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二章
这是一篇关于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二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第二夜—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编辑于2022-08-27 08:38:35 山西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另一种哲学”:由奥地利出身的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于20世纪初创立的全新心理学。我们现在一般根据创立者的名字而称其为“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误解: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他们其实是平等的研究者。
在心理学世界上,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他的观点极具前瞻性。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例如: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原因论”和“目的论”有区别,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停滞不前。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在于:依赖原因论会造成所有的错误是由过去的原因导致的,并不是自己的问题(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从而发怒,也是“目的论”。
弗洛伊德说错了
“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简单的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通过对话的形式解开谜题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没有什么价值。
你想“变成别人”吗?
面对喜不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能够坦然回答“喜欢”的人几乎没有。不要变成别人,而是要悦纳自己。
你是你就可以,但并不代表自己要停滞不前,必须要向前迈进,有所改变。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也不会改变。我们需要的是更新而不是更换。
“无人想作恶”的命题:行为之恶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如何理解人的问题: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是在10岁左右的时候人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是世界观或人生观。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是因为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改变生活方式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摒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当有人求治某种“症"的时候,心理咨询师绝对不可以为其治疗,如果那样做的话就更难康复了。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
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自卑感来源于主观的臆造
第一个使用“自卑感”这个词的人是阿德勒。
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自卑感是主观的,而劣等感是客观的。简单的说,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阿德勒承认人人都有自卑感。
为什么人人都有自卑感
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与之对应的,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不一样。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阿德勒的“外部因果律”,意思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从名称上来看似乎是正相反的,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退出竞争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跳出了竞争的怪圈,你原来视为是竞争对手的人可能是你的伙伴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个人的愤怒(私愤)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公愤)不属于同一种类。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
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
如果当面向你挑衅,要分清楚对方的目的,是不是为了掀起“权力之争”。
如果在争论中,你争赢了对方,对方会立马转入下一个阶段,“复仇”。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过度拘泥于胜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①自立。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①“我有能力”的意识。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爱的课题”这一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恋爱是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把作为个人的“自立”和在社会中的“和谐”作为重大目标。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逃避人生课题、依赖人生谎言,这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方面来谴责的问题,它只是“勇气”的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就会转入决定论。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