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态学:能量环境
生态学中关于能量环境的内容,能量环境知识点总结,详细的总结了地球上光及温度的分布,生物对光的适应,生物对温度的适应等知识点。帮助小伙伴快速掌握生态学的内容要点。
编辑于2022-08-26 14:44:32能量环境
地球上光及温度的分布
地球上光的分布
太阳辐射及其光谱组成
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大气圈、太阳高度角、纬度、季节、海拔、坡度和坡向
地球上光的分布规律
光质(光谱成分)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及形态建成等
低海拔、高纬度长波光多;高海拔、低纬度短波光多
夏季、中午短波光多;冬季、早晚长波光多
日照时间
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纬度升高、变化加大,两极有极昼、极夜
光照强度
随时间、空间改变
低海拔、高纬度光照强度弱;高海拔、低纬度光照 强度大
夏季、中午光照强度大;冬季、早晚光照强度弱
(北半球)南坡光照强度大;北坡光照强度弱
穿透水体等媒介减弱
地球上温度的分布
大气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空间分布与变化
纬度升高1°,年平均气温降低0.5℃
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地区变化大
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海拔升高100m,气温降低0.6~1℃
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
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利于飞机的飞行;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大多数时候会带来显著的大气污染
时间变化
日较差:随纬度增高减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年较差:随纬度增高增大,大陆性气候越强越大
土壤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土壤表层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与深度有关
土壤温度变化时间较气温滞后,且与深度有关
温度变化周期与深度相关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与纬度、海拔有关
水体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水温的时间变化
变化幅度较气温小
不同深度水体的日变化
不同深度水体的年变化
水温的成层现象
水温分层:上湖层、斜温层(温梯层)和下湖层
春季环流和秋季环流
低纬度地区:雨季和干季
海洋:低纬度水域、中纬度水域的夏季
生物对光的适应
光质的生态作用和生物的适应
光质的生态作用
光合有效辐射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系统能够利用的太阳光谱带,即从380~710nm 之间波长的辐射能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蓝紫光:430~450nm
红光:640~660nm
不同光质的作用
蓝紫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红光:促进糖的合成
光质影响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
青光、蓝紫光和紫外线等短波光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使植物向光性更敏感
紫外线能杀菌,对生物体造成损伤,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红外线是地表的基本热源,对外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有决定性作用
生物对光质的适应
太阳鱼视力的灵敏峰值为500~530nm
绿色植物和绿藻、红藻、褐藻和硅藻光合色素的差异
高山植物含花青素、页面缩小、毛绒发达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和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
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影响动物的体色
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形成 --- 黄化现象
影响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裂、组织器官的生长和分化
影响植物花果的数量和质量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秋季落叶
光合能力:各种条件适宜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C3植物和C4植物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生理差异
形态差异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视觉器官形态发生遗传的适应性变化
活动行为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自然条件下,其活动依赖光照强度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生物的昼夜节律
影响因素
外源性周期:光的周期性;温度、湿度、磁场等的昼夜变化
内源性周期:内部生物钟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日中性植物
植物光周期的应用:杂交、抗性选育、异地种植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动物繁殖的光周期:长日照和短日照动物,意义
昆虫滞育、动物换毛换羽和迁徙的光周期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温度与动物类型
常温动物
变温动物
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酶反应速率与温度阈
温度系数Q10:体现代谢速率随温度的改变
高温对生物的伤害
高温的伤害:蛋白质(酶)变性、代谢紊乱、有机体脱水
不同物种对高温的耐受性不同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
低温的伤害:冻害(freeze injury)、冷害 (chilling injury)
不同物种对低温的耐受性不同
生物的抗寒锻炼
生物发育和生长速度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
生物发育生长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能发育
有效积温(总积温)法则
生物发育需要时间与温度的结合(生理 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
超过有效积温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总积温(有效积温):K=N(T-C)
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
不同生物完成所需有效积温不同
驯化和气候驯化
春化 (vernalization) :植物在发芽前需要一个寒冷期,由低温诱导开花
驯化:实验诱导;气候驯化:自然界产生
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
不同区域同种种群在温度相应上存在差异:进化变异、基因变异
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
形态结构:油脂、鳞片、短小、匍匐状,厚皮
生理适应:细胞内物质含量变化(糖类、脂肪)
动物
形态:贝格曼规律、阿仑规律、毛、皮结构、脂肪层
生理:基础代谢和非颤抖性产热(褐色脂肪)、身体异温、水生哺乳动物的乳汁构成、逆流热交换器等
行为:迁徙、冬眠、冬睡、滞育、集群、活动位置
贝格曼规律 (Bergmann’s rule)
内容: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 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一般认为,动物个体大则相同质量所对应的体表面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阿仑规律 (Allen’s rule)
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部分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植物
形态适应:叶片毛、鳞片、颜色、排列
生理适应:细胞含水量(糖/盐浓度、代谢强度)
动物
形态适应:毛皮性质和颜色
生理适应:体温过热
行为适应:栖居地点、活动时间
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生物与昼夜变温
促进昆虫的发育历期
能提高植物的产量与品质
影响动物的活动规律
生物与季节变温
物候现象: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植物春花秋实
动物休眠、换毛换羽、迁徙、回游、繁殖季节
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
生物群落分布与温度带
低温的限制作用——致死
高温的限制作用——难以实现春化
温度与其它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