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中历史必修一之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梳理,很详细,需要的自取。
编辑于2022-08-24 12:12:20 湖北省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明起源
文明:国家,城市,文字,冶炼金属
了解途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神话传说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区
早期国家
表现:阶级存在 公共权力
石器时代
新(磨制石器)
早期: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中期: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晚期:黄河流域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父系氏族
社会贫富分化,阶级不平等,出现较大部落或部落联盟
特点
多元一体
从文化遗迹,文化特点,区域分布,社会生活
从社会生活,遗址分布
本土化
不平衡
兼容并蓄
旧(打制石器)
元谋人 北京人
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 会用火
原始人群时期
部落到国家
传说时代
三皇五帝时期
私有制产生,出现阶级分化 多部落联盟形式(文明产生)
禅让制
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早期国家
夏
王位世袭制
聚族而居,部族间间接控制
商
内外服制
原因:受部落联盟传统的影响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出于巩固统治需要
方国制
甲骨文,青铜器
反映统治阶级活动 进入信史时代
周
分封制
对象: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贵族
背景:疆域辽阔,文化认同
内容:周王授地授民 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 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在领地再分封 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影响: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地方独立性强)
宗法制
以父系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表现形式:大宗小宗,家国同构
影响:保证了贵族在统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使传统观念深入人心
礼乐制
是统治阶级维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井田制
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表现: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土地不能买卖 集体劳作形式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纷争
影响:局限性:人员伤亡,民众负担,灾难痛苦 进步性:推动改革,打击贵族,地主崛起,新生产关系(土地私有) 统一:分裂到统一 交融:华夏认同
认同
原因: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途径:战争,迁徙,交流
春秋
争霸为主(奴隶主贵族)
战国
兼并,以统一为目的(新兴地主阶级)
原因:周天子控制力日渐削弱 诸侯独立性增强 诸侯实力发展不平衡
孕育统一的因素(秦)
政治
局部统一改革,新兴地主阶级商鞅变法
经济
经济联系加强
思想
法制思想,人心所向
民族关系
凝聚力加强
变法
经济发展
原因
农业
铁犁牛耕得到推广,水利兴修
手工业
分工 技术
工商业
货币交通资本城市
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变法成为一种潮流 各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
影响: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 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措施: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授田百姓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推行县制
文化
孔子和老子(旧贵族)
孔子
“仁” 有教无类
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老子
无为而治
朴素唯物论
百家争鸣
内容:自然社会人生
原因:政治上:社会变革,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现实需要,经济变动 经济上: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派别: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 荀子(人性恶,隆重礼法) 道家:庄子(逍遥自由) 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 墨家(下层平民利益):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新兴地主阶级):依法治国,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影响:思想解放文化传承,孕育政治理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尚德行,推崇天下为公,和而不同)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背景
天时
民心 经济发展 统一的历史趋势
地利
地理位置优越
人和
统治者自身素养才能高 核心国家政治优势
统一
措施(巩固中央集权)
中央
皇帝制
特点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弊端
决策存在随意性独断性
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家国同构”中央可垂直管理地方,以皇权为中心
地方
郡县制
加强中央集权
优点:结合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统一建设
经济
统一车轨,度量衡,货币,
暴政
法治
影响:利: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了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弊:推行严峻刑罚,实施暴政,加速灭亡
焚书坑儒
影响恶劣,对文化摧残大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陈胜,吴广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秦二世
昏庸无道,加速阶级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两种矛盾: 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建立
问题
诸侯势大,丞相权重,豪强作乱,私商暴利,思想纷乱边境不稳
思想
黄老无为思想
原因
吸取秦亡教训,政权不稳,社会生产破坏
措施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表现
文景之治
政策
郡国并行制
原因
吸取秦王教训,巩固统治
强盛
汉武帝改革
中央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提升尚书令
经济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属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重农抑商,征收财产税
文化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创建太学,同时命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察举制
地方
开拓边疆
对边疆进行有效的基层治理,稳定边疆形势
张骞出使西域
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设置管理机构
西域都护府
新疆归属中央版图的起点
文化成就
史记
纪传体通史
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
汉赋,乐府诗
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
九章算术
文化发展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中外民族交流频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兴衰东汉
王莽改制
光武中兴
政策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重视儒学
屯田
灭亡
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