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超全面!发展心理学 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发展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四章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等。
编辑于2022-08-27 21:03:39 安徽《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通过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鼓励读者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从而获得幸福和自由。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在于,人们的幸福和自由不是通过避免被讨厌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接受可能会被他人讨厌的事实,勇敢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意见,从而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和满足。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一系列制度。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有18项。这些制度旨在确保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障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制度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华为工作法》是一本为现代企业和个人提供高效工作方法的实用指南。华为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其成功商业模式和管理实践一直备受瞩目。在这本书中,华为分享了其成功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本书将为您揭示华为在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决策制定、创新推动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您将学习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团队协同效应,以及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执行力。无论您是企业家、管理者,还是职业人士,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实用的工作法,助您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多成就。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通过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鼓励读者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从而获得幸福和自由。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在于,人们的幸福和自由不是通过避免被讨厌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接受可能会被他人讨厌的事实,勇敢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意见,从而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和满足。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一系列制度。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有18项。这些制度旨在确保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障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制度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华为工作法》是一本为现代企业和个人提供高效工作方法的实用指南。华为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其成功商业模式和管理实践一直备受瞩目。在这本书中,华为分享了其成功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本书将为您揭示华为在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决策制定、创新推动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您将学习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团队协同效应,以及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执行力。无论您是企业家、管理者,还是职业人士,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实用的工作法,助您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多成就。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发展的定义
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的定义
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略的科学
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两个主要部分
人的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社会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
性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最主要的一环
四个有关方向
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生理因素的发展
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言语的发展
种系心理
定义
研究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的学科
分类
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研究动物心理学的内容,即研究动物心理与行为的实质
种系心理学的发展
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刺激感应阶段
感觉阶段
知觉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
人类心理的发展
进化的前提条件
直立行走和手的发展
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
因交往需要产生语言
人类心理的特点
有意识的心理
社会性的心理
语言功能的心理
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研究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个体心理的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心理发展有既有联系,又有本事地区别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心理发展的内外因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的划分标准
经典划分标准
内分泌腺
智力发展
个性发展特征
活动特点
生活事件
存在一致性 也要考虑两个原则 四个方面
年龄特征的研究
认知
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社会性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诞生标志
1882年 普莱尔整理出版《儿童心理》
第一本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著作
包括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
意义
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系统的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
比较正确的阐述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反对当时的“白板说”
对儿童与动物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了儿童与有缺陷的成年人的异同点
演变
准备时期
19世纪后期之前 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推动
形成时期
从188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法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
分化和发展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组织的建立
演变和新增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学派减少,理论观点演变;研究工作更加深入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发展率先做了研究
荣格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心灵的发展
荣格理论的三个方面
前半生和后半生
“中年危机”
老年心理
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研究
霍林沃斯于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
霍林沃斯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孤立研究儿童心理
古迪纳夫于1935年出版《发展心理学》
古迪纳夫认为要了解人的心理,必须全面研究影响心理产生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要把心理看作持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巴尔特斯提出毕生发展研究的六条基本原则
发展与人的毕生相伴
发展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
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中会有变化
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
发展具有可塑性
发展会受到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在四个层次上的突破
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
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
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
改变旧方法,设计新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摄取——选择——中国化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与展望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横向整体化变化
研究广度与范围扩大
新交叉学科的出现
发展心理语言学
理论核心
以语义为核心
语言的社会制约性
研究重点
儿童早期言语的内容及其背景
个体早期言语的社会化问题
发展心理生物学
主要内容
乳儿的能力
智力的遗传性问题
气质的生物学基础
非人类种系的智力水平问题
主要特点
与进化论和遗传学密切相关
受现代亲子关系研究的影响
神经科学研究贡献显著
重视早期经验的研究
研究范围向人生两极延伸
个体早期
早期智力发展
早期社会性发展
中老年期
社会发展需要
学科发展需要
邻近科学发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纵向整体化变化
把研究重点转向具体实践的领域
代表方向
对胎儿发育和优生问题的研究
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及早期教育的研究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青少年生理变化和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
中老年智力特征的研究
中老年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研究
有关个体性别化的研究
电视与个体发展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系统科学原理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发展心理学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发展
重视纵向(聚合较差)的研究
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特点
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研究结果的数量化特征
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进展
一般理论的进展
社会性和品德发展理论的进展
认知发展理论的进展
对发展心理学的展望
对发展心理学前途的看法
过分追求数量化和抽象化倾向
研究内容琐碎
缺乏理论整合
Summary
发展心理学的未来走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思维方式的变革
实现以“学科”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展开跨学科、跨地区、跨院校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
从以现实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过度到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思路
从对心理现象的唯一性确证过渡到对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接受和容忍
在考察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时,由直接的单一线性联系过渡到多线性联系,甚至非线性联系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趋势
创新和现代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的趋势
研究选题的应用性倾向越来越明显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更大范围的整体化趋势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本我
享乐原则
自我
现实原则
超我
完美原则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口唇期
0-1岁
母乳喂养6-10个月,不仅是喂养,也是互动
肛门期
1-3岁
与洁癖的形成相关
性器期
3-6岁
新生殖器期
性未成熟;存在倒错现象
性别初步外在认识,到接受内在差别和观念
开始与父母分床,原生家庭父母关系影响性别认同
潜伏期
6-11岁
相对平稳的时期,自我调节能力最佳时间
青春期
12-18岁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新精神分析学派 更加综合,考虑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兼顾生物因素
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 婴儿期
从出生到两岁
发展信任感
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身体的康宁,感受到安全
Summary
第二阶段 儿童早期
从2岁到4岁
从第一次自我意识飞跃到第一次反抗期
儿童获得自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而渴望探索新世界
Summary
第三阶段 学前期或游戏期
从4岁到7岁
对异性父母产生了罗曼蒂克的爱慕之情,但逐渐意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遂对同性产生自居作用,逐渐从一行同伴中找到代替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
获得同理心;游戏执行着自我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着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Summary
第四阶段 学龄期
从7岁到12岁
社会活动范围扩大
Summary
第五阶段 青年期
从12岁到18岁
建立同一性,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自我同一感是对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经历的体验
Summary
第六阶段 成年早期
从18岁到25岁
是亲密感的获得时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Summary
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
从25岁到50岁
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缺乏体验可能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
Summary
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
从50岁到死亡
又叫老年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反之将体验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的失望
Summary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环境决定论
否定遗传的作用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具有开创性作用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则
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和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强化作用存在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的发展的
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育儿箱的作用
行为矫正
减少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
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适度挑战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
“模仿”的作用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动机过程
强化可以直接强化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
性别化
自我强化
亲社会行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理论
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观
起到中介作用
发展的实质
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最近发展区
在家长的帮助下达到解决问题水平与独立达到解决问题能力之间的差距
Subtopic
内化学说
最早提出外部活动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的发展观
认为自己属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主要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
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双生子爬梯实验
物理因素
社会环境
平衡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油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技能的平衡
心理建构学说
结合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
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
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
0-2岁
主要凭借感知运动手段反应外界刺激
前运算阶段
2-7岁
表象思维主导,抽象思维的萌芽
泛灵论;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自我为中心;有符号运动的能力
不可逆性;不守恒性
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与前运算阶段相反,建立在具体事物上的抽象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
12-15岁
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
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
认为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的事实根据不足
认为皮亚杰的试验任务难度过大
提出成人的思维发展模式
二元论水平
相对论水平
约定性水平
提出道德判断的不同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
4、5岁前
他律道德阶段
4、5岁到7、8岁
自律道德阶段
9、10岁以后
受自主价值观支配
Summary
信息加工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发展论”
“非发展论”
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恢复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
重视研究的应用价值
把儿童心理当作整体去研究
设计变量相互作用的情景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年龄特征与性格特点的关系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画的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
描述对象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描述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社会性
解释
是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关关系做出说明
预测
根据研究形成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
控制
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特殊性
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研究对象年龄跨度大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坚持客观标准
做出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特殊性原则
不应把一般和个别绝对对立起来
考虑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性原则
不能对被试的身心造成损伤
必须符合伦理道德
生态化原则
人类心理的发展不可避免收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要把这种影响因素看作一个系统
研究中要将被试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横断研究设计
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段的被试进行比较的研究
可通过选取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或成熟程度不同的群体,来研究某一个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状况
评价
优点
能短时间发现同一年龄段或不同年龄段群体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获得信息量大
经济且费时短
不足
会与同辈效应混淆
即强调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
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
纵向研究设计
也叫追踪研究设计
是对同一个体在不同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反复观测的研究设计
评价
优点
精确了解发展趋势和心理变化过程
更系统的研究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不足
样本流失严重
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
花费大且耗时
长期追踪会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变量增多
聚合交叉设计
选择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评价
这种方法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我们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受时间限制的问题。
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微观发生学设计
通过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关键特征
变化的个体是基本单位
观察包括前中后
刺激进行密集
对所观察行为进行集中分析
评价
优势
能直接观察行为细节,描述变化的数量和性质
可以在研究的年龄范围内进行追踪,研究个体发展轨迹
可以找到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的个体行为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可确定变化最有可能的条件
缺点
费时费力,被试有限
不能保证被试积极性
可能无法区分已具备的能力和变化后的能力
行为遗传学和基因研究设计
如双生子研究等
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观察者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被观察者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实验设计步骤
确定观察内容和对象
选择观察策略
制定观察记录表
注意
对所观察的问题要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目标要明确
尽量使被观察者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中,不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
要善于记录和观察与目标行为有关的事实,以便后续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问题
观察者除了观察目标行为之外,还应分析被观察者其他一切有关材料
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基本过程
主试先确定一个谈话的主题或者实验任务,然后根据被试的表现或反应,通过问题的形式,与其进行深入的交谈,从而确定被试对谈话主题或实验任务的认识
特点
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注意
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情况,根据对象的年龄特征与语言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不同年龄段的人与陌生人交往时各有特点
记录方式要符合被试年龄的心理特点,及时捕捉信息
评价
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效率
收到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比较大,较为费力
结果不易量化,收到环境、时间、对象特点的制约
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
问题是问卷的核心
问卷中试题的内容应是研究对象较为熟悉的,使其愿意配合
要考虑被试的文化水平
要注意被试的社会称评效应
测验法
量表有常模
种类多,可满足各种需求
心理生理学方法
电生理测量方法
脑电图
事件相关电位ERP
脑磁图
事件相关磁场变化ERF
多导生理记录仪
睡眠
呼吸
心脏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
经颅磁刺激TMS
生化指标的测量技术
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多层面和多学科研究相互整合
多变量统计方法大量使用
新的数据收集手段广泛使用
训练研究和教育实践越来越受重视
第四章 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
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
胎儿的定义
从受孕到子宫娩出之前的小儿
胎儿研究的途径
因为治疗需要把胎儿取出,放在育儿箱
对早产儿进行研究
采用某些设备仪器对胎儿研究
利用动物模型进行严格的实验室控制实验
胎儿宫内发育分期
胚芽期
0-2周
胚胎期
3-8周
胎儿发育发的敏感期
胎儿期
8-40周
Summary
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育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的形成和发育
神经冲动的传导
胚胎发育期,神经元主要是数量增长;胚胎发育后期,主要是细胞增大和后图的分支与髓鞘的形成为主
终生都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育
神经系统的早期形成
中枢神经系统在孕3周时即开始形成
妊娠3周出现神经盘
妊娠3周末神经盘分化为神经板
分别最终分化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再不久,分化为神经沟和神经冠
妊娠8周末,神经系统的大体结构已经基本形成
神经元增殖的高峰在妊娠3-4月
神经元的移行和分化的高峰在妊娠3-5月
移行至皮质和小脑
妊娠4周已有脊髓
妊娠5周能分出前脑、中脑、后脑
妊娠8周大脑皮质出现
反射机能的形成和发育
3个月的胎儿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直到出生后6个月才消失
对于人工流产的胎儿,两个月出现对尖细刺激的反应
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
感觉的形成
视觉
妊娠7周,眼睛形成
妊娠10周,视神经出现
妊娠12周,眼睑出现
妊娠28周,眼睑打开
妊娠4月,对光敏感
1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
听觉
妊娠8周,听觉感受器开始发育
妊娠10周,耳蜗形成
妊娠11-14周,听力细胞基本发育完成
妊娠20周,达到成人大小
妊娠24-25周,第一次出现声音刺激
妊娠28周,听觉通路成熟
妊娠8月,能分出音调高低与强弱,能区别声音的种类且反应敏感
触压觉
妊娠6周,形成皮肤
妊娠2月,有皮肤感觉
妊娠10周,皮肤有压觉和触觉功能
妊娠10-11周,胎儿会用自己的手脚触摸自己的脸
也会用手脚触摸脐带和子宫壁,将自己与外界分界
为形成“身体图示”奠定基础
妊娠14周,胎儿大部分(包括背和头)都能对触觉做出反应
妊娠4-5月,胎儿的触觉相当于出生后孩子的触觉
嗅觉
妊娠9月,嗅上皮发育形成
妊娠11周,分化出嗅觉细胞
妊娠18-19周,有与成人一样的分层嗅球
妊娠6月,能嗅到母亲气味并记在脑中
妊娠28周,早产儿可以对强烈的气味做出反应
味觉
妊娠8周,时出现味蕾
妊娠26周,味觉形成
妊娠8月,味觉感受增强,能辨别苦和辣
妊娠30周,有发达味觉,对羊水有一定辨别能力
思维和记忆的形成
妊娠20周,大脑形成
妊娠5月,记忆功能开始工作
能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
妊娠7-8月,大脑皮质相当发达
妊娠32周,大脑胎儿已如新生儿
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中的主要异常
胎儿生长受限
指胎儿在宫内为达到其遗传的生长潜能,即胎儿小于正常
一般指胎龄标准的足月胎儿体重小于2500克或属于同孕周平均胎儿体重的10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胎儿体重两个标准差
影响
影响胎儿发育
影响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与智能发育
成人后,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代谢方面发生疾病的概率大于其他人
脑-智能以及其他神经行为发育异常
血脑屏障对于毒物的筛选作用不完全,使毒物进入脑
中毒引发的突触改变,对全身的神经传导功能造成损害
可能导致记忆、注意、识别功能障碍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能缺失
甲状腺功能发育异常
心动过缓(胎儿甲减)确诊
影响
胎儿的智力、精神运动能力障碍或减退
骨骼发育不良,严重时引起克汀病
造成不可逆的神经认知障碍
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变异已证明在7000种疾病中起关键作用
表观遗传
DNA甲基化、RNA干扰、组蛋白修饰和蛋白质重塑
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
人脑在第8-15周对电离辐射特别敏感
噪声
噪声污染区的新生儿体重在2000克以下较多
强噪声区出生的婴儿畸形率从0.8%增长到1.2%,主要是脊椎畸形、腹部畸形和脑畸形
超声波
B超对胎儿大脑发育有影响
影响胎儿耳膜震动
温度
高温会导致流产,死胎发生率增加,出生后智力低下
妇女在孕期早期若处于浸泡的桑拿浴或热的盆浴等过热的环境中,容易引起胎儿脑部及脊椎畸形
电磁场
胎儿对电磁场的敏感性较成人高2-3倍
手机辐射可能使男子精子数量减少、精子活动不足,女子月经异常、流产、胎儿畸形、死胎等
电脑会增加自然流产率和先天畸形率
电热毯易引起胎儿发育不良或造成孕夫早期流产
孕母妊娠使用电热床会增加后代脑瘤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
化学因素
汞及其化合物
可引起胎婴儿的脑神经麻痹和智力低下
铅及其化合物
使孕母妊高征、胎膜早破、早产发病率增加
有机农药
吸烟
嗜酒
饮用咖啡
吸毒
大气污染
妊娠期药物
生物因素
孕期宫内感染
最常见病原体为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
地理因素
高原地区由于缺氧、低气压的影响,胎盘绒毛结构易发生老化,滋养层基底膜增厚,胶原纤维增多,挤压绒毛血管,阻碍胎盘组织的正常灌流
母体因素
情绪
过度紧张
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
可引起胎儿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
严重焦虑
常伴有恶性的妊娠呕吐
易导致早产、流产
孩子出生后往往多动,容易激动,好哭闹,甚至影响喂奶和睡眠
不安
影响胎儿智力
遭遇重大不幸
有先天性缺陷
应激
易导致孩子性格怪癖,有的出现神经异常
可能导致先天性心脏病,同时胎儿可能出现内分泌异常
营养
营养不足导致影响发育
在孕期孕妇多有偏食、挑食的习惯,因此造成营养不良和贫血,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死胎、流产
患病
妊高征
会导致全身脏器不同程度损伤
妊娠剧吐
进而影响胎儿营养不足
会导致胎儿宫内生长缓慢及妊高症的发生率
妊娠糖尿病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感染
吸毒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重症肌无力
口腔卫生
牙龈中细菌会随血液进入胎盘而感染胎儿
父源因素
年龄
疾病及药物
肥胖
生活方式
环境暴露因素
其他
胎儿期的心理卫生
主要通过胎教实现
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给胎儿以积极的言语、音乐、动作刺激,激发胎儿大脑神经元增殖,同时使胎儿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发展的干预性活动
胎儿期心理卫生的机理
从胎龄满六个月后开始对胎儿进行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刺激,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触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细胞间传递,这些通路上的细胞得以伸展出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们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信息的突触联系
胎儿期心理卫生的种类
音乐胎教
从16周开始
以C调为主
抚摸胎教
言语胎教
光照胎教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是指0-3岁的时期
0-1个月 新生儿期
0-1岁 婴儿早期(乳儿期)
1-3岁 婴儿晚期
婴儿的生理发展
对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脑重与头围
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小(小于32厘米或3岁后小于45厘米,又称“小头畸形”)则其大脑发育将受到影响,智力将出现障碍
大脑皮质
神经元密度下降且逐渐分化,突触装置日渐复杂化
婴儿大脑的功能发展
脑电
5个月的胎儿出现脑电活动
8个月后出现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
同步节律a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皮质中枢
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刚出生时皮质处于弥散状态
脑干和中脑在婴儿脑中发育速度最快
大脑单侧化
右半球艺术类
左半球语言类
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婴儿脑的可塑性
婴儿脑的修复型
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正常值
体重
足月男婴体重刚出生时为3.3-3.4千克
足月女婴体重刚出生时为3.2-3.3千克
5个月时体重增加1倍
12个月时体重增加2倍
30个月时达到出生时体重的4倍,约13千克
身高
刚出生时,足月新生儿身高约为50厘米
男婴比女婴略高,头胎比二胎、三胎略高
一般来说,第一年增长25厘米,第二年增长10厘米
上部量、下部量和胸围
自婴儿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量
由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
刚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
到18个月时才超过头围,其后胸围逐渐较大
牙齿和骨骼
婴儿乳牙在6-9月开始生长
婴儿的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和新生儿动作研究
也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个体心理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是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动作作为主管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
婴儿认知的发展
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视觉的产生
4-5个月的胎儿
立体觉的发展
3.5个月已经有立体觉
颜色视觉的发展
2-4个月婴儿的颜色知觉已发展很好
喜欢艳丽、圆形、闪光、黑白条纹
听觉的发生发展
听觉的发生
妊娠28周已经对音响具有充分的反应能力
听敏度的发展
1个月婴儿能鉴别200hz和500hz之间差距
5-8个月婴儿能区分1000-3000hz内声频2%的变化
在4000-8000hz内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相同
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
3-6个月已经能辨别视听是否一致
6个月前已经有辨别音乐属性的能力,并具有协调听觉和身体运动的能力
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生发展
味觉的发展
新生儿味觉发展已经比较好,明显“偏爱”甜食
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为发达,随后逐渐衰退
嗅觉的发展
新生儿对各种气味能做出相应的典型反应
还能根据嗅觉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
具有初步的嗅觉定位能力
触觉的发展
分化为迅速
痛觉存在微弱和延迟
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具有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并成为婴儿早期空间定位的主要形式
距离知觉的发生发展
6个月的新生儿对逼近物体有初步反应,并具备原始的深度知觉
2-3个月已经有对来物的保护性闭眼
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
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
3个月已经具有分辨能力
8-9个月已经有形状恒常性的认识
大小知觉的发生发展
4个月婴儿已经具有大小恒常性的认识
6个月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大小
注意的发生发展
注意的发生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初形态
新生儿已经具备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注意的发展
1-3个月婴儿的注意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大的物体
3-6个月婴儿的视觉注意能力发展,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更为主动,偏爱复杂和有意义的对象
6个月婴儿睡眠减少,白天大多处于警戒和兴奋状态,注意越来越受经验支配
婴儿的共同注意(一种社会认知能力,既关注他人又关注目标物)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一岁后出现第二信号系统
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记忆的发生发展
记忆的发生
胎儿末期(妊娠8个月左右)出现听觉记忆
记忆的发展
新生儿末期已经具备特定的长时程记忆的能力
3个月的婴儿能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记忆保持4周之久
12个月时延迟模仿能力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学习的发生发展
婴儿学习的层次
习惯化
适应
熟识
Summary
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复杂型学习
学习的发生
最早发生在胎儿末期
学习的发展
婴儿一生下来就具有学习能力
3个月可以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学习范围和种类越发广泛,学习机能增多,能对社会性刺激和非社会性刺激进行学习和记忆
6个月婴儿再认能力增强,社会性认识和社会性学习又长足进步,分类能力发展
10-12月能对数字概念进行学习,能对现实世界进行高级分类
12月后产生语言、逻辑记忆能力,出现延迟模仿行为
思维的发生发展
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最一般的方式
思维的发生
3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
思维的发展
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在婴儿早期(3个月前)已经出现
6个月已经出现模仿行为
12个月已经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
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语言发展理论
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原则而组成的一系列符号系统
言语过程主要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三个方面
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强化说
巴普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
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
婴儿具有一种先天语法,言语的获得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模仿说
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其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认知学说
皮亚杰等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租用对言语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互作用论
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
前语言的发展(0-12个月)
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妊娠中、后期(5-8个月)
区分乐音、噪音和语音
表现出对母亲语音的偏爱
新生儿期(0-1个月)
反射发声
发音游戏期(2个月至3或4个月)
拟声发音
语音修正阶段(5个月至8或9个月)
咿呀学语
学话萌芽期(9-12个月)
学习讲话
语音的前语言发展
单音节音
双音节音
多音节音
有意义语音
前语言交流的发展
目的性
原始祈使
原始陈述
呈示
给予
指代性
约定性
言语的发生
第一批词的产生及生态学分析
具有普遍性
3岁时基本掌握母语全部发音
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
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
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语
言语的发展
词汇的掌握
10-15个月平均每天掌握1-3个新词
15个月开始掌握新词速度加快,19个月能说出50个词
此后出现“词语爆炸”,3岁时能说出1000左右词汇
双词句的生成及其机制
1-1.5岁: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不完整句)
1.5-2岁:完整简单句与一定程度复杂句
3岁:基本上使用完整句
语法的获得
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36个月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婴儿的气质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气质类型及其特点
传统的四类型说
传统的四类型学说
多血质
感受性较弱,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很强;可塑性大,外倾,爱交际;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
胆汁质
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很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刻板,外倾;情绪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很快,不灵活
粘液质
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很弱,主动性很弱,不灵活,内倾;情绪兴奋性弱,反应速度缓慢
抑郁质
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刻板,内倾;兴奋性强;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
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根据神经活动类型分类为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粘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
托马斯和切斯的三类型说
容易型
生活节奏有规律
易适应新环境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
一般又愉快情绪
Summary
困难型
时常大哭大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Summary
迟缓型
生活水平低,行为反应弱
情绪总是消极
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变化适应较慢
Summary
混合型
Summary
布雷泽尔顿的三类型说
活泼型
安静型
一般型
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情绪性婴儿
活动性婴儿
社交型婴儿
冲动性婴儿
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外倾性、消极情绪、控制力三因素组成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婴儿气质发展的稳定性
婴儿气质发展的可变形
社会环境(后天教养)的影响因素
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气质影响儿童生理发展
气质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控制和行为调节等有预测作用
选择适用的早教方式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最初的情绪反应
出生时表现的五种情绪
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在出生5-6周表现出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
1.5岁左右,最初各种情绪反应不断分化、发展
自我意识情绪
尴尬、自豪、羞耻和内疚等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社会性微笑
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0-5周,反射性的笑
约5周到3个半月,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3个月后,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陌生人焦虑
4个月左右,开始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但是还是会笑
5-6个月,见到陌生人表现一种严肃表情
8个月,婴儿明显怕生
分离焦虑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充分展现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
社会参照能力不断提高
婴儿的依恋
在婴儿与母亲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感情联结
母亲的养育特征
婴儿的气质
母亲的个人经历
文化特点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从出生到3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6个月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到2岁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岁以后
婴儿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反抗型依恋
早期的同伴交往
出生后半年出现
第一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不是对方
第二阶段
简单交往阶段,能对同伴行为做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同伴的行为
第三阶段
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模仿比较普遍。不仅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能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尊等
自我概念偏向于自我自我意识
哈特的发展阶段
5-8个月
对镜像感兴趣,无法区分
9-12个月
出现对自己作为活动的认识
12-15个月
能区分自己做的动作和别人做的动作
对镜像中动作和自我动作的联系有清楚知觉
15-18个月
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看待
18-24个月
具有用语言表达自我的能力
开始用人称代词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幼儿期是指从3岁到6或7岁这一时期,通常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又称学前期
儿童出生后·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到幼儿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大脑结构的发展
脑重继续增加
大脑皮质结构日趋复杂化
脑电波的变化
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
幼儿的游戏
游戏的理论
早期的游戏理论
霍尔的复演说
当代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发泄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
掌握论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感情和思维的一种发泄方式
认知动力说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收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游戏的种类及发展
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
建筑性游戏
表演性游戏
Summary
教学游戏
由教育意义为出发点编撰而成的游戏
活动性游戏
可使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提高身体素质并培养个性品质
Summary
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也是连贯性语言的逐步发展时期
词汇的发展
词汇数量的增加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词汇范围的扩大
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是指儿童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缺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语法的掌握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语法的掌握
从单句到复句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对话语言到独白
情境性特点下降
从情境语到连贯语/
3-5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阶段
Summary
幼儿认知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
记忆容量的增加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的发展
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人们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采用策略的阶段
5岁以前没有策略
5-7岁处于过度阶段
不能主动使用,但诱导后可使用
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形成方式
复述
组织(系统化)
特征定位
元记忆的形成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过程
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特点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征
不清晰性、易变性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三座山实验
守恒
类包含
最初概念的掌握
词的概括和概念
内容匮乏
特征多为外部、非本质的
内涵不精确
实物概念
小班儿童基本辨别熟悉事物
中班儿童能指出某些特征,特别是功能上
大半能对本质非本质进行区分
数概念
前数字知识水平
子集水平
基数原则水平
类概念
不能进行抽象概括,不能根据某个特征和属性分类
开始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了解某些表面属性
对内部特征进行概括,但是离不开情境
开始对本质进行抽象概括,看到多属性
抽象思维逻辑的初步发展
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表现在儿童对事物的性质、内容或关系的理解上,也表现在儿童判断力、推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上
相关研究
儿童类比推理的研究
6岁与4-5岁差异显著,4岁与5岁差异不显著
关于幼儿推理过程发展的研究
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在各实验中推理能力分3级
儿童过程推理方式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
Summary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人类个性
人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体
人出生时只是一个生物个体 无所谓个性和社会性
婴儿的心理活动时片段的、无系统的、易变的,仅有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萌芽
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化时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文化是人社会化的中介变量
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会体验到个人愿望与社会要求的尖锐冲突
儿童的先天气质差异会在社会化过程中进一步扩大
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自我概念的发展
早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很容易把自己、身体与心理混淆
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转折年龄是3.5-4岁
5岁的儿童已经能进行自我评价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从轻信别人评价到自己的独立评价
从对外部的评价到对内部品质的评价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从带有主观情绪的评价到初步的客观评价
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3岁儿童已经能产生产生自我情绪体验
羞愧
骄傲
内疚
自尊的意义
在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儿童时期的自尊与其未来的学业成就、对生活的满意和幸福感等相联系
自尊的发展
三岁左右产生自尊萌芽
随着身体、智力、社会技能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自尊也相应发展
自尊稳定与学龄期
自尊的塑造
儿童的能力
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父母的育儿风格
对儿童有重要意义的其他人的评价
积极高自尊的典范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在3-4岁还不明显
在4-5岁,开始发生从缺乏自控到自控的转折
5-6岁的孩子绝大多数有一定的自控
自控类型
控制与系统组织
唤醒状态,早期活动的激活状态
依从
对成人警告信号的反应
冲动控制
自我的发生,行为与语言的平衡
自我控制
社会平直的内化,动作抑制
自我调节
采用偶然性规则来引导行为而不顾环境压力
自控的四个维度
自觉性
坚持性
自制力
自我延迟满足
选择范式
选择等待范式
选择工作范式
礼物延迟范式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认知
幼儿的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国内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三阶段理论
前道德判断阶段
行为直接受到行为结果的支配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不理解可以通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修改
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在入学以后达到
多受自己主观价值观的影响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通过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
第一级水平
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
第一阶段
服从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
天真的利己主义
第二级水平
习俗道德水平:主要满足社会期望
第三阶段
“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
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
第三级水平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阶段
普遍的理论原则
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关于行为意向性和行为后果的道德判断
关于成人惩罚的公正判断
关于人身伤害和财务损坏的道德判断
Summary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最早出现在婴儿期
攻击行为
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攻击可以是身体、言语攻击,或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儿童最普遍的是身体攻击
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儿童多数攻击为工具性的主动攻击
敌意性攻击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攻击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
关于攻击行为的理论
精神分析
死本能的追求
生态学理论
人有基本的攻击本能
新行为主义者
作为挫折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
目的性攻击的强化
攻击行为的发展
父母不允许攻击行为➕自身经验的和平解决
在3-4岁攻击行为无差异
攻击行为的差异
男生攻击行为总体多于女生,但女生间接攻击多余男生
男生更多身体攻击,女生更多言语攻击
男生对挑衅的女生有言语攻击但身体攻击的强度会相对降低
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环境
家庭环境
家庭情绪氛围
大众传媒
控制方法
消除对攻击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榜样的认知训练策略
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亲社会行为
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
分类
自主的利他行为
规范的利他行为
影响因素
社会生物学
族内适应性
基因遗传
家庭教养方式
母亲的教育水平
社会学习理论
重复被强化
移情反应
直接训练
发展
1-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与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增长有关
个体差异与情绪自控有关
训练
角色扮演训练
行为强化训练
自我概念训练
榜样示范
文化与亚文化、父母价值观、教育方式、大众传媒影响
性别角色认同与性别化
性别认同
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
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
由父母鼓励和学校环境获得
性别角色认同
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性别角色偏爱
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自己能力接近
对父母的偏爱
社会环境导向
性别化的发展
2岁能按照自己的刻板印象个照片上男女贴标签,不能确定自己性别
2.5-3岁能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不能意识到性别是不变属性
3-5岁不能理解性别稳定性,认为性别随着外观改变
学前儿童对性别的认同缺乏灵活性
5岁前刻板印象越来越强烈
5-6岁开始明确性别是永久的
原型印象开始下降
7岁可能开始变得不刻板,但是不会消失
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整个童年,男孩喜欢和同性玩伴玩耍
女孩喜欢一对一的活动形式
男孩比女孩面对更大的社会压力
通过塑造与强化很难改变男孩对游戏的偏爱
女孩比男孩异性玩具更多
性别化理论
精神分析
是儿童对同性父母认同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
是性别化态度和行为两种机制强化的结果
社会生物学
与预定的教养方式有关
家庭结构对儿童性别化发展影响很大
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的作用
可以满足儿童对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提供楼学习的机会
是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
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退学;孤僻、冷漠、压抑或其他心理障碍;加入不良团伙
同伴关系的发展
从入学开始,主动寻求同伴,一起参与活动
是脆弱的、易变的、很快形成很快破裂的
建立在地理位置基础上
社会技能训练
介绍、模仿、行为练习、反馈、积极强化和家庭作业
基本原则是提供适合辅导社会技能的环境,在自然游戏中示范社会技能,设计和实施结构式的游戏,让儿童积极参与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的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及作用
学习
广义
生活中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提升学习能力的活动
学生学习一般特点
直接跳过直接经验阶段,以间接经验为主
是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性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运用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
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促进儿童认知、记忆能力的发展
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和健康情绪情感及良好人格
以班级为单位的相互交流帮助,促进社交技能
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学习动机
回报动机、求知动机、交往趋利动机、利他动机、学业成就动机、生存动机、实用动机
学习兴趣
外部活动——内容与独立思考
学科兴趣不分化——分化
具体事实和经验——抽象因果关系
游戏因素降低
课外阅读童话——科学
社会兴趣扩大加深
学习态度
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特殊的尊敬与依恋
高年级——选择性、怀疑
对集体的态度
从无到有
对作业的态度
对评分的态度
学习策略
早期阶段多使用单一策略
当学习任务从非技能性到技能性过渡,多任务明显
互联网影响学习策略
Summary
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指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等涉及心理过程的活动中存在明显的困难或障碍
特点
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可逆性、贯穿性
分类
第一种类型
33%
言语技能一般,序列和空间能力缺乏,概念能力较强,独立性较差,注意力不集中
第二种类型
10%
算术和图形排列及一般能力较好,学习成绩较差,在学校比较自私,攻击性强,注意力很不集中
第三种类型
47%
概念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学习成绩中等,注意力不集中,性格较为外向
第四种类型
10%
学习成绩中等,言语能力中等,序列和空间能力缺乏
Summary
症状
学习成绩不好,阅读障碍
在感知、思维、语言和数学方面存在障碍
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
原因
胎儿期、出生时、出生后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
遗传-素质假说
生物学假设
心理与环境假设
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明显的关键期
四年级10-11岁
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
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概括能力发展
直观概括水平
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
比较能力的发展
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具有情境性
分类能力的发展
二年级可以对自己熟悉的字词进行分类
三四年级时分类能力的转折点
四年级开始出现组合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成绩
解决问题方法
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逐步深化
小学儿童逐渐从事物的直观属性中解放出来,而以本质的、一般的因素为基础,逐步形成深刻而精确的概念
概念的逐步丰富化
字词概念的发展
选择不同字词概念的定义或下定义时表现出的五种不同水平
错误定义
概念重复
功能性或具体形象的描述
接近本质的定义或具体的解释
本质定义
同一年级对不同字词展现不同理解
对不同字词理解水平不同,体现了思维的不平衡性
字词理解的差异性取决于字词本身的难度和儿童生活经验的一致性程度
实验材料的性质性质对思维特点的影响不排斥年龄特征
数概念的发展
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
发展的不匀速性和阶段性
概念的逐步分化和概括化
概念的巩固与形成
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是概念的系统化
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推理时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退出的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儿童和青少年的推理能力在11岁前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步提高,11岁后发展变缓
直接推理
特称判断强于全称判断
肯定判断强于否定判断
四五年级之间存在发展加速期
不同种类的直接推理不同步
间接推理
幼儿只能在有限的熟悉的范围,不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小学儿童可以在较广泛的知识范围内,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特殊到特殊,比较自觉的掌握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思维平直时思维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性差异
敏捷性
灵活性
深刻性
独创性
批判性
思维敏捷性的发展
速度不断提高,运算能力产生明显分化
敏捷性可以培养
敏捷性依赖于一系列条件
知识结构
技巧技能
思维结构
客体难度
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一题多解的数量在增加
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
组合分析水平提高
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寻找“标准量”水平提高,推理间接性增强
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
不断提出“假设”,独立自编应用题的抽象性在逐步发展
三四年级是转折点
思维独创性的发展
从对具体形象的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
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最后发展到独创
小学儿童个信和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小学时儿童自我意识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是角色意识建立最重要的时期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发展趋势
一年级到三年级时上升期,一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
三到五年级处于平稳期
五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
从身体的自我理解到心理的自我理解
从简单到复杂
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发展趋势有性别差异
男生自我接受度与自我和谐程度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女生表现出随年龄增大而渐减的趋势
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社会比较)
顺从别人的评价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优缺点的评价
出现对内心特质进行评价的倾向
呈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到内部世界的趋势
稳定性增强
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独立性增长
低年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龄较高
权威的“外部控制”
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表现为儿童的自尊心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发展趋势
从表现到内部
从简单到复杂
从呆板到灵活
从个人即时到他人长远
从具体到抽象
从弥散性、间歇性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思想
角色采择能力
即采用别人观点来理解他人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发展阶段
阶段0
自我中心或无差别阶段 3-6岁
阶段1
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6-8岁
阶段2
自我反省采择阶段 8-10岁
阶段3
相互角色采择阶段 10-12岁
阶段4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12-15岁
情绪智力
7岁时基于外部具体信息理解
8岁时混合情绪理解和道德情绪理解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起初,外部的、具体的
8岁开始,推论行为动机,根据行为、心理、信仰、价值、态度去理解
对于权威
5-6岁认为权威是“必须服从的外在动力”
大约8岁,权威是一种相互关系
9岁认为服从权威基本上是资源和合作的
11或12岁认为权威完全是合作性的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
交往时间的变化
教养方面处理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
冲突数量减少,具有选择性模式
纪律约束难度增大
由父母控制到自我控制
同伴关系
基本特点
儿童与同伴交往时间更多,方式更复杂
传递信息技能增强
善于用各种信息来决定对他人采取的行动
儿童更善于协调自己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小学儿童友谊
与地位、人格相关
受欢迎着 vs 孤立者
性别差异
男孩
拥有更大的交友圈
等级地位更显著
女孩
拥有1-2个地位差不多的“好朋友”
冲突常用妥协处理
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特点
在一定规则基础上相互交往
限制其成员归属感
具有明确或暗示的行为标准
发展了一起完成目标的组织
影响
提供学习与交往的机会
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
师生关系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84%的小学生认为要听老师的话(低年级为主)
三年级开始不再无条件信任老师
对老师态度以情感成分为主
教师的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协调性
逐步形成自觉的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很大的依附性,缺乏原则性
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
特点
由服从向独立发展
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
产生冲突动机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
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小学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
道德观念
公有观念、集体观念、分享观念、利他观念、公益观念、谦虚观念
基本7-9岁
道德判断
行为动机、行为结果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结果预期、结果反应、行为情境(从众心理)、言语情境、意图线索等也会影响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特点
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特点
从小学末期起,对祖国山河、领土的热爱逐渐加进了自豪感和依恋感
低年级从乡土观念出发,中高年级才能意识到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
国家尊严感在初步的国家自豪感上发展起来
不能区分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
一到三和三到五年级之间爱国主义情感发展较快
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
亲社会行为
受到教育影响大
出现时间早
攻击行为
影响品德和良好行为形成
是个体社会化的指标
道德意志行为
由道德动机引起
道德行为习惯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自觉行为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埃里克森关于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理论观点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适合的发展方向”、“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之间的矛盾
反抗性与依赖性
闭锁性与开放性
勇敢与怯懦
高傲与自卑
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Summary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基本特点
青少年个性特点
不平衡性
极端性
自我意识的两个飞跃期
1-3岁
青春期
自我意识的特点
独立意向发展
自我意识成分分化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自我评价成熟
有较强自尊心
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五个阶段
定向阶段
定义问题,确定维度
准备阶段
收集相关信息
酝酿阶段
无奈期
顿悟阶段
发现解决方法
验证阶段
检验批判,获得方案
六年级到初一为关键期
随着年龄提高,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下降,变通性平稳,独特性逐渐提高
城乡有相似性
女生创造力水平高于男生
小学男生略好于女生,初中女生远好于男生,高中女生略好于男生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
主要特点
思维逐步符号化
初中生的基本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但是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作用
基本模式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
主要表现
思维的概括能力增强
能使用假设检验和更加一般的逻辑规则进行思考,不依赖于具体事件
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的成分增多,思维的监控性和反省性增高
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看问题不绝对化
创造性迅速发展
青少年思维的自我中心性的具体表现
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的成分增多,思维的监控性和反省性增高
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初中生的亲子关系
情感上脱离
行为上脱离
观点上脱离
父母榜样作用削弱
中学生情绪的变化
烦恼突然增多
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
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之中应有的地位
孤独
压抑
被父母忽视
其他问题困扰
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第九章 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早期的基本问题
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和发展课题
年龄
18-35岁
发展课题
对身体的发育,特别是对因性成熟所引起的诸多变化的理解和适应
从精神上和经济上脱离父母走向独立
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适应
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完善自己
树立作为社会一员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实践
选择职业及工作适应
恋爱、结婚及婚姻适应
成就感的获得与自我实现
成年期个体的角色转变
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
智力发展到全盛期
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
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
社会角色变化
从单身到已婚
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
从学生到职业人员
从向往事业到事业的初步成功
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
成年初期的观察力发展特点
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广泛
建立在探讨自我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主动性、多维性及持久性
既能把握把握对象或现象的全貌,又能深入观察某一方面
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持久性进一步增强,精确性和概括性提高
成年早期自我的形成
成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开始具备复杂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
自我评价更加独立,更加独特,更趋于稳定
自我体验的内容更加丰富,与自我有关的内心体验更加深刻,更加敏感
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心世界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固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渴望
成年早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固
成年早期的恋爱、婚姻及事业
第十章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
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
35-60岁
埃里克森的观点
八阶段论
处于第七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莱文森的观点
六阶段论
依恋、分离、渴望亲密关系、需要时间内省和认识自己
古尔德的观点
五阶段论
阶段四,34-45岁,要克服的错误假定是“邪恶和死亡是不存在的”
阶段五,45岁以后。要克服的错误假定是“个人内在的自我指导占据优势,我赢得了我自己”
哈维格斯的观点
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
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开展成年期业余活动
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
与老年父母相适应
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
晶体智力
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能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方面以储存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流体智力
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成熟而提高,相对的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和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的能力
成年中期的个性发展
成年中期的生活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老龄、老化与发展
老年人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挑战
适应生理上的变化
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
形成新的生活结构
发展任务
接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促进智力发展
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
形成科学的死亡观
应对
追求更完全的自我实现和超越境界,追求最美好的年华
满足现状,一如既往的生活下去
使往日失败之火复燃,沉浸在昔日的回忆中,导致更大的不满和绝望
Summary
成年晚期的认知
沙伊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在25岁为起点的整个成年期,个体的某些能力逐渐下降而另一些能力相对稳定
成年期智力的各种成分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模式并不相同,流体智力逐渐下降,晶体智力则保持平衡,甚至会上升
在67岁前,个体的某些认知能力会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80岁后才会明显下降,而且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比7年前的检验成绩有所下降
智力变化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一些人从30岁开始就出现智力下降,而另一些人一直到70岁后才出现下降
环境和文化因素对智力下降的程度存在影响
老年人的记忆特点
再认成绩好于回忆成绩
内容有关联的和有意义的记忆好于无意义的机械记忆成绩
初级记忆成绩好于次级记忆成绩
生活日常记忆成绩好于实验室记忆成绩
内隐记忆的年龄差异小于外显记忆
语义记忆的年龄差异小于情景记忆
记忆个体差异大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
成年晚期的个性和社会性
科索的老年人研究理论
成年晚期几种最主要感觉衰退的一般模式是
最早开始衰退的是听觉
许多人不到60岁听觉衰退明显
其次是视觉
直到55岁仍非常稳定,以后出现相当剧烈的衰减
味觉和视觉相似,在60岁之前几年还相当稳定,但随后陡然下降
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和长寿心理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
退休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前退休期
退休期
幻灭期
重新定向期
常规退休生活期
退休终结期
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
社会紧张事件对老年人的影响
配偶死亡
离婚
子女迁移
长寿老人的主要心理特点
热爱生活
心情愉悦
性格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