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辞世前的14个每个星期二给米奇所讲授的最后一门人生哲理课。
编辑于2022-08-30 10:22:17 广东《相约星期二》 米奇·阿尔博姆
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
谈论完美的一天
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我们就能应付最困难的事了:与生活讲和
死是很自然的。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大惊小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觉得既然是人就得高于自然。
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中介感情的联系
爱是让你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别人。
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结束,重新开始,结束,重新开始。
谈论原谅
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和解
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谈论我们的文化
莫里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他也看到了事物的可变性。
人只有在受到威胁时才变坏。而这一威胁正是来自我们的文明社会,来自我们的经济制度。
你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小文化。并不是让你去忽视这个社会的每一条准则。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做出决定。
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
不管你生活在哪儿,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远见。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将来。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尽量去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
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在生命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对不对?在生命的终点,当你像我现在这样时,你也需要别人活着,是吗?
可还有个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活着就意味着能和别人交流。就是说我必须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能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要有同情心,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这疾病一直在敲打我的灵魂,但它夺不走它。病魔可以夺去我的躯体,但无法夺去我的灵魂。
谈论婚姻
通过婚姻可以得到检验。你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对方,知道你们彼此是否合得来。
爱情和婚姻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
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这里面最重要的:你们对婚姻的重要性的信念
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没去尝试,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
谈论爱的永恒
爱是永存的感情,即使你离开了人世,你也活在人们的心里。
我喜欢全身心地投入
学会怎样集中注意力
“我在和你说话。我想的只有你。”
真正地去倾听——不带任何兜售、利用或想得到回报的动机和心理——我们能做到吗?
生活中应该有许多的拥抱、亲吻、交谈、欢笑和道别,而这一切他都没来得及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
谈论金钱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无论我生活在哪里,我都会遇到一些对新的东西充满了占有欲的人,想拥有新的汽车,想拥有新的财产,想拥有新的玩具。然后沾沾自喜地向你炫耀:“猜我得到了什么?才我得到了什么?”
莫里认为:这些人都渴望得到爱,但又得不到,于是就接受了这些替代品。他们乐于接受物质的东西,期望能得到类似于拥抱的感情回报,但这是行不通的。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
这个社会在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上是很感困惑的。
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你得对自己诚实。你并不需要最新的跑车,你并不需要最大的房子。
实际上,它们不能使你感到满足。你知不知道真正使你感到满足的是什么?
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THINK:陪伴
你的时间,你的关心,你的闲谈。
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谈论对衰老的恐惧
忘掉文化对我们的灌输
事实上,当母亲搂抱我们,轻摇我们,抚摸我们时——我们没人嫌这份呵护太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渴望回到完全由人照顾的年代去——这是一种无保留的爱,无保留的呵护。许多人都缺少这份爱。
像成人那样给予,又像孩子那样接受。
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
人们总说“啊,但愿我变得年轻。”
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
谈论感情
直面
超脱自我
别庸人自扰,一切皆是空。《佛教》
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 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 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
当(不好的)感情到来时,我先感受它,然后便离开它。
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
我在想,日常生活中是多么地需要这样的感情处理。我们常感到孤独,有时孤独得想哭,但我们却不让泪水淌下来,因为我们觉得不该哭泣。有时我们从心里对伴侣涌起一股爱的激流,但我们却不去表达,因为我们害怕那些话语可能会带来的伤害。
莫里的做法:打卡水龙头,用感情来冲洗。
对孤独也一样:体会它的感受,让泪水流淌下来,细细地品味——但最后要能说,“好吧,这是我的孤独一刻,我不怕感到孤独,现在我要把它弃之一旁,因为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感情让我去体验。”
谈论家庭
相爱或者死亡。——奥登
“假如我离了婚,或一个人生活,或没有孩子。这疾病——我所经受的这种疾病——就会更加难以忍受。我不敢肯定我是否应付得了它。当然,会有人来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着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
THINK:当我生病的时候,是真的很脆弱,一个人真的会很难受的。
“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 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地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
谈论死亡
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
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为什么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就这么难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
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 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
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如果你能接受随时都会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
你也许会让出空间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THINK:精神上的需求是什么?一个人的内在?一个人的思想层面?那我追求的灵魂伴侣是否也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
尽管我说不上来“精神产物”到底为何物,但我知道我们在有些方面确实是有缺陷的。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
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
我想看见时间和季节,看见我的人生慢慢地在流逝。
伤心对我是一件好事,希望对你也同样是件好事。
希望你会发现伤心是一帖治愈创伤的良药。
谈论遗憾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你去思考这类问题,所以你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去想它。 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偿还抵押贷款、买新车 —— 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 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就这些? 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谈论自怜
“只有当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
“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地萎谢的确很可怕,但它也有幸运的一面,因为我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
“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所感觉的。 如果你想让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
谈论世界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大多数人的想法
“去接受爱。我们一直认为我们不应该去接受它,如果我们接受了它,我们就不够坚强了。”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莱文
本书金句
“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
“承认过去,不要否认它或抛弃它”
“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
“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了。”
艾里奇·弗罗姆、马丁·布贝尔、埃立克·埃里克森
金钱不是最重要的
“完整的人”
青春的异化问题
同周围的社会建立某种联系的必要性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