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
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 者的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施加影响的观察,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编辑于2022-08-22 17:17:37 江西德育
概念
广义
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施加影响的观察,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狭义
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内容
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依据学生身心规律运用心理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包括:心理健康维护、心理问题矫正
任务
培养合格的公民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高觉悟的社会主义者
让少数优秀分子成为社会主义者
过程
三因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中介系统(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方式
三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个人品德积极建构的过程
学生对环境影响主动的吸收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相互作用
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整体性
多开端性
针对性
德育过程是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意义:
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进行的重要条件
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意义重大
结构:自我期望、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发展规律:自我中心、他律、自律
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
指进行德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知与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基本要求
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应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
疏导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批评处分为辅,选择适当的时机,以达到教育目的
长善救失原则【发展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基本要求
“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勇于自我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品行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严格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主动的道德自律。
基本要求
尊重和信赖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
因材施教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基本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加以组织,使其优化为教育的合力前后连贯地进行,以获得最大的成效。
基本要求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一致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得到整合、优化
任何德育内容都是长期连续影响学生
模式
含义
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代表人物:科尔伯格、皮亚杰
观点:三水平六阶段
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团体公正法
评价
优点
遵循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和规律,德育才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尊重儿童的道德自我建构的主体性,对儿童不能进行道德灌输
让儿童在道德情境或矛盾冲突中逐渐提升道德水平
缺点
过于强调道德认知,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过于强调道德判断忽视道德内容的作用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菲尔 诺丁斯
理论假设
与人友好相处
学会关心 学会体谅
体验不同身份
教育即学会关系
实践操作
《生命线丛书》 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
主要方法
角色扮演 观察学习 社会模仿
评价
优点
人本主义色彩,贴近生活,实践性强,很受师生欢迎
缺点
理论建构太浅
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路易斯•拉斯 着眼于价值观念 减少价值混乱
观点理论
价值观是个人的不是社会的
学校道德教育是训练学生
个体全面审视自己价值观
评价过程
选择、评价、行动的过程
教学实践
三阶段:填写价值单法 澄清反应法 价值连续体法
四要素:关注生活 接受事实 深入思考 培养能力
评价
优点
可操作程序 学生主体性
缺点
强调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合理
社会学习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米切尔
观点
替代强化 获得道德行为
方法
模仿、榜样、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评价
优点
成人与环境对儿童作用、动机
缺点
忽视儿童道德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成熟性
社会行动模式
代表人物:纽曼 综合环境能力
理论缺陷
增加知识和改变认知结构方面,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和技能
主要观点
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道德推动者(作用事物 影响他人 影响公众事物的能力)
个体心理发展(自我能力与信心)
社会行动模式的前提(被统治者的同意)
公民行动过程:制定政策目标 争取公众的同意 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实践:在中学实施公民社会行动课程
意义
重视公民社会行动方面的教育 个体道德行为的培养
公民培养体系
完整的教育实施方案和程序
局限性
初步阶段 未说明公民行动教育理论依据
“被管理者的同意”
费用贵 活动多 评估难
集体教育模式
代表人物:马卡连柯
宗旨:在集体中 通过集体 为了集体
方法与原则
前景教育;平行教育;尊重、信任、爱;劳动、纪律与奖惩;集体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评价
优点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倡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缺点
难以照顾集体中个体的差异性
途径
直接思想政治课
间接
教学育人
语文课
指导育人
班主任谈话
管理育人
校风校训
活动育人
劳动
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
意义
德育实施在课程和教学上获得最基本的保障
有利于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提高道德认知
如果教法得当,可以迅速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发展
方法
说服中找陶冶,实践中获评价,修养时找榜样
说服教育【明理教育法】(基本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经过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互动,让他们悟明道德真谛,自觉践行的方法。
包括
讲理、沟通、报告、讨论、参观
基本要求
要有针对性
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要善抓时机
要注重互尊互动
情境陶冶
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类型
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基本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
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交往与社会践行活动以培养道德的方法。
包括
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坚持严格要求学生
及时检查并长期坚持
自我修养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
包括
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
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
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榜样示范
以他人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基本要求
榜样必须真实可信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积极情感
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树立不同的榜样
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
制度育德法
通过建构合理的学校制度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意义
学校制度为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
学校制度为学生制定了特定的价值导向
学校制度为学校建构了合理有序的学校秩序与氛围
要求
学校制度要合法
学校制度要合德
要让学生参与
要注重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奖惩罚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表扬与批评
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奖励与处分
奖励
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
处分
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基本要求
要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
要注重宣传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