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学基础——绪论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学基础——绪论思维导图,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中医学基础
绪论
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
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受天文学,农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
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初步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
该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医学理论知识
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等
多学科成就
天文学,地理学,哲学,水利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
《伤寒杂病论》
历史第一部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经宋代林亿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以六经论伤寒
代表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辩证论治的确立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
记载药物365种
将药物分为上 中 下三品
魏晋隋唐时期发展
《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编著的
发展了证候分类学体系
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和症候学专著
宋金元时期高潮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火热论”
认为外感(情绪)“六气皆从火化”“五志(喜怒忧思恐)过极,皆为热甚”
”寒凉派“
张从正
“攻邪论”
善用汗、吐、下三法
“攻邪派”
李杲
“东恒居士”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补土派”
朱丹溪
“相火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学术思想“人以脾胃中气为本”
“滋阴派”
明清时期持续发展与创新
吴鞠通编著《温病条辨》
创立了“三焦辨证”
薛生白“薛雪”
《湿热条辨》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是中医学对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辨证论治
病 疾病发展(致病邪气)
如:感冒/中风
证 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姓和邪正盛衰变化,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现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如:肺肾阴虚/肝胆湿热
症 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病变的本质)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身疼痛
体征 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
如:面色/舌苔/脉象
辩证 四诊(望、闻、问、切)
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向,概括判断为某种症候的过程
同病异治 指同一疾病,因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不同,而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 指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症候,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生气通天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