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3年法考刑法之因果关系
虽然没有A的实行行为,B也会因为其他因素死亡、但因为A的实行行为使B提前或相似时间死亡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所做行为分别都能导致张三死亡结果的发生
认为刑法与民法关于财产损失的理解应当保持一致、只有当所有人对受让人再民法上对物权有返还请求权,才能认定受让人遭受财产损失。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刑法 总则 学知识 理脉络 建体系 常思辨
因果关系
条件说 (事实说)
若无前者则无后者
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该说会导致处罚范围无限扩大
一般不用该说法
相当因果关系说
理论
对条件说的一种限制
该说认为条件说得出的仅为
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该说认为在条件说的前提下更进一步
还应该进行相当性判断
即“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只有根据一般社会经验,行为当然或盖然引起结果,才具有相当性
前提: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
仅指实行行为
只有实行行为才存在因果关系
预备不算哦!
所做的行为引起了社会所 禁止 的危险
母亲生子
子长大犯罪
与母亲生育他无关
交通工具有概率失事造成死伤
甲主观想让谁去死,就让乙去乘坐交通工具
果真出事儿了,只要不是甲搞的,造成失事
乙死就与甲无关
若危险属于专业人员负责的范畴
无需考虑专业人员外其他人员间的因果关系
理解可能有歧义,看厚大21刑法罗翔理论P045中间想一想
判断步骤
根据“条件说”得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若无前者,则无后者”
如果不符合“条件说“
则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存在
特殊情况
重叠因果关系 (故杀既遂)
两个以上独立行为
独自不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
但是重叠后就会导致危害结果发生
也被认为有因果关系,5+5案
假定的因果关系
虽然没有A的实行行为,B也会因为其他因素死亡
但因为A的实行行为使B提前或相似时间死亡了
有因果关系
因为:1秒钟的生命也是生命,不可剥夺
竞合的因果关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所做行为分别都能导致张三死亡结果的发生
二人没有意思联络
如果第一人行为做完后,第二人利用第一人 创造的条件杀死死张三,这为低概率
切断了因果关系
该项目为自己理解,依据P049例三
三种情况 均有因果关系
“条件说基础上”
进行相当性判断
得出“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只有根据一般社会生活经验判断
行为“当然的”、“盖然的”引起结果,才具有相当性
一般采取客观说
以行为时客观存在的所有事实以及行为发生之时的事实,根据一般人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介入因素与相当因果关系
介入因素
定义
介于先前行为与最后结果之间的因素
本来是A->C,但是又来了个B
现在是A+B -> C
因素类型
自然事件
高概率必然导致结果
他人行为
被害人自身行为
判断
前行为A与结果C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被切断
从事后一般人角度看
介入因素与前行为是否具有高度关联系
A+B->C
B->C
没A什么事儿了,那就无因果关系
分类(对于B介入因素而言)
B从属前行为A
①前行为高概率地引发起了介入因素B
自然认定B是A的组成部分
那么A与C有因果关系
张三在悬崖边打昏了李四,张三走后李四昏昏沉沉站起来,没站稳,掉了下去
被打昏,站起来昏昏沉沉是高概率
②前行为与介入因素共同导致结果C发生
A和B泾渭分明,但A、B共同导致C发生
只要B不是非常异常
认定A与C有因果关系
B独立前行为A
介入因素B与前行为A无关,独立导致结果C发生
则前行为A与结果C
无因果关系
常见介入因素
介入被害人自身因素
被害人特异体质
血友病
高血压
心脏病
因为前行为A诱发特异体质这个介入因素B
通常认定存在因果关系
被毁容跳楼自杀
被非法拘禁在第5层楼民房内索要正当债权
自己跳楼了,造成死亡结果
一般无因果关系 关键看先行为是否会高概率导致被害人行为这一介入因素B
自杀问题比较复杂,一般认为自杀 属于独立介入因素,切断前行为A 与结果B的因果关系
但有例外
为挽救生命而迫不得已
司法实践认为存在高概率
家庭内部一方被另一方虐待
自杀
暴力干涉子女婚姻自由
相约自杀中的骗杀
骗让一方先死,另一方后随,实际不随
邪教
利用迷信
让他人自愿死
死后好去天堂,解脱!
胁迫欺骗教徒或其他人自杀、自伤
侮辱诽谤
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不再属于亲告罪
介入第三者行为
第三者范围
人
物
一般考虑介入的第三者(介入因素B)是否是与前行为共同导致结果C发生
介入行为人的行为
误认为第一个行为A已经造成结果的发生,又去实施行为B,其实实施行为B造成了结果C发生
A\B行为高度伴随,但不是高概率引发
成立因果关系
事前故意
P065上部
不作为犯中的因果关系
不作为犯罪中也存在因果关系
履行义务则危害结果不会发生
不履行义务则危害结果发生
有作为义务的主体不履行作为义务是前提
因果关系与刑责
辩证关系
因果关系是客观判断
与刑责是两个不同概念
具有因果关系不代表一定担刑责
多因素综合考虑
朋友间,A无杀人故意嬉闹推搡B,A用力过猛导致B特异体质
B死亡
虽然A的行为和B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但不需要担责
定罪需主客观相统一
A杀人故意至B昏迷,行为完成后误认为B死亡,实际仅昏迷, C弄死了B。
A的行为主观故意杀人,客观未杀死
A不承担故意杀人既遂刑责
A承担故意杀人未遂刑责
3、客观构成要件