第九章-近现代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节-中国近现代舞蹈复兴的先兆、第二节-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者昊晓邦、第三节-中国民间舞蹈的发掘者戴爱莲、第四节-革命歌舞应运而生等。
这是一篇关于第八章-明至清末前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言廷舞蹈的式微、第二节-祭孔乐舞的发展及变化、第三节-明清时期民间舞蹈的发展、第四节-舞融于戏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元代舞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节-元代宫廷乐舞、第二节-元代民间舞、第三节-元代宗教舞蹈、第四节-元杂剧中的舞蹈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第二章-周代舞蹈
第一节礼乐舞蹈
制礼作乐
含义:“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事半功倍的教化效果
是对商代的典章制度以及先周遗训的集大成
商汤建立商朝后,伊尹作《大濩》并且整理了前代乐舞《九韶》《六列》
强调“乐”的教化作用,不够尊重和追求“乐”本质上的独特与个性
乐舞机构
大司乐—教“国子”学习“六大舞”
大胥—负责舞蹈人员的管理
旄人—在四境发现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和舞蹈人才,予以搜集、提拔
龠师—掌管文舞(舞羽)需要“龠”时出面处理
司干—负责舞蹈道具的使用和处理
舞师—教各种小舞给贵族子弟,有时教民间“野舞”
六代舞
文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 武舞➡️《大濩》《大武》
功能运用;“六代舞”的乐、歌、舞整齐对应各自服务的最后目标—各种神祇(《云门》用于祭天《咸池》用于祀地《大濩》用于祀先妣《大韶》祭祀亡灵《大夏》与《大武》祭天子)。也用于天子或国王级别的“大飨“ ”大射“等
《大武》
周公制作,目的:歌颂周武王灭商建周的历史功绩
结构:布局篇章紧密地扣和着战争场面或征伐行动的逻辑与次序
意义:《大武》是中国古代列阵舞蹈最早的成功典范
第二节礼乐舞蹈的教育
礼乐教育体制
“国子”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3–学乐,诵《诗》,舞《勺》15–学舞《象》学射御20–舞《大夏》
“六小舞”
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目的:小舞主要是为训练教育所用,也会参与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四望、山川
形态与风格:例—人舞—舞谱以韵文写成,严格配合三纲五常、君臣父子、温俭恭让等道德仪规,舞蹈本身颇似做操的动作,含蓄温和
第三节祭祀舞蹈
蜡祭
含义:”蜡祭“是一种庆祝农业丰收、报谢神祇的祭典,每年的十二月举行
蜡祭神祇列为八位:先啬—农耕始祖(神农氏)司啬—管理农耕的神(后稷)农—农夫神邮、表、啜—茅棚神、地头神、井神猫、虎—猫神、虎神坊—堤神。水庸—河道神百种—百谷神
主要歌舞特征:鼓瑟齐鸣
民俗功能:包含着周朝统治者惯有的“敬天保民”思想,农闲岁末,以歌舞仪式为外貌,祈祝报谢为内涵,成为人们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难得时机
酬神娱人
雩祭
雩祭——“求雨舞”
与女巫这一独特的祭祀职能紧密相连
傩祭
周代,“傩祭”被正统的精神文化活动确立和制度化宫廷中掌管傩祭的官员—“方相氏”(在实际的“傩祭仪式中担任表演主角)
艺术风格:粗猛雄劲,充满原始野蛮遗风
傩祭—每三年举行一次
三月——国傩八月——天子傩十二月——大傩
发展至汉代——“十二神兽舞”(马王堆一号汉墓彩绘棺)
第四节女乐兴起
礼崩乐坏
西周——遵循周礼和雅乐➡️受到以贵族诸侯大夫阶层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势力的强劲冲击,其原有的森严秩序崩溃瓦解
雅乐与新乐的分流(新乐与“郑卫之音”为代表)➡️新乐盛行,贵族阶层畜养女乐也风行一时
“古乐”枯燥呆板,在艺术形式上不注意更新、发展,忽略了艺术的愉悦特性“新乐”更为乐人耳目,贴近生活,有更大的观赏性,恰好迎合了呈上升趋势的封建贵族的享乐需求
女乐
发原地:郑、卫、晋、中山(地薄人众,生产不发达,男女以技艺谋生)
女乐:世俗社会最早的职业乐舞人士➡️艺术性
“长袖善舞”
地位作用:女乐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初步成型功绩卓越,但在当时社会氛围中,女乐地位极其低下,被当作玩赏娱乐的工具,不被正统文化接纳和肯定
女乐在政治上也起着一定的调和和作用
第五节
儒家—“尽善尽美”乐舞观
“仁” “礼”并重——强调“善”在乐舞中的重要性
主张将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认为舞蹈是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有力工具
“克己复礼”——赞成“雅颂正声”,反对“郑卫之音”
儒家乐舞理论代表作——《乐记》
大大强化了它的社会功能作用
墨子“非乐”理论
立足现实的“非乐‘观——否定乐舞的价值和意义(并非从本质否定,而是出于实用和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哲学原则)
墨子认为乐舞是一种奢侈享乐的活动,乐舞从根本上并不能对政治,对现实生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墨家对乐舞的本质认识,被现实需求带入了极端的境地。将女乐歌舞完全等同于感官享乐,而并未将之视为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这与女乐在当时还处于附属的身份有直接关系,这是女乐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
道家“合于桑林之舞”的美学思想
道家从本质上否定了乐舞存在的意义
道家以对乐舞本质的否定,到以乐舞至美境界来比喻美学上的理想,这一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道家思想中超越现实、追求“无迹可求”艺术境界的美学指归。在哲学层面否定乐舞的价值,但又在美学层面凭借乐舞艺术
区别
“六代舞”是诗、乐、舞一体的大型祭祀舞蹈
各小舞则是其中纯粹的舞蹈段落,它可以根据自身的功能侧重,分别用于各类祭祀乐舞活动或乐舞作品,成为周代雅乐文化中真正的舞蹈实体
意义
早先人类往往会求助于世界中存在着的其他自然力量,比如猛兽,将这些禽兽“神化”,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有意参与,在人类意识的层面上,改造了自然与人自身,从而产生了人独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