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记叙文阅读
这是一篇关于记叙文阅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信息提取与概括、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记叙顺序、拓展探究。
编辑于2022-08-27 12:42:51 江苏省记叙文阅读
解题方法
信息提取与概括
阅读题干,找出关键字
比如概括“XX”和“XX”,或者看有无提示词。若无已经给出部分内容则需根据提示词进行概括。
阅读全文,进行分析
确定作答要点。
①若给出部分内容,则需根据所给内容,确定作答区域,在文中画出内容要点
②若记叙的事件不止一件,则需将内容初步分层(分层时可以按照景物的描写顺序来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来分,还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来分),看具体讲了几件事
③若记叙一件事,要迅速浏览全文,找出六要素,同时注意抓抒情句、议论句。
提取要点,简要概括
给出部分内容的,模仿已给情节句式按照“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概括即可;记叙一件事的,将六要素整合概括即可;事件不止一件的,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归纳,分条整理出来。
①写答案时要分条整理
②概括一件事时,个别要素若文中未提到,概括时可忽略,还需删减次要情节,避免答案过长
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等几方面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
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②照应标题前文。还需要考虑是否有环境描写、是否考查情节的作用、是否考查插叙的作用
段落在结尾
①总结上文(或全文)
②照应标题、前文
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的含义
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再思考深层含义
①分析标题的字面义
②分析标题的修辞义;首先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然后理解标题的内容
③分析标题的象征义
④分析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标题的作用
①标明写作对象
②概括主要内容
③文章的行文线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一件物或是一件事等,这篇记叙文的文题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④揭示主题,点明主旨
⑤标题新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记叙顺序
辨析开篇段落法
一般情况下,倒叙出现在文章开头。有“记得”“那年”“记忆”等表示过去的标志词。
抓住关键段落法
插叙或补叙一般会独立成段,内容与其他段落有较大差别。
提取标志性词语
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补叙一般出现在文章结尾,补充说明故事情节。
拓展探究
仔细审题
如“结合主题谈启示”一定要明确结合主题进行谈论,“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要以“情”动人。
善于提炼
如“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悟”,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能够提炼出来。
知识汇总
记叙文相关知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的表达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
记叙文的顺序
顺叙
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通常叫做顺序。顺序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顺叙的使用最为广泛。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账,使人读了索然无味。顺序的作用是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例如《散步》、《金黄的大斗笠》、《我儿子一家》等。
倒叙
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例如《背影》、《父子情》等就运用了倒叙。
插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羚羊木雕》等。
补叙
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代,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而插叙是为下文作铺垫。
平叙(分叙)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谓之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如《水浒传》中有运用。
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叙述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使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动人;其次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使作品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
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拉近彼此距离,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便于抒情。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
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长处是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自然,如《皇帝的新装》。总之,要理解记叙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广泛。
记叙文的线索
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围绕“藤叶”记叙了琼珊生病看藤叶、看藤叶病好、贝尔曼画藤叶的事件。如《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也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如《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老王的穷苦卑微、凄凉艰难却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善良品质。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分马》,先写分马前的动员,又写分马的具体情况,最后写换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是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故事情节的,这一类文章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如《记念刘和珍君》,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全文的线索,连接起对死难者生前经历的简述,对死难者牺牲场面的描述和对死难者战斗精神和死难意义的论述,体现了作者极度的悲痛和无比愤懑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
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即明、暗线),我们在选取线索时要根据文章的材料而定。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对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比喻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拟人
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拟人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夸张
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的作用是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不足三个的,不是排比。排比的作用是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偶
是用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应、相似或相同意思的修辞方式。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对偶的作用是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他内容)两种。反复的作用是强调语气,强化内容,强烈抒情,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设问
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设问的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反问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常以肯定形式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以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其作用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可以帮助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同时还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议论
常穿插在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叙述
介绍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其中要注意: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描写
①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来抒发感情
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来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③通过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说明
使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的经历、特点表述明白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有助于更好地深刻了解。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对比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用其他事物衬托主要事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无理挑衅的日本“爱国青年”来反衬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如《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
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用其他事物衬托主要事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无理挑衅的日本“爱国青年”来反衬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如《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
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伏笔
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照应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使感情抒发越来越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