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仰与人生
关于信仰与人生的思维导图。包括介绍了: 1.人生是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2.人生的两大问题:一是现实问题;二是永恒的困惑
人生的五大问题:何为幸福、我是谁、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给出了一定的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信仰与人生
前言
人生是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人生两大问题:一是现实的问题;二是永恒的困惑。
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
宗教是世界各民族建立道德准则的基石
当今社会的现状,道德的缺失,对道德的认识不足
如何重建道德,关键是认识道德的价值
立足于世间哲学
道德和高尚理想相关,有正确的人生追求,才会遵循相应的道德准则
但当今社会金钱至上,依靠哲学思想引导,则有些力不从心
立足于对神的信仰
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吧信仰、道德和人生幸福行程了捆绑
弊端在于不信万能的神或者半信半疑,道德的力量都会失效或者打折
立足于人性论和因果论
佛教认为道德观是依托佛陀揭示的生命发展规律而建立
人性论是基于对自身的认识。由不同的观念,造就我们的心态,再由心造就人格和生命品质。认识到修心才是根本,遵循道德才是保健。
从佛教道德观来说,个性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增长的。
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
幸福是由心感受的,物质无法解决一切。怎样建设精神文明与信仰息息相关。
对永恒问题的追求
佛法告诉我们要解答这些永恒问题,必须开发生命本具的智慧,向内而非向外探寻。
对完善人格的追求
1、对心性的认识
2、众生有两面性,既有佛性,也有魔性。
3、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通过修行摆脱魔性,完善人格,进而修定发慧,进而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
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属于现世的精神生活,同样和信仰密切相关。
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
以缘起法审时度势
轮回观-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长度
心性论-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深度
随缘,就是以智慧审时度势,根据当下因缘作出最佳选择,然后在因上努力,并接纳任何结果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从缘起法认识空性
认识上看破有为法的虚幻,通过禅修证悟空性,进而安主于空性。
心本有无住的智慧,只是被无明遮蔽。通过修行证悟空性,开启这种智慧和能力。
当我们真正体征空性,安住于空性,不仅能接纳现实中的一切变化,即使是面对生死,也能自在无碍。
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
人有自私的本性,即佛教所说的我执。
有我只爱是有限的
只要有“我”,就会有自己和他人,亲疏、好恶,民族和国家的分别。所以有“我”的爱,再大也是有限的,不能普及一切
无我才能慈悲大爱
只有体认无我的智慧,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利他才会是必然的选择,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
大乘的菩提心,是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我要走向觉醒,并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离苦得乐。
只有无我,才能生起无限慈悲
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问题
了解死亡的真相,未来的归宿,才能无忧无惧地安然离世
死亡并不是结束
生命不只是一生,而是在无尽的流转中,由生向死,死而复生。佛教中的涅槃,净土法门,菩萨道思想,为我们指明了生命的真正归宿。
临终关怀
是帮助人们面对死亡的方法
为临终者做好心理引导,调整心行,安住正念。
信仰可以找回自己
人类对我自我的迷失越来越深。根本解决之道,就是从人心入手。内心和平,才有世界和平;内心安定,才有世界安定。
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找回自己,造就健全人格
人也是一个产品,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打造。
1、闻思经教,接受智慧和觉醒的教育,从而调整观念,解决人生困惑
2、通过止观禅修平息烦恼
学佛不是向外求,对三宝建立依赖的目的,是导向内心。以三宝为皈依对象,不仅是指外在的住持三宝,还有内在的自性三宝,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觉性。
我们依止善知识,正式为了用过听闻正法,依教奉行,最终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