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化学必修一
【高中新课本全书整理】高一化学必修 第一册,共四章,涉及物质及其变化、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铁 金属材料、和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等内容
编辑于2022-09-01 14:09:50 江苏省高一化学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的分类
化学反应
按反应前后种类,类别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按得失氧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分类方法
树状分类法 对同类事物进行再次分类的方法
交叉分类法
物质
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酸
强酸
弱酸
一元酸
二元酸
多元酸
碱
强碱
弱碱
盐
正盐
复盐
酸式盐
碱式盐
混合物
固态混合物
液态混合物
气态混合物
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剂
其容纳分散作用的物质
分散质
被分散的物质
溶液
<1nm
胶体
1~100nm
浊液
>100nm
胶体
液溶胶
气溶胶
固溶胶
胶体性质
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离子对光散射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
电泳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向电极定向移动的现象
聚沉 渗析
胶体聚沉的方法
加入可溶性盐
加热或剧烈搅拌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介稳体系
胶体离子电性相同,相互排斥
胶体离子的布朗运动
电泳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向电极定向移动的现象
离子反应
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活泼金属氧化物
强酸 强碱
绝大多数的盐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酸
弱碱
水
注意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离
在水溶液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离方程式
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的过程
化合物
酸
电离时产生的所有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
电离时产生的所有阴离子是氢氧根的化合物
盐
电离时产生的所有阳离子都是金属离子所有阴离子都为酸根离子
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书写步骤
离子共存
离子之间不反应,即为共存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实质
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电子转移
特点
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概念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表达规律
单双线桥
强弱规律
守恒归律
得失电子守恒
化合价升降守恒
价态规律
相邻价态不反应
双线桥法
标明有元素在反应前后不同的化合价
连接反应前后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
线条跨越等号
得失电子总数相同
单线条法
标箭头
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
标明电子转移数目
要对准化合价发生的元素
氧化剂
被还原
还原反应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还原产物
还原剂
被氧化
氧化反应
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氧化产物
价态
最高价态:失去最外电子层的所有电子使自身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最低价态:得到一定数目的电子,使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达到饱和,使自身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最高价态是+7,最低价态是-4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钠及其化合物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因此,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表现出强还原性
性质
与氧气反应 与水反应 与酸溶液反应 与碱溶液反应 与盐溶液反应
钠的几种化合物
氧化钠:白色粉末状固体,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水、酸、酸性氧化物等发生反应
过氧化钠:淡黄色粉末状固体,能与水反应,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常做供氧化剂和漂白剂
碳酸钠:白色粉末易溶于水,能与酸反应,能与碱反应,受热不易分解
碳酸氢钠:细小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溶解度比碳酸氢钠小,能与酸反应,能与碱反应,受热易分解
焰色试验
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会使火焰呈现出特征颜色,根据火焰呈现的特征颜色,可以判断试样所含的金属元素
氯及其化合物
氯气的性质
氯: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
氯气: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能与金属反应,能与非金属反应,能与水反应,能与碱反应
氯气的实验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氯离子碰到银离子产生氯化银沉淀
物质的量
物理量
物质的量(n):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单位为摩尔(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配制一定物质的浓度的溶液
容量瓶:用于配制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溶液
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
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
铁
铁单质
物理性质
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较大,硬度较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较好
化学性质
Fe³⁺←强氧化剂——如O₂、CI₂、HNO₃、浓硫酸等——Fe——如盐酸、CuSO₄、S等——弱氧化剂→Fe²⁺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与O₂反应
常温下
铁被腐蚀成红棕色的铁锈,主要成分为Fe₂O₃
点燃时
3Fe+2O₂=点燃=Fe₃O₄(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与Cl₂反应
2Fe+3CⅠ₂=△=2FeCI₃(产生棕褐色烟)
与S反应
Fe+S=△=FeS(生成黑色固体)
与水反应
常温下不反应
高温条件下与水蒸气反应
3Fe+4H₂O(g)=高温=Fe₃O₄+4H₂
与酸反应
与非氧化性酸的反应
Fe+2H⁺===Fe²⁺+H₂↑
与氧化性酸反应
Fe+4HNO₃(稀)===Fe(NO₃)₃+NO↑+2H₂O
预冷的浓硝酸或浓硝酸发生钝化,与稀硝酸或在加热条件下与稀硝酸、浓硝酸反应无H₂产生。 故在常温下可使用铁制或铝制容器贮存或运输浓硫酸、浓硝酸。
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与CuSO₄溶液的反应
Fe+Cu²⁺===Fe²⁺+Cu
与FeCl₃溶液的反应
2Fe³⁺+Fe===3Fe²⁺
铁的氧化物
FeO
性质
黑色粉末难溶于水,不稳定易被氧化
与H⁺反应
FeO+2H⁺===Fe²⁺+H₂O
Fe₂O₃
性质
红棕色粉末难溶于水,稳定
与H⁺反应
Fe₂O₃+6H⁺===2Fe³⁺+3H₂O
用途
用做油漆,涂料,油墨和橡胶的红色颜料
Fe₃O₄
性质
黑色晶体有磁性,难溶于水,稳定
与H⁺反应
Fe₃O₄+8H⁺===Fe²⁺+2Fe³⁺+4H₂O
用途
做磁铁
铁的氢氧化物
Fe(0H)₂
性质
白色固体
与盐酸反应
Fe(OH)₂+2H⁺===Fe²⁺+2H₂O
制法
原理
Fe²⁺+2OH¯===Fe(OH)₂↓
Fe(OH)₃
性质
红褐色固体
与盐酸反应
Fe(OH)₃+3H⁺===Fe³⁺+3H₂O
受热分解
2Fe(OH)₃=△=Fe₂O₃+3H₂0
制法
Fe³⁺+3OH¯===Fe(OH)₃↓
二者的关系
空气中,Fe(OH)²能够迅速地被氧气氧化成Fe(OH)³,现象是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化学方程式为4Fe(OH)₂+O₂+H₂O===4Fe(OH)₃
铁盐和亚铁盐
Fe²⁺
性质
溶液呈浅绿色,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还原性为主
氧化性
Zn+Fe²⁺===Fe+Zn²⁺
还原性
2F²⁺+Cl₂===2Fe³⁺+2Cl¯
检验
方法一
取出少量被检验的溶液滴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滴加氯水,变成红色溶液
方法二
取出少量被检验的溶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Fe³⁺
性质
溶液呈黄色,只有氧化性
氧化性
2Fe³⁺+Cu===Cu²⁺+2Fe²⁺
检验
方法一
取出少量被检验的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
方法二
取出少量被检验溶液,加入NaOHOH,产生红褐色沉淀
金属材料
合金
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他的各成分金属的低
合金的硬度和强度一般比他的各成分金属的大
铁合金
常见
生铁和钢
区别
含碳量不同
铝
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光泽固体,硬度较小,导电、导热、延展性良好
铝及其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
2AⅠ+6HCl===2AⅠCⅠ₃+3H₂↑
AI₂O₃+6HCl===2AICI₃+3H₂O
与碱反应
2AⅠ+2NaOH+2H₂O===2NaAIO₂+3H₂↑
Al₂O₃+2NaOH===2NaAIO₂+H₂O
新型合金
储氢合金
计算物质的量
设
设未知数
写
写出化学方程式
标
在相应物质下边标出相关量
列
列出比例式
解
解上述含未知数的比例式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子)
决定原子种类
质子(带正电荷)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
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运动特征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电子云(比喻)
排布规律
电子层数决定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和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表
排列原则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周期表结构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短周期(第1、2,3周期)
长周期(第4、5、6、7周期)
族:16个(共18个纵行)
主族7个:ⅠA-ⅦA
副族7个:ⅠB-ⅦB
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性质递变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半径
主要化合物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微粒半径的比较
判断的依据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具体规律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元素金属性或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依据
金属性强弱
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单质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子先后)
互相置换反应
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
非金属性强弱
H₂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
互相置换反应
规律
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非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
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
非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同位素
定义
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即: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或核素)
特点
结构上,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性质上,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不同
存在上,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同位素的原子(个数不是质量)
百分含量一般是不变的(即丰度一定)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化学键
离子键
离子键
定义
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
相互作用
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和排斥)
离子化合物
像NaCl这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
强碱
大多数盐
铵盐
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化合物)+铵盐
注意:酸不是离子化合物
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x)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
离子须标明电荷数
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
阴离子要号括起
不能把—写成=
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共价键
定义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
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
共价键的存在
非金属单质
H₂、X₂、N₂等(稀有气体除外)
共价化合物
H₂O、CO₂、SiO₂、H₂S等
复杂离子化合物
强碱、铵盐、含氧酸盐
共价键的分类
非极性键
在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极性键
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能力强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