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胚胎学总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胚胎学总论,包括受精的过程,二胚层和三胚层的形成及分化,胎膜和胎盘的组成等等,快快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2-08-29 11:36:43 河南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性肝细胞 - 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三种不同的病理类型。
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
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涵盖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等详细内容。非常值得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性肝细胞 - 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三种不同的病理类型。
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
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涵盖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等详细内容。非常值得学习。
胚胎学总论
受精
精子的准备
获能(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精子头外表面的糖蛋白被去除,从而具备受精能力),受精能力可维持1天
卵子的准备
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维持12~24小时
受精场所
输卵管壶腹部
受精过程
精子接触放射冠,释放顶体酶
精子与透明带上的精子配体蛋白ZP3结合,发生顶体反应
精子细胞核进入卵子,同时卵子发生透明带反应;卵子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即受精卵
受精的意义
恢复了细胞的二倍体核型
来自双亲的遗传物质随机结合,和减数分裂时的染色体联合和片段交换,即维持了双亲的遗传特点,又具有与亲代不完全相同的形状
决定了新个体的遗传性别
精子的进入使卵子转入旺盛的能量代谢与生化合成,受精卵开始细胞分裂,启动胚胎发育进程
胚泡形成与植入
卵裂
卵裂:由于被透明带包裹,受精卵细胞数目增加而细胞体积逐渐减小;卵裂产生的子细胞称为卵裂球;至第3天,卵裂球达到12~16个,形成桑葚胚
胚泡形成
第4天,卵裂球达到100个左右,细胞间出现间隙,逐渐汇合成一个腔,充满子宫腔内的液体,透明带溶解,形成胚泡,中心为胚泡腔;胚泡壁称为滋养层,位于胚泡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称内细胞群,位于内细胞群一端的滋养层称为极端滋养层
胚泡植入
受母体雌孕激素的精细调节
植入:胚泡进入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过程,又称着床,于受精后第5~6天开始,第11~12天完成;该过程中,滋养层分化为两层,外层为合体滋养层,内层为细胞滋养层;全部植入后,合体滋养层内出现滋养层陷窝(之后与子宫内膜小血管相通,充满母体血液)
此时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反应(植入后血液供应更丰富,基质细胞肥大,富含糖原和脂滴,内膜进一步增厚,子宫内膜改成蜕膜(分成三部分:基蜕膜、包蜕膜、壁蜕膜),基质细胞称蜕膜细胞
胚层形成
二胚层胚盘及其结构的形成
第2周内细胞群形成由两个胚层形成的胚盘(即二胚层胚盘),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为上胚层,靠近胚泡腔侧的一层立方细胞为下胚层,二者中间隔以基膜;之后,上胚层细胞增殖出现羊膜腔,内的液体为羊水,靠近细胞滋养层的一层上胚层细胞为成羊膜细胞(形成最早的羊膜),与上胚层其余部分形成羊膜囊(上胚层构成底);下胚层周缘细胞向腹侧生长形成卵黄囊(单扁上皮,下胚层构成顶)
胚泡腔内形成胚外中胚层,继而在胚外中胚层内出现胚外体腔;随着胚外体腔扩大,形成体蒂(发育为脐带的主要成分)
三胚层胚盘及其结构的形成
第三周初,上胚层在中轴线形成原条,头端膨大为原结,原条的中线出现浅沟即原沟,原结中心出现浅凹即原凹;原沟深部部分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形成胚内中胚层,即中胚层;另一部分细胞替换下胚层的细胞,形成内胚层;原上胚层改成外胚层;第三周末,三胚层胚盘形成,均源于上胚层
原条所在一端为尾端;从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一条中胚层细胞索,即脊索;在脊索的头端和原条的尾侧分别出现口咽膜与泄殖腔膜(这两处无中胚层,内外胚层相贴,呈薄膜状);随胚体发育,脊索向头端生长、增长,原条相对缩短,最终消失(若原条细胞残留,可形成畸胎瘤)
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
三胚层的分化
外胚层的分化
脊索形成后,其背侧中线的外胚层增厚呈板状,称神经板(该部分外胚层称为神经外胚层,其余部分称为表面外胚层);之后,神经板中央沿长轴向脊索方向凹陷,形成神经沟,沟两侧称神经褶;两侧神经褶在神经沟中段靠拢而融合,最后在头尾两端分别形成前神经孔、后神经孔(在第4周闭合,使神经沟变为神经管);此过程中,神经板外侧缘细胞形成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行细胞索,即神经嵴
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为脑、脊髓、松果体、神经垂体、视网膜;神经嵴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为脑神经节、脊神经节、自主神经节、周围神经(部分还分化为黑素细胞、参与颅面部骨骼和结缔组织的形成);表面外胚层分化为皮肤的表皮及附属器、牙釉质、角膜上皮、晶状体、内耳膜迷路、腺垂体、唾液腺、口腔、鼻腔、肛管下端上皮
中胚层的分化
轴旁中胚层
紧邻脊索两侧的中胚层细胞增殖形成一对纵行细胞索,即轴旁中胚层,随即形成体节(左右成对,从颈部向尾部依次形成,逐渐增多;第5周时,全部形成,共42~44对),主要分化为背侧的皮肤真皮、骨骼肌、中轴骨格;脊索大部分退化消失,仅在椎间盘内残留为髓核
间介中胚层
分化为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侧中胚层
其内部出现胚内体腔,并与胚外体腔相通,侧中胚层分为体壁中胚层(分化为胸腹部和四肢的皮肤真皮、骨骼肌、骨骼、血管)和脏壁中胚层(分化为消化、呼吸系统的肌组织、血管、结缔组织、间皮)
胚内体腔从头到尾将分化为心包腔、胸膜腔、腹膜腔
内胚层的分化
被包入胚体形成原始消化管,分化为咽喉及其以下的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组织、以及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的器官的上皮组织
胚体的形成
形成头褶、尾褶、左右侧褶;结果:胚体凸入羊膜腔,浸泡在羊水中;体蒂和卵黄囊在胚体腹侧中心合并,外包羊膜,形成脐带;口咽膜和泄殖腔膜分别转到胚体头和尾的腹侧;外胚层包于胚体外表;内胚层卷折到胚体内侧,形成原始消化管,其中端的腹侧与卵黄囊相通;至第8周初具人形
胎盘
结构
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状结构,胎儿面光滑,母体面粗糙,有15~30个胎盘小叶(由胎盘隔分隔,胎盘隔:绒毛间隙内基蜕膜构成的短隔伸入其中构成;绒毛间隙内充满母体血液)
胎盘的血液循环
母体血液循环系统:母体动脉血——子宫螺旋动脉——绒毛间隙——与绒毛毛细血管内的胎儿血进行物质交换——子宫静脉——流回母体 胎儿血液循环:胎儿静脉性质血——脐动脉——绒毛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脐静脉回流到胎儿
胎盘屏障(胎盘膜)
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早期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发育后期,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胎盘屏障变薄
功能
物质交换
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内分泌功能
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人胎盘催乳素、孕激素和雌激素
胎膜
绒毛膜
由绒毛膜板、各级绒毛干、绒毛组成
绒毛膜板: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组成;初级绒毛干:细胞滋养层局部增殖伸入合体滋养层内,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构成初级绒毛干;第3周,胚外中胚层伸入绒毛干内,称为次级绒毛干;之后,绒毛干里的胚外中胚层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和血管,与胚体内血管相通,改称三级绒毛干;各级绒毛干表面发出分支,形成绒毛
穿出的细胞滋养层沿蜕膜扩展,彼此连接,在蜕膜表面形成细胞滋养层壳,使绒毛膜与子宫蜕膜牢固连接;原滋养层陷窝演变为绒毛干之间的绒毛间隙,其间充满来自子宫螺旋动脉的母体血;平滑绒毛膜:包蜕膜侧血供匮乏,绒毛逐渐退化、消失,形成平滑绒毛膜;丛密绒毛膜:基蜕膜侧血供丰富,绒毛反复分支,生长茂密,形成丛密绒毛膜(与基蜕膜一起组成胎盘)
在绒毛膜发育过程中,若滋养层细胞过度增生,绒毛内结缔组织变性水肿,绒毛呈葡萄或水泡状,称葡萄胎或水泡状胎块;若滋养层细胞癌变,则为绒毛膜癌
羊膜
由一层羊膜上皮和少量胚外中胚层构成的半透明薄膜,内无血管,腔内充满羊水
羊膜和羊水的作用:1.胚胎可在羊水中自由活动,有利于骨骼和肌肉发育。2.可防止胚胎局部黏连或受外力的压迫与震荡。3.临产时,羊水有扩张宫颈和冲洗产道的作用
卵黄囊
位于原始消化管腹侧;被包入脐带后,其与原始消化管相连的部分相对狭窄,称卵黄蒂,于第六周闭锁,卵黄囊逐渐退化
尿囊
从卵黄囊尾侧向体蒂内伸出的一个盲管,随着胚体尾端的卷折而开口原始消化管尾端的腹侧;当原始消化管演化出膀胱时,尿囊成为脐尿管(将闭锁,成为脐中韧带);尿囊壁中的尿囊动脉和尿囊静脉将演变为脐动脉和脐静脉
脐带
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状结构,外覆羊膜,内含黏液性结缔组织,中含有闭锁的卵黄囊和脐尿管、脐动脉(两条)、脐静脉(一条)
胚胎学绪论
胚胎发育时期
围生期:第26周胎儿至出生后4周新生儿
胚前期:受精到第2周末(二胚层胚盘出现)
胚期:第3周到第8周末
胚的各器官、系统与外形发育初具雏形
胎期:第9周至出生
胎儿逐渐长大,各器官、系统发育成形,部分器官出现一定的功能活动
胚胎学分支学科
描述胚胎学
比较胚胎学
实验胚胎学
化学胚胎学
分子胚胎学
生殖工程
胚胎学研究方法
鸡胚实验
胚胎切片和活体观察
转基因动物实验
示踪技术
显微操作技术
胚胎干细胞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
体细胞克隆技术
胚胎学总论
受精
精子的准备
获能(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精子头外表面的糖蛋白被去除,从而具备受精能力),受精能力可维持1天
卵子的准备
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维持12~24小时
受精场所
输卵管壶腹部
受精过程
精子接触放射冠,释放顶体酶
精子与透明带上的精子配体蛋白ZP3结合,发生顶体反应
精子细胞核进入卵子,同时卵子发生透明带反应;卵子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即受精卵
受精的意义
恢复了细胞的二倍体核型
来自双亲的遗传物质随机结合,和减数分裂时的染色体联合和片段交换,即维持了双亲的遗传特点,又具有与亲代不完全相同的形状
决定了新个体的遗传性别
精子的进入使卵子转入旺盛的能量代谢与生化合成,受精卵开始细胞分裂,启动胚胎发育进程
胚泡形成与植入
卵裂
卵裂:由于被透明带包裹,受精卵细胞数目增加而细胞体积逐渐减小;卵裂产生的子细胞称为卵裂球;至第3天,卵裂球达到12~16个,形成桑葚胚
胚泡形成
第4天,卵裂球达到100个左右,细胞间出现间隙,逐渐汇合成一个腔,充满子宫腔内的液体,透明带溶解,形成胚泡,中心为胚泡腔;胚泡壁称为滋养层,位于胚泡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称内细胞群,位于内细胞群一端的滋养层称为极端滋养层
胚泡植入
受母体雌孕激素的精细调节
植入:胚泡进入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过程,又称着床,于受精后第5~6天开始,第11~12天完成;该过程中,滋养层分化为两层,外层为合体滋养层,内层为细胞滋养层;全部植入后,合体滋养层内出现滋养层陷窝(之后与子宫内膜小血管相通,充满母体血液)
此时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反应(植入后血液供应更丰富,基质细胞肥大,富含糖原和脂滴,内膜进一步增厚,子宫内膜改成蜕膜(分成三部分:基蜕膜、包蜕膜、壁蜕膜),基质细胞称蜕膜细胞
胚层形成
二胚层胚盘及其结构的形成
第2周内细胞群形成由两个胚层形成的胚盘(即二胚层胚盘),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为上胚层,靠近胚泡腔侧的一层立方细胞为下胚层,二者中间隔以基膜;之后,上胚层细胞增殖出现羊膜腔,内的液体为羊水,靠近细胞滋养层的一层上胚层细胞为成羊膜细胞(形成最早的羊膜),与上胚层其余部分形成羊膜囊(上胚层构成底);下胚层周缘细胞向腹侧生长形成卵黄囊(单扁上皮,下胚层构成顶)
胚泡腔内形成胚外中胚层,继而在胚外中胚层内出现胚外体腔;随着胚外体腔扩大,形成体蒂(发育为脐带的主要成分)
三胚层胚盘及其结构的形成
第三周初,上胚层在中轴线形成原条,头端膨大为原结,原条的中线出现浅沟即原沟,原结中心出现浅凹即原凹;原沟深部部分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形成胚内中胚层,即中胚层;另一部分细胞替换下胚层的细胞,形成内胚层;原上胚层改成外胚层;第三周末,三胚层胚盘形成,均源于上胚层
原条所在一端为尾端;从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一条中胚层细胞索,即脊索;在脊索的头端和原条的尾侧分别出现口咽膜与泄殖腔膜(这两处无中胚层,内外胚层相贴,呈薄膜状);随胚体发育,脊索向头端生长、增长,原条相对缩短,最终消失(若原条细胞残留,可形成畸胎瘤)
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
三胚层的分化
外胚层的分化
脊索形成后,其背侧中线的外胚层增厚呈板状,称神经板(该部分外胚层称为神经外胚层,其余部分称为表面外胚层);之后,神经板中央沿长轴向脊索方向凹陷,形成神经沟,沟两侧称神经褶;两侧神经褶在神经沟中段靠拢而融合,最后在头尾两端分别形成前神经孔、后神经孔(在第4周闭合,使神经沟变为神经管);此过程中,神经板外侧缘细胞形成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行细胞索,即神经嵴
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为脑、脊髓、松果体、神经垂体、视网膜;神经嵴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为脑神经节、脊神经节、自主神经节、周围神经(部分还分化为黑素细胞、参与颅面部骨骼和结缔组织的形成);表面外胚层分化为皮肤的表皮及附属器、牙釉质、角膜上皮、晶状体、内耳膜迷路、腺垂体、唾液腺、口腔、鼻腔、肛管下端上皮
中胚层的分化
轴旁中胚层
紧邻脊索两侧的中胚层细胞增殖形成一对纵行细胞索,即轴旁中胚层,随即形成体节(左右成对,从颈部向尾部依次形成,逐渐增多;第5周时,全部形成,共42~44对),主要分化为背侧的皮肤真皮、骨骼肌、中轴骨格;脊索大部分退化消失,仅在椎间盘内残留为髓核
间介中胚层
分化为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侧中胚层
其内部出现胚内体腔,并与胚外体腔相通,侧中胚层分为体壁中胚层(分化为胸腹部和四肢的皮肤真皮、骨骼肌、骨骼、血管)和脏壁中胚层(分化为消化、呼吸系统的肌组织、血管、结缔组织、间皮)
胚内体腔从头到尾将分化为心包腔、胸膜腔、腹膜腔
内胚层的分化
被包入胚体形成原始消化管,分化为咽喉及其以下的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组织、以及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的器官的上皮组织
胚体的形成
形成头褶、尾褶、左右侧褶;结果:胚体凸入羊膜腔,浸泡在羊水中;体蒂和卵黄囊在胚体腹侧中心合并,外包羊膜,形成脐带;口咽膜和泄殖腔膜分别转到胚体头和尾的腹侧;外胚层包于胚体外表;内胚层卷折到胚体内侧,形成原始消化管,其中端的腹侧与卵黄囊相通;至第8周初具人形
胎盘
结构
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状结构,胎儿面光滑,母体面粗糙,有15~30个胎盘小叶(由胎盘隔分隔,胎盘隔:绒毛间隙内基蜕膜构成的短隔伸入其中构成;绒毛间隙内充满母体血液)
胎盘的血液循环
母体血液循环系统:母体动脉血——子宫螺旋动脉——绒毛间隙——与绒毛毛细血管内的胎儿血进行物质交换——子宫静脉——流回母体 胎儿血液循环:胎儿静脉性质血——脐动脉——绒毛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脐静脉回流到胎儿
胎盘屏障(胎盘膜)
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早期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发育后期,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胎盘屏障变薄
功能
物质交换
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内分泌功能
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人胎盘催乳素、孕激素和雌激素
胎膜
绒毛膜
由绒毛膜板、各级绒毛干、绒毛组成
绒毛膜板: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组成;初级绒毛干:细胞滋养层局部增殖伸入合体滋养层内,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构成初级绒毛干;第3周,胚外中胚层伸入绒毛干内,称为次级绒毛干;之后,绒毛干里的胚外中胚层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和血管,与胚体内血管相通,改称三级绒毛干;各级绒毛干表面发出分支,形成绒毛
穿出的细胞滋养层沿蜕膜扩展,彼此连接,在蜕膜表面形成细胞滋养层壳,使绒毛膜与子宫蜕膜牢固连接;原滋养层陷窝演变为绒毛干之间的绒毛间隙,其间充满来自子宫螺旋动脉的母体血;平滑绒毛膜:包蜕膜侧血供匮乏,绒毛逐渐退化、消失,形成平滑绒毛膜;丛密绒毛膜:基蜕膜侧血供丰富,绒毛反复分支,生长茂密,形成丛密绒毛膜(与基蜕膜一起组成胎盘)
在绒毛膜发育过程中,若滋养层细胞过度增生,绒毛内结缔组织变性水肿,绒毛呈葡萄或水泡状,称葡萄胎或水泡状胎块;若滋养层细胞癌变,则为绒毛膜癌
羊膜
由一层羊膜上皮和少量胚外中胚层构成的半透明薄膜,内无血管,腔内充满羊水
羊膜和羊水的作用:1.胚胎可在羊水中自由活动,有利于骨骼和肌肉发育。2.可防止胚胎局部黏连或受外力的压迫与震荡。3.临产时,羊水有扩张宫颈和冲洗产道的作用
卵黄囊
位于原始消化管腹侧;被包入脐带后,其与原始消化管相连的部分相对狭窄,称卵黄蒂,于第六周闭锁,卵黄囊逐渐退化
尿囊
从卵黄囊尾侧向体蒂内伸出的一个盲管,随着胚体尾端的卷折而开口原始消化管尾端的腹侧;当原始消化管演化出膀胱时,尿囊成为脐尿管(将闭锁,成为脐中韧带);尿囊壁中的尿囊动脉和尿囊静脉将演变为脐动脉和脐静脉
脐带
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状结构,外覆羊膜,内含黏液性结缔组织,中含有闭锁的卵黄囊和脐尿管、脐动脉(两条)、脐静脉(一条)
胚胎学绪论
胚胎发育时期
围生期:第26周胎儿至出生后4周新生儿
胚前期:受精到第2周末(二胚层胚盘出现)
胚期:第3周到第8周末
胚的各器官、系统与外形发育初具雏形
胎期:第9周至出生
胎儿逐渐长大,各器官、系统发育成形,部分器官出现一定的功能活动
胚胎学分支学科
描述胚胎学
比较胚胎学
实验胚胎学
化学胚胎学
分子胚胎学
生殖工程
胚胎学研究方法
鸡胚实验
胚胎切片和活体观察
转基因动物实验
示踪技术
显微操作技术
胚胎干细胞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
体细胞克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