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文学史3
这是一篇关于外国文学史3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9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二)。
编辑于2022-08-21 17:50:06 江西外国文学史3
19世纪文学(一)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强调主观情感 其次,推崇想象力 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
德国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策源地”
三个中心
耶拿派
海德堡派
雅各布林和威廉格林——《格林童话》
柏林
英国
湖畔派三诗人
名词解释 指十九世纪开创浪漫主义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湖畔派诗人起初同情法国革命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为浪漫主义奠基之作。华兹华斯再版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
华兹华斯(成就最高)
柯勒律治
骚塞
华+柯代表作《抒情歌谣集》
撒旦派(魔鬼派)
拜伦
《东方叙事诗》
拜伦式英雄
名词解释 在拜伦的作品,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诗人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而叫“拜伦式英雄”。代表人物:《海盗》中的康德拉。
《唐璜》
艺术成就 艺术上,《唐璜》最突出的特点是辛辣的讽刺。长诗中使用了夸张、变形、对比等手法, 针对主人公活动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展示其辛辣的讽刺艺术特点。 其次,作品富于浪漫传奇色彩。来源于离奇的故事、异域的情调与层出不穷的戏剧性场面所营造的传奇性氛围。 再次,诗作具有浓烈的抒情性。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抒情性,无处不在、统贯全篇。 此外,《唐璜》釆用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即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插入第一人称的谈话。 最后,《唐璜》还在格律、诗歌语言等方面进行创新,它是英国诗歌史上运用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 的诗篇。
雪莱
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济慈
法国
夏多布里德
《勒内》——文学史上第一个忧郁的“世纪病”形象
缪塞
法国的莎士比亚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形象——阿克达夫
大仲马《三剑客》——和《金庸》类似
雨果
前期浪漫主义后随时代发展接受现实主义,贯穿一生是人道主义
早期创作阶段——反对革命为进步的浪漫主义
中期创作阶段
《克伦威尔》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彻底战胜了古典主义
《巴黎圣母院》
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了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对照艺术在《巴黎圣母院》中主要体现在情节场景对照与人物形象对照两个方面。 比如,在情节场景方面,爱斯梅哈尔达被抢与被救、爱情幽会与被诬告判刑等悲喜强烈对照,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对比以及对爱情的态度构成对比表现出来。比如,加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的美好。作家还通过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形成彼此间的强烈对照,深刻揭示了人物的灵魂和本质。从弗比斯的虔情假意与爱斯梅哈尔达爱情真挚、克罗德的邪恶与爱斯梅哈尔达的美好等相互对照中雨果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体现了自己的爱情观点和美学思想。 艺术特色 一、运用美丑对照原则进行创作 二、恢宏的史诗性质 三、曲折离奇、跌宕引人的情节 四、精彩的心理描写 五、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动化,富有灵性
晚期创作阶段
《悲惨世界》(了解)
其他主要作品
《九三年》
《海上劳工》
and so on
俄国
茹科夫斯基
第一位抒情诗人 宫廷诗人
普希金
俄国文学之父
《茨冈》——南方诗篇代表作
《驿站长》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维林的形象
《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贵族“多余人“奥涅金形象
形象意义 小说通过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既批判了专制的沙皇农奴制度,也指出了他们远离人民、脱离实际的致命弱点。“多余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都是贵族知识分子,对社会具有一定的批判和否定作用,但最终一事无成,是典型的悲剧性人物,不是改造社会的力量。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塑造了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贵族"多余人”毕巧林形象
东欧
裴多菲
匈牙利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
《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美国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库伯
霍桑《红字》
惠特曼《草叶集》
19世纪文学(二)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②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③人道主义思想; ④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法国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梅里美《卡门》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小仲马《茶花女》
斯丹达尔
《拉辛与莎士比亚》——被称为现实主义宣言书
《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 第一,“红”象征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第二,于连作为一个有报负、有才华的平民青年,他曾想通过“红”踏上社会的愿望不能实现,目睹圣职荣耀之后又想披上教士黑袍跻身社会,由于纯真的本质没有一直“黑”下去,风雨之后悬崖勒马。 于连·索雷尔的人物形象 性格复杂不固定 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理想型”青年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度 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对人物行为的深刻心理分析
巴尔扎克
《舒昂党人》——严肃文学创作的开始
《驴皮记》——哲理小说
《人间喜剧》
思想内容 揭示了法国社会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这三大主题
《高老头》
高老头的父爱表现出的悲剧意义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宗教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典型。 1高老头爱女儿十真诚的,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2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他的父爱反衬出女儿的无情无义,他的人性反衬出社会的残忍。有力地控诉了金钱败坏道德,腐蚀社会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化。特别是家庭关系金钱化的可悲景象。 艺术成就 精细而富有特征的典型环境 人物性格的典型化 精致的结构 巧妙运用对比写作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 拉斯蒂涅的形象分析 青年野心家的典型,在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接受罪恶的教育,经历高老头之死,看到两个女儿的无情无义和社会的寡廉鲜耻后,埋葬了年轻人的最后一滴眼泪,勇猛地投入社会的深渊
英国
萨克雷《名利场》
夏洛蒂 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 勃朗特《呼啸山庄》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狄更斯
代表了19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
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
自传性质《大卫·科波菲尔》
《双城记》
艺术成就 (1)小说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小说由五个叙事单元组成,五个单元互相独立、平行发展,同时又完整统一。例如,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作恶造成了梅尼特一家生活轨迹的变化,造成了得伐石夫妇对他们家族的复仇,而这又造成了得伐石夫妇和梅尼特一家的矛盾,并把卡尔登、克朗丘等人卷人其中; (2)体现了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带着褒贬的描写、议论、抒情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如写到卡尔登献身时,强调了卡尔登人虽死了,但精神永存; (3)成功地运用了悬念与象征的艺术手法。小说中有许多悬念,随着主要悬念的逐渐解开,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同时,鲜红的酒象征着鲜红的血,它暗示着法国大革命即将到来,象征着狂暴的群众运动即将开始。 梅尼特医生的形象分析 梅尼特医生是狄更斯《双城记》的主要人物,是一个人道主义的典型。他青年时正直高尚,凭良心过活。向朝廷写信告发侯爵虐杀农民,被无辜关进监狱。在狱中写下文件,控告侯爵兄弟及其后代。此后精神失常。出狱后,在女儿的照料下,恢复了理智,精神得到升华:要为爱、为别人而活着。为了女儿的幸福,他同意与侯爵后代结亲。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为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这时,他已成为仁爱与宽恕的化身。 狄更斯创作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道主义。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与弘扬宽恕、博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俄国
屠格涅夫
《罗亭》(1856)为俄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多余人”罗亭形象(第三个)
《前夜》首次在俄国文学史中塑造了“新人”——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英沙洛夫
“新人”名词解释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俄国的社会革命中,贵族知识分子的领导作用逐渐被平民知识分子取代,而文学中“新人”形象也取代了“多余人”形象;所谓“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低贱,有革命理想,有坚实行动,尊重友谊和爱情等。
《父与子》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形象
冈察洛夫
《奥勃洛摩夫》(1859)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
《怎么办》塑造了罗普霍夫、拉赫梅托夫等“新人”形象
奥斯特洛夫斯基
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
《大雷雨》
果戈理
“自然派”文学奠基人 自然派名词解释 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俄罗斯现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它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于自然(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专制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语言和技巧方面都有所创新。
《外套》深化了“小人物”主题
“含泪的笑”
名词解释 果戈理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可笑而又可悲的因素,进行夸张,加以讽刺,无情揭露。一切看似怪诞,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的背后,蕴藏着深切的悲痛,这就是“含泪的笑”。“含泪的笑”使生活中的狼琐、空虚、无聊无处遁形,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死魂灵》
主题和艺术特色(论述题) 《死魂灵》的主题:《死灵魂》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书中一个比一个更卑劣、更丑陋、更反动的地主形象来表现的。作者通过对地主群丑的刻画,反映了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形象地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小说成为埋葬农奴制度的挽歌。《死魂灵》的艺术特色:《死魂灵》在艺术上的突出之处是作者用写实笔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刻画地主群丑,使之各具个性特点,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1)《死魂灵》不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取胜,而以人物性格刻画见长。 (2)果戈理刻画地主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人物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着意渲染,不断强化。 (3)果戈理注重肖像描写,显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4)果戈理紧扣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渲染气氛,写活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创造了“复调小说”(名词解释)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
处女作《穷人》发展了“小人物”主题
《死屋手记》写狱中囚犯生活
《罪与罚》
心理描写手法 通过话和内心独白描绘人内心的深层活动,刻画人物的微妙的心理状态,发掘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运用变态心理、无意识和梦境等描写技巧来烘托人物心理,展示了人物紧张尖锐的心理变化,从侧面展示了人物种种行为后的心理状态。这些,都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了《罪与罚》中一个绝无仅有的艺术形象。更为深人的是,《罪与罚》还探讨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意识背后的俄国文化转型期中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将人格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人物心理意识的矛盾和畸变,进而阐明一系列重大的道德和哲理问题: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灵与肉,美与丑,罪与罚等,为世界文学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思想内容 (1)《罪与罚》的思想内容深刻而复杂。其中对人性的探索关系着当时尚未完全流行的社会思潮。一是关于“超人哲学”和“权力真理”等论题的探讨,再就是对人的行为中“潜意识”的考察; (2)其本质是对社会不公平的抗议; (3)只是作家并没有找到能解决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办法,最后只能求助于宗教赎罪思想。
北欧
丹麦:安徒生童话
美国
废奴文学 希尔德列斯《白奴》 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
“小人物”和“多余人”名词解释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成为显赫的“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 “多余人” 19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 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