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课程
这是一个关于第五章 课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课程的概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编辑于2022-08-27 11:35:52第五章 课程
课程的概述
“课程”一词的由来
中国
唐朝
孔颖达——“维护课堂,必君子监子,乃依法制”
朱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意为:功课及其进程(与现代课程含义接近)
西方
斯宾塞
最早将课程用于专业术语
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博比特
专门领域
1918年《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课程的概念
广义
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总和及课程安排
狭义
某一门学科
地位
学校教育的核心与基础,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课程的类型
根据学科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按课程的综合程度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程
培养学生的共性
本质特征:强制性
选修课程
发展学生的个性
两者无主次之分,有等价性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开发
主导价值:体现国家教育意志
属于一级课程
地方课程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发
主导价值:满足地方发展需要
属于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以教师为开发主体
主导价值: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属于三级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培养基础能力(双基:知识+技能)
拓展型课程
拓展知识与能力,开阔视野,培养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
培养探究态度和能力
根据课程呈现形式
显性课程
直接的、明显的、预期的课程
计划的
隐形课程
间接的、内隐的、非预期的课程
计划外
代表人物:杰克逊《班级生活》
分类:观念性、物质性、制度性、心理性
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
理想的课程
专家
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
领悟的课程
教师
运作的课程
教师
经验的课程
学生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的发展
博比特
《课程》1918年
教育史上第一本关于课程理论的著作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
课程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
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
补充: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要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学生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
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新三艺)
课程设置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课程内容:经典名著
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
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优点: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缺点:容易使各科知识产生断裂现象,忽视学生兴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要考虑儿童的需要与兴趣,从儿童经验出发设计课程
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缺点:过分强调学生兴趣,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泰勒)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提倡学生自由选择的道德标准
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优点:有利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罗杰斯)
优点:极大关注学生自由
缺点:过分夸大人的自然潜能,忽视社会对学生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目的:自我实现/完整的人
课程的实施
非指导性学(提高帮助)
有意义自由学习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
缺点: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社会是课程核心,以建设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
后现代课程理论(多尔)
反对泰勒的目标模式、动态过程
师生关系:教师是平等关系的首席
4R标准: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发展得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制约学校课程
经济对课程的影响
社会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对课程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课程的影响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学校课程
人类文化知识及科技发展水平制约学校课程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结构地 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课程设计的模式
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
方法论基础:博比特《课程》——“活动分析法”
基本观点
确定目标
a.三个来源:学生、社会、专家
b.两个筛选: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
评价经验
基本评价
优点
①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
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③把课程评价关注的焦点转向课程方案
缺点
①忽视了实际教学情况
②降低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自主性
③对于无法被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目标无法检验
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斯腾豪斯
基本观点:关注过程、鼓励探索
课程目标的设计
内涵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取向
①普遍性目标
总括性、原则性
②行为性目标
重结果、具体、可操作
③生成性目标
重过程、参与、尝试
④表现性目标
个性化、创新精神、批判思维
确定课程目标依据
①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②当代社会生活需要(对社会的研究)
③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内容
含义
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组织方式
纵向组织(垂直组织)与横向组织(水平组织)
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
直线式与螺旋式——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
含义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因素
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②教师的特征
③学校的影响
校长(保障)
学生(效果的体现者)
④校外环境
结构
安排课程表(首要环节)
整体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
生理适应原则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学习特点
选择并确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基本途径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最后环节
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
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相互调试取向
相互调整
课程缔造取向
缔造新的经验
课程评价
含义
检查课程的目标、编定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制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主要模式
①目标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
关注预期目标、预期结果
②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斯克里文
关注非预期目标、实际结果
③CIPP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斯塔弗尔比姆
背景 输入 过程 结果
④CSE评价模式
需要评定
方案计划
形成性评价(过程中)
总结性评价(期中期末)
课程资源
概念和特点
概念
一切对学生有帮助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核心
狭义: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
广义:直接要素来源、条件性课程资源
特点
①多样性
多种多样 方方面面
②潜在性
有待开发
③动态性
不断变化
④多质性
多种价值、多种用途
分类(客观题)
①空间分布
校外 校内
②性质
自然课程 社会课程
③物理特性
文字 活动 信息化资源
④存在方式
显性 隐性
⑤功能特点
素材性 条件性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的理念
①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②教师
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③学生
既是消费者,又是开发者
④教学过程
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概述
核心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
工作方针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
学校文化的重建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最基础)
②过程与方法(最关键)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目标)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相联系
改善学习方式
①自主学习
独立性(灵魂)
②合作学习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③探究学习
动手实践
课程评价
从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
课程管理
由国家统一管理改成“三级课程目标”
新课程结构内容
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综合)、中学(综合+分科)、高中(分科)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
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性质
经验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
三级管理的课程
特点
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课时
①1~2年级不少于1课时
②3~9年级不少于2课时
③高中(学分)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学生观(2独1发)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观(开 促 放 研)
①教师与学生:引导者与促进者
②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学观(转变)
①“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④“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教师行为的转变
师生关系上
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上
帮助、引导
自我上
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
合作
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观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②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③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发展
④评价标准分层化
⑤评价方式多样化——定量、定性
⑥评价主体多元化
⑦关注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