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
《简单的逻辑学》是美国著名的逻辑学教授麦克伦尼推出的著作。本书是一本现实应用的指南,对那些初次接触逻辑的人介绍逻辑的基本原理。图中梳理了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逻辑学的基本原理、论证:逻辑学的语言、非逻辑思维的根源、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编辑于2019-12-05 10:40:26简单的逻辑学 [美]D.Q.麦克伦尼
1、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全神贯注:每个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必须保持敏感。
确认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主观事实的真实性完全依赖于体验主体的可靠性。
事物。事物是存在的实体,只需实地考察。
事件。无形事件的存在基础是有形的事物。
观念与其对象。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来确认观念正确与否。
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
错误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留意观念的本源。观念的来源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情 。
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构成
客观存在的事物。
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
简单观念。对应的客观事物只有一个。例如:猫、狗等容易验证的事物。
复杂观念。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例如:民主等丰富来源的事物。
错误观念。对客观事物偏离本源的错误反映。
将观念付诸语言。事物--观念--语言。
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顺畅交流。
语言要忠实的表达出客观事情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例:坚信小人国的存在,并有全面的想象。 只能揭示思想状态,而不是现实的真实情况; 揭示的只是主观事实,而不是客观现实。
有效沟通。
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词语被称为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是命题。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说完整的句子。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作客观现实。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忌讳:讲话态度傲慢;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对观众的组成及其背景做出准确的判断。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模糊和多义是制约有效沟通的两个典型因素。并不明确表达特定的观念,游走于不同的观念之间。共同的缺点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无可争议的内涵。
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词语尽可能针对性地反映出本意,以便读者或听众不需费心猜测。
避免闪避式语言。
真相。我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基本形态:
本体真相:关乎存在的真相,对立面是虚假的幻象。
逻辑真相:逻辑学家直接关注的真相形式,关乎命题的真理性。
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现实情况。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的。
对真相的本质的理解称为符合论。例:爱因斯坦相对论。
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指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就是真的。
2、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排中律: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与“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也称因果原理。
解释了为什么另一个事物存在。
解释了为什么另一个事物以这种或那种特定方式存在,即存在方式的由来。
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特点
不证自明。
不能被证明。
灰色地带及人为灰色地带
真相不能被清晰确认出来的情况。
事物有时候并不是黑白分明的,说明没有看清楚真相。
负面只有在正面已知的情况下才可以被确认为负面。
理论上来讲,克服目前经历的模糊状态, 从而达到真相的那一天总是存在的。
万物终有其根源: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
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
区分原因
动力因: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的状态。
主要原因:占主导地位,最好的工具握在不怎么会使用工具的人手中,也不会出现最好的结果。
工具原因:从属于主要原因,是主要原因为得到某种结果所使用的媒介。
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都将影响到结果的性质。
目的因:对于行动为说,就是行动的目的;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
质料因: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
形式因: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彼的特殊性质。
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按照“四因论”来进行分析。例:思想观念没有质料因,因为是非实物的存在。
定义术语
定义的是术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
定义的过程:根据特定事物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方式,给它一个精确的“位置”的过程。
第一步: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了最相近的类别当中。
第二步: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
特殊的不同点是用来将我们所要定义的事物从同类的其他事物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举例
正义
正义是一种社会美德。
通过正义,每个社会成员得到其所应得的一切。
害怕
害怕是一种情绪。
促使我们逃避所感知的危险。
直言命题
最有效的认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
直言论证(由直言命题组成)是最有效的辩论,提供给我们确定的信息。
形式上的直言命题,实际所表达的内容仍然可能不对。
普遍命题
满足条件
所陈述的事物是真实的。
适用于整个类别。
形式
全称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意味着“所有的“、”每个“,肯定了某个类别的所有事物的某种共性。
全称否定命题:指”没有“的陈述,强调某个类别缺乏某种特性。
特称命题
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不对其类别的所有个体发生作用。
命题中不包括类别中的所有成员。
单称命题和全称命题是对立的,表述事物是单个的个体。
3、论证:逻辑学的语言
论证展现的是推理的核心---推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形式里,它使我们从一个观点出发并接受另一个观点。
演绎论证:必然性结论
基本原理:从一个我们知道为真的命题(大前提)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通过小前提得到结论)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 演绎论证是解析过程,把普通的事实还原成了它的组成部分。
论证类型
建立一个论证
推理的过程构成了论证的核心。
论证是由命题组成的,推理所关注的观点是上命题来表达的。
构成:基本要素/不同类型的命题
前提:支持性命题,论证的起点,包含着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事实。
结论:被证明的命题,以前提为基础,并为大家所接受。
最有效的认证问题试着得出最简单明了的结论。
从全称到特称
特点:如果全称命题为真,那么这个说法适用于同一类别中所有特定的个体。
结论:如果某个结论对整个类别成立,那么必然对这个类别中的任何部分都成立。
从特称到全称
不必然成立:对部分有效的结论,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对整体也成立。
不能做出确定的结论时,可以做出可能的结论。
不要以偏概全,必须谨慎。
断言(肯定命题)
命题包括主项和谓项
主项:所要言说的对象。
谓项:对此对象所说的一切。 通常是特称(不周延的),永远不会是全称(周延的)。
概念: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否定命题
全称性否定命题完全隔断观念之间的联结。
例:没有XXXX是永远XXXX的。
特称性否定命题则是部分隔断观念之间的联结。
例:一些XXX不XXX。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都能同样清晰地说明同一个事物,优先选择肯定结构命题。
肯定命题更加直接有力,但在用语选择过程中,要取决于当时所处的环境。 例:“这是个白痴的决定 ”是个清晰明了的命题,但很生硬,过于直接粗暴。如果我们换成“这个决定可能不是最谨慎的”,就不那么伤人,而且很可能将得到人们友善的回应,尽管人们并不情愿放弃严格的原则。
比较
没有比较,观念就不可能产生。正是通过比较,才能辨别事物的异同。
如果一个判断所揭示的观念之间的联系真实反映了客观世界中的关系,那它就是正确的。
被比较事物的特性
完全相似
根据:一个事物当中所观察到的所有特性,都与另一个事物当中的类似特性相匹配。
只要是两个事物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从字面上来说两个事情完全相同,那么只能是一个事物。
截然不同
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它们都是存在的。
例:如果A与B相比,得出B与A完全不同的结论,那么只能确定事物A,因为B根本不存在。
部分相似,部分不同
相似和不同永远没有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可能同多于异,也可能相反。
来源于对可观察到的特性的认真比较。
比较和论证
将论证置于比较中时,目的是展示(也就是通过论证证明) 我们所比较的两个事物实际上是相似的。
正确论证
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其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
真实性:命题内容的真实性。
有效性:命题结构的合理性。
简单论证形式(三段论)
联言论证
前提:A·B。A和B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命题,A、B之间的符号“·”代表“和”,表示A和B都是真的。
得出两个有效的结论: A·B A·B 所以,A 所以,B
A的逆命题-A同B的逆命题-B都是假的,因为它们同论证的前提相矛盾。
选言论证
前提:AvB。A和B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命题,A、B之间的符号“v”代表“或者”,表示A和B两个部分是相互排斥的,不能同时为真。
有效的选言论证如下: AvB AvB AvB AvB A B -A -B 所以,-B 所以,-A 所以,B 所以,A
-A含义非A,-B含义非B。从原始命题中,我们不能直接得到结论,这里我们需要一个中间要素来完成整个论证。 首先,我们必须确定两个选言(A、B)中哪个是正确的,另外要有两个前提:AvB是大前提,A是小前提。
条件论证(假言论证)
结构:如果......那么...... 前提:A→B。A和B都是一个命题,A被称为“前件”,B被称为“后件”。
A→B A→B A -B 所以,B 所以,-A
大前提A→B告诉我们,如果A(无论它是什么)成立,那么B也必然成立。 小前提 A告诉我们大前提中的条件可以满足然后结论B就随之出现。
A和B有必然的紧密联系,则论证的结论是必然成立的。
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条件论证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就越大。
条件论证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
三段论
论证形式举例
符号模式
每一个M都是P。 每一个S都是M。 所以,每一个S都是P。
第一个是大前提,第二个是小前提,第三个是结论。
M、S、P,分别代表着三个命题中包含的事物---要表达的观点。 M代表“中项”,P代表“大项”,S代表“小项”。 认证的的成功与否有赖于中项。中项至少要有一次是周延的(全称),才能在大面和小项之间起到联结作用,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不支持中项周延性的论证结构是无效的,这种错误叫作中项不周延。
推理根据
首先确定某一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也是属于整体的。
图示
前提的真实性
正确的内容
合理的结构
前提的相关性
前提的作用是支持结论,给我们可以接受结论的理由。
前提本身和结论的关联度越高,越能有效地支持结论。
事实命题,价值命题
事实命题为前提的论断,有确定的评判标准。
价值命题为前提的论断,不一定稳定。
稳定性标准:价值命题与建立起它的客观事物的关联程度。
论证结构
结构正确、前提错误→错误结论。
前提正确、结构错误→错误结论。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命题的量指是全称的还是特称的,取决于它的主项。
出现在结论中的某项的量,无论是主项还是谓项,都不能超越前提中同项的量。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命题的质指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如果论证中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否定的。
归纳论证:可能性结论
前提是一个由特称命题组合而成的系列证据。这些证据是得出一个关于它们共 性的可信结论的基础。
归纳推理的目的是对大量的事物做出可信的一般性结论(即有高度可能性)。 以整体中的某一部分为样本来做研究,以此来代表整体。
评定论证
第一步,确定所要评定的论证是否是一个真正的论证。前提和结论是否都有体现。 只有证据充足的命题可以得出结论。缺乏证据的命题仅仅是一个观点,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接受。
第二步,前提是正确的吗?
第三步,前提与所要得出结论的相关性,然后确认论证结构合理与否。
论证的力量取决于它对客观规律的反映程度。好的论证来源于好的推理,论证和推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我们能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得更加自由自在。
构造一个论证
想得出什么样的观点(结论),先看前提是否支持想要的结论,是必然的一定要是仅仅高度可能。
前提的真实性
单个命题中包含的几个主张必须都是真实的,不能仅仅是部分真实。
可能一个特称命题完全正确,但表达方式导致不被听轻易地接受。 清晰的、合适的语言非常重要。
前提的力度
限制前提的数量。给予结论最大限度的直接支持的前提才是相关前提。
某些前提可能会对某些特殊的听众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了解你的听众。
5、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错误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推理。
错误的推理形式总称为“谬误”
形式谬误 (问题出现在形式上,或是论证结构上。)
否定前件 (条件论证时)
肯定前件 (条件论证时)
中项不周延 (三段论时)
非形式谬误 (形式谬误之外的各种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
一个建立在多义词基础上的前提,结论一定是不成立的。
窃取论题
原因:缺乏为结论提供充足支持的真实前提。
重要标志: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
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循环论证,也称为“恶性循环”。
虚假假设
评判假设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命题不能违反矛盾律。
稻草人谬误
表现形式:为了削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过程。
误用传统
传统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本身的价值。
以暴制暴
表现形式:因为XXX已经完成,所以现在就再做XXX。
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
民主谬误
表现形式: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命题X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得结论说X是正确的。
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的人。
制造者目的是转移听众对论证的注意力,通常由于论证者本人处于劣势。
压制理性
真相不能以强制的方式传播。
滥用专家意见
占用主导地位的应该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专家的话。
质的量化
严格意义上讲,根本没有质可以被量化。如果质可以完美地用量来表示,那么量和质之间界限的基础就将消息。
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衡量,或许我们可以说最重要的事物都不能。
以出身论英雄
根源:知道一个来源一般是坏的,于是认定出于这个来源的所有事物都一定是坏的。这并不必然成立。
止于分析
分析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知道事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而是要开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组成一个整体的。
简化主义
发生于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之时。
分类错误
混淆视听
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特点
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
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以笑饰非
以泪掩过
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反对论证,并不能因此证明该论证为真。
两难陷阱
生活中确定存在“或者”的情况,有且仅有两个选项可供我们选择。 相对的,也存在很多可供我们选择的情况。
以先后论因果
一件事恰巧出现在另一件事之前,并不足以断定它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
情感误导
选择地忽略一些与我们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所讨论问题的严重扭曲。
功利误导
避免结论
结论必然是要达到的。
简化推理
4、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怀疑论
怀疑永久化(避免)
极端怀疑论者
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相。
中度怀疑论者
坚持即使真相存在,人类也没有能力探知。
选择性怀疑(特定情况下)
在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合理地质疑。
逃避性不可知论
宣称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对某个事物做出确定的判断。
既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认为它可望而不可即。他们坚持人们对任何确定事物的真相都所知甚少。
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 (预先判定、形成偏见)
玩世不恭者习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事物做出悲观的预计。 除了内存的不合逻辑外,还阻碍了我们探究真相的可能性,将悲观的预测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要辩论的问题是荒谬的。
他的对手很愚蠢。
辩论本身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盲目乐观主义者与玩世不恭者恰恰相反。除了能给我们一个扭曲的美丽现状之外,还将给我们未来以无尽的失望。
眼界狭窄
拒绝某些选择仅仅是因为这些选择偏离了他的预先设想,所以认为不值得去探寻。
缺乏理性基础的限制,是在削弱推理过程的有效性。
情感和论证
情绪越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
推理的原因
逻辑并不仅仅是正确的推理过程。
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
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论证不是争吵
论证的目的是理性的探讨,争吵的目的是击败对手。
真诚的局限性
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常识
逻辑生于常识,但又高于常识。
常识更接近西湖,服务于推理的基本原则。
被亚里士多德定义的“理性的动物”所共享的普遍意识。
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从事教学多年。 曾先后任教于圣母大学和肯塔基大学。 现居住于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