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 第三四章及第五章上半部分
这是一篇关于被讨厌的勇气 第三四章及第五章上半部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编辑于2022-08-29 10:48:15 山西被讨厌的勇气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大前提: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
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可以受到奖励就做反之就不做。这样也是一种目的论。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判断是谁的课题时的方法就是“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不能对于他人妄加干涉,而是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尊重他人的意愿,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
正因为是关系紧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
建议: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同样,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羁绊的本质其实是回报思想。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人际关系并不止于课题分离。相反,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也就是主张共同体并不是我们普遍印象中的“共同体”概念所指的既有范围,而是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理解共同体的感觉要从两个人(也就是”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种认识并没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他们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会想别人优先考虑自己。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行动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
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的一切与他人的交流,阿德勒心理学都采取“不可以表扬”的立场。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可以表达为“虽不同但平等”
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有鼓励才有勇气
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请你好好记住这一点。
有价值就有勇气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贡献”这个词非常沉重。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要从这里开始。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做
“自我接纳”
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肯定性的达观”达观一词本来就含有“看明白”的意思。看清事物的真理,这就是“达观”。
“他者信赖”
需要把“相信”这个词分成信用和信赖来区别考虑。
信用有附加条件
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
阿德勒心理学并没有基于道德价值观去主张“要无条件地信赖他人”。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他者贡献”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人的确都在寻找一种“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因此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共同体感觉并不是仅凭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就可以获得的。这里还需要第三个关键词——“他者贡献”。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你还年轻,学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变。在能够早日改变这个意义上,你比世上的长者们都要超前一步。为了改变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你比我更超前。可以迷路也可以走偏,只要不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事实: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是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幸福的定义:幸福即贡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