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制度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教育制度、历史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编辑于2022-08-21 17:10:56 江西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定义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列
特点
客观性
历史性
规范性
强制性
内容
教育施教系统(学制)、教育管理系统➡️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趋势
终身教育的方向
分类
学校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制度、社会教育制度
学前、学龄(小、初、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继续教育制度
全日制、半日制、业余学校
面授、函授、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
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
没有教育制度
古代
简略性、非群众性、不完善性
现代
学校规模:群众性、普及性
结构:多类型、多层次
学校教育制度
定义
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地位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趋势
终身教育
基本要素
学校类型
哪种形式、哪种性质 如:公立、私立
学校级别
学校的层次水平 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学校结构
学校类别 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现代学制的基本类型/基本结构
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
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为资产阶级的子女设立
另一轨自下而上
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
特点:平行 不流通 等级性
单轨学制
自下而上
小学 中学 大学
特点:一个系列 多种分段
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有利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分支型学制
苏联 前段单轨 后段分叉
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学术性保持较高的水平
学制确立的依据
社会依据
生产力与科技、社会政治经济和国家教育方针、文化传统、人口状况
人的依据
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征
学制本身因素
国内的影响、参照国外学制的经验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义务教育(法律规定的国民教育)、客观要求、1986年第一部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0年完成;2006年《义务教育法》改革规定开放,基本完成
含义:依法规定适龄儿童与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支持与保障的国民教育
趋势:延长学前教育、延长高中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普通教育:以升学为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的,职业知识与技能
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综合统一发展
非正规教育的复兴以及对正规教育的影响
正规教育:忽视个性、差异性、应试性等问题
非正规教育:多样的形式、丰富性、生活性、差异性等优点
补充、正规教育僵化、非正规教育形式多样、打破垄断、国家需引导
高中多样性、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高中多样性:普高、职高、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
高中特色化:校本化、管理特色化、培养模式特色化理念
衔接:新高考改革、专业分析讲座、必修、选修、学分、走班制
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低于15%精英阶段、15%-50%大众化阶段、高于50%普及阶段
多层次:专、本、硕、博
多类型:综合、专业、学院、短期大学
招生:向在职人员开放
双一流:院校建设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含义:人的一生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的总和
代表人物:郎格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意义:教育平等和民主
学校系统
各级学制系统
实施教育程度高低的区别、纵坐标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各类学制系统
同一级学校中的入学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的差别、横坐标
教育对象:正常儿童学校&特殊儿童学校
学校组织形式:全日制、半工半读、正规、函授、业余
管理体制工作范畴:普通教育系统(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成人教育系统
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
1902年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但并未实施。
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教育年限长共26年
蒙养院
初等小学堂(5年)
高等小学堂(4年)
中学堂(5年)
高等学堂(4年)
大学堂(3年)
通儒院(5年)
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受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 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幼稚园
初等教育
小学(4年)
高等小学(2年)
中等教育
初中(3年)
高中(3年)
高等教育
4–6年
研究生院
1951年的学制
1951、10、1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
幼儿园
小学(5年)
初中(3年)
高中(3年)
大学和专门学院(4–5年)
研究部
特点
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保证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教育面向工农开门
1958年的学制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
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
缩短初高中为两年,盲目发展普通高中,取消成人教育、业余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
1985年的学制
1985、5、27《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市自治区和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
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1993年的学制
1993、2、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教育发展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两基、两全、两重
调整教育结构
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改革和完善投资制度
1999年的学制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2001年的学制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规范义务教育学制
改革考试评估和招生选拔制度
依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管理体制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2010年学制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我国进入21世纪第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国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
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基本要求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普及教育方面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
扫除青壮年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